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李歡歡
(1.許昌學院 教務處,河南 許昌 461000; 2.孟州職業(yè)中等專科學校,河南 孟州 454750)
編者按: 今年是鐘嶸逝世1500周年,本刊特別連續(xù)刊發(fā)這份《編目》。自20世紀20年代迄今90多年,鐘嶸及其《詩品》研究,成績斐然,但并不平衡。90多年來對鐘嶸及其《詩品》的研究,出現了三次熱潮。第一次是在我國,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有五部專著問世。第二次是在日本和韓國,20世紀60年代,日本組織的《詩品》研究班以及韓國的車柱環(huán),都有專著出版。第三次是在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乘改革開放的春風,鐘嶸及其《詩品》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發(fā)表專著之多,大大超過了前兩次之總和,更不要說論文了,就其質量來說,較前兩次也有很大突破,而且這次熱潮方興未艾?!毒幠俊匪屑闯浞址从沉诉@一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說,本《編目》總結和檢閱了90多年來鐘嶸與《詩品》研究的成果,同時,也是對鐘嶸的一種紀念。自然,它也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工作上的方便。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9824(2018)07-0026-07
1981年
《鐘嶸之文學思想》,張仁青,《莊祝成望楚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
《試論鐘嶸〈詩品〉的一個審美范疇·奇》,曾守正,臺灣《鵝湖》1981年4月。
《鐘嶸〈詩品〉及時代風氣》,王運熙、楊明,《文學評論叢刊》第9輯,1981年5月;又見作者《中國古代文論管窺》,齊魯書社1987年3月出版。
《評介王叔岷先生〈鐘嶸詩品箋證稿〉》,張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81年6月。
《論鐘嶸的文學思想》,張少康,《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第4期。
《〈詩品〉刻本及校注本舉隅》,楊祖聿,臺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第9期,1981年9月。
《詩品》,常振國,《文史知識》1981年第5期。
《鐘嶸〈詩品〉詳釋》(一),[韓]李徽教,《中國語文學》第3輯,嶺南中國語文學會,1981年10月。
1982年
《鐘嶸的美學思想:“滋味”》,陳建森,《河池師專學報》1982年第1期。
《論鐘嶸詩論的現實主義性質》,李傳龍,《文學遺產》增刊第14輯,1982年2月。
《鐘嶸〈詩品〉詳釋》(二),[韓]李徽教,《中國語文學》第4輯,嶺南中國語文學會,1982年5月。
《〈文心雕龍〉與〈詩品〉在文學觀上的樹立》,[日]興膳宏著,彭恩華譯,《文學理論研究》1982年第2期。
《鐘嶸〈詩品〉淺述》(上、中、下),杜若,《臺肥月刊》第23卷第8、9、10期,1982年8、9、10月。
《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批評專著〈詩品〉》,蕭華榮,《文學知識》1982年第3期。
《從鐘嶸詩法原則看賦比興的運用》,何文忠,《寫作》1982年第4期。
《論鐘嶸〈詩品〉的曹陶品第》,許總,《中州學刊》1982年第6期。
《吟詠性情:鐘嶸詩歌批評的理論基礎》,蕭華榮,《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7輯,1982年11月。
《〈詩品〉序分析》,繆萬全,《東北師大函授教學》第14期。
1983年
《鐘嶸〈詩品〉三題》,蕭華榮,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第1期;又見曹旭《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鐘嶸〈詩品〉管窺》,陳邇冬,《藝文志》第1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
《鐘嶸〈詩品〉的詩歌創(chuàng)作論》,周剛,《沈陽師院學報》1983年第1期。
《鐘嶸〈詩品〉四辨》,蔣祖怡,《蘇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
《從〈詩品〉的批評標準看鐘嶸的文質觀》,梅運生,《安徽師大學報》1983年第1期。
《鐘嶸〈詩品〉“滋味”解》,郁沅,《江漢論壇》1983年第2期。
《論鐘嶸〈詩品〉的審美理想與批評標準》,蕭華榮,《齊魯學刊·古典文學專號》1983年3月。
《鐘嶸〈詩品〉的批評標準與理論精華》,顧農,《河北師大學報》1983年第2期。
《“顯優(yōu)劣,辨品第”的詩論專著:讀鐘嶸〈詩品〉》,張少康,《文史知識》1983年第2期。
《初探鐘嶸〈詩品〉的品詩批評》,范長華,臺灣《國語文教育通訊》1983年4月。
《〈詩品匯注〉序》,[韓]車柱環(huán),李徽教《詩品匯注》附,1983年5月出版。
《〈詩品匯注〉序》,葉慶炳,李徽教《詩品匯注》附,1983年5月出版。
《李徽教著〈詩品匯注〉》(書評),[韓]李鴻鎮(zhèn),韓國嶺南中國語文學會《中國語文學》第6輯,1983年6月。
《鐘嶸〈詩品〉作家溯源論探微》,吳儀鳳,臺灣《“國立”編譯館館刊》1983年第6期。
《鐘嶸傳》,牟世金、蕭華榮,《中國著名文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
《沈約與鐘嶸:圍繞對謝靈運的評價》,[日]中森健二,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部松本研究室,中國藝文研究會《藝林》第2集,1983年7月。
《吟詠情性:鐘嶸詩歌批評的理論基礎》,蕭華榮,《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7輯,1983年。
《鐘嶸論建安文學》,蕭華榮,《安徽師大學報》1983年第3期。
《論鐘嶸〈詩品〉的溯流別》,常振國,《柳泉》1983年第5期。
《鐘嶸〈詩品〉論詩的特點》,振甫,《柳泉》1983年第6期。
《鐘嶸論詩》,蕭文苑,《太原文藝》1983年第4期。
《鐘嶸的詩歌理論和詩評》,陳必勝,《黃石師院學報》1983年第4期。
《所見鐘嶸〈詩品〉刻本及校注本提要》,楊祖聿,《中國人文科學》第2期,1983年12月。
《劉勰與鐘嶸文學思想的差異》,蕭華榮,《中州學刊》1983年第6期。
《鐘嶸〈詩品〉簡評》,黃海章,《中國文學批評論文集》,岳麓書社1983年出版。
《鐘嶸評王粲詩“文秀而質贏”詮釋》(上、下),周慶華,《中華日報》1983年10月24日、31日。
《從〈詩品〉看屈騷對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影響》,毛慶,《江漢論壇》1983年第11期。
《所見鐘氏〈詩品〉刻本及校注本提要》,楊祖聿,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研究會《中國人文科學》第2輯,1983年12月。
《鐘嶸〈詩品〉簡評》,黃海章,《中國文學批評論文集》,岳麓書社1983年出版。
1984年
《〈文心〉〈詩品〉論詩標準之比較》,方介,臺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1期,1984年1月。
《論“鏡花水月”:一個論象喻的考析》,陳國球,臺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7卷第5期,1984年5月。
《六朝文學史上聲律論的展開:以劉勰鐘嶸為中心》,[日]吉川未喜,日本《島根大學法文部紀要》(文學科編)(7),1984年1月。
《鐘嶸〈詩品〉的理論體系》(上、下),賈樹新,《松遼學刊》1984年第1、2期。
《指事造形 窮情寫物:鐘嶸〈詩品〉的“滋味”說》,丁捷,《鄭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
《淺談鐘嶸的“直尋”說》,武顯漳,《文學遺產》1984年第2期。
《論〈詩品〉》,王運生,《昆明師范??茖W校學報》1984年第2期。
《劉勰與鐘嶸文學觀“對立說”商榷》,鄔國平,《文藝理論研究》1984年第3期。
《鐘嶸的〈詩品〉》,亦云,《自修大學》1984年第7期。
《從推崇曹植看鐘嶸的文藝思想》,沈悅苓,《華東師大學報》1984年第3期。
《鐘嶸的身世與〈詩品〉的品第》,梅運生,《安徽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
《〈文心〉、〈詩品〉論詩標準之比較》,廖棟梁,臺灣《文學評論》第9輯,1984年8月。
《鐘嶸〈詩品〉注釋》,呂德申,《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
《鐘嶸的詩歌理論》,呂德申,《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
《陶淵明詩顯晦》,錢鐘書,《談藝錄》,中華書局1984年9月出版。
《鐘嶸詩音韻觀的述評》,魏怡,《常德師專學報》1984年第5期。
《〈詩品〉介紹》,沈玉成,《電大文科園地》1984年10月。
《劉勰鐘嶸評論曹操的詩歌》,樸泰德,《中國語文》1984年11月。
《鐘嶸論味》,李有成,《“中央”日報》(臺北)1984年12月27日。
《人格美與“清水芙蓉”審美趣味——鐘嶸〈詩品〉讀書札記》,羅立乾,《美的研究與欣賞》(叢刊)第1輯,重慶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
《劉勰與鐘嶸詩論比較研究》,泰德,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1984年博士論文
1985年
《鐘嶸與司空圖詩“味”說辨》,王之望,《牡丹江師院學報》1985年第1期。
《劉勰與鐘嶸文學理論之概述》,陳松雄,《銘傳學報》第22期,1985年3月。
《“左思野于陸機”說辯析:兼論鐘嶸對左思的評價》,徐傳武,臺灣《鵝湖》1985年3月。
《讀〈詩品〉札記:關于范云丘遲詩歌風格》,陳思苓,《文學遺產》1985年第2期。
《論鐘嶸開創(chuàng)的“滋味說”》,齊魯青,《內蒙古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讀〈詩品〉話詩評》,清河,重慶《社會科學》1985年第2期。
《鐘嶸和他的〈詩品〉》,鐘涵著,田社摘,《學術文摘》(鄭州)1985年第2期。
《鐘嶸〈詩品序〉文學思想的再認識:〈魏晉南北朝文學論文名篇注譯〉評述之一》,郭正元,《中山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略論鐘嶸〈詩品〉評詩的標準及其它》,王克斌,《云南師大學報》1985年第3期。
《詩品》,汪中,《中國文學講話》(五),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6月出版。
《中國歷代書目有關鐘嶸〈詩品〉之著錄》,何廣棪,《書目季刊》第19卷第2期,1985年9月。
《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特色》,蒲友俊,《四川師大學報》1985年第4期。
《劉勰和鐘嶸文學批評方法的比較》,譚帆,《學術月刊》1985年第4期。
《鐘嶸〈詩品〉的詩歌批評體系》,蕭華榮,《文學評論》1985年第4期。
《鐘嶸的“滋味說”對我國詩歌發(fā)展的作用》,蔣祖怡,《杭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
《江淹“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謝脁”辨》,陳慶元,《文學遺產》1985年第4期。
《〈詩品〉和書畫理論》,[日]興膳宏著,盧永璘譯,北京大學《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第2輯,1985年9月;又見《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
《鐘嶸〈詩品〉校記》,呂德申,《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
《鐘嶸〈詩品〉校釋》(續(xù)),呂德申,《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
《鐘嶸詩歌音韻觀述評》,魏怡,《常德師專學報》1985年第6期。
《〈詩品〉三考》,李伯勛,《社會科學》(蘭州)1985年第6期。
《鐘嶸的〈詩品〉及其詩觀》,王夢鷗,臺灣《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
《〈文心雕龍〉與〈詩品〉文學觀之對立》,[日]興膳宏著,陳鴻森譯,臺灣《幼獅學志》第18卷第4期,1985年10月。
1986年
《〈詩品〉對聲律論及“用事”的批判》,徐壽凱,《中國古代藝文思想漫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1月出版。
《關于鐘嶸〈詩品〉的等第》,向長青,湘西自治州《教師進修學院院刊》1986年第1期。
《〈詩品〉評語與張華詩風》,曹旭,《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6年4月8日。
《論鐘嶸的形象批評》,廖棟梁,《古典文學》第8輯,1986年5月。
《論〈詩品〉三品升降》,凌華苓,臺灣《中國文學研究》1986年5月。
《鐘嶸〈詩品序〉文學思想的再認識:魏晉南北朝論文名篇注譯評述之一》,郭正元,《中山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從〈文心雕龍〉〈詩品〉的局限性看時代風氣對文學批評的影響》,張明非,《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鐘嶸〈詩品〉初探》,謝文學,《許昌師專學報》1986年第3期。
《〈詩品〉與人品》,葉慶炳,臺灣《中外文學》第14卷第12期,1986年5月。
《鐘嶸〈詩品〉論奇》,王運熙,《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6年7月29日;又見作者《中國古代文論管窺》,齊魯書社1987年3月出版。
《〈詩品〉解題》,[日]興膳宏,《六朝文學論稿》,岳麓書社1986年6月出版,鼓恩華譯自《中國文明選》第13卷,1973年朝日新聞社出版。
《〈詩品〉與書畫論》,[日]興膳宏,《六朝文學論稿》,岳麓書社1986年6月出版,彭恩華譯自《日本中國學會報》第31集,1979年。
《〈畫品〉與〈詩品〉:鐘嶸〈詩品〉探源》,蔣祖怡,《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
《鐘嶸〈詩品〉批評方法論》,張伯偉,《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文心雕龍〉與〈詩品〉》,吳林伯,《文心雕龍學刊》第10輯,齊魯書社1986年12月出版。
《試析劉勰鐘嶸的詩論》,蔣祖怡,《文心雕龍學刊》第10輯,齊魯書社1986年12月出版。
《〈鐘嶸詩品校證〉書后》,張伯偉,《上海師大學報》1986年第4期。
《鐘嶸〈詩品〉探源:鐘嶸“托詩以怨”說漫評》,單世聯,《西北師院學報》1986年第4期。
《托詩以怨尋繹》,林天鈞,《內蒙古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鐘嶸〈詩品〉論詩人的繼承關系及其流派》,王運熙,《中州學刊》1986年第6期。
《〈詩品〉序詳解》(一),[韓]李哲理,《中國語文論集》第3輯,釜山慶南中國語文學會1986年12月。
《鐘嶸〈詩品〉研究書目》,廖棟梁,《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1987年
《鐘嶸〈詩品〉??肌?,曹旭,《中州學刊》1987年第1期。
《謝朓〈詩品〉略辨》,李太斌,《南充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從〈詩品〉品第準的看張華詩歌品第》,徐宗文,《鹽城師專學報》1987年第1期。
《我國古代卓越的文學理論家鐘嶸》,劉溶,《南都學壇》1987年第1期。
《鐘嶸與歌德文學思想比較論:兼論唯物主義創(chuàng)作理論的歷史發(fā)展》,韓湖初,《語文輔導》(華南師大)1987年第1期。
《鐘嶸〈詩品〉論歷代五言詩》,王運熙,《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第1期。
《鐘嶸〈詩品〉研究論著目錄》,王國良,《書目季刊》第21卷第1期,1987年6月。
《鐘嶸〈詩品〉諸家評論資料類輯:〈詩品〉序之部》,何廣棪,《書目季刊》第21卷第1期,1987年6月。
《鐘嶸〈詩品〉諸家評論資料類輯:〈詩品〉上品之部》,何廣棪,《書目季刊》第21卷第2期,1987年9月。
《鐘嶸的“滋味”說》,蔡育曙,《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
《鐘嶸論詩的“直尋”主張》,歐陽世昌,《中山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
《鐘嶸及其〈詩品〉三考》,謝文學,《中州學刊》1987年第3期。
《從接受美學理論看鐘嶸的“滋味”說》,王小剛,《河池師專學報》1987年第4期。
《〈詩品〉研究概觀》,尚定,《語文導報》(杭州大學中文系)1987年第5期。
《鐘嶸〈詩品〉的曹操、劉禎品第》,張亞新,《中州學刊》1987年第5期。
《鐘嶸〈詩品〉名次排序變例說》,鄔國平,《中州學刊》1987年第5期。
《應璩詩論略》,張伯偉,《中州學刊》1987年第5期;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詩品〉與鐘嶸美學觀略說》,江柳,《中學文科參考資料》1987年。
《試論鐘嶸〈詩品〉對司空圖詩論之影響》,黃金榔,臺灣《嘉南學報》1987年11月。
《〈詩品〉上品詳解》(一),[韓]李哲理,《中國語文學》第13輯,嶺南中國語文學會1987年12月。
《〈世說〉〈詩評〉〈詩品〉:中國傳統(tǒng)文藝鑒評修辭舉隅》,余汝豐,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8卷,1987年。
1988年
《簡論〈詩品〉的品風》,賈樹新,《東北師大學報》1988年第1期。
《“詩言志”、“詩言情”與鐘嶸的性情說》,謝福萱,《石家莊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
《試論詩的風力》,徐聲揚,《九江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
《鐘嶸〈詩品〉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曹旭,《中州學刊》1988年第2期。
《鐘嶸〈詩品〉研究的新成果:評新出版的三種〈詩品〉注》,曹旭,《文學遺產》1988年第2期。
《鐘嶸〈詩品〉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曹旭,《中州學刊》1988年第2期。
《評車柱環(huán)教授〈鐘嶸詩品校證〉:兼談古代文論??敝械膸讉€問題》,張伯偉,《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附錄四。
《〈詩品〉對文體教學的啟示》,陳晴,《貴州師大學報》1988年第3期。
《鐘嶸評建安詩歌》,梅運生,《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三),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
《劉鐘“隱秀”論釋》,梅運生,《文心雕龍學刊》第5輯,齊魯書社1988年6月出版。
《〈鐘嶸詩歌美學〉評介》,屹然,《武漢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讀〈鐘嶸和詩品〉》,向又,《古籍書訊》第1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
《鐘嶸》,蕭華榮,《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鐘嶸風格理論漫評》,叢金玉,《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鐘嶸批評標準的現代闡釋》,沈波,《中州學刊》1988年第3期。
《鐘嶸詩論主怨說的深層結構》,張元五,《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
《鐘嶸以“怨”品詩及其原因和意義》,顏家安,《湘潭大學學報》1988年增刊。
《鐘嶸〈詩品〉謝靈運條疏證》,張伯偉,《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第3輯,1988年6月;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附錄二。
《關于曹操等人在〈詩品〉中的品第問題》,葛景春,《中州學刊》1988年第4期。
《〈詩品〉的“奇”》,賈樹新,《松遼學刊》1988年第3期。
《〈鐘嶸詩品譯注〉評議》,徐達,《貴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詩品補〉拾補》,陳新,《文教資料》1988年第4期。
《〈詩品〉與書畫論》,[日]興膳宏著,李慶譯,《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3輯,1988年9月。
《〈詩品〉評陶詩發(fā)微》,曹旭,《復旦學報》1988年第5期。
《鐘嶸〈詩品〉謝靈運條試釋》,鄧仁梁,《香港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88年。
《鐘嶸詩論與劉勰詩論的比較》,王運熙,《文學評論》1988年第4期。
《〈詩品〉論風格之審美策略:從形式結構觀察》,林淑貞,臺灣《中國古典文學研究》1988年6月。
《〈詩品〉謝靈運逸話考》,[日]清水凱夫,《學林》第11號,1988年;又見《清水凱夫〈詩品〉〈文選〉論文集》,韓基國譯文。
《由〈詩品〉論風格與意境》,楊國蘭,臺灣《育達學報》1988年12月。
《鐘嶸〈詩品〉“駁圣”解》,徐達,《貴州社會科學》1988年第12期。
《鐘嶸以“怨”品詩及其原因和意義》,顏家安,《湘潭大學學報》古典文學專輯,1988年。
《〈詩品〉中品之析論》(一),[韓]李哲理,《慶南大學校論文集》(人文社會)第15輯,1988年12月。
1989年
《鐘嶸〈詩品〉論詩歌的特征和思想藝術標準》,王運熙,《殷都學刊》1989年第1期。
《鐘嶸〈詩品〉研究綜述》,曹旭,《文史知識》1989年第1期。
《怎樣評價鐘嶸〈詩品〉的曹操品第》,謝文學,《許昌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
《“滋味”與“興象”:〈詩品〉〈河岳英靈集〉沿革比較研究》,李天道,《青海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
《鐘嶸〈詩品〉作年考:兼考〈詩品〉的三篇序文》,蔣祖怡,《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鐘嶸〈詩品〉三題》,許苗軍,《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論鐘嶸的“滋味說”》,趙盛德,《廣西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鐘嶸〈詩品〉》,王運熙,《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
《鐘嶸身世考》,曹旭,《上海師大學報》1989年第4期。
《鐘嶸詩論及其批評標準》,徐達,《貴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詩品〉稱名與序言的位置》,曹旭,《中州學刊》1989年第5期。
《日本與〈詩品〉研究》,曹旭,《中文自修》1989年第7期。
《鐘嶸〈詩品〉研究綜述》,曹旭,《文史知識》1989年第11期。
《〈詩品〉下品之析論》(一),[韓]李哲理,《人文論叢》創(chuàng)刊號,慶南大學校人文科學研究所1989年9月。
《鐘嶸〈詩品〉“準的”測》,徐宗文,《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4輯,1989年12月。
《〈詩品序〉考》,[日]清水凱夫,《橋本循先生追悼紀念論集》1989年;又見《清水凱夫〈詩品〉〈文選〉論文集》,韓基國譯文。
《〈詩品〉中品之析論》(二),[韓]李哲理,《慶南大學校論文集》(人文社會)第16輯,1989年12月。
《〈詩品〉上品詳解》(二),[韓]李哲理,《中國語文學》第16輯,嶺南中國語文學會1989年12月。
《〈詩品〉下品之析論》(二),[韓]李哲理,《中國人文科學》第8輯,中國人文科學研究會1989年12月。
《〈詩品序〉詳解》(二),[韓]李哲理,《中國語文論集》第5輯,釜山慶南中國語文學會1989年12月。
1990年
《鐘嶸的當代詩歌評論》,陳慶元,《中州學刊》1990年第1期。
《陳延杰〈詩品注〉校疑》,蔡文,《松遼學刊》1990年第1期。
《鐘嶸生年再考及其他》,謝文學,《許昌師專學報》1990年第1期。
《“辨于味而后可以為詩也”:評鐘嶸“滋味”說的審美價值》,韓進廉,《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論古文論中的品評批評》,曾維才,《文藝理論研究》1990年第2期。
《〈詩品〉研究方法之研討與“五言之警策”等問題之探究》(上),[日]清水凱夫,《白川靜博士傘壽紀念論集》,1990年;又見《清水凱夫〈詩品〉〈文選〉論文集》,韓基國譯文。
《〈詩品〉品第與〈文選〉選詩的比較研究》,[韓]樸現圭,韓國中語中文學會《中國語文學》第17輯,1990年7月。
《〈文心雕龍〉與〈詩品序〉聲律論之比較》,胡仲權,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16輯,1990年第3期。
《試析〈詩品〉對江淹和其他詩人的比較》,周峰,《陰山學刊》1990年第3期。
《鐘嶸的文學觀》,[日]高木正一著,曹旭譯,吉林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論西晉詩人張華:〈詩品〉品語發(fā)微》,曹旭,《上海師大學報》1990年第4期。
《論“風骨”和“建安風骨”——兼與王運熙先生商榷》,王許林,《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0年第4期。
《錢鍾書論〈詩品〉——讀〈談藝錄〉、〈管錐編〉札記之一》,徐達,《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
《論鐘嶸的詩歌批評標準:兼論“滋味”說》,李艇,《喀什師院學報》1990年第4期。
《論鐘嶸〈詩品〉對顏延之詩歌的評價》,錢綱,《中州學刊》1990年第4期。
《〈詩品〉探源》,張伯偉,《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第5、6期合刊。
《鐘嶸的學術品格探識》,齊魯青,《內蒙古社會科學》1990年第5期。
《鐘嶸〈詩品〉論詩人的繼承關系及其流派》,王運熙,《中州學刊》1990年第6期。
《鐘嶸〈詩品〉研究》(一),[韓]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研究會,《中國人文科學》1990年12月。
《〈詩品〉中的〈詩經〉》,[日]坂田新,日本《〈詩經〉研究》第14期,1990年。
《以體論源:從“文體”觀點看〈詩品〉體源論》,何雅雯,臺灣《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6期。
1991年
《“滋味”解說》,姜小青,《文史哲》1991年第1期。
《讀〈詩品〉》,徐達,《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1期。
《鐘嶸家世考》,謝文學,《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沈約詩歌的評價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林家驪,《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
《鐘嶸“自然英旨”的審美理想初探》,辛剛國、徐風真,《聊城師院學報》1991年第2期。
《鐘嶸〈詩品〉論中州作家》,李正業(yè),《中州今古》1991年第3期。
《鐘嶸〈詩品〉概論》,王叔岷,臺北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chuàng)刊號,1991年3月;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箋證稿》。
《潁川長社鐘氏家族研究》,謝文學,《許昌師專學報》1991年第2期。
《〈文心雕龍〉與〈詩品〉的分歧》,梁臨川,《上海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從鐘嶸、司空圖的詩學理論看其不同的詩味情趣》,陳曼平、王桂芝,《牡丹江師院學報》1991年第3期。
《對〈詩品〉評嵇康之辨析》,張廷銀,《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
《鐘嶸〈詩品〉校證舉隅》,曹旭,《上海師大學報》1991年第4期。
《〈詩品〉的品評準的》,賈樹新,《松遼學刊》1991年第4期。
《論鐘嶸〈詩品〉對陶潛詩歌的評價》,謝文學,《中州學刊》1991年第5期。
《〈詩品〉東漸及對日本和歌的影響》,曹旭,《文學評論》1991年第6期。
《鐘嶸“滋味說”美學內涵闡釋》,祁海文,《齊魯學刊》1991年第6期。
《評〈鐘嶸詩品校釋〉》,顧農,《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1年第6期。
《興義轉向的關鍵:鐘嶸對“興”的新解》,李正治,《中外文學》1991年12月。
《中國古代詩歌批評史上“推源溯流”法的成立及其類型》,張伯偉,《中國詩學》第1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附錄一。
《〈鐘嶸詩品箋證稿〉小序》,王叔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1年12月;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箋證稿》。
《〈詩品〉研究方法之研討與“五言之警策”等問題之探究》(下),[日]清水凱夫,中國藝文研究會《學林》第16號,1991年;又見《清水凱夫〈詩品〉〈文選〉論文集》,韓基國譯文。
《鐘嶸〈詩品〉研究》(二),[韓]李哲理,韓國中國人文科學研究會《中國人文科學》1991年12月。
《〈詩品〉是否以“滋味說”為中心:對近年來中國〈詩品〉研究的商榷》,[日]清水凱夫,《中國文學報》第42冊,1991年;又見《清水凱夫〈詩品〉〈文選〉論文集》,韓基國譯文;另見《中日韓詩品論文選評》,朱立新譯文。
1992年
《〈詩品〉二題》,李伯勛,《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曹植前后期詩歌比較》,王曉丹,《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劉勰鐘嶸詩論體系異同論》,李炳勛,《河南財經學院學報》1992年第1期。
《就〈詩品序〉看鐘嶸對中國文論的貢獻》,丁艷敏,《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
《鐘嶸〈詩品·宋征士陶潛〉評注》,張懷瑾,《南開學報》1992年第2期。
《鐘嶸〈詩品·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二考》,謝文學,《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2期。
《從〈詩品〉的品第說起:文壇論爭趣話》(三),朱易安,《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第3期。
《〈詩品〉人物事跡考略》,王發(fā)國,《文學遺產》1992年第5期。
《歷代〈詩品〉學》,張伯偉,《古典文獻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3月出版;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
《論“百一”體與鐘嶸〈詩品〉評陶詩》,陳元勝,《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第5期。
《鐘嶸交游考》,謝文學,《河南財經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
《鐘嶸交游再考》,謝文學,《許昌師專學報》1992年第4期。
《〈文心雕龍〉〈詩品〉補注四例》,梁臨川,《上海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鐘嶸為什么獨稱五言詩》,蔡有曙,《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第5期。
《〈詩品〉版本源流考》,曹旭,《稽古托新集》,巴蜀書社1992年6月出版。
《評介王叔岷先生〈鐘嶸詩品箋證稿〉》,張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2年第6期。
1993年
《鐘嶸詩學美學思想》,牟岱,《學術論壇》1993年第1期。
《“清水出芙蓉”之美的歷史分析》,張惠民,《蘇州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論“六詩”與鐘嶸〈詩品〉“三義”說》,陳元勝,《中州學刊》1993年第1期。
《“滋味”:有限無限的雙重轉化:〈詩品〉審美標準的再認識》,賀大綏,《中州學刊》1993年第1期。
《從南朝思維定勢看〈詩品〉批評模式》,查屏球,《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鐘嶸〈詩品序〉的詩歌美學思想》,張長青,《中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
《鐘嶸〈詩品〉的流向及其歷史(從隋唐至唐末)》,曹旭,《上海師大學報》1993年第1期。
《鐘嶸〈詩品〉“源出”論例說》,楊永發(fā),《甘肅教育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
《論鐘嶸〈詩品〉的思想基礎》,張伯偉,日本京都大學《中國文學報》第46期,1993年4月;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
《試論鐘嶸的審美理想》,鄭適然,《嶺南古代文藝思想論壇》第1輯,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
《鐘嶸〈詩品〉“三義”論》,陳元勝,《嶺南古代文藝思想論壇》第1輯,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
《關于〈詩品〉分三品評詩的問題》,[韓]樸宰麗,《蒼石李炳漢教授花甲紀念論文集》1993年8月。
《從〈詩品〉到詩話》,[日]興膳宏,日本京都大學《中國文學報》第47期,1993年10月。
《中國1980年以后鐘嶸〈詩品〉研究概觀:以〈詩品〉〈文心雕龍〉文學觀異同之爭論為中心》,[日]清水凱夫,《中國文學報》第45冊,1993年;又見《清水凱夫〈詩品〉〈文選〉論文集》,周文海譯文。
《鐘嶸〈詩品〉在域外的影響及研究》,張伯偉,《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
《鐘嶸〈詩品〉研究綜述》,曹旭,《古典文學研究動態(tài)》,中華書局 1993年出版。
1994年
《鐘嶸〈詩品〉“楚辭”通說》,張伯偉,《中國韻文學刊》1994年第1期;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
《鐘嶸〈詩品〉陶詩源出應璩說辨析》,袁行霈,《國學研究》第2期,1994年7月。
《關于鐘嶸及其〈詩品〉研究的幾個問題》,躍進,《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5期。
《“陸海潘江”評》,蕭永生,《重慶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
《鐘嶸交游三考》,謝文學,《許昌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
《謝靈運美學成就新論》,武功正,《浙江學刊》1994年第5期。
《標舉獨立個性 張揚藝術之美——曹植五言詩略說》,梁加尼,《中文自學指導》1994年第7期。
《鐘嶸評詩的比較方法》,程天祐,《長白論壇》1994年第4期。
《悠悠情愫 淡淡書香——讀王發(fā)國〈詩品考索〉》,凌怡,《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詩品解析》,白牧之著,張伯偉譯,《神女之探尋——英美學者論中國古典詩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又見作者《鐘嶸詩品研究》之“雜篇”。
1995年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的方法問題:由〈鐘嶸詩品研究〉談起》,張伯偉,《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1期。
《六朝文論辨析二題之二:〈詩品序〉的分合淺析》,周振甫,《文學遺產》1995年第1期。
《蕭統(tǒng)〈文選〉與鐘嶸〈詩品〉》,顧農,《揚州師院學報》1995年第1期。
《鐘嶸的詩美觀與南朝新體詩創(chuàng)作》,[新加坡]王力堅,《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第1期。
《〈詩品上·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考辨》,許云和,《文獻》1995年第1期。
《和尚詩人的剽竊案:讀〈詩品〉札記》,曹旭,《光明日報》1995年5月25日。
《〈詩品〉研究的集大成:評曹旭〈詩品集注〉》,蕭鳴,香港《大公報》1995年9月15日。
《鐘嶸〈詩品〉的文學批評價值》,劉忠惠,《齊齊哈爾師院學報》1995年第4期。
《〈詩品〉品詩理論與實踐探析》,吳瑞霞,《湖北師院學報》1995年第5期。
《“左思野于陸機”說辨析:兼論鐘嶸對左思的評價》,徐傳武,《齊魯學刊》1995年第6期。
《試論鐘嶸的騁情說》,曹文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7輯 ,1995年。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