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伊本·白圖泰遠(yuǎn)航中國考

      2018-08-02 05:32:28李晴
      海交史研究 2018年1期
      關(guān)鍵詞:伊本德里印度

      李晴

      1206年,中亞穆斯林突厥政權(quán)——廓爾王朝的印度總督艾巴克(Qutb-ud-din Aibak)自立為蘇丹,定都德里,開創(chuàng)了印度文明史上一個新的時代,史稱“德里蘇丹”。1993年,德里蘇丹遺址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德里蘇丹遺址,今稱“德里顧特卜塔及古建筑”(Qutb Minar and its Monuments in Delhi),主要是13世紀(jì)伊斯蘭教建筑。德里蘇丹國歷經(jīng)五個王朝,分別為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洛迪王朝。在圖格魯克王朝達(dá)到鼎盛,一度擴(kuò)張到南印度,乃至遷都德干高原的道拉塔巴德,但是國力式微時就連印度北方也不能完全掌控。東北有脫離德里蘇丹的穆斯林小國江普爾和孟加拉國(史稱“朋加剌國”);德干高原北部有獨(dú)立的穆斯林小國巴哈馬尼,通加巴德河以南則有印度教最后的堡壘毗奢耶那伽羅王國;東南海岸還有另一個穆斯林小國馬杜賴(史稱“馬八兒國”),而西南海岸則為另一個印度教小國扎莫林(史稱“古里國”)。*劉欣如:《印度古代社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0年,第248-251頁;Tansen Sen,“The Yuan Khanate and India: Cross-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19, no.1/2, 2006, pp.299-326.

      14世紀(jì)初,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從丹吉爾港啟程,到世界各地旅行,足跡幾乎踏遍所有伊斯蘭國家:從北非到西非,從南歐、東歐到中東,再從中亞到印度、東南亞,乃至中國,不遠(yuǎn)萬里,甚至超過前輩旅行家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1333年,伊本·白圖泰從中亞到印度,為德里蘇丹圖格魯克王朝服務(wù)了近10年。1341年,德里蘇丹派他隨元朝使團(tuán)回訪中國,從南印度經(jīng)東南亞遠(yuǎn)航中國。*[摩洛哥]伊本·白圖泰:《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李光斌譯,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444頁。然而,這位阿拉伯旅行家從南印度古里航海到中國泉州的具體路線,目前學(xué)界尚未達(dá)成統(tǒng)一意見,本文將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新成果進(jìn)行討論。容有不當(dāng),還望海內(nèi)外研究者批評指正。

      一、德里蘇丹國與元朝之往來

      亦黑迷失在馬八兒國取佛舍利之處,在南印度東海岸八丹土塔。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土塔,居八丹之平原,木石圍繞,有土磚甃塔,高數(shù)丈。漢字書云:‘咸淳三年(1267)八月畢工?!瘋髀勚袊似淠曦湵耍瑸闀谑钥讨?,至今不磨滅焉。土瘠田少,氣候半熱,秋冬微冷。俗好善,民間多事桑香圣佛,以金銀器皿事之。男女?dāng)喟l(fā),其身如漆,系以白布。有酋長。地產(chǎn)綿布、花布大手巾、檳榔。貿(mào)易之貨,用糖霜、五色絹、青緞、蘇木之屬?!?(元)汪大淵著,蘇繼庼校釋:《島夷志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85頁。值得注意的是,八丹土塔建于穆斯林1206年焚毀超戒寺之后,汪大淵訪問時,當(dāng)?shù)亍岸嗍律O闶シ稹?。?jù)調(diào)查,這座佛塔坐落在印度南部東海岸納加帕蒂(Nagapatam)西北約1英里處。*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古代南海地名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003頁。1846年,這座佛塔還殘存三層,有磚檐相隔,內(nèi)部蕩然無存,直通頂部。令人遺憾的是,1867年,這座千年佛塔行將坍塌,納加帕蒂的耶穌會傳教士經(jīng)英印殖民政府同意,將其拆毀。*耿引曾:《中國人與印度洋》,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42頁。

      無獨(dú)有偶,《元史·釋老傳》還提到一位到印度朝圣的密教法師。其文曰:“八思巴時,又有國師膽巴者。一名功嘉葛剌思,西番突甘斯坦麻人。幼從西天竺古達(dá)麻失利傳習(xí)梵秘,得其法要。中統(tǒng)(1260-1264)間,帝師八思巴薦之?!?《元史》卷202,《釋老傳》,第4519頁。這位國師即忽必烈的帝師膽巴。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趙孟頫撰《帝師膽巴碑》記載:

      師所生之地曰突甘斯旦麻,童子出家,事圣師綽理哲哇為弟子,受名膽巴。梵言“膽巴”,華言“微妙”。先受秘密戒法,繼游西天竺國,遍參高僧,受經(jīng)律論。繇是深入法海,博采道要,顯密兩融,空實(shí)兼照,獨(dú)立三界,示眾標(biāo)的。至元七年(1270),與帝師巴思八俱至中國。*此碑原名《大元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之碑》,立于河北正定隆縣龍興寺,又稱《龍興寺碑》。原碑早已不知所在,如今只有拓本流傳于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俞豐:《經(jīng)典碑帖釋文譯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 第728頁)。帝師膽巴早年“游西天竺國,遍參高僧,受經(jīng)律論”,當(dāng)在中印度王舍城那爛陀寺。據(jù)《韓國禪教史》記載,印度高僧指空(1289-1363)早年在那爛陀寺深研佛學(xué)凡十二年,“十九詣南印度楞伽國(今斯里蘭卡)吉祥山頂香庵見普明”。*轉(zhuǎn)引自賀圣達(dá):《印度高僧指空在中國:行跡、思想和影響》,載《世界歷史》1998年第2期。史載:“至正(“大”之誤)二年(1309)春,有大禪師號指空,自身毒航海至廣東,太子威順王延致之,懇問法要。既而以聞,英宗皇帝遣使召至內(nèi)殿問法供奉,公卿大夫莫不受其道。歷泰定、天歷逮今天子,尤如敬禮?!?北京圖書館藏抄本《澹居稿》卷1,《指空禪師偈序》,錄文引自陳高華:《元代來華印度僧人指空事輯》,載《南亞研究》1979年第1期,第64頁。至正二年,陳高華疑為“至治二年”。據(jù)考證,指空來華當(dāng)在至大二年或三年(何耀華:《指空在中韓兩國傳播佛教文化的業(yè)績》,載《云南社會科學(xué)》1996 年第6 期),那么,這個年份當(dāng)在“至大二年”(賀圣達(dá),前揭文,第4頁)。可見,遲至1308年那爛陀寺尚未毀壞。

      元順帝即位第二年,元朝皇室亦參與海外貿(mào)易謀利。元統(tǒng)二年(1334)“十一月戊子,中書省臣請發(fā)兩舟宗船下番,為皇后營利”。*《元史》卷38,《順帝紀(jì)一》,第824頁。1960年,德里蘇丹菲魯茲王宮遺址發(fā)現(xiàn)大批元青花和龍泉青瓷,當(dāng)與元朝皇室海外貿(mào)易直接相關(guān)。德里蘇丹毀佛的消息亦隨之傳到元朝宮廷。至元(正)七年(1341),“中國皇帝曾贈給素丹一百名男女仆人、五百錦緞,其中的一百匹是刺桐錦,一百匹是行在緞,五曼麝香、五領(lǐng)鑲嵌珠寶的華袍、五只鏤金雕花箭袋、五把寶劍。中國皇帝要求素丹同意他在蓋拉吉勒山麓賽目海勒(Samhal)修建五座廟宇,中國人都到那兒朝圣。印度的伊斯蘭軍侵占該地之后,將其毀壞并搶劫一空”。*《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459頁。賽目海勒在北印度謨拉達(dá)巴德西南桑巴爾(Sambhal)。*Henry Yule,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Being a Collection of Medieval Notices of China, vol.2,London: Hakluyt Society, 1914, p.411.伊本·白圖泰當(dāng)時正在印度游歷,并在游記中提到德里蘇丹軍隊(duì)攻打蓋拉吉勒山,那么,印度千年古剎最終毀于德里蘇丹第三個王朝——圖格魯克王朝(1320—1413)。

      菲魯茲王宮遺址出土的中國瓷器頗為豐富,包括44件元青花大盤、23只元青花碗殘片和一些元代龍泉青瓷,原為德里蘇丹御膳房之物。*Ellen S.Smart,“Fourteenth 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 from A Tughlaq Palace in Delhi”,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vol.41, 1976(埃倫·斯馬特:《德里塔格拉克宮所藏十四世紀(jì)中國瓷器》,葉倩譯,載《上海文博論叢》2009年第1期);John Caswell,“Yuan blue and white finds in India,”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Newsletter,no.21,2013,pp.19-21.這些中國瓷器當(dāng)為元朝皇室商船或元朝使團(tuán)帶到印度的。

      2000年4月,南京一座元代墓葬出土了3枚德里蘇丹卡爾吉王朝穆罕默德二世(1296-1316)金幣。*蔣其祥、楊立昌:《南京發(fā)現(xiàn)印度德里蘇丹國金幣》,載《中國錢幣》2001年第4期。早在20世紀(jì)60年代,湖南津市一個元代窖藏就發(fā)現(xiàn)過6枚德里蘇丹金幣,1985年移交津市文物管理所。*李琳:《湖南津市出土六枚外國金幣》,載《中國錢幣》2001年4期。此文只刊布了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和錢幣拓片,未能認(rèn)出是何種外國錢幣。不過,遲至2002年才有學(xué)者認(rèn)出是德里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金幣。*康柳碩:《從中國境內(nèi)出土發(fā)現(xiàn)的古代外國錢幣看絲綢之路上東西方錢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載《甘肅金融》2002年第S2期,第11頁。這些發(fā)現(xiàn)生動再現(xiàn)了元朝與印度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之盛況。

      二、古里至安達(dá)曼群島航線

      1341年,德里蘇丹派伊本·白圖泰隨元朝使團(tuán)回訪中國,首先從德里南下穆賴巴爾國(史稱“馬八兒國”)。*《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480頁;白曉霞等:《宋元時期中國與南印度的交往——以馬八兒俱藍(lán)國為例》,載《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05年第5期。8世紀(jì)以來,阿拉伯人就開始在馬八兒海岸定居,其主要目的是商業(yè)貿(mào)易,而非謀求政治權(quán)力。當(dāng)?shù)吕锾K丹試圖將權(quán)力深入印度南部時,遭到當(dāng)?shù)啬滤沽值膹?qiáng)烈抵抗。1333年,圖格魯克王朝馬八兒總督賽義德·昔剌木丁(Sayyid Jalaluddin)脫離德里蘇丹而獨(dú)立,定都馬杜賴,在短暫的48年中產(chǎn)生過8位君主。1984年,馬八兒國遺址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今稱“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跡群”(Group of Monuments at Mahabalipuram),主要遺跡分布于印度東部沿海省份泰米爾納德邦康奇普拉姆地區(qū),離省會金奈(Chennai)約60公里。

      早在元朝初年,忽必烈就派使團(tuán)出訪南印度俱藍(lán)國(今印度西海岸奎隆)?!爸猎?1279)十二月,遣廣東招討司達(dá)魯花赤楊庭璧招俱藍(lán)。十七年三月,至其國?!?《元史》卷210,《馬八兒等國》,第4669頁。馬八兒遣使元朝共計(jì)11次,而元朝遣使亦達(dá)7次之多。*馬娟:《馬八兒國與元朝之往來及其相關(guān)問題》,載《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05年第2期。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閏三月丁丑,馬八兒國主昔剌木丁遣其臣愛思丁貢方物”。*《元史》卷25,《仁宗紀(jì)二》,第564頁。這位馬八兒國主即馬杜賴國蘇丹賽義德·昔剌木丁。*周運(yùn)中:《元明時期中國與馬八兒瑣里交通史新考》,載《南亞研究》2012年第2期。1988年,印度考古學(xué)家在馬八兒沿岸進(jìn)行考古調(diào)查,共采集720多塊瓷片,分別來自于8個城鎮(zhèn)24個遺址。在南印度大八丹遺址采集了40塊瓷片,以青花瓷為主。在馬八兒地區(qū)發(fā)現(xiàn)近10片德化白瓷,其中可能有德化青白瓷,研究者沒能給出明確年代。另外,東京大學(xué)教授辛島升在印度西南海岸加異勒發(fā)現(xiàn)過德化窯瓷片。*Noboru Karashima (ed.), In Search of Chinese Ceramic-sherds in South India and Sri Lanka, Tokyo: Taisho University, 2004, pp.47-50;[日]辛島升:《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出土的中國陶瓷片》,程曉中譯,載《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元朝與馬八兒國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由此可見一斑。

      1342年,伊本·白圖泰抵達(dá)馬八兒國。他從南印度西海岸奎隆出海,周游錫蘭島。行至希腦爾和法凱腦爾之間小島遭遇強(qiáng)盜。第一次出海失敗,伊本·白圖泰回到印度西南海岸科澤科德,史稱“古里”(Calicut)。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元代屬于印度教扎莫林(Zamorin)王國,《島夷志略》稱作“古里佛”。其文曰:“古里佛,當(dāng)巨海之要沖,去僧加剌(今斯里蘭卡)密邇,亦西洋諸番之馬頭也?!?《島夷志略校釋》,第325頁?!多嵑秃胶D》稱為“古里國”(圖1),*(明)范景文修、(明)張可仕纂:《南樞志》,《鄭和航海圖》,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3252頁[(明)茅元儀輯:《武備志》,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353-358冊,??冢汉D铣霭嫔?,第441頁,2001年]。據(jù)周運(yùn)中考證,向達(dá)據(jù)《武備志》所錄《鄭和航海圖》整理本(向達(dá)校注:《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兩種海道針經(jīng)》,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并非明天啟年間《武備志》原刻本, 而是清初刪改本。北京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所收《南樞志》版《鄭和航海圖》,才是明代原刻本(周運(yùn)中:《論〈武備志〉和〈南樞志〉中的〈鄭和航海圖〉》,載《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2卷第2輯,2007年,第145-152頁)。歷史上一直是印度洋海上交通要沖。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就卒于古里。1498年5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達(dá)·伽馬首航印度亦在古里登陸。不久,伊本·白圖泰自古里重新出發(fā),航行10日抵達(dá)茲貝·埋赫里群島(今馬爾代夫首都馬累)。他在堪奈魯斯島(Kannalus)下船,《鄭和航海圖》稱之為“官嶼”。*(明)范景文等:《南樞志》,《鄭和航海圖》,第3251頁。伊本·白圖泰在馬爾代夫群島的胡盧里小島住了5天,并由此啟航,經(jīng)斯里蘭卡島前往孟加拉國。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13“鋪席”記載:“平津橋沿河布鋪、黃草鋪、溫州漆器、青白磁器”;*(宋)吳自牧:《夢粱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八年(1939),第114頁。同書卷13“諸色雜買”記有“青白磁器:甌、碗、碟、茶盞、菜盆……”*《夢粱錄》,第117頁。南宋時代尚無青花瓷,那么,汪大淵所謂“青白瓷”絕非元青花,而是景德鎮(zhèn)湖田窯或福建德化窯燒造的青白瓷器。*彭適凡、詹開遜:《<島夷志略>中的“青白花瓷器”考》,載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編:《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158-164頁;彭適凡、詹開遜:《“青白花瓷器”續(xù)考》,載《江西文物》1990年第2期。馬爾代夫群島出土了許多元代龍泉窯瓷片,*John Caswell, Blue and White: Chinese Porselain around the World,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Ltd, 2000,pp.108 and 174;楊煥新:《馬爾代夫出土的中國瓷器——兼談中·馬海上交通》,載《景德鎮(zhèn)陶瓷》1993年第3卷第1-2期?!秿u夷志略》“琉球”條稱作“處州磁器”。*《島夷志略校釋》,第17頁。

      13世紀(jì)初,阿富汗人巴克提亞爾(Muhammad Bakhtiy?r,死于1206年)率穆斯林大軍入侵東印度。在外來宗教影響下,孟加拉國人改信伊斯蘭教,1338年建立蘇丹國,定都達(dá)卡。1343年,伊本·白圖泰從馬爾代夫群島的胡盧里島啟航出海,夜抵達(dá)素德卡萬城(Sudkāwān),*《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23頁?!多嵑秃胶D》稱為“撒地港”,即今孟加拉國吉大港。*《南樞志》,第3250頁。伊本·白圖泰在素德卡萬城停泊大船,換小船進(jìn)入恒河,航行十五日抵達(dá)素努爾卡萬城(Sunarkāwān)。中國史籍稱“鎖納兒江”“鎖納兒港”或“鎖納兒”,在孟加拉國首府達(dá)卡東南納拉揚(yáng)甘杰東北6.8公里的索納爾岡古城(Songargaon)。*周運(yùn)中:《明初張璇下西洋卒于孟加拉國珍貴史料解讀》,載《南亞研究》2010年第2期。明末張鼐《寶日堂初集》卷13《卻金堂世本》記載:“葛榜剌國為西印度之地, 其國海口有港曰察地港, 一名察的可灣, 官舶停焉。柳塘公以病卒于其地官廠內(nèi), 葬其東門之左隅?!?《明初張璇下西洋卒于孟加拉國珍貴史料解讀》,第123-133頁。所謂“可灣”,源于阿拉伯語kāwān(城)。

      從素努爾卡萬城船行十五天后,伊本·白圖泰到了巴拉赫乃卡爾國(Barah-Nagar)?!澳抢锏木用袷且靶U人。他們既不信奉印度教,也不信奉其他宗教?!凶觽兂嗌砺泱w一絲不掛。不過,他們中有一個人例外,他用蘆葦桿做了一個鏤花箭袋,自腹部垂下正好遮攔。婦女們則以樹葉遮體。和他們一起住在那個地方的還有孟加拉國和阇婆的一些穆斯林。他們分別住在各自的區(qū)域內(nèi)。”*《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27頁。巴拉赫乃卡爾國當(dāng)即安達(dá)曼群島首府布萊爾港(Brair)。歷史上,這里是馬六甲海峽至印度航程中重要泊所之一,南距蘇門答臘島287公里,《鄭和航海圖》稱為“安得蠻山”。*《南樞志》,第3249頁。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義凈西天求法途經(jīng)此地?!洞筇莆饔蚯蠓ǜ呱畟鳌酚涊d:“道琳法師……鼓舶南溟,越銅柱(在今越南中部)而屆郎迦(今馬來半島東岸北大年),歷訶陵(今印度尼西亞爪哇)而經(jīng)裸國(今安達(dá)曼群島)?!蓖瑫x凈自述:“復(fù)停兩月,轉(zhuǎn)向羯荼。至十二月,舉帆還乘王舶,漸向東天矣。從羯荼北行十余日,至裸人國?!?王邦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33和152頁。馬可·波羅將其分別稱作“捏古郎島”和“威尼斯波剌島”,并說:“其人裸體,男女皆無寸縷?!?[法]沙海昂注:《馬可·波羅行紀(jì)》,馮承鈞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重印本,第414頁?!都犹┝_尼地圖集》(Catalan Atlas)還根據(jù)馬可·波羅的描述繪有裸人國圖,*Kenneth Nebenzahl, Mapping the Silk Road and Beyond, New York: Phaidon Press Limited, 2004, p.38, pl.1.12.那么,巴拉赫乃卡爾國必指安達(dá)曼群島布萊爾港無疑。

      三、蘇門答臘—呂宋—泉州航線

      1345年,伊本·白圖泰離開貝賴赫城,船行二十五日后,抵達(dá)蘇門答臘。故址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北部八昔(Pasei)河下游,后來遷至河對岸八昔。13世紀(jì)中葉,三佛齊遠(yuǎn)征錫蘭(今斯里蘭卡)失敗,國力漸衰。隨后,巴賽蘇丹國在蘇門答臘島北部崛起。至大二年(1309)九月己亥,“合魯納答思、禿堅(jiān)鐵木兒、桑加失里等奏請遣人使海外諸國。以禿堅(jiān)、張也先、伯顏使不憐八孫,薛徹兀、李唐、徐伯顏使八昔”。*《元史》卷23,《武宗紀(jì)二》,第517頁。

      14世紀(jì)中葉,巴賽蘇丹臣服于爪哇島滿者伯夷王國,史稱“麻喏巴歇國”。 伊本·白圖泰訪問時稱之為“素丹京城”,當(dāng)?shù)貒鮿t稱“馬利克·柴黑爾”(Maliku’l Zahir)。在爪哇史料中,有一位蘇門答臘王名曰Maliku’l Tahir,但是年代不符(卒于1297年)。*A. H. Hill,“Hikayat Raja-Raja Pasai”,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33, no.2,1960,p.19-20.15世紀(jì)初,鄭和下西洋艦隊(duì)三次到此國,《鄭和航海圖》稱之為“蘇門答臘”(圖8)。*《南樞志》,第3247頁。16世紀(jì)初葡萄牙地圖標(biāo)作Pacem(巴西姆)。*A. H. Hill,“The Coming of Islam to North Sumatra”,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vol.4, no.1,1963, p.8.

      從蘇門答臘北部航行11個晝夜,伊本·白圖泰抵達(dá)異教徒國家穆勒阇婆(Mul Jawi),穿越全境要兩個月的時光,當(dāng)指馬來半島。*《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31頁。歷史上,馬來半島一度屬于蒲甘王國(Bagan Kingdom),《大德南海志》稱作“蒲甘”。1057年,阿努律陀興兵南征,攻真臘、羅斛、滅直通國。占領(lǐng)直通國后,阿努律陀將上座部佛教傳入蒲甘王國,立為國教。1287年,元軍自云南攻陷蒲甘城,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此后蒲甘王皆為元朝傀儡。從至元二十六年到后至元四年(1289-1338),蒲甘王曾經(jīng)十五次派使臣至大都(今北京),元朝也四次遣使入緬甸。伊本·白圖泰覲見的國王名叫修門列(Sawmunnit Uzana II),也即蒲甘末代君主。不久,蒲甘王國滅于阿瓦王朝(Ara Dynasty)。*楊毓驤:《蒙元軍隊(duì)征戰(zhàn)東南亞屬地考》,載《云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第5期;[新]尼古拉·塔林主編:《劍橋東南亞史》第1卷,賀圣達(dá)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4-137頁。

      伊本·白圖泰登陸的海港名曰“伽古萊”(Kākula),*《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32頁。史稱“哥谷羅”,本來指泰國西海岸的達(dá)瓜巴港。*[英]蒂貝茨著:《東南亞早期的穆斯林貿(mào)易商》,喻常森譯,載《南洋資料譯叢 》1991年第1期?!缎绿茣さ乩碇尽酚涊d:“又五日行至海硤(今新加坡海峽),藩人謂之‘質(zhì)’,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今馬來半島南端),南岸則佛逝國(今蘇門答臘南部巨港)……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祇國,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今馬來半島西岸檳榔嶼),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個羅國(Kedah,今馬來西亞吉達(dá)州)。個羅西則哥谷羅國(今泰國達(dá)瓜巴)?!蓖瑫州d:“羅越者(今新加坡),北距海五千里。西南哥谷羅(今泰國西海岸達(dá)瓜巴),商賈往來所湊集,俗與墮羅缽底同。歲乘舶至廣州,州必以聞。”*《新唐書》卷43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153頁;卷222下,第6306頁。一般認(rèn)為,阿拉伯行紀(jì)的Kakula,梵語作Kakkola(白豆蔻),托勒密《地理志》作Takola,巴利文作Tokkola(白豆蔻)。*陳佳榮等編:《古代南海地名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958頁。據(jù)考古調(diào)查,11世紀(jì)后期,馬來半島主要貿(mào)易港從泰國達(dá)瓜巴轉(zhuǎn)移到馬來半島吉達(dá)州,也即唐代個羅國故地。*[新]尼古拉·塔林:《劍橋東南亞史》第1卷,賀圣達(dá)等譯,第204頁。總之,伊本·白圖泰登陸的“伽古萊”在馬來半島吉達(dá)州,*周運(yùn)中:《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283頁。《鄭和航海圖》稱之為“吉達(dá)港”。*《南樞志》,第3246頁。

      阿拉伯海商離開吉達(dá)港后,下一站往航行印度支那半島的Sanf Fūlāw,即Champa(占城)。*錢江:《古代波斯灣的航?;顒优c貿(mào)易港埠》,載《海交史研究》2010年第2期。占城,史稱“林邑”“占婆”,在今天越南中南部順化。1993年,順化古建筑群(The Complex of Hue Monuments)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不過,伊本·白圖泰沒有走阿拉伯海商的傳統(tǒng)航線。他從伽古萊港(今馬來半島吉達(dá)港)出海,34天后抵達(dá)“卡希爾”(Kahil)海域,或稱“靜?!?。*《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33頁。這片海域似在文萊國附近。南宋趙汝適《諸蕃志》記載:“渤泥(今文萊)在泉(今泉州)之東南,去阇婆(今印尼爪哇)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今印尼蘇門答臘南部)四十日程,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與麻逸(今菲律賓的民都洛島)各三十日程,皆以順風(fēng)為則。其國以板為城, 城中居民萬余人, 所統(tǒng)十四州。王居覆以貝多葉, 民舍覆以草。王之服色,略仿中國。”*(宋)趙汝適,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35頁。

      從卡希爾海航行40-50天,伊本·白圖泰到達(dá)泰瓦利斯(Tawalisi)。其名似源于南海一種沙丁魚Tawilis的名稱,主產(chǎn)地在呂宋群島西南八打雁(Batangas)。*B.B.Castillo et al.,“Tawilis fishery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of Taal Lake”, Philippine Council for Agriculture and Resources Research Fisheries Forum. Los Baos, Laguna, Philippines: Philippine Council for Agriculture and Resources Research,1975, pp.75-98.明代張燮《東西洋考》卷5記載:“磨荖央,在呂宋之后,產(chǎn)子花、油麻、椰子?!?(明)張燮著,謝方點(diǎn)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95頁。據(jù)陳佳榮考證,磨荖央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南岸,即八打雁省的巴拉央(Balayan)。*《古代南海地名匯釋》,第864頁。伊本·白圖泰在游記中介紹:“我們來到泰瓦利斯國,因?yàn)樵搰鴩醯拿纸刑┩呃?,故名。泰瓦利斯國疆土遼闊,國力強(qiáng)盛,其王堪與中國之皇帝相比。他有許多船只,曾用來同中國人打仗,后來中國人與其達(dá)成了某種協(xié)議,才停止戰(zhàn)爭。這個國家的人民崇拜佛祖。他們長相俊美,頗像突厥人,膚色大多數(shù)是紅褐色的,生性豪爽、勇猛。這里的女子也都擅長騎馬、射箭,打仗時與男子一樣英勇善戰(zhàn)。我們的航船在凱路克里城的一個碼頭停泊。凱路克里是這里最好、最大的城市之一?!?《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34頁。凱路克里,當(dāng)即《鄭芝龍航海圖》所謂“呂宋王城”。*林梅村:《鄭芝龍航海圖考——牛津大學(xué)博德利圖書館藏<雪爾登中國地圖>名實(shí)辨》,載《文物》2013年第9期。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朝遠(yuǎn)征軍從泉州灣后渚港出發(fā),遠(yuǎn)征爪哇。1293年初,大部分元軍在爪哇登陸。由于爪哇反叛軍隊(duì)趁機(jī)對葛達(dá)那加剌的薄弱地區(qū)發(fā)起進(jìn)攻,并且殺死國王。最初遠(yuǎn)征軍極為成功,當(dāng)?shù)赝踝酉蛟婈?duì)“降服”,但接著又背叛蒙古遠(yuǎn)征軍。他伏擊一支龐大的元朝軍隊(duì),迫使其他軍隊(duì)撤退并且返回中國本土?!对贰な峰鰝鳌酚涊d:“土罕必阇耶(Raden Wijaya)乞歸易降表,及所藏珍寶入朝,弼與亦黑迷失許之,遣萬戶擔(dān)只不丁、甘州不花,以兵二百人護(hù)之還國。土罕必阇耶于道殺二人以叛,乘軍還,夾路攘奪。弼自斷后,且戰(zhàn)且行,行三百里,得登舟。行六十八日夜,達(dá)泉州,士卒死者三千余人。”*《元史》卷126,《史弼傳》,第3802頁。關(guān)于元軍征爪哇的討論,參見王颋:《元王朝與爪哇的戰(zhàn)爭和來往》,載《史林》2006年第4期。1293年,元軍遠(yuǎn)征爪哇失敗,在爪哇等地留下數(shù)以千計(jì)的俘虜,包括許多蒙古、突厥士兵。伊本·白圖泰在泰瓦利斯遇到的女王通曉突厥語和阿拉伯語,*《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34頁。很可能是元朝遠(yuǎn)征軍突厥或回鶻俘虜?shù)暮笠帷?/p>

      《大德南海志》記載:“東洋佛坭國管小東洋:麻里蘆、麻葉、美昆、蒲端、蘇錄、沙胡重、啞陳、麻拿啰奴、文杜陵?!睋?jù)陳連慶考證,佛坭國即文萊(Brunei),麻里蘆指菲律賓首府馬尼拉,麻葉為菲律賓民都洛島(《島夷志略》作“麻逸”),而蘇錄則為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廣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元大德南海志殘本(附輯佚)》,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頁;陳連慶:《<大德南海志>所見西域南海諸國考實(shí)》,載《文史》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57-158頁。至順三年(1332),汪大淵第二次從泉州遠(yuǎn)航,游歷南洋群島、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莫桑比克等地,至元三年(1337)返回泉州。*劉迎勝:《汪大淵兩次出洋初考》,收入江蘇省南京鄭和研究會編:《鄭和與海洋》,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9年,第301-312頁。他在《島夷志略》介紹說:“三島(今菲律賓巴丹群島),居大奇山之東,嶼分鼎峙,有疊山層巒,民傍緣居之。田瘠谷少。俗質(zhì)樸,氣候差暖。男女間有白者。男頂拳發(fā),婦人椎髻,俱披單衣。男子嘗附船至泉州經(jīng)紀(jì)……貿(mào)易之貨用銅珠、青白花碗、小花印布、鐵塊之屬?!?《島夷志略校釋》,第23頁。同書又載:“麻里魯(今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貿(mào)易之貨,用牙錠、青布、磁器盤、處州磁、水壇、大甕、鐵鼎之屬?!?《島夷志略校釋》,第89頁。如前所述,汪大淵時代元青花尚未進(jìn)入海外民間貿(mào)易市場?!秿u夷志略》所謂“青白花碗”,當(dāng)指景德鎮(zhèn)窯或德化窯青白瓷印花碗,而處州瓷則指龍泉窯青瓷。

      2015年,我們在巴黎吉美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參觀時,見到一組元代初年瓷器。據(jù)展品說明,這批瓷器出自菲律賓巴拉望海域一條元代沉船(Palawan Shipwreck),沉船內(nèi)出水瓷器包括德化窯青白瓷瓶、青白瓷印花碗和青白瓷印花壺、同安窯珠光青瓷碗、磁灶窯綠釉碗、黑底白花碗和黑底白花壺,以及耀州窯青瓷印花碗。這條沉船的瓷器形制和組合與爪哇海域發(fā)現(xiàn)的一條元代沉船(Java Shipwreck)相似,*M. Flecker, “The Thirteenth-Century Java Sea Wreck: A Chinese Cargo in an Indonesian Ship”,The Mariner's Mirror, vol.89, No.4, 2003, pp.388-400.年代當(dāng)在元代初年(13世紀(jì)中葉)。2010年底,印尼婆羅洲北端海域發(fā)現(xiàn)一條南宋沉船,今稱“玉龍沉船”。這條13世紀(jì)左右的海船使用的是東南亞拼板船技術(shù),船內(nèi)裝載的陶瓷幾乎全是龍泉窯青瓷。此前,距玉龍沉船不到800米處還發(fā)現(xiàn)一條13世紀(jì)早期沉船。研究者根據(jù)這些發(fā)現(xiàn),推測泉州至婆羅洲海上絲綢之路至少在13世紀(jì)早期業(yè)已開通。*[澳大利亞]邁克·弗萊克:《中國-婆羅洲十三世紀(jì)之陶瓷貿(mào)易:兩艘沉船的故事》,載秦大樹、袁旔編:《古絲綢之路——亞洲跨文化交流與文化遺產(chǎn)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13年,第159-184頁。

      據(jù)考古調(diào)查,古代菲律賓流行甕葬文化、械斗與和解習(xí)俗,因此中國陶瓷在菲律賓群島有巨大需求。*Fay-Cooper Cole and B. Laufer,“Chinese Pottery in the Philippines”,Publications of 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Series, vol.XII, no.1,pp.3-47;[菲]莊良有:《元代出口瓷器——馬尼拉的羅伯特·維拉紐沃藏品介紹》,王寧譯,載《南方文物》1996年第2期。為了適應(yīng)海外低端市場需求,元代晚期景德鎮(zhèn)民窯專門燒造一種菲律賓型元青花,器型和紋樣相對簡單,與元朝皇帝賞賜伊利大汗、德里蘇丹的“賜賚瓷”不可同日而語。*劉新園等:《景德鎮(zhèn)湖田窯考察紀(jì)要》,載《文物》1980年第11期。菲律賓出土元青花彩色照片,引自孟原召:《西沙群島海域出水元代青花瓷器初探》,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年第11期,第80頁,圖9。盡管如此,這類元青花工藝水平也遠(yuǎn)超福建、廣東地方窯口燒造的瓷器。伊本·白圖泰似乎沒見過元青花,他對福建、廣東地方窯口燒造的瓷器贊不絕口。他在游記中說:“中國陶瓷僅產(chǎn)于刺桐和克蘭穗城(今廣州)兩地。……這種陶瓷產(chǎn)品在中國的價(jià)格與在我國的價(jià)格相當(dāng),甚至還要便宜。一些產(chǎn)品,遠(yuǎn)銷印度諸國,以至遠(yuǎn)在馬格里布的我國(今摩洛哥)也不乏他們的產(chǎn)品。中國的陶瓷真是陶瓷中之極品?!?《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38頁。刺桐,即阿拉伯人對泉州的稱謂。*關(guān)于“刺桐”一詞在西方史料中應(yīng)用,參見金國平:《“刺桐”——哥倫布的靈感》,載《國際漢學(xué)》2012年第2期,第258-266頁。

      至正六年(1346),伊本·白圖泰在游記中寫道:“乘船離開泰瓦利斯國(今菲律賓呂宋島南部八打雁),船行海上,風(fēng)助船勢,平穩(wěn)迅速,經(jīng)17個晝夜的航行,便安全地抵達(dá)中國?!?《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36頁。他還介紹說:“我們漂洋過海,到達(dá)的第一座城市就是宰桐城——橄欖城(今泉州)。這座城市不種橄欖,整個中國和印度都不產(chǎn)橄欖。但卻為這座城市起了一個宰桐——橄欖的名字。這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城,以生產(chǎn)錦緞而聞名,并以城名命名叫刺桐錦。這種錦緞比行在(今杭州)緞和大都錦更好。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說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內(nèi)有上百條大船,至于小船可謂多得不可勝數(shù)。它是海洋蝕入內(nèi)陸,與內(nèi)陸河匯合而成的天然良港。”*《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中國游記(全譯本)》,第542-543頁?!斗@傳》記載:“停此國(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五月日,復(fù)隨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許人,赍五十日糧,以四月十六日發(fā)。法顯于船上安居。東北行,趣廣州?!倘俗h言:‘常行時正可五十日便到廣州,爾今已過期多日,將無僻耶?’即便西北行求岸,晝夜十二日,到長廣郡界牢山(今山東嶗山)南岸,便得好水、菜?!?章巽校注:《法顯傳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1頁。古代利用季風(fēng)航海,正常情況下,法顯從印度尼西亞爪哇航行廣州只需50日,從廣州航行嶗山只需12日。凡此表明,伊本·白圖泰從東南亞去泉州的啟航地,恐非有些學(xué)者推測的占城(今越南順化)或滿者伯夷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第283頁。而是菲律賓呂宋島西南部八打雁。

      最后還需要說明的是,伊本·白圖泰在泉州灣登陸的港口,元代稱“后渚”。宋代為臨江里,元代為后渚浦。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軍征爪哇即在后渚啟航。《經(jīng)世大典序錄政典征伐》記載:“至元二十九年二月八日,詔福建行省授亦黑迷失、史弼、高興為平章政事,征爪哇。軍二萬,海舟千艘,給一年糧。二十五日,亦黑迷失等陛辭。上曰:卿等至爪哇,明告其國軍民:朝廷初與爪哇通使往來交好,后刺詔使孟右丞(祺)之面,以此進(jìn)討。九月,軍會慶元,弼、亦黑迷失領(lǐng)省事赴泉州,興率軍輜,自慶元登舟涉海。十一月,福建、江西、湖廣三省軍會泉州。十二月十四日,自后渚啟行?!?(元)蘇天爵編:《元文類》,《四部叢刊初編》景印至正刊本,第35頁下、第36頁上。1974年,泉州灣后渚港發(fā)掘過一條宋末沉船,殘長24.4米,殘寬9.15米。船內(nèi)發(fā)現(xiàn)許多唐宋銅錢,年號最晚的是南宋度宗年間(1265-1274)鑄造的“咸淳元寶”。該船載重量達(dá)200噸,出土香料木4 700 多斤,經(jīng)初步鑒定,有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龍涎香和胡椒等,那么,這艘古船當(dāng)為宋末元初從南洋回航的“香料船”。*泉州灣宋代海船發(fā)掘報(bào)告編寫組:《泉州灣宋代海船發(fā)掘簡報(bào)》,載《文物》1975年10期。據(jù)考古調(diào)查,這條宋末海船和后渚港宋元時代海外交通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調(diào)查組:《泉州塗關(guān)外法石沿海有關(guān)中外交通史跡的調(diào)查》,載《考古》1959年第11期??傊?,伊本·白圖泰在中國登陸的港口當(dāng)在泉州灣后渚港。

      猜你喜歡
      伊本德里印度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心似彩云歸
      阿拉伯編年史家伊本·艾西爾及其所處的時代
      北方論叢(2021年2期)2021-05-22 01:34:00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加油,中國
      穿梭德里新德里
      伊本·白圖泰藏在摩洛哥“迷宮”中
      論德里羅小說的藏傳佛教淵源
      試論伊本?西那對于亞里士多德哲學(xué)的繼承與發(fā)展
      西部論叢(2017年7期)2017-11-20 06:59:42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鄂州市| 安丘市| 慈溪市| 合江县| 沙田区| 石台县| 都匀市| 巢湖市| 龙门县| 广平县| 眉山市| 大渡口区| 和顺县| 塔河县| 泉州市| 白城市| 固镇县| 临朐县| 河东区| 凉城县| 绩溪县| 松桃| 肃北| 秦安县| 南岸区| 临泉县| 泸西县| 淮安市| 汉川市| 兴和县| 安塞县| 安乡县| 桃源县| 鄂州市| 专栏| 榆树市| 中江县| 秦安县| 道真| 玉田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