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欣麗
【摘 要】目的:探討品管圈在PICC非計劃拔管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5年9月-2016年9月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一科收治的30例行PICC置管患者(品管圈活動實施前)設為對照組,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30例行PICC置管患者(品管圈活動實施后)設為觀察組,比較兩組非計劃性拔管、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在圈員間所取得的無形成果。結果: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溝通能力、責任心、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及解決問題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品管圈活動在腫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中應用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率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可提高圈員溝通能力、團隊凝聚力等,以使PICC操作流程更具完善性。
【關鍵詞】PICC;非計劃性拔管;品管圈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0-01
PICC是指經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當因各種原因致使導管功能喪失、預定治療尚未結束而進行導管拔除時則為非計劃性拔管[1]。在該種情況下進行拔管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痛苦,還將給其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同時伴有醫(yī)患糾紛隱患,因此非計劃性拔管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予以高度重視[2]。此外,感染、堵管等是引起非計劃性拔管的主要原因,為使操作更加規(guī)范、加強臨床管理、延長導管使用時間并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率,本研究對在我院腫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中開展品管圈活動,且已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具體信息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9月-2016年9月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一科收治的30例行PICC置管患者設為對照組,2016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30例行PICC置管患者設為觀察組。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4-71歲,平均(45.32±6.08)歲;穿刺血管選擇:肘正中靜脈4例、左側上肢12例、右側上肢5例、頭靜脈2例、貴要靜脈7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6-70歲,平均(45.29±6.11)歲;穿刺血管選擇:肘正中靜脈5例、左側上肢11例、右側上肢5例、頭靜脈3例、貴要靜脈6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需長期進行靜脈營養(yǎng)或化療者;②導管長期在我院進行維護;③所有入選患者均采用B超引導下塞丁格技術進行置管。
1.2.2 排除標準 ①在外院維護的導管;②精神異常無法積極配合治療者;③對我院使用的導管維護用具過敏者。
1.3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導管維護、健康教育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腫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中實施品管圈活動管理,具體內容:①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圈員包括輔導員1名、圈長1名、護士10名,所有成員需經過專業(yè)培訓并獲得PICC操作合格證方可上崗;②確定主題。將實際情況與活動宗旨相結合將活動主題定為“降低PICC非計劃性拔管率”,通過小組成員對操作流程展開討論,并上報到護理部審批,最終形成標準化流程;③制定培訓計劃。定期對圈員展開PICC置管相關知識培訓,包括健康教育、PICC維護、靜脈治療新標準等,并在圈員培訓結束后由外出學習人員對其進行考核;④制定健康教育標準。圈員考核合格后,針對患者及家長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健康教育及指導。⑤實施個性化質量管理。對于意識不清無法配合置管患者,可為其提供PICC彈力保護套,出汗較多者可采用超薄、通透性較強的導管貼,同時根據(jù)實際情況增加換藥次數(shù),以免發(fā)生導管滑落、皮膚過敏等。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拔管情況;②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靜脈血栓形成、穿刺點出血、穿刺上肢腫脹及機械性靜脈炎;③比較兩組圈員無形成果,包括溝通能力、責任心、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及解決問題能力,評分范圍在1-5分,評分越高表明成果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 表示,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拔管情況 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1例,非計劃性拔管率為3.33%(1/30),低于對照組的26.67%(8/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06,P=0.011)。
2.2 并發(fā)癥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無形成果 觀察組溝通能力、責任心、團隊凝聚力、積極性及解決問題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醫(yī)療護理工作中,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確?;颊甙踩珵橹攸c護理內容。PICC置管可為靜脈輸液患者提供較為簡便、安全的途徑,進而降低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疼痛程度,但非計劃性拔管卻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導管使用壽命,同時重新置管不僅可增加醫(yī)療費用及患者的痛苦,還將引發(fā)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不滿,從而產生醫(yī)患矛盾,因此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3]。
在預防PICC導管意外拔出中,不僅要注重對護理操作流程的改進,還應將防范意識建立在尋求科學依據(jù)及優(yōu)化工作流程基礎上[4]。品管圈活動以頭腦風暴方式尋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實際問題展開討論,分析出具體原因,最終制定適宜的改進措施[5]。其中品管圈活動小組的成立與活動主題的確定可在提高團隊專業(yè)水平的同時,使圈員更加明確護理要點,進而使患者享受更加全面、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通過組織人員積極尋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展開分析與討論,以制定出相應的護理對策可有效減少非計劃性拔管可能性;同時針對患者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質量管理,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降低感染發(fā)生率,進而保障其安全[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在所取得的無形成果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品管圈活動的開展不僅能有效避免導管滑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護理人員勞動強度,減少挫折感,使其獲得更多的參與感、成就感等,并積累更多的護理經驗,以更好的優(yōu)化護理操作流程。
綜上所述,在腫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中通過實施品管圈活動管理可明顯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率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利于減少患者痛苦、確保其生命安全,同時可提高醫(yī)護人員工作積極性、解決問題能力等,進而使管理效果得以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馬春霞.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老年患者PICC非計劃性拔管率的應用效果評價[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20):2769-2771.
葛曉霞,張?zhí)m風,錢玉蘭.腫瘤內科PICC導管非計劃性拔管的危險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04):284-285.
周蓓.品管圈在降低ICU中心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09):1537-1540.
姚莉,李保蘭,劉維.運用品管圈降低病房常見管道非計劃性拔管率[J].重慶醫(yī)學,2015,44(10):1433-1434.
孔曄宏,趙濱,李秀輕,等.品管圈在降低中心靜脈導管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13):122-124,129.
李蕓,張海燕,戴寧,等.軍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導管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分析和護理對策[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20):2527-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