考查近兩年的全國統(tǒng)一考試新課標卷,筆者發(fā)現(xiàn)在高考題詩歌鑒賞中,考查的對象大多是平常很熟悉的詩人(詩詞當然是課外的)。比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李白《金陵望漢江》(卷Ⅰ),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節(jié)選)》(卷Ⅱ)。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歐陽修《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卷Ⅰ),蘇軾《送子由使契丹》(卷Ⅱ),白居易《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卷Ⅲ)。還有一些地方考卷同樣是采用以上選題之法,在此不一一列出。
可以看出,出題人的目的很明確,主要是考查考生課內(nèi)知識與課外知識的結合能力,即知識的遷移能力,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這樣既能夠避免有考查生僻知識之嫌,又能有效地作為“指揮棒”引導平時的教學工作,也能在考場上暫時緩解考生的緊張心理(或許是出于人性化的考慮)。從應試之道出發(fā),我們可以利用這樣“人性化”的出題思路,以“逆向推導法”從出題人的角度,即由問題到主題,進行有效地提取考題信息,并根據(jù)信息進行歷史情境的還原,理解詩詞的主題思想及情感。其中有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是對詩歌進行歷史情境還原,其實就對詩詞出現(xiàn)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所表現(xiàn)的思想主題與情感進行“還原”,并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敘述和描寫。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用于“情境”性較強的詩詞解讀。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逆向推導之法與歷史情境還原法的結合,需要考生熟練掌握課內(nèi)知識(重視語文課堂)以及還原敘述歷史情境的能力,還要在掌握一定的解題技法之后,方能熟能生巧。方法可分為五步,簡介如下:
1.先看選擇題的枝干,獲取有效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提取有效信息的時候,心中得留個“?”,不可完全當真。因為在還未確定正確選擇項之前,一切信息僅供參考。)
2.再看簡答題的題干,爭取再次獲得有效信息。
3.然后看注釋,對其中的關鍵信息進行分析、提取。
4.再根據(jù)以上提取的有效信息,還原歷史情境,并理解詩歌主題及思想情感。
5.最后根據(jù)要求作答。
現(xiàn)在以近期高三課堂訓練的一套高考模擬試題為例進行分析,以餉讀者。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曲 江①杜甫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②,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邊高冢臥麒麟④。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注釋:①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乾元元年,唐軍暫時擊退叛軍收復長安后。杜甫時任左拾遺,因屢次進言,被皇帝疏遠冷落,頻遭貶官。②麒麟:傳說中的瑞獸,此指冢邊石塑之麒麟。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 E)(5分)
A.首聯(lián)從花瓣飄飛的景象落筆,描繪出“風飄萬點”的暮春圖景,“落花時節(jié)”所牽動的不僅是詩人的傷春之愁,而且是國家大難未靖、自己忠而見棄的哀愁。
B.“一片花飛不減春”表現(xiàn)出詩人不同尋常的敏銳感覺,美好事物的一點點缺憾便引起詩人惆悵,此處“一片花飛”與成語“一葉知秋”異曲同工,堪稱錘煉語言的典范。
C.頷聯(lián)寫趁花還未落盡,趕緊欣賞,不怕酒多會傷身,開懷暢飲。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厭”是推辭之意,這兩句表達了詩人珍惜春光、盡情行樂的愿望。
D.頷聯(lián)兩句不僅形象豐富,對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虛字的運用,更有利于傳達豐富的意蘊和幽微的情緒,展現(xiàn)了格律與靈活辯證統(tǒng)一的特色。
E.頸聯(lián)與劉禹錫的兩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內(nèi)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見大,在荒涼破敗之景中寄寓了詩人慨嘆盛衰興亡的傷感。
2.尾聯(lián)中的“物理”指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詩中詩人“細推”的哪些“物理”?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答案:C E(選C給3分,選E給2分。選其他項不得分。)
【解析】C項對詞句的分析有誤?!扒摇笔枪们摇呵遥⒎恰爸还芸础?;“莫厭”是莫厭煩,并非“不推辭”。詩人沒有“只管看”“不推辭”的率性行為,看花和飲酒的舉動在這里表現(xiàn)的是對美好事物的留戀和無法挽回的悲哀,不能說盡情行樂。E項,劉詩的景象不是荒涼破敗,與本詩中的江上小堂苑邊的景象不同。
2.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榮枯。②家國有盛衰,人事有興亡。(2分)思想感情:詩歌表面上寫詩人感到世間萬物無常、得失難料,不思留戀官位榮華,而欲拋開世俗束縛、及時行樂(2分);實際上寫的是作者這種曠達之語背后的有志難申、報國無門的悲哀。(2分)
根據(jù)“逆向推導法”,從枝干信息逆向推導出題人的出題思路:
1.首聯(lián):出了選項A和B,有效信息為:(由A選項得出)時間是在暮春時節(jié),且“風飄萬點”,詩人杜甫因“落花時節(jié)”不僅產(chǎn)生了傷春之愁,而且有國家大難未靖、自己忠而見棄的哀愁。(由B選項得出)詩人有不同尋常的敏銳感覺,美好事物的一點點缺憾便引起詩人惆悵;并且語言錘煉堪稱經(jīng)典,詩中“一片花飛”與成語“一葉知秋”異曲同工之妙。
2.頷聯(lián):出了選項C和D,有效信息為:(由C選項得出)杜甫還在此時“飲酒”,并且開懷暢飲,目的是為了“珍惜春光、盡情行樂的愿望”。對此信息,我們應引起警惕:首先,杜甫以憂國憂民著稱,是一個追求及時行樂的詩人嗎?其次,在結合注釋的信息之后,再作出判斷。(由D項得出)藝術技法上用了“且”“莫”等虛字,更有利于傳達豐富的意蘊和幽微的情緒,展現(xiàn)了格律與靈活辯證統(tǒng)一的特色。
3.頸聯(lián):出了選項E,提取的有效信息為:“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采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在荒涼破敗之景中寄寓了詩人慨嘆盛衰興亡的傷感。至于判斷是否與劉禹錫的兩句詩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內(nèi)容和手法相同,我們心中應先打個“?”。在整首詩歌閱讀鑒賞完畢之后,我們才能完全作出判斷。
在此,從出題人的角度出發(fā),前三聯(lián)都考查過了。我們不禁要追問,那還有“尾聯(lián)”呢?繼續(xù)往后看,原來“尾聯(lián)”的考查點在簡答題里。
首先,這個步驟有時能提取有效信息,有時卻毫無所獲,當視題型而定。
從本首詩看,出題人在此漏出了一點“破綻”,或許是故意留下的。比如“物理”二字,有一部分學生還真不能理解“物理”的意思。此處明確解釋為,“物理”指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對于大多數(shù)考生而言,這個信息是非常關鍵的,是理解詩文的關鍵,更是做簡答題的關鍵。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時候簡答題的答案就出現(xiàn)在選擇題的枝干里,那就要看你的選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了。比如:選擇題A項中的“傷春之愁”“國家大難未靖、自己忠而見棄的哀愁”;選項C中“詩人珍惜春光、盡情行樂的愿望”(反用,因為此項是反語);選項D中的“慨嘆盛衰興亡的傷感”等等。這些要點不就是簡答題的第二問 “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的答案嗎?
其實,這種方法運用到高考題中依然有效,比如2017年全國(卷Ⅰ)問答題第15題的第二個答案就是選擇題的A項的內(nèi)容。
分析“注釋”得知,在安史之亂后,老杜因言被貶??忌俾?lián)系老師關于杜甫的專題講解,得知老杜是個什么樣的人:一個憂國憂民的儒家讀書人。由此可以推論:當時的老杜心中肯定是有些郁結,有些激憤的。那么可以初步判定,尾聯(lián)“須行樂”,就是一句反語,是激憤之詞。
根據(jù)對選擇題枝干和注釋的分析,從而提取的有效信息,考生就基本可以還原杜甫當年在曲江的歷史情境:在安史之亂之后,杜甫本抱著一顆忠君報國之心,結果因言獲罪。在一個暮春時節(jié),落花在風中飛舞,老杜在曲江池感時傷懷,并“開懷暢飲”。老杜明明知道酒入愁腸愁更愁,酒多傷人啊,但是依然不停地舉杯!他看著曲江邊有一小屋,還有翡翠鳥辛勤地筑巢,多么的愜意;又再看看那邊苑林里的荒冢,曾經(jīng)的英雄人物只剩一抔黃土,唯有那守墓的麒麟雕塑尚在,是多么的荒涼破敗。他心里無比的痛苦,自己的追尋到底是為了什么?時有春秋代序,國有盛衰興亡,人生得意須盡歡,一切虛名都是浮云,不能讓它再絆住我向往自由的靈魂呵?。墒?,老杜不是李白,他做不到啊,只能把內(nèi)心的苦辛付諸滿紙的“沉郁頓挫”吧!)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一切的判斷都只是初步地提取信息,必須要經(jīng)過以上四個步驟之后,才能開始答卷。切不可“拿著半截就開跑”,造成信息提取不完整,乃至作出錯誤的判斷。
先做選擇題:根據(jù)第三步的分析,以及第四步的信息確認,基本可以判斷選項C是錯誤的。原因如下:“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是老杜的反語,是激憤之詞。選項E,考查的是審題和文意理解??忌恍璞容^“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內(nèi)容和手法即可。兩句確實都是以小見大,也寄寓了詩人慨嘆盛衰興亡的傷感。但是,劉禹錫的那句卻沒有“荒涼破敗”之景象。所以,選項E是錯誤的。
再做簡答題,第一問“詩人‘細推’的哪些‘物理’?”先根據(jù)題干“細推”的定義進行演繹,再根據(jù)第一步對選擇題枝干A和E的信息提取,就可以得出答案:第一是自然世界的“春有始末,花有榮枯”;第二是引申意義“家國有盛衰,人事有興亡”。
第二問,根據(jù)選擇題枝干A、C、E所提取的有效信息,再聯(lián)系最后對詩歌的理解,就不難得出作者“思想感情”的答案:詩歌表面上寫詩人感到世間萬物無常、得失難料,不思留戀官位榮華,而欲拋開世俗束縛、及時行樂;實際上寫的是作者這種“曠達之語”背后的有志難申、報國無門的悲哀。
總之,高考古詩詞鑒賞之“逆向推導法”主要是從捕捉出題人的思路入手,尋找出題人有意或者無意留下的“漏洞”。從選擇題枝干提取“有效信息”的辦法其實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概率大小取決于考生對課內(nèi)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把熟悉的知識遷移到課外知識鑒賞的能力。這種方法關鍵在于“逆向”與“推導”二者之間的有效結合。而還原歷史情境的過程就是進一步地利用“逆向推導”的有效信息,更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和情感內(nèi)蘊。兩種方法相輔相成,合理互助就是高考詩詞解讀有效進行的應試之道。不過,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熟能生巧的基礎之上的,對于平時不努力積累、也不經(jīng)常練習的考生而言,什么方法都是不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