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武 強
語段補位連貫題是一種很“燒腦”的題,也是學生很苦惱的題。“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很多學生一次次面對,心懷熱望;卻又一次次鎩羽而歸,空懷嘆息。那么,這類題,有沒有內在的規(guī)律?有沒有終南捷徑呢?
當然有,那就是典型示范和針對訓練。做好典型示范,大致需要做好以下工作。我們不妨以下面的材料為例,看看這些“典范”里有哪些可為我所用的“秘籍”。
對于今天的青年人來說,現(xiàn)代化進程造就了一個無限展開的中國,這個時候,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重要。古人把四書五經讀好,①再輔以行萬里路,像顧炎武那樣,就能形成一個非常好的思想體系。②今天則完全不同了,囿于歐美的“現(xiàn)代化”觀念,容易陷入“單向思維”。放眼世界,經濟全球化如此劇烈;立足國內,從鄉(xiāng)村到城市都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變。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③尤其需要更多地深入歷史現(xiàn)場,關注當下社會精神狀態(tài),建立與社會盡可能多的連接。我們所生活的土地,是一本更大的書,要傾盡全力去讀。
這是《人民日報》上的一段論述。中心內容是青年人如何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處理好“萬里路”與“萬卷書”的關系;結構上,古代、現(xiàn)代相權,古人、今人相照,強調了青年人立足現(xiàn)實的必要。由此入手,第一處說古人讀書與行路關系,自然要考慮“行萬里路”的內容,這是顧炎武思想體系的成因所在,故而可以得出“再輔以行萬里路”的答案;從對比關系入手,后面第二處自然考慮“今天”,說“囿于”“陷入”,則明顯說當下的不足,可以得出“今天則完全不同”答案;第三處“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指代意義明確,指向現(xiàn)代意味顯豁,但關注開篇的“路”與“書”的關系,再結合文段前面的古今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后面強調的是青年人對現(xiàn)實生活或客觀現(xiàn)場的態(tài)度問題;而段末所說“更大”“傾盡全力”,所填內容應該有所強調,宜用“特別、尤其”等字眼作為領起,就總結出“尤其需要更多深入歷史現(xiàn)場”的結論了。
結合上述題目,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補位題在內容上的規(guī)律。面對這類題目,我們不能忙著去“補位”,而是先要綜合研讀文段的話題重心和語句含意,研讀在此語意統(tǒng)帥下,包含了哪些語意層次,話題是什么,話題的關系是什么,對應的結論是什么,等等。做好了這個前期的“閱讀內容”工作,我們才能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做好“形式補充”工作。
譬如下面的高考真題:
氣候是一種復雜的自然現(xiàn)象,不僅決定著土壤、植被類型的形成,改變著地表形態(tài),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們的生活、生產、建設無不需要考慮氣候的影響。氣候已成為一種自然資源,供人類充分利用,為人類造福。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時會帶來某些災害。所以,人們會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區(qū)域內改變氣候狀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顯而易見,在內容上,這個文段中心說的是氣候的影響,話題是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語段重心是人們如何積極利用,結論就是人們利用方法改變氣候。圍繞這些信息,可以較快地判定空格處大致的語意方向:
①應該談對人類的影響;②應該說氣候危害;③應該談氣候的積極利用問題。
如何做好“形式補充”呢?
第一,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關注句子的數(shù)量以及彼此銜接的明暗關聯(lián)詞,從而在補位的句子上做出形式、語意上的呼應,如上題呼應“不僅”,①處自然少不了“而且”;而②處的“但是”,明示后面所填內容與“但是”前的內容相反或相對,因此,“為人類造?!钡姆疵婢褪恰敖o人類帶來危害或禍害”,這就是語句形式的妙處!
第二,其次,要引導學生觀察標點符號,因為每個標點符號都有各自的“符號含義”,都有各自的暗示作用。如該題①處補位句后面是句號,意味著所補句子應該以前面的文字為歸納基礎,一般不會和句號后面的文字有絕對的聯(lián)系;如果補位句子前后都是逗號,如此題第②處,意味著所補句子與前后內容關系都很緊密,需要前連后掛。這樣,結合標點的暗示也可以窺得端倪。
第三,要引導學生斷定語句的位置和類型。這樣,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備填語句的位置和類型。依照出現(xiàn)的位置,可以分為領起句、銜接句和總結句。如第②處和第③處,根據標點符號提示和相關語意,可以判定前一個是“銜接句”。因此,所寫內容要前后粘連;后一個是“總結句”,因此要承接“所以”的內容,做出結論歸納。
總之,抓住補位題在內容上暗含的傾向性特點,確定補位的具體內容;抓住結構形式上的前后照應性特點,確定前后關聯(lián)的相關虛詞。學生一旦“解剖一個麻雀”,心中存在的困擾就會漸漸清晰,補位題的材料骨架和內在脈絡也就了然于胸了?!吧街厮畯鸵蔁o路”,就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典范”的補位題來“示范”,再用針對訓練來強化,這就是破解補位連貫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在。
縱覽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補位題大致呈現(xiàn)如下幾個方面的規(guī)律:
1.選材上,多以說明性、論述性材料為主,而以說明類居多;
2.結構上,材料內部有較強的層次性和邏輯性,語句之間的聯(lián)系時明時暗,往往呈現(xiàn)較強的因果關系或條件關系,且上下句之間、首尾句之間都有一定的結構照應;
3.形式上,注重考查領起句、銜接句和總結句三種類型,尤以銜接句居多。
針對上述情況,在復習中,我們首先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做好整體閱讀,確定有幾個句子,話題是什么,中心是什么,探討的是哪些元素之間的關系,從語段的完整性上把握語意,從語句的邏輯性上梳理層次。
其次,要引導學生提煉歸納語句之間在形式上的標志,尤其是注意關聯(lián)詞,抓住“因此、所以、以致、導致、因而”等詞語,快速找出與之呼應的潛在連詞,然后結合語段文意做出大致的語句判斷。
最后,引導學生做好規(guī)范表達訓練,即結合上下句論述的話題以及體現(xiàn)該話題的中心詞,用相應的關聯(lián)詞帶出相應的中心詞,這樣就突出了語意聯(lián)系的緊密性,從而保證了答案的規(guī)范性和補位的準確性。
唐朝詩人白居易說得好:“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泵鎸δ承┘傧螅覀円朴谕高^現(xiàn)象看本質。破解補位連貫題也是如此。我們不能被它形式上的繁復所迷惑,而是要引導學生看透連貫題的本質,即考查的是語意表達上的前后照應、話題突出、中心明確和結論的準確。這樣,圍繞著這個中心去復習備考,就會增強復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由于語言補位連貫題仍將會在較長的時間內“閃亮”存在,我們應該格外重視,在實踐中增強學生語言訓練的針對性和思考表述的準確性。經過我們的精心指導,學生們的連貫表達能力定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