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小學美術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感知,提高他們的審美創(chuàng)新能力。在依仗小學美術教材進行相關美術課程內容的學習時,美術教師需要“審時度勢”,因“情”施教,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法,從而積淀能力、涵育素養(yǎng)。在實際的美術具體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通過細化課堂內容、圍繞課堂重點難點的教學,從精心設計小練習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
一、在突破難點中內化方法
當下的美術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展和個體體驗感悟,多從對造型的觀察比較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欲,提高繪畫能力。這種從大處入手的教學,往往因為學生年齡、能力的客觀限制,容易讓他們腦中有物但無法表現出來。因此,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小練習,有針對性地進行細化指導,更容易讓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表現力。如中國畫,它著重體現對象描摹的姿態(tài)、韻味,其與真實的畫面或拍攝的內容不同,通過舍棄、強調、概括、夸張、留白等方法有效地概括、取舍,可以很好地提升畫面韻味和美感,給欣賞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指導學生用點、線來體現錯落、重疊等效果,用潑墨、抹涂構建遠近、主次等層面感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為強化學生對這些手法的認知、感悟,筆者適時融入畫家們的作品,借助投影、視頻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欣賞、討論、歸納、選擇、遷移、內化、練習。而后欣賞同齡人的作品,此時可借助正面遷移,亦可通過對不足方面的交流,梳理出創(chuàng)作中國畫的常規(guī)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己動筆創(chuàng)作,用一句話或者一段話在自己的作品背面寫下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以便于展評、欣賞,并有助于升華教學情感,促進對學生情感品質的熏陶、感染、教育。這樣細化教學內容,分解各大要點,各個擊破,更容易讓學生扎實地掌握知識。
二、在臨摹學習中熟悉技法
當前學生的繪畫學習尚處于模仿階段,他們借助對教材上已有作品的欣賞、學習、遷移,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著“二次創(chuàng)作”。所謂二次創(chuàng)作,即學習者的再創(chuàng)作,它是對已經存在的優(yōu)秀作品的臨摹、再創(chuàng)作,這種受年齡、經驗、技法影響的再次創(chuàng)作,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著名的優(yōu)秀畫家及其創(chuàng)作特色,并對自己的臨摹水平產生正面的影響,促進原認知的提升,是藝術審美的提高。這種創(chuàng)作,比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構圖、表現、色彩變化等抽象的美術名詞更直觀,更感性,經過一段時間的重復練習,學生基本的創(chuàng)作繪畫技法必將趨于熟稔。
美術的學習,大都是在欣賞、模仿、動手、點評、修改中進行的。引導學生反復對某一個或某一類事物進行摹畫,可以讓學生從熟視無睹走向熟能生巧。如學習樹的繪畫時,筆者撿來各種形態(tài)的樹枝,讓學生尋找他們的個性和共性,并進行反復勾畫。在這樣的任務驅動下,學生們發(fā)現樹枝并不僅僅是粗細大小的變化,還有樹干和樹枝間完美、自然的曲線造型。
三、在尊重個性中走向本真
藝術類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釋放性靈,張揚個性,表現自我,追尋本真。在美術教學中,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表現能力的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大膽表達。營造開放式的美術課堂教學氛圍,對于尊重學生個性特點,張揚學生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掘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形成美術創(chuàng)作長久的智趣和志趣,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開放的美術課堂,可以讓學習氛圍走向輕松、和諧、愉悅,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可以輕松擺脫各種束縛,自然地走向本真和自我。開放的美術教學,更易調動學生參與的動機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內心的表達欲望,實現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展示、自我前進的目標,從而讓藝術教育更具生命活力。我們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如在創(chuàng)作各種各樣的花瓶的繪畫中,筆者給學生呈現了各種形狀的花瓶圖片,讓他們說一說分別聯想到什么。學生根據花瓶的模樣分別聯想到人物、葫蘆、月牙……這樣的觀察過程,其實就是抓特點、悟造型、融想象、滲情感的過程,有利于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也讓作品更具個性和趣味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傳統(tǒng)美術課堂的授予、反芻、自悟式的教學模式已經非常不利于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而讓課堂成為學生交流、實踐、質疑、創(chuàng)作的舞臺,已成為當前課堂的主流。根據學生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有預見地設計一定的對應性的小練習,如專題學習后的素質發(fā)展專項小練習,讓學生在有目標的學習中鞏固基本技能,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并在反復練習中促進他們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的發(fā)展,發(fā)揚個性,在本真和自我表達中不斷地快樂成長,積淀藝術素養(yǎng)。(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陳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