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瑜 陳蘭蘭
在臨床中,內科重癥患者的機體大都嚴重受損,還常伴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心跳驟停以及窒息,威脅到生命安全[1]。患者因多種原因可出現VTE,對康復產生影響,所以應給予科學的治療和護理[2]。為了探討在內科重癥患者的治療中護理+IPC對于VTE的預防作用,此次抽取2016年10—12月在我醫(yī)院治療的重癥患者(125例)作為分析對象,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此次抽取2016年10—12月在我醫(yī)院治療的重癥患者(125例)作為分析對象,以入院順序分甲組與乙組,甲組患者為63例,乙組患者為62例。其中甲組男性36例,女性27例;患者年齡38~80歲,平均為(54.62±3.56)歲;乙組男性為34例,女性為28例;患者年齡在39~79歲,平均為(54.58±3.6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乙組按照內科重癥患者護理常規(guī)進行護理,研究甲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用IPC治療,具體措施:治療前醫(yī)護人員向患者講述治療的方法、目的,并告知治療時身體的感受,還要講述治療時需要注意的事項,要確保檢查儀器的性能穩(wěn)定,按下肢周徑對壓力腿套型號進行確定。治療時患者平臥位,雙下肢經壓力腿套包裹后,充氣末腿套的壓力設置是45 mmHg,從腳踝向大腿順序充氣,在氣體充滿氣囊后放氣,在此之后二次充氣,要重復40 min,每天2次。
此次研究記錄重癥患者術后VTE的發(fā)生情況以及靜脈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
選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靜脈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以(±s)表示,采用t檢驗,VTE發(fā)生情況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研究甲組的63例患者中,發(fā)生VTE的例數是2例,其概率是3.17%;在研究乙組的62例患者中,發(fā)生VTE的例數是8例,其概率是12.90%;乙組VTE的發(fā)生率大于甲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18,P=0.045)。
乙組靜脈血流峰速度小于甲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901,P=0.000)。乙組靜脈血流峰平均速度小于甲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775,P=0.000)。見表1。
在臨床中,內科疾病患者的病情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會有共同癥狀存在,內科重癥患者大都會發(fā)生VTE,對康復造成嚴重影響[3]。下肢是在深靜脈中血液凝結,對管腔造成阻塞,導致靜脈回流發(fā)生障礙,如治療不及時可能致使功能喪失或者致殘等[4]。血栓部分脫落隨血液流入肺部,致使急性肺栓塞,可能致使患者死亡[5]。內科重癥患者在術后具有以下危險因素:病情嚴重,要長期臥床,機體周圍靜脈擴張,肌肉泵血的功能降低,肢體癱瘓,肢體靜脈回流的速度下降,血管瘀滯大量的血液,損傷內皮,當凝血機制激活時致使血栓形成[6-7]。手術損害血管壁和周圍組織,腦部手術部分患者還要通過甘露醇降顱壓,強烈刺激到靜脈血管,致使靜脈壁受損。血管內膜下的結締組織和基底膜膠原纖維被暴露,致使血小板出現聚集和黏附,釋放促凝物質,血小板快速聚集[7-8]。當內膜損傷會釋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質,啟動了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隨靜脈壁電荷改變使血小板黏附和凝聚增強,致使血栓形成;手術創(chuàng)傷致使機體發(fā)生應激反應,機體血小板發(fā)生反應性改變,血液高凝。術中創(chuàng)傷和麻醉釋放組織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機體高凝[9]。IPC目前內科重癥患者治療常用的手段,反復的對患肢加壓并卸壓和規(guī)律的充放氣,預防血栓形成[10-11]。此次抽取2016年10—12月在我醫(yī)院治療的重癥患者,結果顯示:乙組VTE的發(fā)生率大于甲組,乙組靜脈血流峰速度與平均速度都小于甲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內科重癥患者的治療中,護理+IPC可降低VTE發(fā)生的風險,并改善靜脈血流情況。
表1 術后重癥患者的靜脈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 ( ±s) ,cm/s]
表1 術后重癥患者的靜脈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 ( ±s) ,cm/s]
組別 例數 速度 平均速度甲組 63 57.41±8.25 32.14±6.23乙組 62 44.43±8.05 25.02±5.49 t值 - 8.901 6.775 P值 -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