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芬
傳統(tǒng)教學主要以課堂、課本和教師為中心,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嚴重受挫。在閱讀教學當中,學生具有獨特的感悟能力才能進行有效閱讀,才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才能積累和運用所讀的知識,才可以真正感受到閱讀的益處。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身的獨特感悟、體驗。那么,教師該如何對學生進行引導,以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體驗閱讀的樂趣,進而形成獨立而富有層次的閱讀感悟呢?
一、用心誦讀,整體感知文本的蘊意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留出更多的閱讀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閱讀機會,使學生可以進行充分的閱讀。當然,閱讀強調(diào)“眼到、心到、口到”,教師也只有這樣要求學生,才能讓學生有效閱讀,領(lǐng)悟文本的內(nèi)涵,構(gòu)建自己的獨特認知,進而提升閱讀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憫農(nóng)》一文時,教師在上課時未對詩歌作出具體的解讀和講解,而是引導學生進行多次誦讀。由于一年級的許多學生比較熟悉這則古詩,有一定的認知基礎(chǔ),而教師在讓學生多次朗讀的同時,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字的讀音。而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農(nóng)人于田中鋤草的視頻或展示農(nóng)民勞作的場景圖。有了多媒體的輔助,學生在朗讀和鑒賞的過程中想象力能被很好地激發(fā)出來,進而對古詩的意思就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師可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看法。學生紛紛發(fā)言:“農(nóng)民伯伯很辛苦,需要在烈日底下干活,為稻苗鋤草,他們的汗水都滴進土壤里了,所以說我們碗里的每一粒米飯都來之不易,因此,我們要珍惜糧食?!笨梢?,閱讀在口眼并用的同時,還需要用心。學生反復誦讀之后,解讀文本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發(fā)展,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
二、用心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題
有目的的學習是高效的學習方法,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最終達到高效閱讀。比如上二年級《語文》上冊《黃山奇石》一文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生字認讀后,應將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鑒賞上。首先,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在通讀文本后找出文章中的某些精彩之處,比如“ 每當太陽升起……就變成了一只金光閃閃的雄雞”“天狗望月”“仙女彈琴”等,這些均是一些生動形象的描述。此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出問題:“文章通過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重點突出了黃山奇石的外觀,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黃山奇石具有哪些特點,其迷人之處體現(xiàn)在哪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黃山奇石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從而讓學生對黃山奇石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后教師再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在閱讀和思考過程中體會和感知黃山奇石的獨特、奇妙,繼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通過對學生進行引導,可以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最終使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并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以及應用能力等。
三、用心領(lǐng)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憋@然,對文本反復閱讀,也就自然而然可以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學生要理解文本、感悟閱讀均應多讀,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讀是一種基本的要求。文本閱讀的本質(zhì)即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在閱讀教學當中,引導學生用心閱讀課文,領(lǐng)悟文本魅力,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和包含的情感,才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獨特的情感體驗。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紀比較小,生活閱歷比較有限,通常很難理解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難以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對此,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如根據(jù)不同的場景為學生營造不同的語境,或為學生指出關(guān)鍵語句,讓學生進行多次誦讀,使學生在閱讀中充分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當教學三年級《語文》下冊《和時間賽跑》 一文時,對低年級學生而言,人生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名詞,學生的認知可能與作者的思想情感存在一個較遠的距離,或者說比較難和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多讀、多寫,用心感受和領(lǐng)悟作者的內(nèi)心想法,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文本主題,還可使學生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最終讓學生深刻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語文教學中,“讀”是文本閱讀的出發(fā)點,教師應指導學生用心誦讀,用心思考,用心領(lǐng)悟,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使其在閱讀中收獲精彩與智慧,并在感悟中成長、成才。(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