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蜜蜜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對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漢字難寫、難認是學界公認的。截止到2017年底,世界范圍內有125個國家(地區(qū))設立了1081個漢語水平考試考點,全年考生人數(shù)達650萬人。[1]漢語水平考試(HSK)是“一項國際標準化考試,重點考查漢語非第一語言的考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考試等級包括HSK(一級)、HSK(二級)、HSK(三級)、HSK(四級)、HSK(五級)和HSK(六級)”。[2]一級考試要求掌握150個基本詞匯,二級為300個詞匯,其試題卷面漢字均有拼音標注。三級考試要求掌握600個詞,試題卷面漢字無拼音標注。一套三級試題卷面總字數(shù)將近3000字,涉及的字種也將近600種。相較于二級,備考三級考試,不但要增加300個詞匯的學習,還要認讀600個漢字。短時間內掌握600多個漢字及其組成的詞匯,對于漢語初學者來說難度很大。有的學習者甚至因此放棄學習漢語。所以,幫助學生提高漢字學習效率,并提升繼續(xù)學習漢語的興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目前基于漢語水平考試的漢字教材并不多見。除了新漢語水平考試發(fā)展時間短以外,對“應試”教材學術價值的輕視;初級漢字教材的需求主體主要在海外,在中國研發(fā)銷售渠道受限等原因,也限制了此類漢字教材的發(fā)展。隨著世界范圍內漢語教學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漢語水平考試影響力和應用范圍的擴大,有考試針對性的漢字教材需求會日趨增加,因此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截止到2018年3月,在中國知網上以“漢字教材”為主題關鍵詞,搜索到153條研究結果;以“漢字教材”為題名關鍵詞,搜索到53條研究結果。對搜索結果進行計量分析可見,漢字教材相關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21世紀后研究成果漸豐,主要集中于漢字教材編寫的內容、問題、對策、原則,以及漢字教材評估等問題的研究。結合漢字教學的研究較多,針對漢語水平考試的漢字教材研究成果少見,學者王婧、周樹君做過基于漢語水平考試的漢字教材研究,[3][4]但都是基于舊版HSK的。注重漢字教材的編寫和評估等問題的研究固然重要,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fā),關注學習者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教材需求,提高漢字應試教材的研發(fā)水平也非常重要,此類研究更有待加強。
在中山大學開發(fā)的全球漢語教材庫[5]中,以“HSK”和“漢語水平考試”為搜索關鍵詞,分別搜索到了600條和188條教材信息,總計788種。其中基于HSK的漢字類教材僅9種,詳見下表1:
表1 全球漢語教材庫中關于HSK的漢字類教材列表
以上針對HSK的漢字教材中,2010年之前出版的都是基于舊HSK的;2010年以后出版的是基于新HSK的,僅有3本,均為國外出版社出版??梢娽槍π翲SK的漢字教材在國外有很大的需求,在國內研發(fā)的空間也很大。
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了6個等級的具體詞匯量,但是對每個等級對應的漢字沒有具體要求,因此有必要根據現(xiàn)有的詞匯大綱和已考過的HSK真題進行具體分析。既要從真題試卷的全部用字來統(tǒng)計三級試題對認讀漢字的考查,也要對漢字書寫試題進行統(tǒng)計,歸納書寫漢字的特點,以相對具體、客觀地了解新HSK三級對漢字的考查情況。
在《新漢語水平詞匯等級大綱》(2015年修訂版)中,一級的規(guī)定詞匯量為150詞,二級300詞,三級600詞。經過對三個級別大綱詞匯的字頻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一級詞匯的用字為174個字種,二級詞匯的用字為347個字種,三級詞匯的用字為617個字種,各個級別的用字增長量幾乎和詞匯的增長量同步,均為翻倍增長,詳見下表:
表2 HSK一級詞匯用字統(tǒng)計
表3 HSK二級詞匯用字統(tǒng)計
表4 HSK三級詞匯用字統(tǒng)計
通過上表可見,在前三個級別的詞匯大綱中,出現(xiàn)頻次較高的漢字相對集中,出現(xiàn)頻次2次以上的漢字占總字量的30%左右,只出現(xiàn)1次的漢字占總字量近70%,并隨著級別的增加而遞減。由此可見,三級漢字的學習任務并不小,學習新詞時有70%的幾率要學一個新字。
對漢字的認讀和理解是順利通過HSK三級考試的基礎。分析真題試卷的用字,有助于具體了解真題對漢字認讀的考查情況,因此本文對12套三級真題和1套樣卷中的語料部分和漢字書寫部分分別進行了統(tǒng)計。
1.真題語料的用字分析。研究截取了13套試卷的全部語料(封面頁除外),用字頻統(tǒng)計軟件分別對每套試題的語料進行統(tǒng)計,詳見下表:
表5 真題試卷用字統(tǒng)計
通過以上統(tǒng)計可知,三級試卷的卷面平均用字字種為563個,卷面的平均總字量為2771個,每套試卷中出現(xiàn)兩次以上的漢字占全部漢字字種的平均比例為75.6%。
2.書寫真題的考字分析。HSK三級真題的漢字書寫部分共計5道題,考試形式是在句子中給拼音填寫漢字。本文對13套三級試卷進行統(tǒng)計,總計65道題中考查了41個漢字,其中被考查漢字的考查次數(shù)及被考查的具體字符,詳見下表:
表6 真題試卷中的寫字考查
從以上統(tǒng)計來看,13套試題對19個漢字進行了重復性考查,最多重復了4次,重復率達到了38%。被考查漢字的平均筆畫為4.24畫,最多的筆畫數(shù)為10畫,最少筆畫數(shù)為3畫。獨體字30個,占73.17%,合體字11個,占26.81%。被考查的漢字在HSK三級詞匯大綱中的平均組詞數(shù)為2.53個,也就是大多數(shù)漢字都是組詞能力較強的常用漢字。
HSK三級詞匯大綱的用字量為617個,真題試卷的卷面平均用字量為563個,試卷的用字量少于大綱詞匯的用字量,從這個意義上看,試卷的用字難度不大。但是漢字書寫考查中有個別漢字并沒有在三級詞匯大綱的用字中出現(xiàn),如在13套試卷中考查了3次的“云”字。HSK考試大綱并沒有對漢字進行具體的等級要求和說明,而三級考試的考查中又出現(xiàn)了詞匯大綱中沒有出現(xiàn)的字,這讓備考者很難抓住備考范圍,也給教學者和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另外,根據對每套試卷的統(tǒng)計,漢字書寫部分有76.9%被考查的漢字在同一試卷的其他部分中有所出現(xiàn),最多的在同一試卷中出現(xiàn)了21次。也就是說只要考生認識這個字,哪怕不會寫,也可以在卷面中找到這個漢字謄寫下來。從這個意義上看,漢字書寫考查難度并不高,漢字認讀應該是初級漢字教學的重點。
隨著漢語水平考試在全球范圍的影響力及參考人數(shù)的增加,對備考類教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考試大綱解析、真題解析等研發(fā)備受關注,詞匯、語法、聽力、閱讀、寫作等方面的專項備考類教材也越來越多,但漢字類備考教材的研發(fā)相對薄弱。為打好三級及以上級別HSK考試的基礎,在分析考試中認讀和書寫漢字特點的同時,也要總結此類教材編寫的特點和原則,以供編寫者參考。
1.知識的系統(tǒng)性。備考類教材一般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考試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考試知識的系統(tǒng)梳理和強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教材應體現(xiàn)其系統(tǒng)性。要對漢字符號體系進行系統(tǒng)介紹,漢字符號之間是互有聯(lián)系的,每個漢字在系統(tǒng)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同時受到其他漢字的制約。漢字知識的選擇要成體系,漢字知識的序列安排、漢字字種安排也都要成系統(tǒng)。利用部首、部件、形旁、聲旁、意義等建立漢字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性,也要構建漢字系聯(lián)的多樣性,比如漢字的字形系聯(lián)、讀音系聯(lián)、意義系聯(lián)等。通過不同層次和范圍的系聯(lián),幫助構建學習者內在的心理字庫,培養(yǎng)學生漢字系統(tǒng)認知能力。漢字知識教學、識字教學和寫字教學,都要在一定的系統(tǒng)中進行。教材應該對這樣的系統(tǒng)有規(guī)劃,這樣可以收到綱舉目張的教學效果。另外從長遠看,基礎漢字教材也要體現(xiàn)其在整個漢字學習過程中的鋪墊作用。
2.功能的應試性。雖然“應試”字眼備受目前主流的素質能力教育的詬病,但是學習及考試的現(xiàn)實要求,反映了漢語學習者的切實需要,因此基于HSK的漢字教材必須體現(xiàn)其應試性。首先,從字種、字量選擇上,應緊扣考試大綱和真題要求,準確定位應試范圍,確認輸入性漢字的種類和數(shù)量,也要大概定位輸出性漢字的范圍。漢字學習內容的范圍確立,有助于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其次,除了漢字的應試范圍以外,漢字所組詞匯也應該準確擴展及細化標示,讓備考者明確了解該漢字所組詞的詞匯等級,以及該字在此詞中的語素意義,尤其是透明度不高的詞匯應該詳細介紹意義來源。最后,認讀和書寫練習題的設置要呈現(xiàn)已考真題。輸入型漢字的練習題設計以閱讀為主,在呈現(xiàn)量上和復現(xiàn)率上提高識字效率;輸出型漢字除了真題以及模擬真題以外,也要設計多樣有助于記憶和書寫訓練的題型。
3.選材的趣味性。對于大多數(shù)漢語作為二語的學習者來說,漢字具有相當?shù)膹碗s性,備考教材又有一定的枯燥感和壓力感,因此增強教材的趣味性非常必要。在篇章語料選擇上,除了要具有知識性、科學性、規(guī)范性以外,要著重強調內容意義上的趣味性,選擇生活化、趣味性強的語料來讓文本字符的內容價值生動起來??梢砸越诸^漢字的方式呈現(xiàn)生活漢字應用的真實性;選擇趣味性強的圖片來增加教材的生動感;以“漢字趣談”的方式把有關漢字的字形和字義聯(lián)系起來進行趣味性解讀,增強對漢字字形的形象感知以及記憶深度。
4.語言單位的關聯(lián)性。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語言測試通過對不同層次語言單位的考查,最終達到對語言應用能力的考核。漢字是漢語應用的最小單位,教材編寫過程中應該以漢字為基礎單位,建立與其他語言單位的關聯(lián),以達到把整個三級試卷中涉及到的所有語言單位以及測試題型都串聯(lián)起來的目的;以漢字作為基準點,構建織網式的語言單位系統(tǒng),以漢字為突破口;高效準備三級漢語考試。
圖1 漢字備考教材語言單位關聯(lián)示意圖
1.字量字種選擇。針對HSK的初級漢字教材,在字量的選擇上應該以HSK三級的實際認讀和書寫需求為依據,總計選取700字。對三級詞匯大綱中統(tǒng)計出的617個漢字和真題語料中的常用漢字,進行重復率統(tǒng)計,找出重復率高的部分。另外,鑒于已考真題的漢字書寫部分出現(xiàn)了非三級詞匯用字,擬對HSK六級詞匯中構詞數(shù)量高,筆畫數(shù)少于10畫的漢字進行篩選排序,對大綱和真題重復漢字進行增補。同時對照《國際漢語課程標準》《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jié)漢字等級劃分》中的漢字等級劃分和具體字種,最后選定700字,這樣能夠最大范圍地滿足漢字書寫部分的考試要求。
2.分類排序標準。全書收錄的700個漢字分為輸出書寫型漢字和理解認讀型漢字。選用上文中根據詞匯大綱統(tǒng)計出來的高頻漢字和真題試卷統(tǒng)計出來的高頻漢字的重合部分,作為輸入型漢字的教材內容。根據真題試卷書寫部分的漢字和大綱詞中的高頻漢字,以及真題語料中的高頻漢字,整理出輸出性漢字的教材內容。以筆畫數(shù)為分類依據,從少到多,從簡到繁進行排列分組。
3.結構體例安排?;谙到y(tǒng)、趣味、應試和關聯(lián)的原則,HSK初級漢字教材應該包括漢字知識、漢字認讀、漢字書寫及漢字綜合模塊。知識模塊要系統(tǒng)性呈現(xiàn)漢字基礎知識;認讀模塊根據漢字的字素義擴展詞匯,根據詞語的常用語境編選句子及閱讀材料,注重材料的漢字復現(xiàn)率,以幫助學生在認字的同時識詞、懂句、明篇;書寫模塊要把漢字解構為部首和筆畫;綜合模塊中要有真題、模擬真題、街頭漢字等生活漢字展示,以及漢字趣談等幫助記憶,增強趣味的內容。模塊結構如圖所示:
圖2 教材模塊結構圖
4.漢字信息說明。對每個漢字設置兩個層次的信息說明,第一個層次是其本源信息,包括“讀音”“筆畫”“筆順”“偏旁”“部件”“釋義”等;第二個層次是其附加信息,包括“形近字”“音近字”“構詞”等。每個漢字所組的三級大綱詞匯體量不大,應該全部收錄,同時也應該加進一些由所選700字以內組合而成的語義透明度高的詞匯,以擴展構詞量。注重強調形近字和音近字的區(qū)別性特征,以基礎字帶部件教學,促進學生漢字分解及部件組合能力的發(fā)展。
5.資源形式拓展。為了解決應試類教材的短時適應性問題,也要構建富媒體教材資源配套體系。漢語水平考試對漢字內容的考查相對穩(wěn)定,核心漢字的考查范圍變化不是很大,但是字作為語素組合成的詞,可能隨著社會語言使用的變化以及試題語料選取的變化而變化??梢岳枚S碼技術,將更新和配套資源存儲于云服務器中,使用者通過掃描二維碼來隨時獲取配套更新內容。同時也可以構建用戶信息數(shù)據庫,搜集構擬用戶特征模型知識庫;分析用戶特征,推薦適切強的學習資源;分析大量的用戶特征,總結群體用戶知識特征。在信息云聚合時代,根據大量的用戶歷史行為軌跡,分析用戶需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xiàn)因需供給,引領教材發(fā)展的大趨勢。
總之,針對HSK的初級漢字教材,要注重內容與形式的二維編寫視角,本位與拓展的知識深度挖掘,以及真實情境的生活主體呈現(xiàn)方式。還應該做到測試資源與知識內容的精細化,準確性劃分與標注;整體上做到可拆分、可整合的模塊化設計,與教學中每一個活動和環(huán)節(jié)有效配合,實現(xiàn)高效互動的課堂教學和個人自學。豐富多樣的展現(xiàn)形式以及精細準確的考試標注,有利于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知識內容,降低學習者自學的認知負荷,使?jié)h字認讀和書寫成為通過漢語水平考試的輔助器,并為深入學習漢語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