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成
摘 要:良相吳琠,是康熙時代的重臣,清初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決策人物之一。他寬厚和平,關注民生,謹小慎微,勤廉正派,推動了清初社會的和諧與團結(jié),對促成康乾盛世貢獻了畢生精力。他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和卓越的才華不僅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也在家鄉(xiāng)沁縣的發(fā)展過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關鍵詞:吳琠;沁縣;道德品質(zhì);影響
一、前言
精英階層對后世的影響是持續(xù)性存在的,吳琠作為一名杰出的歷史人物,帶給人們巨大的影響和感召。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來看,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作為康熙年間的首席大學士兼刑部尚書,他對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對康乾盛世的形成貢獻了畢生精力。身為沁州人,他的政治業(yè)績、道德品質(zhì),也使家鄉(xiāng)人民深受其影響和感召。
二、吳琠之研究現(xiàn)狀及意義
(一)吳琠研究現(xiàn)狀
隨著近年來沁縣地區(qū)史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許多過去不被學者關注的歷史人物逐漸引起大家的重視,關于吳琠的研究成果也不斷的出現(xiàn)。在養(yǎng)身方面,有韋公遠的《吳琠的“頤養(yǎng)六字訣”》一文;在為官方面,有朱玉寶的《康熙用人懲貪獎廉》,劉懷珠、王玉明的《康熙盛世柱石之臣——吳琠評介》;在吳琠與家鄉(xiāng)的關系方面,有《沁州“特產(chǎn)”吳閣老 國相水魂》、《在沁州村里咂舌》等。這些都是近幾年來關于吳琠的一些研究結(jié)果,但對于吳琠道德品質(zhì)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方面的研究還有待補充。
(二)吳琠研究意義
縱觀吳琠的一生,從他入仕開始,他就屬于朝廷,屬于國家。心系民眾,清廉正直,這種道德品質(zhì)對于其個人的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國家的興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也成為世人學習的榜樣。但是,在關于吳琠的研究成果中,關于他的道德品質(zhì)評介及留給后人的影響方面仍然是少有問津,因此,本文試圖對此進行分析,以揭示其影響。
三、吳琠之品質(zhì)
愛因斯坦曾說過:“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zhì)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便是后者,它們?nèi)Q于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p>
康熙在位之時,中國社會安定有序,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吳琠對此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留給了后世一筆巨大的財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他的道德品質(zhì)。
(一)勤懇
勤懇是他留給歷史的第一筆財富。
吳琠自幼讀書勤奮。父親吳道默學識淵博,“童時不喜游,及稍長,立志讀書,精心研究之所得。”吳琠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在父親管理之下,讀經(jīng)書累知識?!跋緞t手不釋卷,披覽至于夜分,六經(jīng)、左傳、國語、史記、漢書、綱鑒、楚辭、文選,唐宋八大家文集,韓、柳、陶、杜全集,唐詩全解,詩余,詩歸,二十四史,通鑒綱目及諸子百家,無不流覽?!?/p>
吳琠為官勤懇,為百姓辦事不辭勞苦。吳琠任河南確山知縣時,面對滿目瘡痍的確山,“琠拊流亡,辟蕪廢,墾田歲增,捕獲盜魁誅之?!庇捎诘乩砦恢锰厥?,在清廷與吳三桂開戰(zhàn)后,擔負了給前方數(shù)十萬將士運送補給的重任。吳琠任勞任怨,“輿馬糧餉,先事籌辦而民不擾?!笨滴跛氖哪?,他已是老態(tài)龍鐘,仍“尚力疾辨事。”并堅持到內(nèi)閣值班, “以報皇上知遇之恩?!迸R終時,他向子女口授遺囑,“一語不及私”,真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二)愛民
愛民是他給歷史留下的第二筆財富。
吳琠致力于推動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 在確山任知縣期間,“琠撫循招徠,勸開墾,寬賦稅?!苯?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就改變了因為戰(zhàn)爭而造成的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的情況。
吳琠明察秋毫,心系民眾,兼濟天下。吳琠就任湖廣總督時,湖北“自裁兵為變后,蔓引株連。”一些狡猾之人隨意指認仇人為亂黨,一時人心惶惶?!艾_概不究問,開懲其妄奸者,人心大安?!痹诖似陂g,陜西發(fā)生災情,“饑民流入楚地者甚多。”吳琠把其平等對待,“琠倡捐買米,先后分發(fā),全活數(shù)萬人。”吳琠還“設義學,修文廟”,大力普及教育。
(三)清廉
清廉是他留給后世的第三筆精神財富。
吳琠為人正直,兩袖清風,河南巡撫佟鳳彩十分看好他。當時正值朝廷“大計”,佟鳳彩給吳琠的評語是“廉公賢能”魏象樞是吳琠的老師,不畏權貴,敢于直言納諫,吳琠一生受他的影響最深,多以老師的標準為做人準則,也是其最得意的學生。
吳琠整肅綱紀,敢于仗義執(zhí)言。吳琠作風正派,不收受任何賄賂,一身正氣從容坐鎮(zhèn)都察院,“豐裁卓立,一時臺省肅然。”皇帝贊“吳琠寬厚和平,持己清廉?!?/p>
吳琠的清廉,還體現(xiàn)在其家人中。吳琠有四個兒子,長子吳時謙,清朝進士,次子吳時訥,秀才,三子吳時諫,貢生,四子吳時詠,廩生。四子皆學識淵博,一生皆無任何官職,遵守琠的家訓:“我不喜爾等人人做官,只愿多成上乘好秀才,便是快境。”讀來不僅讓人佩服感動??滴醯鄯Q贊他“做官無論是其屬官,非其屬官,及所參革之人,皆服他是清官好官,百姓亦莫不感服?!?/p>
四、吳琠之影響
吳琠是清朝有名的政治家。他本身資質(zhì)不凡,過人的膽識、杰出的政治才能和開明的君主相聯(lián)合,締造出了一個賢能的臣子的完美人生。他迎接了清朝建國以來第一個盛世的到來,得到了同僚的尊重和認同,給鄉(xiāng)黨帶來了無上的榮耀,為后代塑造了一個光輝的典范,也給家鄉(xiāng)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一)吳琠與康乾盛世
吳琠對于康乾盛世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有直接推動作用的。在天子眼中,他是一位有守有才的臣子,不貪不腐,公正廉潔。在士大夫眼中,他是一名正人君子,誠信待人,不欺不瞞。在百姓眼中,他寬厚仁慈,關心人民。吳琠沒有給他的子孫留下家財萬貫,卻留下了一個耕讀世家的傳統(tǒng),這是一筆無法估量的財富。經(jīng)過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后,琠所處的時代天下安定,人民樂業(yè),對于康熙王朝的興盛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坝赫?,特命京師建賢良祠祀。”
(二)吳琠與同僚關系
從吳琠一路走來的官場經(jīng)歷看,他的晉升速度可謂是驚人??梢哉f,吳琠能夠在政治場上風生水起,出去其自身的努力外,還要歸功于兩個人。一個是時任河南巡撫佟鳳彩,因為他的賞識,吳琠從一個小縣城里走到了京城。另一個就是當時的刑部尚書魏象樞。幸運如吳琠,其當時在吏部時,戶部侍郎的魏象樞就十分看好他。因為魏象樞和吳琠一樣,都致力于吏弊的治理。后吳琠到吏部就任,魏象樞的舉薦起到了關鍵作用。當時與吳琠同在內(nèi)閣的大學士伊桑阿也夸贊“吳琠辦事甚優(yōu),存心亦善。”
現(xiàn)代有一句人人熟知的心靈雞湯,叫做“越努力越幸運”,這句話用在吳琠身上最合適不過了。正是由于當時上司對他的賞識,助其度過了人生的幾個關鍵時期,這對于我們今天學習和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啟示。
(三)吳琠與沁州黃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這樣一句民謠:“沁縣三件寶,雞蛋、瓜子、吳閣老”。吳閣老,是沁州黃的代名詞?!扒咧蔹S”是吳琠在擔任大學士時,將檀山產(chǎn)的小米供奉給康熙帝而得名。據(jù)說大約300年前,兵荒馬亂,百姓顛沛流離。在沁縣的一座古廟里,一個和尚及其徒弟,為了度日,就想盡辦法把附近貧瘠的坡地開墾出來,種上谷子。谷子色澤金黃,顆粒圓潤,用這種米熬出來的粥,越嚼越香。當時在朝做官的吳琠,聽說此事后,就把此米改名為“沁州黃”,并帶回皇宮進獻給康熙帝。帝悅,問:“此米產(chǎn)自何地?”吳答:“沁州?!盷皇帝便賜封為“沁州黃”,并封為貢米。從此“沁州黃貢米”沿襲各代,名揚天下,被稱為我國“四大名米”之一。
(四)吳琠與蔭庇桑梓
吳琠是當時康熙皇帝的肱股之臣,雖位極人臣,卻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家人謀過一點私利。他有責有守,“值三藩變亂,訛言狎至,或勸琠遣家累旋里。琠曰:逆賊必不能久??h令遣妻子歸,民能安堵乎?”自己的兒子是進士,但只是待在父親身邊協(xié)助其處理一些政事,始終沒有一官半職。其侄子參加殿試時因為卷面不整齊不予錄取,吳琠身為宰輔拒絕幫其說情。吳琠一生沒有納妾,與其妻宋氏相濡以沫,但因政務繁忙,連夫人最后一面都沒有見到。康熙帝聞此大為感動,賜給“端書凝瑞”四字。
(五)吳琠與地方文藝
隨著近年來吳琠研究熱的興起,上黨地區(qū)作為吳琠的家鄉(xiāng),長治市豫劇團圍繞吳琠創(chuàng)作了大型歷史劇《吳琠晉京》。吳琠作為康熙朝的大臣,曾奉旨進京主持會試,但卻遭人陷害。后其憑借清正廉潔的人格魅力,堅決抵制考場的貪腐之風,最終揭露了部分官僚徇私舞弊的行為,維護了大清律法。本劇即圍繞此故事展開,榮獲第十四屆山西省戲劇“杏花大獎”、第三屆中國豫劇節(jié)最高獎“優(yōu)秀劇目獎”和“優(yōu)秀表演獎”,極大地促進了吳琠文化的發(fā)展。
五、結(jié)語
上下五千年,縱橫數(shù)萬里,人生物逝,世易時移,歷史的舞臺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叱咤風云的風流人物。吳琠,作為一位太平時代的宰相,他關注民生,關心民間疾苦;清正廉潔,從不謀取權私:兢兢業(yè)業(yè),悉心操理政務。雖然并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yè),也沒有留下千古流芳的文章佳作,但他在平凡中孕育非凡的忠于職守的精神,在奢靡之風日盛中不貪不占的操守、在干凈中干事的品格,卻對后世產(chǎn)生了并將繼續(xù)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阿爾布雷希特·弗爾辛.愛因斯坦傳之悼念瑪麗·居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151-152.
[2]薛飛,王劍,卞岐等.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之 人物傳·傳六 [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209.
[3]楊在淵(主編).沁縣文史資料[M].沁縣:沁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96:225-232.
[4]趙爾巽(主編).清史稿·吳琠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7:9963-9965.
[5]史耀清.清代名相吳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65-70.
[6]薛飛,王劍,卞岐等.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之人物傳·傳六 [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209.
[7]吳琠.吳琠文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