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
摘 要:郎世寧為西方傳教士最早在中國宮廷供職的畫家,其藝術(shù)經(jīng)歷與宗教活動是構(gòu)成“清三代”宮廷藝術(shù)的重要風貌,因而,對郎世寧生平的考察、對其主要作品與政治關(guān)系的梳理,均反映了17至18世紀中國繪畫史的轉(zhuǎn)向。本文通過對郎世寧傳記、作品的闡釋,分析其作為傳教士和畫家雙重身份背后的真實人格。
關(guān)鍵詞:郎世寧;清三代;視學;平定回疆圖
郎世寧(1688—1766),意大利米蘭人,原名F. Josephus Castiglione,亦作Castiglioni,Castilhoni,音讀約瑟·迦斯提里阿納,圣名稱作Ciuseppe,字若瑟,華名郎世寧,亦作“郎士寧”“郎石寧”。1766年(清康熙二十七年)7月19日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市。郎世寧在意大利成長的年代,正是1540—1706年西班牙統(tǒng)治時期。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繪畫——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便掛在北意大利圣母瑪利亞感恩女隱修院。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僅19歲的郎世寧加入了耶穌會,開始了他的助理士生涯。耶穌會會士分為兩級,第一級為神父會士,第二級為助理會士。神父會士可以晉升為神父,從事教學傳教各項工作,助理會士不能晉升為神父,但仍需終身不娶,在修道院內(nèi)協(xié)助辦理教堂內(nèi)一般事務,或是做一些技術(shù)性、藝術(shù)性的工作。郎世寧加入耶穌會之后,被分配到意大利北部港口熱那亞會。由于他是助理會士,不必像神父一樣地從事神職工作,從而使他將大部分精力投入他喜歡的繪畫工作中,繪畫事業(yè)進步一日千里。并為當時的教堂繪制壁畫。其一是《山洞中的圣依那爵》(即耶穌會創(chuàng)立人),其二為《基督向依那爵圣圖》,其余幾幅都在耶穌會初學院內(nèi),迄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尚保存完好。
自15世紀以來,東西方海路漸通。中國明清之際,西學東漸,藝術(shù)也包含其中,天主教的耶穌會士是西學入東的主要傳播者。教會借無文字隔閡的藝術(shù)為媒介,投中國帝王所好,派遣傳教士畫家入值皇宮內(nèi)廷,形成了后來清代獨具特色的宮廷繪畫。獻身于天主教的傳教士,不遠萬里來華。郎世寧因受耶穌會海外傳播福音工作成績的鼓舞,于是便自告奮勇前來中國。按當時葡萄牙政府的規(guī)定,凡前往遠東的傳教士,均須正在葡京里斯本候船啟程。因此,郎世寧先由熱那亞至里斯本。在里斯本,因為哥因勃拉耶穌修道院院長欣賞郎世寧的繪畫才能,便留其為該修道院作壁畫,為時先后兩年左右,葡皇后也慕名請郎世寧為其太子畫像。1714年4月11日,郎世寧搭乘“圣母希望號”船由里斯本起航正式赴華。9月17日到達哥亞,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7月14日抵達中國澳門。并且依照當時傳教士來中國的慣例,先學習中國語言及生活禮節(jié),以便于與中國人交往。12月22日乘轎北上,由馬國賢神父引見,一同朝見了康熙皇帝。居住在葡萄牙教士的“東堂”,并取了中國名字——郎世寧。郎世寧在這段時間偶爾進宮作畫,無事的時候便回到教堂。一般供奉內(nèi)廷作畫的畫師,就住在京西海甸“如意館”(屬圓明園)?!叭缫怵^”其實是一所平房,是清代宮廷“畫院”。設備特別簡陋,冬天生一個小火爐,凍則呵筆作畫;夏天炎日蒸灼,室內(nèi)如灶一般,正好“解衣磐礴”,傳教士們像是被囚禁一樣,還時常與中國畫師、官吏發(fā)生摩擦,郎世寧性情溫和,多能避免一些無謂的事端。
康熙六十年(1722),時任東堂本堂的費隱神父利用葡王費迪南三世的贈款擴建東堂,由工程師毛奇設計,郎世寧負責內(nèi)部裝潢工作,并畫了兩幅壁畫:一是《君士坦丁大帝作戰(zhàn)圖》,另一幅是《君士坦丁賴十字徽號得勝圖》。天主教會在北京尚有一個大教堂稱南堂,郎世寧住南堂的圣若瑟學院,曾繪制大廳的天花板壁畫。
在臺北故宮所藏郎世寧作品中,署有年款的最早作品是《聚瑞圖》,雍正元年(1723)所作,畫的是禁池里的并蒂蓮,雙穗的稻,款中有“臣”字,可見這時候已經(jīng)步入內(nèi)庭,當起了宮廷畫師。除了從事繪畫外,郎世寧也在清宮中擔任油畫老師,班達里沙、王學儒都是他的學生。還幫助年希堯出版了一本介紹西方透視學的著作《視學》。這本書初刊于雍正七年(1729),再版于雍正十三年(1735)。
盛清時,康熙皇帝對于西洋傳教士十分禮遇,而雍正時期已有“教難”發(fā)生,乾隆時代也未平靜,郎世寧對于護教方面有他重大的貢獻。
郎世寧來華時,已是有極高藝術(shù)素質(zhì)、畫技嫻熟、享有盛名的青年畫師,但繪畫的高超技藝也早已為康熙皇帝所肯定,并且他熱心于宗教事業(yè)。乾隆皇帝小郎世寧23歲,在沒有繼位前便常去“如意館”看郎世寧作畫,對他高超的繪畫技藝非常贊賞,從那時起,君臣之間便建立了一段非比尋常禮數(shù)的友情。乾隆元年(1736)因輔臣的奏議,除供奉內(nèi)廷的傳教士外,滿漢軍中傳教士禁止居住。因此北京及各省教民遭囚禁,教會人士想利用直奏天子來解除這項禁令,同年的5月3日,乾隆帝為欣賞郎世寧的作品,親臨他作畫的地方,郎世寧突然擱筆下跪,呈明禁教悲慘的事實。這種冒瀆宮廷禁例的行為,不但沒有遭到乾隆皇帝的指責,反而和顏悅色地勸他靜心作畫。10天后,宮中就傳出禁止?jié)M人信教外,其他并不過問。
第二年(1737)葡萄牙傳教會中的中國教民劉二為一個棄嬰施洗時,為人誣告迷拐,被官府所捕,于是禁教之令又起。郎世寧便又當皇帝之面請愿,哀求解除禁令,后來劉二雖仍被定罪,但禁教之事卻被平息了。又人說“郎世寧片言之功,有勝于百之奏疏”。郎世寧以畫家的身份,卻做了護教人物,也完成了他傳教士的真實身份。
乾隆十一年(1746)禁教之事又起,尤以華南各省最為嚴重,任福建司教的桑斯神父及其屬下4人,被處死刑,在京的宣教士復請郎世寧哀求皇帝解除這項禁令。因為這件事,已經(jīng)請求兩次,遭朝廷大臣們極力反對。但郎世寧還是利用皇帝召見他的機會哀求皇帝不加殺戮,遺憾的是這次請愿并沒有成功。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皇帝看到一幅西洋噴水機圖,便召郎世寧為其解說,并且詢問宮中的西士是否有制作能力,郎世寧推薦了蔣友仁神父擔任,并自愿協(xié)助。園中的西洋館舍建筑及周圍之配置便是由郎世寧設計監(jiān)造的。同年與王致誠、蔣友仁奉命吸收巴魯克建筑風格,開始為長春園北端建大水法十景(俗稱“西洋樓”)的設計與制作。
乾隆十九年(1754),回部的阿睦爾撒納歸順清朝,乾隆皇帝特命在熱河的避暑山莊開宴慶祝,召王致誠赴行,描繪這次慶宴的史畫。王氏精業(yè)50日,積勞成疾,便先返回北京,康復以后,遂同艾啟蒙、郎世寧偕行,共同完成了這次任務。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中國人的計歲法,正是郎世寧七十大壽之年,乾隆皇帝特別為之舉行了盛大祝壽活動??梢娖湓趯m廷畫家中尊貴的位置。第二年(1758)作《孔雀開屏圖》。乾隆三十年(1765),為夸耀平定準噶爾回部的輝煌戰(zhàn)績,郎世寧奉命與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等人以西洋雕銅版畫開始制作《平定回疆圖》(又名《乾隆皇帝得勝圖》)的草圖,共計,16幅。由郎氏獨自完成的有2幅:一幅是《格登鄂拉斫營》(1765),這幅與《阿玉錫持矛湯寇圖》是同樣的題材,描繪清兵平定伊犁格登鄂拉大捷;另一幅是《黑水解圍圖》(1765年)。其余由王致誠畫3幅,艾啟蒙畫1幅,安德義畫7幅,未署作者的有7幅。后分3次,每次4幅送往法國制版,即用西洋凹雕銅版畫制作。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十日(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病逝于中國北京,享年78歲,葬于北京西郊阜成門(平則門)多公柵欄內(nèi)。通稱“葡萄牙公墓”墓碑中行刻“耶穌會士郎公之墓”碑石中文刻銘:“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奉旨,西洋人郎世寧,自康熙年間入值內(nèi)廷,頗著勤慎,曾賞給三品頂戴。今患病去世,念其行走年久,齒近八十,著照戴唯賢之列,加恩給予侍郎銜,并賞銀三百兩,料理喪事,以示優(yōu)。欽此?!?/p>
碑文對于郎世寧繪畫方面的貢獻只字未提,足以說明繪畫在清代政治話語中的真實處境,這也恰為我們判斷郎世寧及其同時代提供了直白的注腳。
參考文獻:
[1] 聶崇政.郎世寧[M].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4.
[2] 蘇立群.郎世寧傳[M].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
[3] 伯德萊(法).清宮洋畫家[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4] 聶崇正.郎世寧全集[M].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
[5] 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國宮廷繪畫研究[M].故宮出版社,2015.
[6] 聶崇正.郎世寧的繪畫藝術(shù)[M].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