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余潞
一直以保留中華文化自居的臺北故宮可能會切斷中華文化之根,在島內(nèi)引發(fā)普遍關(guān)注。臺灣《旺報》18日質(zhì)疑稱,臺北故宮文物是“中國歷史文物”的事實永遠不會改變,也不需要改變,“陳其南應(yīng)該清楚,兩岸若是一邊一國,故宮文物就變成從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國家,而不是一個國家內(nèi)甲地搬到乙地,那就變成一國向另一國掠奪古文物了,是國際法理不允許的,是要歸還的”。
以“飛地”概念形容臺北故宮
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18日報道,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16日以人文地理學中的“飛地”概念形容故宮,稱故宮一直不被認為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因此他上任后的重要任務(wù)就是“故宮臺灣化”,讓臺北故宮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chǎn)生連結(jié),成為“臺灣人的故宮”,“即使主張臺獨,也可以尊崇中華文物,甚至把中華文物保存得比大陸更好”。至于臺北故宮南院,陳其南希望它定位為“東亞中心”,未來不排除興建具有歷史文化脈絡(luò)的主題館,像“琉球館”“西班牙館”和“日本館”等,“這樣的傳承和早年臺灣歷史很有連結(jié)”。
今年71歲的陳其南是屏東人,人類學家,其本土色彩及論述能力深得李登輝器重,陳水扁執(zhí)政時擔任過“行政院政務(wù)委員”和“文建會主委”等職。有故宮人憂心,臺北故宮展覽恐將不見歷史,變成“民族學博物館”。
就連綠營也不完全認同。民進黨大佬林濁水17日批評稱,同樣邏輯,“難道大英博物館要英格蘭化?”他稱,“不把典藏送回中國,然后說這些文化就是臺灣化,豈不是說臺灣就是中國,本土就是中原?既然是本土,為什么還叫故宮?”民進黨“立委”吳思瑤稱,故宮絕對是“臺灣的故宮”,它在臺灣落腳,會從臺灣觀點和視野詮釋其文物,未來的定位應(yīng)該是兼具臺灣文化與中華文物,成為“世界的故宮”。民進黨黨團干事長何欣純還稱,“故宮本院本來就是臺灣的故宮,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故宮”。
多次爆“去中國化”爭議
不少輿論直指陳其南的表態(tài)是在“去中國化”。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18日批評稱,民進黨擅長的就是躲在別人后面,就連民族、文化和國家認同問題都可以拿原住民當擋箭牌,“斷根的事,這些年來民進黨做得還少?”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稱,“故宮展出的明明都是中國歷史文物,要如何臺灣化?”
其實,這不是綠營第一次拿臺北故宮做文章。早在陳水扁執(zhí)政的2007年1月,“行政院”就通過決議修正“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將其中的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刪除,并將條文中“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shù)品之征集、研究、闡揚”改為“加強對國內(nèi)外文物及藝術(shù)品的征集、研究、闡揚”。2015年,馬英九任內(nèi)完成位于嘉義的臺北故宮南院興建,香港藝人成龍主動捐贈圓明園12生肖獸首復(fù)制品,結(jié)果被批“臺灣人向大陸授首”。蔡英文上臺后,臺北故宮立即拆除成龍捐贈品,理由是“拒絕文化統(tǒng)戰(zhàn)”。2017年5月,臺北故宮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但策展方卻在媒體上稱它為“東亞工藝美術(shù)的巔峰”。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稱,“為了回避‘明朝兩字煞費苦心,大中華歷史被東亞一刀斷,去中國意圖一目了然”。
“臺灣只是代管”
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xié)會”理事長段心儀18日撰文稱,故宮二字從“北京”到“臺北”,第一個內(nèi)在連結(jié)是抗日與臺灣光復(fù),“臺獨思維諱言抗日,強調(diào)臺灣獨立,就該把敵國之物拱手送還”。第二個內(nèi)在連結(jié)應(yīng)是臺灣70年來保存中華文化精髓,可與故宮國寶相輝映,但“當你全盤否認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根基時,如何建立內(nèi)在連結(jié)?”
有輿論主張,如臺當局在文物上“去中國化”,就應(yīng)該把故宮國寶歸還大陸。政治評論員黃智賢18日稱,陳其南說的話正代表一條“臺獨”路線,即“把中華文明全部掠為己有,絕口不承認我們之所以有,正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她說,“搞清楚,臺北故宮是中國人的故宮,屬于所有中國人。臺灣只是代管,一日不承認是中國人,一日沒有代管的資格”?!吨袊鴷r報》18日稱,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的根基,陳其南不愿臺北故宮成為北京故宮的附屬品,就顯得不夠大氣,也太欠缺企圖心?!堵?lián)合晚報》還說,臺北故宮定位固然重要,但近年來游客數(shù)與藝術(shù)聲譽雙雙下滑,恐才是陳其南更嚴峻的課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