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本國王良懷”的名號與偽使問題

      2018-08-02 05:32:30林炫羽
      海交史研究 2018年1期
      關(guān)鍵詞:明太祖洪武天皇

      林炫羽

      《明太祖實錄》中“日本國王良懷”的名號頻頻出現(xiàn),既作為遣使主體,又作為詔諭和咨文的對象,這是明初日本與明朝往來中最常使用的名號。良懷其實不是日本國王,應(yīng)稱為懷良親王(為行文一致,本文統(tǒng)一寫做“良懷”),南朝*1336年,后醍醐天皇與足利尊氏對立,在京都南方的吉野(今日本奈良縣吉野山)建立朝廷,史稱“南朝”;足利尊氏控制京都,建立室町幕府,另立光嚴天皇,史稱“北朝”。參看吳廷璆主編:《日本史》,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第156頁。后醍醐天皇之子,任征西將軍,統(tǒng)率九州的南朝武士,與北朝幕府對抗。日本正平十四年(1359),良懷大敗幕府軍,乘戰(zhàn)勝之威,控制了太宰府和博多。*關(guān)于九州南朝勢力的動向,參看〔日〕杉本尚雄:《菊池氏三代》,東京:吉川弘文館,1966年;〔日〕森茂曉:《皇子たちの南北朝:後醍醐天皇の分身》,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88年。太宰府是日本傳統(tǒng)外交機關(guān),博多是太宰府的外港,也是當時日本的對外貿(mào)易中心,因此良懷成為明朝最先接觸的日本勢力。

      洪武三年(1370),趙秩出使日本,成功說服良懷稱臣朝貢。*《明太祖實錄》卷50,“洪武三年三月月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第987頁。趙秩出使之前還有兩次遣使,都未取得成果。第一次可能在洪武元年十二月,使者至日本境內(nèi),被倭寇殺害,詔書毀溺(仲猷祖闡、無逸克勤:《明使仲猷無逸尺牘》,《大日本史料》第六編第37冊,東京:東京大學(xué)出版會,1984年,第350頁);第二次在洪武二年二月,楊載等出使,良懷殺使者五人,僅余楊載和吳文華放歸。(《大明皇帝書》,《大日本史料》第六編第37冊補遺,第1頁)。關(guān)于良懷是否稱臣納貢有不同意見,藤田明在《征西將軍宮》一書中認為,趙秩被良懷驅(qū)逐,國書和貢品都是趙秩偽造的,田中健夫、栗林宣夫等持此說;村井章介認為良懷和九州武士有建立“九州國家”愿景的可能,當時又面臨幕府的軍事威脅,因此采取向明朝稱臣策略,以獲得新的權(quán)威來源和軍事支援。鄭梁生也從良懷面臨幕府軍事壓力的角度論證其稱臣的可能性??蓞⒖监嵙荷骸睹鞔腥贞P(guān)系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145-146頁;〔日〕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東京:校倉書房,1988年,第85-86頁;〔日〕栗林宣夫:《日本國王良懐の遣使について》,《文教大學(xué)教育學(xué)部紀要》1979年第13期,第2-3頁。據(jù)《明太祖實錄》載,良懷共六次遣使(參見表1),時間跨度從洪武四年(1371)至十九年(1386)。然而洪武五年(1372)以降,良懷勢力撤出太宰府與博多,失去遣使條件,因此一般認為除第一次遣使實由良懷派遣外,其余五次均有可議之處。如何解釋后五次遣使仍使用“日本國王良懷”的名號呢?以往研究者認為,明朝認可良懷為日本國王,只接納奉 “日本國王良懷”名義朝貢的使者,因此良懷勢力衰落后,日本九州探題、守護等地方勢力仍冒用良懷名義遣使。*日本學(xué)者佐久間重男最早提出這種觀點:“日本遣明使必須攜帶良懷名義的表文,否則將被拒絕入貢,因此良懷勢力衰落后,不論何種形式的遣明使仍然使用良懷的名義入貢”。(〔日〕佐久間重男:《明初の日中関係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対外政策を中心として》,《北海道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論集》1965年第4號,第21-22頁)他還認為明朝誤認良懷是日本國王,是其不了解日本國情所致。田中健夫、鄭梁生、汪向榮等人也持此論,參見〔日〕田中健夫:《倭寇と勘合貿(mào)易》,東京:ちまく學(xué)蕓文庫,2012年,第56頁;鄭梁生:《明代中日關(guān)系史研究》,第142頁;汪向榮:《<明史·日本傳>箋證》,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第12頁。村井章介反駁誤解說,認為元末明初椿庭海壽、絕海中津等日本禪僧赴大陸求法,曾覲見明太祖,因而明朝十分清楚日本王權(quán)分裂的態(tài)勢,正是由于其準確地認識到良懷控制九州,能有效約束倭寇,所以采取承認良懷的日本國王地位的策略。(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46-247頁)不過明朝是否誤認良懷地位的爭論,沒有影響良懷作為明朝唯一認可的日本政權(quán)和通交對象的結(jié)論。最新出版的《日明関係史研究入門》一書匯集日本學(xué)界明朝與日本關(guān)系史的最新成果,其中仍稱:“征西府(筆者注:良懷任征西將軍)沒落后,明朝認可良懷為日本國王的態(tài)度沒有改變?!?〔日〕村井章介等編:《日明関係史研究入門》,東京:勉誠出版,2015年,第5頁。)概言之,“日本國王良懷”名號頻頻出現(xiàn)的發(fā)生機制緣于明朝僵化的外交政策。為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我們考察明朝對日本南北朝的態(tài)度和外交政策。

      表1 “日本國王良懷”的六次遣使

      資料來源:《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

      一、明朝對日本南北朝的態(tài)度與外交政策

      洪武四年(1371),良懷遣使入貢,朱元璋命僧人仲猷祖闡、無逸克勤護送來使歸國。*《明太祖實錄》卷68,“洪武四年十月癸巳”,第1280頁。祖闡、克勤抵達博多,正值良懷兵敗,博多已為幕府占領(lǐng),于是明使轉(zhuǎn)同幕府交涉。*祖闡、克勤的出使經(jīng)歷參看無逸克勤:《致延歷寺座主書并別幅》,〔日〕伊藤松輯、王寶平等編:《鄰交征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224-227頁;仲猷祖闡、無逸克勤:《明使仲猷無逸尺牘》,《大日本史料》第六編第37冊,第349-351頁;(明)宋濂:《送無逸勤公出使還鄉(xiāng)省親序》,見《宋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94頁。洪武七年(1374),幕府遣使隨祖闡、克勤入貢。*《明太祖實錄》卷90,“洪武七年六月乙未”,第1581頁。至此明朝與日本南北政權(quán)都發(fā)生接觸,承認何者為正統(tǒng)、與哪一方繼續(xù)交往的問題,擺在朱元璋面前。

      《明太祖實錄》載朱元璋給中書省的敕諭:

      日本國遣僧宣聞溪、凈業(yè)、喜春等來朝……時日本國持明與良懷爭立,……“向者國王良懷奉表來貢,朕以為日本正君,所以遣使往答其意,豈意使者至彼拘留二載,今年五月去舟才還,備言本國事體。以人事言,彼君臣之禍有不可逃者,何以見之?幼君在位,臣擅國權(quán),傲慢無禮,致使骨肉并吞,島民為盜,內(nèi)損良善,外掠無辜,此招禍之由,天災(zāi)難免?!袢毡久飾壎Y法,慢我使臣,亂自內(nèi)作,其能久乎?爾中書其移書諭以朕意,使其改過自新,轉(zhuǎn)禍為福,亦我中國撫外夷以禮,導(dǎo)人心以善之道也?!?《明太祖實錄》卷90,“洪武七年六月乙未”,第1581頁。

      明使歸國帶來日本國情的最新消息,朱元璋了解到日本存在“良懷”和“持明”代表的兩支王統(tǒng)*第88代后嵯峨天皇之后,日本王統(tǒng)分成兩支,一是第89代后深草天皇一系,因后深草天皇出家法號持明院,故稱持明院統(tǒng);一是后深草天皇的弟弟、第90代龜山天皇一系,因龜山天皇出家居住大覺寺,故稱大覺寺統(tǒng)。龜山天皇之子后醍醐天皇與室町幕府對立,另建南朝,于是南朝天皇皆出自大覺寺統(tǒng),而北朝天皇出自持明院統(tǒng)。參看鄭梁生:《日本中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第81-85頁。。先時良懷入貢,朱元璋以之為“日本正君”,如今這個觀點發(fā)生轉(zhuǎn)變。朱元璋所稱“幼君”指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北朝后圓融天皇,即持明一系。*洪武三年趙秩曾面見良懷,當時良懷已四十二歲,顯然不合“幼君”之稱。關(guān)于良懷,參看〔日〕森茂曉:《皇子たちの南北朝:後醍醐天皇の分身》,第159-197頁。稱呼北朝天皇為君,表明朱元璋認可北朝天皇的正統(tǒng)地位。

      不過,我們不能輕易斷定朱元璋的認識轉(zhuǎn)變發(fā)自內(nèi)心,而非一種外交辭令。畢竟這份敕諭雖然下發(fā)中書省,卻令其“移書諭以朕意”,實際是一封轉(zhuǎn)達幕府的國書。*敕諭具體的轉(zhuǎn)達對象即派遣使節(jié)的“國臣”,也是敕諭中的“擅國權(quán)”之臣。一般認為遣使的“國臣”和敕諭所稱權(quán)臣系指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筆者則認為其可能指幕府管領(lǐng)細川賴之。從幕府將軍實際掌握統(tǒng)治權(quán)角度考慮,足利義滿的確符合“臣擅國權(quán)”的描述,不過朱元璋關(guān)于北朝的情報來自祖闡、克勤,而二人給日本天龍寺住持的信中稱“管領(lǐng)相公,柄國之權(quán)”(仲猷祖闡、無逸克勤:《明使仲猷無逸尺牘》,《大日本史料》第六編第37冊,第350頁),管領(lǐng)即細川賴之擔任的幕職,因此擅權(quán)之臣可能指細川賴之。但無論權(quán)臣指足利義滿還是細川賴之,遣使主體和敕諭譴責的對象一定屬于幕府一方。朱元璋譴責幕府扣留明使,但不能回避事情起因是明朝先與良懷通好,引起幕府猜疑,因此轉(zhuǎn)諭幕府時必須對此辯白。將承認良懷是日本正君說成自己先前的誤解,而今承認北朝的正統(tǒng)地位,很可能是朱元璋的一種外交辭令,不足以代表他對日本正統(tǒng)王權(quán)的認識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轉(zhuǎn)變。我們還需要去除外交語境,考察一種“內(nèi)部意見”。

      時任翰林學(xué)士的宋濂在《送無逸克勤出使還鄉(xiāng)省親序》中說:

      先是日本王統(tǒng)州六十有六,良懷以其近屬竊據(jù)其九,都于太宰府,至是被其王所逐,大興兵爭。*(明)宋濂:《送無逸勤公出使還鄉(xiāng)省親序》,見《宋濂文集》,第894頁。這篇序文作于洪武七年克勤使還返鄉(xiāng)之時。

      “竊據(jù)”和“被其王所逐”兩處表述顯示宋濂視良懷為僭偽,以北朝天皇為日本正君??饲诔鍪箽w國還鄉(xiāng)省親,在京官員為之餞行,囑托宋濂作序紀事,因此這篇序文的讀者群是參與餞行的官員,其中的看法也是國內(nèi)人士之間傳播的意見。另一方面,宋濂又非純粹的內(nèi)政官員,而是高度參與明初的外交事務(wù)*洪武五年,宋濂出任禮部主事,并負責起草外交詔書,《宋濂文集》中的《諭安南國王詔》就作于這一時期,參看徐永明:《宋濂年譜》,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59頁。,也是明初官員中與日本交往最多的一位,以致當時日人稱明朝“儒則宋景濂而已”*〔日〕義堂周信:《空華日用工夫略集》卷2,“永和三年九月廿三日”條,《續(xù)史籍輯覽》第三冊,京都:臨川書店,1984年,第135頁。。宋濂的看法無疑代表當時明朝官方對日本南北政權(quán)的態(tài)度,同時也沒有受外交語境制約的顧慮,由此可以斷言,洪武七年以降,明朝改視北朝天皇為日本正統(tǒng)。

      新的日本王權(quán)觀促使明朝的外交政策也發(fā)生轉(zhuǎn)變,開始接納北朝天皇的使者。洪武九年(1376),日使圭庭用入貢。*《明太祖實錄》卷105,“洪武九年四月甲申”,第1755頁。村井章介指出,圭庭用即宋濂《日本瑞龍山重建轉(zhuǎn)法輪藏禪寺記》中的廷用文珪。*〔日〕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86-87頁。根據(jù)宋濂的記文,廷用文珪自稱京都寶福寺住持,日本應(yīng)安二年(1369),文珪欲修正殿,當時在位的天皇賜予“轉(zhuǎn)法輪藏禪寺”的匾額;不久天皇遜位,號“太上天皇”;出使前,太上天皇已去世,文珪奉“今王”之命入貢。*(明)宋濂:《日本瑞龍山重建轉(zhuǎn)法輪藏禪寺記》,〔日〕伊藤松輯、王寶平等編:《鄰交征書》,第32頁。按廷用文珪所述,太上天皇遜位至去世的時間范圍從1369年至1376年。歷史上北朝后光嚴天皇于1371年遜位,1374年逝世,符合文珪描述的時間范圍,在此期間南朝則一直由長慶天皇在位(1368-1383),因此“太上天皇”指北朝后光嚴天皇,“今王”自然指繼位的后圓融天皇。文珪是北朝天皇的使者,但《明太祖實錄》卻將文珪記作“日本國王良懷”的使者。這種矛盾存在三種解釋:一、文珪謊稱是良懷的使者;二、明朝誤認如此,于是實錄照此記錄;三、實錄本身記載有誤。前兩種解釋皆不合情理:若文珪有意掩飾身份,不應(yīng)毫無顧忌地對宋濂談?wù)撟约号c北朝天皇的關(guān)系;通過祖闡、克勤出使,明朝得知京都是北朝的統(tǒng)治中心,文珪自稱京都寶福寺住持,明朝完全可以據(jù)此推斷文珪屬于北朝勢力。*從年號角度,明朝大概也能判斷文珪是北朝使者。文珪使用北朝的應(yīng)安年號,其出使前二年,幕府使者攜帶國書入貢,雖然《明實錄》未明確記載國書使用的年號,不過后來足利義滿給建文帝的國書中清楚地寫有日本年號,這兩次交涉都發(fā)生在冊封關(guān)系建立之前的狀態(tài)下,書儀應(yīng)相同,因此洪武七年幕府的國書也寫有當時的年號——應(yīng)安七年。明朝知曉幕府屬于北朝一方,由應(yīng)安年號可以推測文珪是北朝使者。另外,洪武七年,九州南部的大隅守護島津氏久也遣使奉表入貢,《明實錄》明確記載氏久的表文使用日本年號,當時氏久屬于北朝,使用的也是北朝年號。不過,我們無法判斷明朝是否清楚氏久屬于哪方勢力,因此還不能由氏久的情況推斷明朝知道應(yīng)安是北朝年號。因此只有實錄誤記一種可能。*其實實錄的誤記并非偶然失誤,而是一種普遍、系統(tǒng)化的誤解,下文將進一步闡述,此不贅言。文珪入貢后,朱元璋“詔賜其王”,即接受貢品,回賜遣使主體,此舉表示明朝接納文珪入貢,并沒有出現(xiàn)因文珪是北朝使者而卻貢的情況,以往研究認為明朝只接納奉“日本國王良懷”名義入貢的觀點是錯誤的。

      不過,對視作僭偽的良懷,明朝也沒有拒納來使?!睹魈鎸嶄洝份d,洪武十二年(1379),良懷遣劉宗秩、通事尤虔入貢。*《明太祖實錄》卷125,“洪武十二年閏五月丁未”,第1997頁。佐久間重男注意到,尤虔在洪武七年(1374)島津氏久的使團中也擔當通事,于是認為洪武十二年使團實際由島津氏久派遣。*〔日〕佐久間重男:《明初の日中関係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対外政策を中心として》,載《北海道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論集》1965年第4號,第22頁。蔭木原洋進一步說明,洪武八年(1375)“水島之變”*幕府在九州的軍事力量以九州探題今川了俊,及其麾下筑前守護少貳冬資、豐后守護大友親世、大隅守護島津氏久為核心。少貳氏自鐮倉時期以來一直擔任大宰少貳,擁有統(tǒng)轄九州的傳統(tǒng)權(quán)威,因此與統(tǒng)率九州御家人的九州探題存在權(quán)力上的沖突,而且九州探題的駐地博多位于少貳氏的領(lǐng)國筑前之內(nèi),九州探題加強對周邊國人的控制與少貳氏強化領(lǐng)國權(quán)力也存在矛盾,今川了俊與少貳冬資的關(guān)系由此出現(xiàn)巨大裂痕。洪武八年,今川了俊以少貳冬資參陣遲緩為由,將其誅殺,史稱“水島之變”。此舉引發(fā)另外兩位守護——大友親世與島津氏久疑懼,最終島津氏久背叛幕府,投降南朝。參看〔日〕川添昭二:《今川了俊》,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第110-111頁。促使島津氏久倒戈向南朝。洪武十二年使團應(yīng)由良懷與島津氏久聯(lián)合派遣,即使由島津氏久單獨派遣,也獲得了良懷許可,理所當然使用良懷的名義。*〔日〕蔭木原洋:《明使仲猷租闡·無逸克勤帰國以後の日明関係》,載《東洋史記》1997年第3號,第39頁。洪武十二年使團很可能是一次貨真價實的“日本國王良懷”遣使,這也說明即使明朝認可北朝的正統(tǒng)地位,依舊接納良懷入貢。

      綜上所述,以洪武七年為界,之前明朝認可良懷為日本國王,之后轉(zhuǎn)向承認北朝天皇的正統(tǒng)地位。不過正統(tǒng)地位的判定不妨礙明朝分別接納南北雙方的使者,處理與日本對立政權(quán)關(guān)系時,明朝持來者不拒的態(tài)度,對日外交政策呈現(xiàn)出相當靈活的樣貌。

      二、《明太祖實錄》中的“日本國王”

      明朝未采取僵化的外交政策,因而對“日本國王良懷”名號頻頻出現(xiàn)的發(fā)生機制的傳統(tǒng)解釋無法成立,通過對《明太祖實錄》文本的考察,我們認為上述發(fā)生機制表面上不過由實錄記載錯誤所致,深層原因則與實錄僵化的書寫方式有關(guān)。表1洪武九年以降的五次遣使中,圭庭用是北朝天皇的使者,而實錄錯記作良懷的使者;劉宗秩、尤虔至少使用良懷名義入貢,實錄記作良懷使者無可厚非,兩次記載一正一誤。宗嗣亮缺乏其他資料,暫擱置不論,本節(jié)重點考察實錄對慶有與如瑤兩次遣使的記載。

      《明太祖實錄》載,洪武十三年(1380)十二月,明朝給某位日本國王*雖然洪武七年以降明朝視北朝天皇為日本正君,但劉宗秩、尤虔入貢使用良懷名義也被明朝接受,“日本國王良懷”的名號并未受明朝排斥?!睹鲗嶄洝肺醋⒚鞔颂幦毡緡跛福覀円矡o法斷定其究竟指北朝天皇,還是良懷。發(fā)過一道詔諭,內(nèi)稱:“前年奉書肆侮,今年人來匪誠”*《明太祖實錄》卷134,“洪武十三年十二月月末”,第2135頁。。這篇詔諭的另一個文本收入《明太祖御制文集》,寫作“前年浮辭生釁,今年人來否真實非”*《明太祖御制文集》卷2,《諭日本國王詔》,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xué)叢書》,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65年,第85頁。。佐久間重男認為,“匪誠”指來使沒有攜帶表文,或表文不中式,未能表達臣服之意。*〔日〕佐久間重男:《明初の日中関係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対外政策を中心として》,載《北海道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論集》1965年第4號,第23頁。然而“匪誠”尚可作不心悅誠服解釋,“否真實非”直截了當?shù)睦斫怙@然是來使不真實?!胺苏\”與“否真實非”是一組可以替換的詞語,意思也應(yīng)一致,它們都表明今年即洪武十三年的來使其實是偽使?!睹魈鎸嶄洝分泻槲涫甑膩硎褂辛紤训氖拐呱畱c有和幕府將軍的使者明悟、法助。慶有的記載稱其以“不誠”卻貢。*《明太祖實錄》卷131,“洪武十三年五月己未”,第2092頁?!安徽\”就是“匪誠”,也即“否真實非”,因此慶有可能是一名偽使。

      實錄記載的幕府遣使時間其實存在疑問。朱元璋《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將軍》稱“洪武十二年,將軍奉書肆侮”*《明太祖御制文集》卷18,《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將軍》,第538頁。又見《明太祖實錄》卷138,“洪武十四年七月戊戌”,第2175頁。禮部移書其實由朱元璋代作,故稱“設(shè)禮部問”。,這份咨文也分別收入《明太祖御制文集》和《明太祖實錄》,兩處都寫作洪武十二年,同時有誤的可能性較低。*即便如此,佐久間重男依然認為洪武十二年的時間是錯誤的,但沒有給出任何說明,參見佐久間重男:《明初の日中関係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対外政策を中心として》,載《北海道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論集》1965年第4號,第25頁。洪武十三年詔諭的兩個文本提到“奉書肆侮”或“浮辭生釁”事件發(fā)生在前年*“前年”在古代漢語中有三種含義:一指往時,這種用法至唐代已經(jīng)很少使用了,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后漢書·馮衍傳》的“上黨復(fù)有前年之禍”,特地注釋“前年”曰“猶往時”,可見唐代人們對“前年”有往時的意思已經(jīng)不甚明了,需要特別注明;“前年”還指去年,又指去年的前一年(現(xiàn)今的用法)。后兩種用法在《明太祖實錄》里都有體現(xiàn):如卷53,“洪武三年六月戊寅”條,“前年克取元都”中“前年”指去年的前一年,即洪武元年,明軍攻克大都;卷68,三年六月己酉條,“前年安南表言占城犯境,今年占城復(fù)稱安南擾邊”,對照《明史·占城傳》的記載“去冬安南言占城犯境,今年占城謂安南擾邊”,可知此處“前年”指去年。表達“往時”的意思時,實錄使用“往年”一詞。因此洪武十三年《諭日本國王詔》里的“前年”可以指洪武十二年(去年),也可指十一年(去年的前一年),但洪武十一年沒有日本遣使之記載,而洪武十二年有劉宗秩來朝,所以此處“前年”只能指洪武十二年。,即洪武十二年。該年劉宗秩、尤虔入貢時,不聞有此類事件,相反幕府派遣明悟、法助入貢的記載稱將軍的國書“辭意倨慢”,與“奉書肆侮”和“浮辭生釁”行跡相類。由此可以斷定幕府遣使應(yīng)系于洪武十二年,十三年只有慶有一次來使,那么慶有無疑是該年的偽使。

      洪武十四年(1381),如瑤入貢,為明朝拒納,隨后禮部分別移書責問日本國王和幕府將軍。*《明太祖實錄》卷138,“洪武十四年七月戊戌”,第2175頁。兩份禮部咨文其實皆由朱元璋代擬,其中一篇即前述《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將軍》,內(nèi)稱:

      洪武十二年,將軍奉書肆侮,奏毋禮答。謂彼來者,將軍自云貪商,今來者是不信也。今年秋如瑤藏主來,陳情飾非。我朝將軍奏必貪商者,將欲盡誅之,時我至尊弗允……專差人涉海往問,如瑤藏主之來,果貪商假名者歟,實使為國事而勞者歟?*《明太祖御制文集》卷18,《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將軍》,第538頁。

      據(jù)咨文,洪武十二年至十四年之間,有一次商人假扮官方使節(jié)的偽使事件,明朝為此向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求證,此即洪武十三年慶有入貢,咨文稱作“彼來者”,足利義滿稱慶有實為“貪商”。十四年如瑤入貢,明朝懷疑如瑤也是“貪商假名者”,再次詢問足利義滿。根據(jù)上述洪武十三年《諭日本國王詔》、十四年《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王》《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將軍》的內(nèi)容*詔諭和兩份咨文都收錄于《明太祖御制文集》,其中《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王》稱“前貪商之假辭”,也指慶有。,明朝懷疑慶有、如瑤是假扮成官方使節(jié)的民間商人,但《明太祖實錄》記載徑直稱二人是良懷的使者,完全消除了不確定性。又如圭庭用的事例,根據(jù)宋濂的序文,無論從圭庭用本人還是明朝的角度,都承認他是北朝天皇的使者,但實錄仍記作良懷使者。由此可知,實錄和更原始的序文、詔諭和咨文相比,對遣使主體的記載存在差異。

      對詔諭或咨文對象的記載同樣存在這種差異。圭庭用、如瑤入貢后,明朝向二人的派遣者發(fā)過詔諭和咨文(即《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王》)。實錄認定二人是良懷的使者,自然將詔諭和咨文的對象記稱“日本國王良懷”。事實上明朝視圭庭用為北朝天皇的使者,詔諭的對象理應(yīng)是北朝天皇;《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王》也只稱“禮部尚書至意專答日本國王”,未明確日本國王所指。另外,實錄沒有注明洪武十三年詔諭的日本國王所指,但詔諭中“前年奉書肆侮”既然指責幕府將軍的國書言辭無禮,那么詔諭對象應(yīng)是與將軍同陣營的北朝天皇。概言之,除洪武十三年詔諭外,《明太祖實錄》記載的遣使主體,以及詔諭和咨文的對象,凡提到日本國王的地方,只有良懷一個指向,但比實錄更原始的資料中,作為遣使主體和詔諭、咨文對象的日本國王還可以指北朝天皇,而且這些資料還提到存在偽使的可能性(參見表2)。

      表2 “日本國王良懷”名號背后的遣使主體與詔諭對象

      表2列舉的原始資料除宋濂的序文外,其余皆被實錄摘引,比較原始資料和實錄摘引的內(nèi)容可以發(fā)現(xiàn),在有效提示遣使主體和詔諭、咨文對象的地方,實錄進行了刪減和改竄。如《諭日本國王詔》中“今年人來否真實非”,實錄改為“今年人來匪誠”,語義因此變得模糊;《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王》中“前貪商假辭”一句被實錄刪除,因而失去對慶有偽使事件的提示作用;《設(shè)禮部問日本國將軍》中“貪商假名者”被改換成“貪利為諜者”,諜者是搜集外國情報的間諜,明顯具有官方色彩,暗示諜者的遣使主體是日本政府,咨文原意是明朝懷疑遣使主體是與政府無關(guān)的民間商人,經(jīng)實錄改竄,意思截然相反。

      實錄修纂者刪改原始資料,與他們對日本國王的單向理解存在關(guān)聯(lián)。修纂者可能誤讀了洪武七年朱元璋下發(fā)中書省、轉(zhuǎn)諭幕府的敕諭。由于史料不足,史學(xué)大家萬斯同也誤以為敕諭所稱“幼君”指良懷,朱元璋視良懷為日本正君。*萬斯同《明史稿·日本傳》稱“時良懷年少,有持明者與之爭立”,即把幼君理解為良懷,視良懷為日本正統(tǒng)。《明史·日本傳》亦蹈襲此論。研究早期階段,這一誤解依然存在。*佐久間重男也稱:“在明太祖看來,日本南北朝紛爭是一種‘君臣之禍’,……持明一方的北朝以國臣身份專擅國權(quán),《明史稿·日本傳》所謂‘時良懷年少,有持明者與之爭立,國內(nèi)亂’即基于這樣一種理解。不論這種理解是否符合事實,明太祖對日本的認識也基于上述理解,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佐久間重男:《明初の日中関係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対外政策を中心として》,載《北海道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論集》1965年第4號,第17頁。)簡言之,佐久間重男認為,朱元璋也稱良懷是幼君,在日本南北政權(quán)之間,認可南朝的正統(tǒng)地位。通過第一節(jié)論述可知,事實正好相反,朱元璋稱北朝后圓融天皇為“幼君”,認可北朝天皇的正統(tǒng)地位。如今我們能正確解讀這份敕諭,并非擁有優(yōu)于前人的理解力,而是包括良懷的信息、明使在日本活動情況的史料*這部分史料包括《明使仲猷克勤尺牘》和《云門一曲》,前者是祖闡、克勤給日本天龍寺住持清溪通徹的書信,后者收錄趙秩滯留日本期間與日僧春屋妙葩的通信。明使在日本的經(jīng)歷構(gòu)成朱元璋發(fā)布敕諭的背景,而上述資料對我們了解明使在日本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從而促進我們對敕諭內(nèi)容的理解。大量發(fā)現(xiàn)所致。這部分資料基本保存在日本,實錄修纂者和早期史學(xué)家無緣得見,因而無法準確理解敕諭內(nèi)容。另外,《明太祖實錄》的初修已在建文三年(1401),距中日中斷往來已十五年*洪武十四年以降,明朝不再對日本遣使。洪武十九年,日本最后一次入貢。,當時明朝人對日本政局的了解很可能遠不如洪武前期。*知識斷層最明顯的例證莫過于建文帝對待足利義滿恢復(fù)邦交的態(tài)度。當時足利義滿改換成新頭銜“準三后源道義”遣使入貢,明朝君臣未曾追究源道義即曾經(jīng)的幕府將軍,徑直稱為日本國王。這種情況下,實錄編纂者容易誤讀敕諭,認為承認良懷是日本國王出自明太祖朱元璋欽定,不敢絲毫違背,于是閱讀和摘引原始資料時極力刪削其中與太祖圣意分歧、不合的地方。

      綜上所述,《明太祖實錄》中“日本國王良懷”的名號頻頻出現(xiàn),其實是實錄記載錯誤所致。實錄誤記并非偶然失誤,而是先誤讀朱元璋敕諭的內(nèi)容,繼而在尊奉太祖圣意的前提下,對不合圣意的原始資料強作削足適履式刪改的結(jié)果,是一種系統(tǒng)性錯誤。后世研究者注意到“日本國王良懷”的名號與背后遣使主體不一致的情況,但忽視實錄對名號本身記載錯誤的可能性,對“日本國王良懷”名號頻頻出現(xiàn)的發(fā)生機制的解釋,是在實錄錯誤記載基礎(chǔ)上的另一重誤讀。

      三、貪商假名:偽使的性質(zhì)

      偽使是一種冒用他方名義,遣使主體與使用名號相分離的現(xiàn)象。日本學(xué)者最初在中世日朝關(guān)系史領(lǐng)域使用該詞,指14世紀末至16世紀后期,由于朝鮮王朝政府禁止兩國民間商貿(mào),并限制官方往來,日本對馬島主和博多商人冒用他方名義,甚至是虛構(gòu)人物的名義,增加與朝鮮往來頻次,擴大貿(mào)易利益的現(xiàn)象。*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田中健夫、中村榮孝、田村洋幸等學(xué)者已發(fā)現(xiàn),14世紀末至16世紀后期,日本與朝鮮交往中存在一種偽使現(xiàn)象。八十年代以降,由于中世日本的“朝鮮觀論爭”和對馬宗家舊藏偽文書制作印鑒的發(fā)現(xiàn),偽使研究進入全盛時期。長節(jié)子和村井章介就偽使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和機制作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現(xiàn)今偽使研究被置于“中世日本國家與地域關(guān)系史”視角下考察,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是橋本雄的《中世日本の國際関係:東アジア通交圏と偽使問題》(東京:吉川弘文館,2005年)。之后橋本雄將這一用語移植到明代中日關(guān)系史領(lǐng)域,特指日本地方勢力冒用“日本國王良懷”名義遣使的現(xiàn)象。*〔日〕橋本雄:《中世日本の國際関係:東アジア通交圏と偽使問題》一書第三章第四節(jié)的題目是“偽使問題としての「日本國王良懐」”,第126頁。前文已經(jīng)得出結(jié)論:所謂存在假托良懷名號遣使的現(xiàn)象,其實是實錄錯誤記載帶來的一種誤解。不過,否定以往特定的偽使研究,并不代表徹底否定偽使現(xiàn)象存在?!对O(shè)禮部問日本國將軍》稱慶有、如瑤是“貪商假名者”,即冒充官方使節(jié)從事貿(mào)易的民間商人,來自民間的遣使主體與官方名號相分離,合乎寬泛的偽使定義。

      明朝和室町幕府認為,慶有、如瑤偽使事件的遣使主體是民間商人,那么這種民間商人具有何種歷史形象?慶有和如瑤都是僧人,如瑤更是一名禪僧。*《明實錄》稱“慶有僧”(《明太祖實錄》卷131,“洪武十三年五月己未”,第2092頁),佐久間重男根據(jù)《日本一鑒》指出應(yīng)作“僧慶有”(佐久間重男:《明初の日中関係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対外政策を中心として》)?!对O(shè)禮部問日本國將軍》稱“如瑤藏主”,藏主是禪寺僧職,說明如瑤是禪僧。據(jù)《籌海圖編》載,如瑤入貢攜帶“前來人船花名”*鄭若曾:《籌海圖編》卷2,《倭國入貢事略》,李致忠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70頁。,即如瑤持有先前入貢的慶有一行的花名冊,慶有一行冒充官方使者,被明朝拘禁,安置于陜西、四川一帶番寺,如瑤持花名冊前來,顯然是要討回先前被扣留的人員,說明慶有和如瑤從屬同一個遣使主體。《籌海圖編》編纂于1560年代,距離如瑤入貢已有180年之久,記載真實性值得懷疑,但這條記載來自“南京禮部案”,這應(yīng)指洪武朝定都南京時禮部的檔案,因此上述記載具有較高可信度。如瑤一名的“如”是法諱的系字,日本曹洞宗宏智派的禪僧法諱系以“如”字者頗多,如少林如春、玉岡如金、起潛如龍、東林如春等。*參看〔日〕玉村竹二:《五山禪僧伝集成》,各人條目,東京:思文閣,2003年。橋本雄認為如瑤是宏智派中人,這一派別主要活動在越前地區(qū)(今福井縣),與當?shù)乇背涫克共ㄊ稀⒊瘋}氏關(guān)系深厚,因此如瑤可能是北朝派遣的使者。*〔日〕橋本雄:《中世日本の國際関係:東アジア通交圏と偽使問題》,第127頁。其實宏智派不止活動于越前,在九州肥后地區(qū)也頗具勢力,當?shù)貕蹌偎率撬麄兊闹匾獡?jù)點。

      壽勝寺原位于肥后國宇土郡古保里莊(位于今熊本縣宇土市),開山是元朝東渡僧、宏智派祖師東明慧日,之后東明的弟子月篷圓見、東洲圓郢、別源圓旨相繼擔任該寺住持。日本康永二年(1343),室町幕府獻納肥后國合志郡高樋保作為寺領(lǐng),將該寺遷往當?shù)?,改稱肥后安國寺。*參見《肥后國壽勝寺志》,及井上正的論文《肥后國安國寺利生塔考》,《熊本史學(xué)》第42號,1973年6月,第61-72頁。寺志見井上氏論文的附錄。然而據(jù)《阿蘇家文書》第152號《惠良惟澄申狀案》載,至遲到日本正平十一年(1357),壽勝寺原址所在的宇土郡古保里莊,和新寺領(lǐng)高樋保都被南朝占領(lǐng)。

      凡朝敵補任之莊園、寺社奉寄之所々,皆以被改替畢。所謂天滿宮奉寄之肥前國曾袮崎莊被闕所訖,高良山寄進之地肥後國古保里莊同前;宇土壹岐守拜領(lǐng)之安國寺(本名號佐野寺),所同國高樋保(號久米)被沒收畢。*《大日本古文書·家わけ》第13冊,東京:東京大學(xué)史料編纂所,1932年,第278-283頁。

      筆者譯:凡是朝敵(幕府)補任的莊園莊官、地頭,及贈予寺社的土地,已全部更替。其中贈予天滿宮的肥前國曾袮崎莊、贈予高良山的肥后國古保里莊已沒收畢,〔暫未頒賜〕;先前賜予宇土壹岐守安國寺寺領(lǐng)肥后國高樋保已沒收畢。

      惠良惟澄出身阿蘇氏分家,屬南朝武士,其申狀案作于日本正平十一年(1357)。據(jù)申狀案,高樋保還曾一度賜與宇土道光(宇土壹岐守),此時不知何故被沒收。宇土道光出身菊池氏庶族,與本家同為良懷的重要支持者。*正平二年(1347),良懷離開薩摩的谷山城,在宇土道光領(lǐng)內(nèi)的宇土津登陸,前往肥后菊池郡隈部山城,接受菊池武光保護,宇土道光負責居中聯(lián)絡(luò)。參見〔日〕杉本尚雄:《菊池氏三代》,第132、181頁。概言之,壽勝寺最初受幕府保護,而隨著良懷勢力在九州擴展,最終被置于南朝控制下。據(jù)菊池氏的家譜《菊池家代々記録》,如瑤與南朝也有密切關(guān)系:

      武光の嫡子(菊池武政)親王の命を奉し、應(yīng)安四年、如瑤藏主を大明に遣ける。趙秩と云ものを日本に遣ぬれハ、是をとゞめ、懷良親王に謁せしめて歸す。*《菊池家代々記録》,《大日本史料》第六編第40冊,東京:東京大學(xué)出版會,1987年,第573頁。

      筆者譯:菊池武政奉懷良親王之命,于應(yīng)安四年遣如瑤藏主出使大明,先前來日的趙秩謁見懷良畢,與如瑤同行歸國。

      由此可知,洪武四年,如瑤曾奉良懷和菊池武政之命,隨趙秩出使明朝。綜合上述四點信息:(1)如瑤可能屬于宏智派;(2)壽勝寺是宏智派在九州的重要據(jù)點;(3)該寺一度處于南朝控制下;(4)如瑤充任良懷的遣明使,可以推測如瑤很可能是壽勝寺的禪僧,與之同屬一個遣使主體的慶有同樣如此。

      慶有、如瑤與南朝關(guān)系密切,并不代表二人是南朝的官方使節(jié)。目前能夠確認由良懷派遣的使者是首次入貢的僧人祖來,洪武十二年入貢的劉宗秩、尤虔至少經(jīng)良懷認可,這兩次遣使的共同特點是使者攜帶表文。奉表入貢是已知良懷遣使的常規(guī)形態(tài),也是官方使節(jié)的特征*洪武七年,暹羅貢使稱遭風(fēng)覆舟,收拾剩余方物來獻,朱元璋“怪其無表狀,詭言舟覆而方物乃有存者,疑必番商也,命卻之”(《明太祖實錄》卷88,“洪武七年三月癸巳”,第1564頁)。,但慶有、如瑤都沒有攜帶表文,不符合良懷遣使的先例,也不符合官方使節(jié)的特點。慶有與如瑤出使期間,南朝在九州的根據(jù)地——隈部山城正遭受幕府軍圍攻,當時南朝的領(lǐng)導(dǎo)者良成親王和菊池武朝*當時良懷親王已卸任征西將軍,由南朝后村上天皇之子良成親王繼任;菊池氏兩代家督武光和武政皆已身沒,武政之子武朝繼任家督。參看〔日〕杉本尚雄:《菊池氏三代》,第277-281頁;〔日〕森茂曉:《皇子たちの南北朝:後醍醐天皇の分身》,第192-193頁。皆身陷圍城之中,日本永德元年(1381),即如瑤入貢當年,隈部山城陷落。*〔日〕松本壽三郎等編:《熊本県の歴史》,東京:山川出版社,2012年,第125頁。戎馬倥傯命懸一線之際,南朝大概沒有遣使的余裕。

      明朝史料將慶有、如瑤視作民間商人,很可能得其實情。宋元時代,渡海求法成為日本禪宗界的一股風(fēng)潮。*這方面的研究可以參看〔日〕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錫年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禪僧基本搭乘商船前往大陸,因此與海商結(jié)成親密關(guān)系,最著名的例子要數(shù)日僧圓爾與宋海商謝國明之間的交際。*謝國明是宋朝海商,居住博多,創(chuàng)立承天寺,邀請圓爾擔任開山。圓爾拜師于徑山寺無隱師范,徑山寺火后重建,謝國明接受圓爾委托,向徑山寺輸送巨木。參看〔日〕榎本涉:《僧侶海商たちの東シナ?!罚瑬|京:講談社,2010年,第157頁。據(jù)《明太祖實錄》載,明初日本僧人與海商之間的聯(lián)系依然存續(xù)。*洪武九年,日本人滕八郎至南京行商,“以其國高宮山僧靈樞所附馬二匹來貢”(《明太祖實錄》卷106,洪武九年五月壬午,第1767頁)。14世紀以降,寺院僧人自身也開始利用信眾捐贈的祠堂錢從事海外貿(mào)易和金融業(yè),所得資金用于寺廟興修和宗教活動。*〔日〕巖波講座:《日本通史》,第9卷,東京:巖波書店,1994年,第234-235頁。禪僧可能憑借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熟稔,代替同行商人與大陸王朝交涉,也可能代表寺院獨立從事貿(mào)易。如瑤所屬的宏智派是大陸關(guān)系尤其密切的禪宗教團,祖師東明慧日原本是元朝東渡日本的僧人,門第別源圓旨、少林如春皆有渡海入元的經(jīng)歷。漢文讀寫能力、航海經(jīng)驗、大陸知識等在宏智派內(nèi)部積累傳承。壽勝寺的地理位置也與海外貿(mào)易息息相關(guān)。原址所在的宇土郡位于島原灣南側(cè),面向有明海,擁有名為宇土津的港口,島原灣的北側(cè)則坐落著當時著名的對外貿(mào)易港——高瀨津。根據(jù)橋本雄的研究,中日之間的傳統(tǒng)航路原本是橫跨東海、連接寧波與博多的大洋路。但14世紀中葉,大洋路兩端都爆發(fā)大規(guī)模動亂,寧波一側(cè)受方國珍之亂影響,博多一側(cè)受九州觀應(yīng)擾亂沖擊,航海安全遭受嚴重威脅,大洋路一時中斷。取而代之的是一條由高瀨津出發(fā),沿九州西海岸南下,經(jīng)薩摩和琉球群島,抵達福州的新航路。*〔日〕橋本雄:《中世日本の國際関係:東アジア通交圏と偽使問題》,第122-125頁;〔日〕榎本涉:《東アジア海域と日中交流》,東京:吉川弘文館,2007年,第189-192頁。宇土津和壽勝寺恰巧位于這條航路沿線,依托港口和寺院生活的人群具有從事海外貿(mào)易的便利條件。如瑤很可能從宏智派教學(xué)中汲取大陸知識,養(yǎng)成漢文讀寫能力,又代表壽勝寺在新航路上多次往返貿(mào)易,積累了豐富的貿(mào)易和航海經(jīng)驗,作為禪僧兼民間海商,長于交涉又精通貿(mào)易,于是被南朝看中,任命其充任官方使節(jié)出使明朝。

      慶有、如瑤自有獨立的貿(mào)易活動,充任官方使節(jié)不過是臨時差遣,然而洪武七年明朝實行全面海禁*關(guān)于全面海禁的開始時間,有不同說法,比較合理的是始于洪武七年,以裁撤三市舶司為標志,參看〔日〕檀上寬:《明代海禁·朝貢システムと華夷秩序》,京都:京都大學(xué)出版會,2013年,第139頁。而據(jù)《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九年,日本人滕八郎行商至京師(《明太祖實錄》卷106,“洪武九年五月壬午”,第1767頁),似乎表示當時仍有民間貿(mào)易存在,不過滕八郎很可能憑借朱元璋與日僧靈樞之間的私人關(guān)系方能從事貿(mào)易,在當時是一件很特殊事例。,取締民間海外貿(mào)易,宋元以來活躍在東海上的民間海商的生存空間受擠壓。不過,原本繁榮的民間貿(mào)易不可能因海禁令甫一頒布便戛然而止,必然經(jīng)歷一個逐步消亡過程。為維系日漸式微的民間貿(mào)易,貿(mào)易形式和民間商人形象發(fā)生轉(zhuǎn)變。一種轉(zhuǎn)型是回避新的海禁體制,即轉(zhuǎn)型為走私貿(mào)易和走私商,又在逃避官軍追剿過程中日趨暴力化,成為倭寇和海盜;*洪武元年爆發(fā)的蘭秀山之亂也可視作從事海上貿(mào)易的民間商人對國家控制海洋的反抗,參看〔日〕藤田明良:《「蘭秀山の亂」と東アジアの海域世界》,載《歷史學(xué)研究》,1997年總第698期,第22-33頁。另一種轉(zhuǎn)型是冒充官方使節(jié),投機性地迎合新體制,慶有和如瑤正是轉(zhuǎn)型成偽使的代表。與之相仿的事例,還有同時期爪哇和占城等東南亞國家的朝貢使團“內(nèi)帶行商”。

      通過本節(jié)論述,慶有、如瑤的歷史形象逐漸清晰,他們是代表寺院從事海外貿(mào)易的僧人,實質(zhì)上是民間海商。憑借自身經(jīng)驗和能力,他們一度承擔外交使命,卻又在明朝海禁體制背景下不得不冒充官方使節(jié)。慶有、如瑤偽使事件其實反映了元明易代后東亞海域環(huán)境開始由自由狀態(tài)進入國家控制。

      結(jié) 語

      本文研究了“日本國王良懷”名號的產(chǎn)生機制和背后的遣使主體?!睹魈鎸嶄洝分袑覍乙姷降摹叭毡緡趿紤选泵枌嶋H上是實錄修纂者不了解日本國情,又亟于彌合原始資料與“太祖旨意”(其實是一種誤讀)之間差距的結(jié)果。以往研究者注意到名號與背后的遣使主體不一致,但忽略了名號“泛濫”其實緣于實錄修纂者的失誤,而非明朝僵化的對日外交政策所致,可謂是基于實錄錯誤記載的另一重誤讀。

      詔諭、咨文等原始資料已經(jīng)透露出洪武十三年、十四年入貢的慶有、如瑤其實是假扮使者的商人。本文推斷二人是九州肥后地區(qū)壽勝寺的禪僧,他們獨立從事海外貿(mào)易,實質(zhì)是民間商人。憑借較高的語言能力和貿(mào)易、航海經(jīng)驗,他們也一度充任日本南朝的官方使者。洪武七年以降,明朝實行全面海禁,民間商人的生存空間受擠壓,不得不轉(zhuǎn)型,偽使便是轉(zhuǎn)型方式之一。慶有、如瑤兩個在歷史上似乎無足輕重的小人物,連同他們的事跡,盡管長期被粗糙的歷史記載和紛繁的研究著述遮蔽,卻足以反映出元末明初東亞海域自由時代終結(jié),開始進入國家控制海洋的歷史階段。

      猜你喜歡
      明太祖洪武天皇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保健與生活(2021年4期)2021-02-22 07:45:25
      春滿人間
      保健與生活(2020年8期)2020-04-28 08:02:50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钡耐饨焕砟钆c實踐
      人民論壇(2017年10期)2017-04-22 01:29:09
      七歲驛童對明太祖
      胡惟庸案與李善長死因新探
      The effect of a curved bed on the discharge equation in a spillway with a breast wall*
      天皇版“漁夫”
      劉天皇為何不吭聲等2篇
      安达市| 呼和浩特市| 新泰市| 呼伦贝尔市| 崇文区| 巩义市| 富阳市| 茶陵县| 大化| 古蔺县| 萝北县| 望都县| 高平市| 阿鲁科尔沁旗| 安福县| 崇阳县| 九寨沟县| 湖北省| 台前县| 乐至县| 定陶县| 永寿县| 聊城市| 宣汉县| 宜宾县| 丹寨县| 平江县| 额尔古纳市| 福州市| 丹东市| 响水县| 新昌县| 北碚区| 阿荣旗| 顺平县| 巴彦淖尔市| 将乐县| 拉萨市| 武胜县| 崇文区|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