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好 不容易休息的休息日,拿出王川老師著 述的《千古江山》。這是一本關于鎮(zhèn)江風土的記述,其中一段與徐州有關。所謂鎮(zhèn)江,就是早先說的“南徐州”。按照王老師的考證,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兵荒馬亂,徐州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是當時荒亂的中心,于是大批的徐州人被迫南遷,其中很多人在鎮(zhèn)江落腳。這些遠離故鄉(xiāng)的人,出于對老家的懷念,便把鎮(zhèn)江稱之為“南徐州”。如此說來,“南徐州”的稱謂已經有了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F(xiàn)在的鎮(zhèn)江人中,也偶爾會聽到“南徐州”的說法。事實上,現(xiàn)在的鎮(zhèn)江,也有多處以南徐命名的地名,如鎮(zhèn)江市行政中心前的景觀大道,就叫南徐大道?!澳闲熘荨?,這讓我對鎮(zhèn)江就有了特別的情愫。把鎮(zhèn)江當成我的第二故鄉(xiāng),該是順理成章的。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說起故鄉(xiāng)時,都有著坐標的參照。也就是說,您家在哪里,并且是在給誰說故鄉(xiāng):如果在國外,會說中國是故鄉(xiāng);如果在國內,會說某省是故鄉(xiāng);如果是省內,會說某市、某縣是故鄉(xiāng)。
以此說來,我的故鄉(xiāng)在哪里呢?
我是江蘇人。當然,江蘇就是我的故鄉(xiāng)。江蘇的美,如水,如詩。如果是一個作家,哪怕是如我一樣的一個蹩腳的作家,在抒情時,一定會是:哦,江蘇!在中國浩浩蕩蕩的文明史中,寫贊美江蘇的詩文的名家名段,可謂群星璀璨,數(shù)不勝數(shù):遠者如王羲之、李白、劉禹錫、蘇軾、歐陽修、王安石,近者如朱自清、陶行知、陸文夫、范小青、趙本夫、儲福金、蘇童等等,所以,江蘇的知名度、品牌,連同天堂一起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國人。
早年,由于工作的關系,我經常東奔西走、走南闖北。每每遇到了外省市的朋友,他們一定會不自覺地流露出羨慕并且些許嫉妒恨的表情。我常常在內心很得意,驕傲自己生活在江蘇,很下意識地消費著先哲賢達、社會名流對于江蘇金牌美譽的貢獻。所以,每每遇到外省的朋友,他們好像要表達的疑惑是:富足、發(fā)達、文明為什么偏偏是江蘇呢?
問題是,我更多的時候,生活在江蘇的地域里,所以,我不能說江蘇是我的故鄉(xiāng)。因為,這樣說不符合中華文化的表述方式,會貽笑大方的。
我會說,我的故鄉(xiāng)是徐州。
哎喲,一提起徐州,很多朋友會眼睛一亮。太震撼了,太有料了。是的,徐州有料,很有料。徐州古稱彭城,已有6000多年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還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xiàn)的城邑。
1974年,作為少年的我,第一次從農村走進城市。那個夏天,我在徐州停留了十來天的時間,只是在大哥工作單位的方圓百來米的附近玩玩,我不敢到更遠的地方,大哥在工作之余帶我出去溜達。1980年底,我遠去湖北荊門,在徐州等待火車的兩天時間里,多次在文化宮附近的淮海東路的新華書店轉悠。我不敢一次在書店里停留很長的時間,而我的內心里,居然有做賊的感覺,怕被營業(yè)員發(fā)現(xiàn)我這個帶著原生態(tài)味道的人,流露出的那種對于讀書的期待、占有的眼神??上В疑砩蠜]有錢。1981年10月5日,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我從農村轉身而跨入省城南京,路過那個新華書店的心情,盡管已經從迷離、難過轉為欣喜、舒朗,可是,依然無奈:因為我依然囊中羞澀。1981年的寒假,我又回到了徐州的那個書店,我終于用學校結余的伙食錢,買了兩本書:一本是《中國地圖》,一本是《世界地圖》。
如果這樣就說徐州是我的故鄉(xiāng),便有些欺世盜名之嫌,至少會發(fā)生小小的誤會。因為,別人會以為我是在徐州城里長大的孩子。
其實,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或者說是專業(yè)的農民。如上面文章里說過的,我20歲生日的那天,才從農村走出,走向了省城。所以,我的基因是農民。
很多人都有填寫籍貫的經歷。據說,按照基本的規(guī)范,籍貫是指祖宗八代生活的地方,現(xiàn)在一般是指自己的祖父生活的地方。對于我來說,無論是祖宗八代,還是父輩祖輩,我的籍貫一律地填沛縣。沒有任何懸念,也沒有任何的投機。就是沛縣,沒有辦法。所以,每一次填寫籍貫,我的心中,就會有莫名的感動,甚至有些得意:嘿嘿,我是沛縣人!我的籍貫是沛縣!
是的,沛縣就是小沛。小沛,對。就是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描寫的小沛。那里發(fā)生的三國故事,你可以不知道;呂布在沛縣上演轅門射戟,平息劉備與紀靈的紛爭,你也可以不知道;劉備在小沛苦心經營六年,經歷人生苦樂,你也可以不知道;沛縣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渡口,曾經在漕運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同樣也可以不知道。問題是,劉邦被稱作沛公,分明說的是:劉邦是沛縣人,這個你應該知道。因為劉邦,因為楚漢之爭,因為漢朝,成就了今天的漢族、漢語、漢字……所以,沛縣又被稱之為“大漢之源”。
沛縣人的精神,不是創(chuàng)業(yè)、拼搏、奉獻、為民的那種大路貨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傳承。如今被概括為四個字、兩個詞:講究、有種。
先說“講究”。這個詞,對于外地人來說很費解。很中性的詞,有什么精神可言,又有什么內涵可挖。其實,在沛縣語境里,“講究”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詞。
這里的講究,不是吃穿用的闊綽、大手大腳的那種講究,而是更多地傾向于對于一個人的義氣和擔當?shù)拿枋?。怎樣的義氣和擔當,才是沛縣人字典里的“講究”呢?這里做一個通俗的定義:沛縣人凡事要個面子,你給足了他面子,甚至這個面子給得讓他可以感動,這大概就是沛縣人的講究了。
舉例子,當年我大哥在徐州工作,這在二三十年前的農村,可是個了不起的事。于是乎,我大哥成了全村人在徐州的全權代表。什么替生病的人買藥、什么染整衣服布料以及日常的購物,都成了我大哥每次回家的必須功課。這里單說染整衣服,哪家需要什么樣的布料,需要什么樣的顏色,需要什么樣的款式,回來的這一次記好,下一次回來,就必須辦妥。那時的交通也沒有現(xiàn)代這么發(fā)達,我大哥每次回來,都是在距離我家五公里的楊屯鎮(zhèn)下車后,步行回家。大哥好面子,只要鄉(xiāng)里有人來,都盡可能好好地招待。為此,大哥在老家落得了“講究”的好名分。受家風影響,我也講究,但是,比大哥還差一大截,因為,有些事,我是幫不上、辦不了的??墒牵驗榕婵h的講究,托辦的人,就有了很高的期待,而辦理的人,因為各種政策、制度障礙,難以辦妥,難以讓請托者滿意,這樣,受托者就極可能面臨“不講究”的指責和難堪。我就是常常被指責的人。沒有辦法的。在講究這個精神里,我是欠缺了些。真是枉做了沛縣人。
再說“有種”。這個好理解。這是說沛縣人的義氣。愿意為朋友兩肋插刀。這反映出沛縣人的憨厚、耿直、誠實、勇猛。在我對沛縣文化的理解里,有種,也隱含有魯莽、彪悍的含義。但是,魯莽和彪悍的含義,相對較弱。如同樣對于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爭議,沛縣人和蘇州人的處理方式,就迥然不同:蘇州人,以吳儂軟語來評出個是非曲直;而沛縣人認為拳頭更能說明一切。簡潔、明快,效率高。
其實,要說故鄉(xiāng)、說老家,更具體一點說是:我的故鄉(xiāng)是沛縣的安國鎮(zhèn)。因為,我是鄉(xiāng)下人。所以,在日常的自我介紹里,涉及到老家的時候,我會說:我是沛縣的,我不會說我是沛縣人。安國鎮(zhèn)是沛縣西北的一個鎮(zhèn)。
安國,是一個鎮(zhèn),一個并不顯名的鎮(zhèn)。即便在徐州圈里,更多的人,并不知道安國在哪里。其實,安國的名頭很大。大到足以讓人震撼。如果你百度一下,定會知道“五里三諸侯”的故事。
如今的安國,經過了改革開放的洗禮,也成為全縣的重點鎮(zhèn)之一。那種苦嘰嘰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說到鄉(xiāng)土,故鄉(xiāng)的小河,也可以作證。它有一個極樸素的名字——姚橋河。在我對故鄉(xiāng)的二十年記憶中,姚橋河的普通在于她的小巧,小巧到她只能灌溉,或在夏天時,小朋友們在河里逮魚。
故鄉(xiāng)的土地是沙土地,每年春天的干旱季節(jié),一遇上刮風的天氣,就沙塵飛揚。那沙土的結構極細,抓在手里,不一會,就會從你的手縫隙里“沙沙”地徹底地流出。我們小孩子,都喜歡玩這種“游戲”:努力把自己不大的手,使勁地張開,要抓“很多很多”的沙土,無論你的拳頭握得怎樣緊,沙土都會從手縫里慢慢地流出。
故鄉(xiāng)的小河,又絕不是一般意義的小河,她延續(xù)著故鄉(xiāng)的文化,承載著我無盡的鄉(xiāng)愁。不過,說是這么說,屈指算來,我已經近三十年沒有再見到故鄉(xiāng)的小河——姚橋河,甚至也不曾在夢里相遇。
故鄉(xiāng)小河,我心中的河,你還好嗎?!
我在安國生活了整整20年。20歲的那天,我走出了農村,來到了省城。如今30多年了??墒牵x家的時間越長,就越具有了思鄉(xiāng)的品格。那里的水土滋養(yǎng)了我,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哺育了我。我的心、我的身,都屬于那塊溫暖而濕潤的土地,都屬于那些仁愛而厚道的鄉(xiāng)親。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常常想起我的故鄉(xiāng),想起我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xiāng),想起爺爺?shù)奶蔷瑁肫鹉棠虦厝岬碾p手,想起父親的臂膀,想起母親的剪紙,想起大叔的大嗓門,想起大嬸的笑聲……
如今再回故鄉(xiāng),那些喊著我“爺爺、爺爺”的孩子,繞在身旁,他們多是以小名介紹他們真正的爺爺奶奶,一時竟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夢幻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