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峰
摘要:有效教學的課堂有著相當多的頭緒需要大家去梳理清楚,該少的則少,該多的則應當去理直氣壯地多,權衡好“多”與“少”,當然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有效教學;權衡“多少”;策略思考
小學語文教學隨著規(guī)范化辦學的不斷推進和逐步的深入人心,人們在不斷探索著課堂教學高效的相關問題。筆者任教小學語文教學多年,在課堂教學的高效上思考著這樣的問題:平時的語文教學,我們似乎在把不該多的多了起來,而把不該少的又少了下去,形成了語文教學的近乎惡性循環(huán),竊以為必須努力予以糾正。
一、有效教學需教師少講學生多悟
有效教學乃至高效課堂的構建,都在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操作時間上的限制,教師的講授不允許超過20分鐘。這20分鐘的限制有無科學意義,又有多少科學價值,我們不需進行過多的分析,只要通過具體的實踐來進行操作性的檢驗。課堂教學的實踐比較有意義地證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少于講授,那學生感悟的時空就顯得比較充足,如果學生多悟了,不但能夠形成學生自主感悟的效果,且能比較理想地形成學生自主感悟的良好習慣。因為課堂教學的四十分鐘是極為有限的,講授與感悟的時間比分配得不盡合理,受影響的肯定就是學生。那么我們就必須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教學本身就是為了學生的一切,那么切勿不能以犧牲學生探究素養(yǎng)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為代價。對此,在平時的閱讀感悟中,堅持讓學生去多感悟。譬如,教學《最好的姿勢》,這是一個真實故事的改寫,展現(xiàn)了一個人民教師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但對“最后的姿勢”之內在含義,不讓學生去比較且理想地品讀語言文字,是根本不可能去悟出來的;學生對環(huán)境描寫在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上的作用,不去加以品讀語言文字,也是根本也不可能去悟出來的;學生對側面描寫人物的方法也不會完全意義上感悟出來,品味得到。所以,教學時,讓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去讀,朗讀、默讀、瀏覽等,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抓住比較關鍵的文字和語句,抓住敘事性作品最為突出的細節(jié)描寫進行感悟,可以說教師在課堂上力避自己的講授,多讓學生就這樣的讀讀、感感、悟悟,其學生的感悟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
二、有效教學需少展示段落多整體介入
平時的教學,筆者也總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有時也會自不自覺地這樣操作著,即在學生進行一番閱讀后,用電子白板技術去展示教材中的相關段落,譬如一些敘事性作品中的細節(jié)描寫,或者就是一些側面性的描寫,總想以此去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閱讀感悟的教學諸多實踐總這樣比較有意思地在諷刺著我們,想去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其實這一發(fā)是根本動不了全身的。所以,我以為閱讀教學的過程,還應當是學生去整體介入文本的過程,應當就像作家寫小說那樣,遵循事情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開端到發(fā)展到高潮再到結局。教學也只有遵循教學過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才可以獲取課堂教學真正意義上的高效。作為敘事性作品而言,我們需要的是讓學生在整體介入文本的基礎上去自主性地發(fā)現(xiàn)文本內容之高潮所在,這才是比較有價值的。譬如,教學蘇教版6年級上冊中的《船長》時,這船長不僅僅就是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的一種壯烈美,更為顯著的是在船長身上還閃現(xiàn)出一種人性美,在“諾曼底”號客輪即將沉沒時,他所作出的決策體現(xiàn)出對婦女的尊重,對兒童的熱愛。船長的品質和精神作品的描寫是那樣的簡練,敘述中所融入的議論又是那樣的發(fā)人深省。如果我們僅想去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話,肯定是不能奏效的。所以,在教學時,讓學生去整體介入文本,讓學生知曉船長與機械師那樣非常精練的對話是在怎樣的情境下發(fā)出的,敘述當中那幾處發(fā)人深省的議論融入,又能夠去體現(xiàn)怎樣的作用或者就是表達意義上的效果。學生整體介入了文本,感悟則顯得比較具體、正確而又相當的深刻。
三、有效教學需少感悟提示多學生自主
語文教學的有效,人們在研究和思考學生的前置性學習和延伸性學習的相關問題,事實上有效性的前置性學習完全可以去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乃至于高效。但筆者看到的預學案,多半是在對學生的前置性學習進行提示。如,有這樣一道前置性的預習題,也是圍繞《船長》進行布置的,閱讀第二段,并思考,船長是怎樣指揮自救工作的?為了尊重婦女和熱愛兒童,船長下達了怎樣的命令?結果又怎樣?請看這樣的前置性學習,其學生還有前置性學習的必要嗎?這加橫線的不就是已經告訴學生了嗎!“指揮自救工作”,就是第二段所寫的內容,尊重婦女和熱愛兒童就是船長人性之美的體現(xiàn)。那還需要學生去前置性學習些什么?應當說這根本就不需要學生去前置性學習了。這樣的現(xiàn)象不僅僅就出現(xiàn)在前置性的學習中,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也是那樣的屢見不鮮。一些教學的課堂上,老師在讓學生進行閱讀感悟時,總會利用電子白板去展示一些閱讀感悟的要求,而且多是些填空題。這些填空題也大都具有提示的作用,應當比較充分地看到,學生只要去閱讀了,那填空題也就能夠很快地填出來。學生課堂閱讀感悟的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應當是不帶有任何教師的主觀意旨的。實際上,如果學生的閱讀感悟帶有教師的主觀意旨,那就是為學生去畫地為牢,嚴重地束縛著學生的手腳,僵化了我們小學生的思維。因此,一些在教師預先提示意義上的預習基礎上的互動,看上去是相當的熱鬧,其實那是一種實質意義上的假性。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中“少”與“多”需要我們去權衡的方方面面還比較多,作為教師需要進一步地思考和研究,該少的則應當去大刀闊斧地少,尤其還必須去忍痛割愛,必須去冷靜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