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他是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他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yè)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
他與錢鍾書并稱“南饒北錢”,錢鍾書先生稱他是“曠世奇才”;他與季羨林并稱“南饒北季”,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師”;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稱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潮州首富家里走出的學問宗師
1917年,饒宗頤生于廣東潮州。他的家族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父親饒鍔在家鄉(xiāng)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
少年饒宗頤感覺學校的教育并不適合自己,寧愿獨自一人躲進天嘯樓里自學。在父親的悉心栽培下,饒宗頤打下了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培養(yǎng)了超強的自學能力。
饒宗頤曾經(jīng)自述:“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于成了一個學者。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兩歲時因病去世,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里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饒宗頤朝夕沉浸于父親數(shù)以十萬計的藏書海洋“天嘯樓”中,每天與書為伴,與詩為偶,16歲開始便繼承先父遺志,續(xù)編其父饒鍔的《潮州藝文志》,這成為他踏入學術界的第一步。
1935年,由著名學者溫丹銘舉薦,年僅18歲,僅有初中肄業(yè)學歷的饒宗頤破格被聘入廣東通志館中,專職藝文纂修。他幾乎將館里收藏的所有地方志都看過,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jīng)歷,對于他后來百科全書式的學問體系構建,起到基礎性的影響。
茹古涵今,國之耆宿
饒宗頤先生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也是第一個系統(tǒng)研究殷代貞卜人物的專家。1959年,他出版巨著《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以占卜人物為綱,將占卜的大事融會貫通,全面地展現(xiàn)了殷代歷史的面貌。
1962年,法蘭西漢學院將“儒蓮漢學獎”頒給了饒宗頤。這個獎項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由此,饒宗頤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并稱為“甲骨五堂”。
上世紀70年代,饒宗頤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于世,成為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他和法國漢學家戴密微共同出版重要著作《敦煌曲》,書中利用敦煌出土資料,全面探究敦煌曲子詞的起源問題。
此后,他又獨立出版《敦煌白畫》一書,專研散落在敦煌寫卷中的白描畫稿,填補了敦煌學研究的一項空白。這兩部著作的問世,奠定了饒宗頤在敦煌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饒宗頤先生的研究領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jīng)學、禮樂學、宗教學等十三個門類,他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萬言,僅《20世紀饒宗頤學術文集》浩浩十二卷,就達1000多萬字。
他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六國語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在其本國亦少有人精通,而饒宗頤先生以中國人卻能通乎異國“天書”。
饒宗頤精通古琴,還是撰寫宋、元琴史的首位學者,他善于詩賦,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2003年他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藏書,在香港大學建成饒宗頤學術館。
(據(jù)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