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動物吃植物好像天經(jīng)地義,植物就只有吃虧了……
那你就太小看植物了,它們可不是全“吃素”的,也有愛吃肉的呢l
這么厲害!植物又不能動,要怎么讓“肉”自己送上門來呢?
這個有意思,就讓我們去探尋這個秘密吧。食蟲植物大聯(lián)盟
說起來,“吃葷”的植物是不是特別罕見呀?
正相反,挺多的呢,有3科20屬600多種。隨著植物學家的不斷研究,這個數(shù)字還在不斷被刷新。
哇,聽起來好兇殘。
不會呢,很多食蟲植物的吃相十分優(yōu)雅,經(jīng)常是無聲無息地享用大餐,比如豬籠草就是這樣~位優(yōu)雅的“食客”。
嗯,豬籠草這個名字,聽起來不怎么樣……
豆子,你也別“以名取人”,豬籠草的餐具很精致呢!
那是一個個掛在“枝條”(實際上是葉柄)末端的小瓶子。這些瓶子的內壁十分光滑,并且會散發(fā)出昆蟲喜歡的食物氣味。
好有心機呀!當昆蟲滿心歡喜地鉆進瓶子尋找大餐時,就會落到瓶底。
是的,在那里等待它們的不是美味的蜜汁,而是可怕的“消化液”——其成分與動物的胃液相近。這些倒霉蛋很快會被消化液分解,這時豬籠草就可以慢慢享用美味的昆蟲大餐了。
看來豬籠草只想做一個安安靜靜的“美男子”。
捕蠅草就不一樣了,它會主動出擊。一旦小昆蟲站到捕蠅草那些像捕獸夾一樣的葉子上,如果20秒之內連續(xù)兩次觸動上面的針狀毛,“夾子”就會唰地閉合,無法逃脫的昆蟲就成了捕蠅草的美味佳肴。
哇,厲害了,我的捕蠅草!沒想到植物還可以主動出擊。
何止主動出擊呀,茅膏菜的捕獵那才叫純熟呢。它的葉平片表面的“腺毛”上會分泌強力膠一樣的黏液。當昆蟲停落在葉面上,就會立刻被黏液粘住。這些腺毛又非常敏感,有東西觸及到它們,便會向內和向下運動,將昆蟲緊壓到葉面下方。
那感覺就是昆蟲被葉子吃掉了。
還不止呢,當昆蟲逐漸被腺毛分泌的蛋白質分解酶消化掉之后,腺毛會重新張開,再次分泌黏液。
沒有被完全消化的昆蟲軀殼……就會殘留在茅膏菜的葉片上,可以說是尸橫遍“葉”了。
還有一些植物吃蟲的方法更特別,它們不會直接吞掉蟲子,而是充當捕獵者的陷阱。
咦,這是為什么呢?捕獵者又是誰?
比如毛氈苔,它們會粘住來找蜜吃的昆蟲,但是并不會直接將它們消化掉。
又不吃掉昆蟲,那毛氈苔粘住它們難道是為了好玩嗎?
當然不是啦,這些被粘住的倒霉蛋,會變成獵蝽(chun)的獵物,而毛氈苔得到的則是獵蝽的糞便。
吃便便……這個愛好,好奇怪呀!
有這個怪愛好的植物可不少呢!有些豬籠草也是靠吃動物的便便過活的。比如說,赫姆斯利豬籠草為蝙蝠提供住所,而蝙蝠則為房東貢獻糞便。更有意思的是,在婆羅洲的雨林中,有一種叫勞氏豬籠草的特別豬籠草,它們的樣子像馬桶。一種樹鼩會來豬籠草的蓋子上舔食蜜露,但是這些蜜露并不是白吃的。蜜露里面有瀉藥成分,樹鼩就會忍不住把自己的糞便排入豬籠草的口袋之中。
吃便便有原因
放著上好的蟲子大餐不吃.為什么非要吃便便呢?不好意思,我現(xiàn)在胃有點難受……
哈哈,豆子,你要不要先出去吐一下?要說清楚你的這個問題,咱們得先說植物和動物對食物的定義。
這個……有什么關系呢?
關系大著呢!你知道.動物(包括人)自己是不能制造能量的,所以需要吃東西,從食物中獲取基本的營養(yǎng)物質,包括糖、脂肪、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等。
對,小cool龍他就喜歡吃漢堡雞腿,吃飽了之后整個龍都精力充沛!
但是植物不同,太陽就是它們的能量來源。它們有大把的時間曬太陽,再通過光合作用把陽光中的能量轉化成自身所需的能量。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植物不需要外界能量的輸入。
對,植物的根系和葉片,甚至是莖稈都有獲取礦物質營養(yǎng)的能力。
但是,植物對糖和氨基酸幾乎沒有興趣。所以那些被捕獲的昆蟲和其他動物,都需要被分解成離子狀態(tài)才會進入植物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蘊藏在食物中的能量(糖類和氨基酸),都被耗解掉了,幾乎不會被植物吸收利用。
這樣呀,那確實挺浪費的呢!
所以呢,食蟲植物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獲得氨基酸,而是為了獲得氨基酸中的氮元素。
也就是說食蟲植物喝的最終都是富含銨類的臭肉湯。
是的。既然是這樣,那對植物來說,要喝這個“臭肉湯”,有個更簡便的方法,那就是直接吃動物便便。
哈哈,我知道了,因為在便便里,大多數(shù)氮元素已經(jīng)被釋放出來了。
是的,準確來說,這些植物應該叫作“食糞植物”了吧。
真是想不到呀,同樣是一塊上等牛排,在人類眼中是燃料和補給品,但是在食蟲植物的眼中僅僅是一堆肥料,甚至還不如直接給它們來上一坨便便痛快。
這就是食蟲植物和人類進食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