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藍色海洋看似溫柔寧靜,但海平面下卻時時刻刻暗藏著危險,特別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時刻要提防兇猛的捕食者。為了不被吃掉,有些海洋生物進化出了一種讓人望而生畏的技能——用毒。
有毒的魚類還真不少,據科學家估計,全世界有一千多種有毒魚類,它們千差萬別,有的肌肉里帶有毒素,有的受精卵里有毒,有的內臟里有毒,有的長著毒刺……不要覺得這些有毒魚類離我們很遠,其實在海洋館里就能找到它們的蹤影。
在海洋館里,有一種讓人特別“糾結”的魚:身懷劇毒,卻又美味無比。多少食客明知吃它的肉稍有不慎就會中毒,還是禁不住美味的誘惑,甘愿“以身犯險”。沒錯,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河鲀”。別看名字里有個“河”字,它卻能洄游于大海與江河之間。民間有句俗語:“不吃河鲀,不知魚味:吃了河鲀,百魚無味”。日本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吃河鲀的習俗,但由于中毒人數太多,政府無奈之下頒布了“禁食令”,吃河鲀的人會被沒收家產甚至拘留。直到明治時代,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吃到了河鲀料理,感嘆世間竟有如此美味,當即廢除了“禁食令”!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研人員對河鲀毒素有了越來越深入的研究。在河鲀屯的肝臟、卵巢等內臟器官中含有一種神經性毒素,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讓人一命嗚呼?,F在,人工養(yǎng)殖的河鲀品種毒素含量已經很低了,經過有專業(yè)資格的廚師處理之后,就可以安心地享用啦!
海洋館里還有一種魚,十分美麗、奇特,它身披褐白相間的條紋,背鰭和胸鰭上長長的鰭條呈扇形張開著,就像京劇舞臺上頭插翎羽、身背大旗威風凜凜的武士一般。沒錯,它就是蓑鲉,俗稱“獅子魚”,是一種生活在珊瑚礁環(huán)境里的小型魚類。如果你以為如此美麗的小魚一定很溫和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有一種說法,體色越是鮮艷的生物,就越有可能是危險的,當然,這句話的科學性有待考證。但是很多色彩鮮艷的蛇、蘑菇、章魚等的確含有毒素,獅子魚也不例外,它的鰭條有能夠分泌毒液的毒腺,能毒暈甚至毒死小魚。如果遇到比它大得多的攻擊者,獅子魚會盡量張開那些長長的鰭條,讓敵人無從下口,即使被吞入口中,帶毒的棘刺也會讓吞食者吃盡苦頭。它的毒性與河鲀相比要弱不少,如果人被刺中,一般不會致命,頂多感到疼痛或者呼吸困難。
如果說獅子魚一身的鮮艷外衣讓人忍不住接近的話,那么另一種有毒魚類可就讓人避之不及了。它還有一項“隱身”絕技,無論是體色還是形狀都像極了海底那些毫不起眼的石頭,只要它趴在礁石上一動不動,即使你站在旁邊也很難發(fā)現它,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偽裝大師”。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毒鲉,俗稱“石頭魚”。別看它身長只有30厘米,如果你不小心踩到它,它背上十多根像針一樣鋒利的背刺就會輕松地刺穿你的皮膚,釋放出致命的毒素,輕者疼痛、昏迷,重者性命不保。因為這家伙太善于偽裝,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漁民,也難免被毒蚰刺傷。
千萬不要因為這些魚類有毒就不喜歡它們,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沒有無用的東西,只有放錯地方的東西。這些魚類在我們的生活中可是大有用處呢!就拿河鲀來說,其毒素有極強的鎮(zhèn)靜和麻醉作用,科學家認為這些特性可以用來輔助疾病的治療。同學們,等你們下次逛海洋館再遇到它們的時候,請記得跟它們問好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