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 張彩鈴
甘肅
以高考題訓練高考,是以往高考復習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只是將高考題作為訓練題目而做答,不進行深層挖掘、整合改編,其效果很難達到極致。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復習效率,深度改編高考題,舉一反三,更好地發(fā)揮高考題材的訓練價值。筆者通過在高考復習中的教學實踐,對近幾年高考題進行深度改編,以期事半功倍?,F(xiàn)以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9~11題進行深度改編為例。
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下圖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據(jù)此完成9~11題。
9.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
( )
A.坡度和緩
B.巖石裸露
C.河流、溝谷眾多
D.降水集中
10.與其他洪積扇相比,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降水較少
②山地相對高度較小
③河流較長
④風化物粒徑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較高 B.土層淺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及考點分析】第9題,以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示意圖為載體,考查洪積扇的形成條件。從圖中可以看出賀蘭山地勢較高,賀蘭山東麓河流多且短小,河流落差較大,加之東側降水偏多,山麓地帶溝谷眾多,導致在賀蘭山東麓泥沙堆積形成密集的沖積扇,故答案選C。
第10題,以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地附近河流相對較長,根據(jù)圖例可知,甲地附近山地相對高度較小,流域內地勢起伏小,導致河流落差小、流速慢,河流對地表的侵蝕、搬運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故答案選B。
第11題,以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示意圖為載體,考查流水外力作用的特點。從試題材料可知,洪積扇分布于賀蘭山東麓,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以礫石為主,故土層淺薄,耕地條件差,耕地多分布在洪積扇邊緣土層較厚的區(qū)域,故答案選B。
【答案】9.C 10.B 11.B
洪積扇是水流搬運碎屑物質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堆積體上常形成耕地,碎屑物質的性質影響著耕地的數(shù)量與質量。下圖為賀蘭山山麓洪積扇的分布示意圖,賀蘭山以石質山地為主,土地瘠薄,多巖石裸露。據(jù)此完成1~3題。
1.圖示四處洪積扇中,形成數(shù)量較多且土層較厚的優(yōu)質耕地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與東麓相比,賀蘭山西麓洪積扇分布較少的主要原因是西坡
( )
A.坡度和緩
B.巖石裸露
C.河流、溝谷稀少
D.降水集中
3.下列圖示中,最符合賀蘭山東麓洪積扇處耕地(陰影部分)分布狀況的是
( )
A B
C D
【解析及考點分析】第1題,以賀蘭山山麓洪積扇的分布示意圖為載體,考查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根據(jù)圖示可以看出①處河流相對較長,相對高度較小,流域內地勢起伏小,河流落差小,河流流速慢,河流的侵蝕、搬運能力弱,所以在圖中①處洪積扇堆積物的顆粒較小,礫石含量較少,土層較厚,耕地質量較高,故答案選A。
第2題,以賀蘭山山麓洪積扇的分布示意圖為載體,考查洪積扇的形成條件及特點。根據(jù)圖示可知,賀蘭山地勢較高,其西坡河流、溝谷稀少,加之西側較東側降水少,使得賀蘭山西側泥沙堆積較少,形成的沖積扇也較少,故答案選C。
第3題,以賀蘭山山麓洪積扇的分布示意圖為載體,考查流水外力作用的特點。在洪積扇的形成過程中,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下降,則洪積扇堆積物顆粒越來越小,礫石含量越來越少,故洪積扇邊緣土層較厚,因此耕地多分布在洪積扇邊緣土層較厚的區(qū)域,故答案選D。
【答案】1.A 2.C 3.D
(一)確定考查點,改編題干與設問
原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洪積扇的形成條件、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流水外力作用的特點等,知識點是圍繞外力作用展開的,小切口設問,細小具體,考查深入,因此改編以后的試題也要能夠體現(xiàn)出原題的特點和考查目標。筆者將改編題的考查點定為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洪積扇的形成條件及特點、流水外力作用的特征等。
試題的設問與題干呈現(xiàn)的內容是密不可分的,由于選擇題的設問靈活多樣,改編試題設問則須要對所考查的知識點內容要求更加豐富和全面,從不同的角度考查學生的各種能力,更能訓練出學生在做答此類習題時應具備的能力素養(yǎng)。設問中選項的設置體現(xiàn)了對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等素養(yǎng)方面的考查。
(二)改編圖示
用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圖示,對學生區(qū)域認知能力的考查會更加全面和多樣化,能夠考查出學生認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改編高考原題用于教學,科學培養(yǎng)學生用研究比較的方法深入滲透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對高考原題理念和思想的理解與挖掘,進而更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