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麗
從高中生物實際教學的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害怕學習生物,或者不重視生物的學習;而且之前因為一些地方?jīng)]有把初中生物納入初升高的考試學科中,所以很多學生初中對生物的學習也顯得很隨意,沒有用心去學,導致學習高中生物感到困難。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哪些形式來提升教學效果,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并提高學習生物的綜合素養(yǎng)呢?
一、注意知識體系的構建
知識體系的構建對于各學科的學習都比較重要,只有建立合理的知識構建,才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掌握高中生物知識。高中的生物學上的知識有很多基本概念,需要高中生去記憶和加以理解,但這些概念相對來說繁雜,知識點也比較分散。學生往往對于零散的知識點不知所措,很難做到加深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的目的。如果能夠讓學生先建立一個宏觀的、整體的知識框架,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整體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對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就簡單多了。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就需要建立一個切實可靠的知識體系,構建自身的知識網(wǎng)絡,整合各個知識點,完善知識結構,做到靈活遷移知識的目標,便能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
例如,一個膜蛋白的專題就可以用擴展核心概念模型的方法構建知識體系,一個膜蛋白可以分為四條線路,一是與質膜聯(lián)系,二是與蛋白質聯(lián)系,三是與糖蛋白聯(lián)系,四是分類與功能,之后在進一步擴展開來,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就完成一個點的切入,也便于自身消化吸收,聯(lián)系記憶。概念模型是以圖示、文字、符號等組成的流程圖,并反映出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和機理,特點是形象而又直觀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者本質。當然還有其他模型,例如數(shù)學模型,數(shù)學模型的介入更能夠定性或者定量地表述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結合了其他領域的知識,在考試中諸多考點都可以參照此模型進行考查,所以在高中生中,學生應學會用這種數(shù)學建模的思想解決生物學的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僅可以讓學生活學活用,很好處理了一些生物學上的實際問題,而且從另一個角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等綜合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不能只是教師的一味教學,教師還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探索創(chuàng)新性。從教學生學會“發(fā)問”開始,沒有自己的問題,就永遠沒有發(fā)展和前途,因為“問題”能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從而產(chǎn)生認知沖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所以“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化的源頭,是主動學習的基礎。
基于這些原因,我鼓勵學生在預習新課、學習新課,課外閱讀和實驗觀察等環(huán)節(jié)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發(fā)現(xiàn)問題、多提出問題、多思考問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逐漸從沒有問“問題”的習慣中走出來,慢慢地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到現(xiàn)在,幾乎每學習一個新知識,他們都能提出很多問題。如:在“生物的新陳代謝”中,有學生問:“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同時儲存能量;而呼吸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機物生成無機物,同時釋放能量。它們是兩個正好相反的過程,這不是在做無用功嗎?”對這個問題,老師不用直接做出回答,而是可以啟發(fā)引導學生從兩者發(fā)生的條件、場所、能量的轉變、儲存或釋放的途徑等方面展開討論。最后他們歸納出:光合作用發(fā)生的前提是葉綠體中的色素分子吸收可見的太陽光,需要葉綠體中有關的酶進行催化,只能發(fā)生在綠色植物中。而呼吸作用發(fā)生的前提是需要細胞質基質或線粒體中有關的酶進行催化,可以發(fā)生在所有生物體中;光合作用是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有機物中的能量不能被生命活動直接利用,只有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將能量釋放出來后轉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體生命活動直接利用。所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不是兩個完全相反的過程,不能把兩者看成簡單的逆轉。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有能力當堂解決的,教師就不能自已一個勁地“竹筒倒豆子”,這樣會使學生產(chǎn)生思維上的惰性,而是應該鼓勵他們進行討論,各抒己見,集眾家之所長,從而獲得問題的答案;不能當堂解決的,我則提供給他們一些相關的資料,讓他們通過閱讀,相互討論,從資料中找到答案,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結論,倍感成功的喜悅,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學生進入一個“主動學習→產(chǎn)生疑問→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環(huán)中。
三、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生物科學會涉及到很多生命現(xiàn)象,涉及到很多自然科學,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學科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從而能夠反過來促進學生學好生物。所以,在高中階段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勢在必行。這里主要談談生命觀和理想思維。理解生命包括理解生命是什么、生命活動怎么運轉、生命為什么會這樣三個問題。當人們遇到一個新的事物或現(xiàn)象時,總想探究這個新事物的本質,弄清新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機制,這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概念來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涵義。例如《必修1·分子與細胞》的第一章第一節(jié)就是“從生物圈到細胞”,其包含的9個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概念頗多。教師通過填表和適當講解,學生對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認同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即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這個表格奠定了學生學習高中生物學的基礎,對于學生構建唯物主義世界觀有很深的影響。
理性思維在生物教學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的類比是一種極具啟發(fā)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推理方法,在生物學科學發(fā)展史上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生物學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常常用類比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如在學習“染色體組”這一學生很難理解的生物學概念時,教師可聯(lián)系學生生活做以下的類比:舉起你的兩只手,合在一起,如果把左手大拇指和右手大拇指看成一對同源染色體,食指和食指看成一對同源染色體,那么每一只手的5個各不相同的手指可以看成一個染色體組;每學期開學時要發(fā)放語文書、數(shù)學書等,最終每個學生拿到一整套各不相同的教科書,可以把這樣一套每門學科俱全的教科書看成一個染色體組等。通過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類比,學生真正理解了染色體組的概念,并學會了判斷染色體組數(shù)的方法等等。
在高中生物的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去構建學科系統(tǒng)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學好高中生物、提升學科能力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