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闖 谷繼紅 李曉燕
摘要:長袖舞是我國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也是構成中國戲曲表演程式動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京劇旦行宗師王瑤卿曾指出戲曲演員的形體表演有三大要素:身段看腳步、動作看水袖、表情看眼睛。由此可見,水袖技術、技巧運用的好壞是檢驗戲曲演員形體表演功夫深淺和藝術修養(yǎng)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長袖;藝術魅力;戲劇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水袖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水衣袖子的延長,為的是保護服裝的袖口。何為水衣?就是演員在戲服內(nèi)襯穿的用白布做的短衣。后由于戲曲表演藝術的發(fā)展,水衣袖子的運用也有了變化,袖子加寬、放長,脫離了水衣而綴在一些戲裝的袖口上,成為今天的水袖。其二,無論是做抖、飄、云、提、揚,還是拋、卷、旋、涮等動作,水袖的形狀均似水波蕩漾,故此稱其為水袖。
人們常講“耍水袖”,但實際上并不是亂耍。演員在表演時,水袖既不能亂,也不能纏繞,它是有技術含量的,運用得當勝過千言萬語,還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同時,水袖功既能展現(xiàn)演員的表演功力和技巧的嫻熟,也能為劇中人物增光添彩。此外,水袖功表演必須要有思想、有內(nèi)容、有生活根據(jù),并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單純地亂“?!?,賣弄技巧。不但要求以“情”帶“聲”,而且還著重強調(diào)以“情”帶“動”,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以《情探》為例,劇中“報信”一折,當敫桂英懷著萬分喜悅和無比激動的心情接過書信,仔細一看,原是一封休書,頓時五雷轟頂,呆若木雞。此時運用了“雙下拋袖”稍作停頓,表示受到打擊后不知所措,腦海里一片空白。愣神之后,敫桂英精神開始有些錯亂,由苦笑、慘笑、悲笑繼而轉(zhuǎn)為瘋笑,這時運用了左右手捏袖?!霸菩浠ā钡募记?,加上踉蹌步子。接著是“涮袖花”停在那里,稍加思索,瘋跑出去。通過水袖表演技巧的運用,體現(xiàn)了人物因受到精神刺激后,進入了瘋癲狀態(tài),“云袖花”代表了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的外在體現(xiàn)。根據(jù)生活中的觀察,瘋癲的人有時哭、有時笑、有時會手舞足蹈,“云袖花”的運用就代表了手舞足蹈,既能說明問題,又給人以美而不亂的情緒感染,這就是“水袖功”的藝術魅力所在。
接下來,當敫桂英祈求海神爺沒有得到回應時,心中的偶像幻滅了,憤怒和不滿的情緒,完全是運用水袖和形體表演來體現(xiàn)的:使用雙捏袖,右手猛彈出水袖,怒指海神塑像,這時水袖又起到了延長手臂的作用。接著交替“云袖花”加挫步后退,停住“涮袖花”再沖向案桌運用“雙斜拋袖”砸向海神,以發(fā)泄心中的不滿。隨后暈暈乎乎地看到了判官爺,臉上掠過一絲喜悅,仿佛又看到了一線希望,采用了雙捏袖跪步移動加“雙搖袖花”,最后“涮袖花”,再叩拜,說明了敫桂英多么渴望能得到他們的幫助,為自己伸張正義。結(jié)果求助的希望再次破滅,此時我運用翻身加“涮袖花”的表演技巧,說明了敫桂英得不到答案時,郁悶、痛苦而被扭曲的心理。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敫桂英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原來這些“神神鬼鬼全是假,木雕泥塑一概空”,當精神寄托完全破滅后,憤怒地沖上了供案,用頭撞向了海神塑像。這時又運用了一個高難度技巧:雙捏袖,慢轉(zhuǎn)身下腰,同時耍“云袖花”,節(jié)奏由慢漸快,然后雙袖下垂至地面,緩慢地下腰,給人以搖搖欲墜之感,最后“倒撲虎”,從桌子上摔了下來。通過一系列的水袖表演技巧的運用,酣暢淋漓地揭示了敫桂英對王魁的恨和對海神的嘲弄,將劇情逐步地推向了高潮。
關于“水袖功”的運用,提到最多的便是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但它不僅僅只表達喜、怒、哀、樂,還與劇情中的規(guī)定情景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如《五女拜壽》中的一折:丫環(huán)翠云跟隨老爺、夫人落難異鄉(xiāng),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出門乞討,唱到“頂風冒雪去行乞”時,加入了水袖技巧中的“搖袖花”加“涮袖花”轉(zhuǎn)身托筐亮相的動作,說明了此時此刻天氣的惡劣。另一層含義表明了丫環(huán)翠云不畏艱險與困難作斗爭的勇氣和決心。這些技巧的運用,足以說明“水袖功”不僅只服務于人物的內(nèi)在情感,而且還與劇中所處的環(huán)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戲曲藝術憑借其嚴格的程式規(guī)范、寫意的表演手法、虛擬的舞臺時空三大法寶,在世界藝術舞臺上獨樹一幟,而“水袖功”這種奇特的表演形式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著一脈相承的血肉關系,它不僅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個性,而且在東方藝苑里閃耀著無窮的魅力與光芒。
水袖舞在秦代以前已經(jīng)存在,曾是戰(zhàn)國楚國宮廷的風尚,漢人繼承楚人藝術,長袖舞更為盛行。舞女多是長袖細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后蜷成環(huán)狀,如京戲中的下腰。京戲中的“水袖”動作頗似古代的舞長袖動作。漢人傅毅在《舞賦》中形容長袖細腰的舞女為體如游龍,袖如素虞.戚夫人的翹袖折腰之舞正是這種舞姿的體現(xiàn)。迄今所獲的漢代舞蹈資料說明 長袖舞 實際包括了許多不同的舞蹈,許多種舞蹈都以舞袖為特征。舞人有男有女,有單人舞、雙人對舞和多人群舞,以單人獨舞為主。
分婉約和奔放兩種風格。婉約風格的水袖舞,舞人身著長而委地的束腰舞衣,這種舞衣限制了下肢的激烈動作,舞姿委婉飄逸,嫻靜婀娜,以腰部和手、袖的動作為主。腰肢纖細,體態(tài)裊娜,舞袖流動起伏。這種舞蹈不但有纖腰的前俯后仰,還有一種頗具特點的側(cè)體折腰。南陽唐河縣湖陽辛店新莽時期的馮儒久畫像石樂舞圖和山東微山縣漢畫像石樂舞圖,展現(xiàn)了舞人側(cè)體折腰成90度、雙袖翹起的姿態(tài)。奔放風格的長袖舞,舞衣較短,一般長稍過漆,正是為了表演熱烈奔放的動作而設制的。比較注重腿部的跨越騰跳動作,其舞姿矯健舒展,粗獷奔放。有的與侏儒俳優(yōu)串演,詼諧逗趣。如河南南陽縣出土的畫像石樂舞圖,一舞人揮袖起舞,舞衣較短,身旁一俳優(yōu)正表演諧戲,穿插逗笑;另一邊跽坐兩人,似為歌者。另外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樂舞圖也有此類表現(xiàn)。長袖舞舞衣的長袖有兩種:一種猶如衣袖的延長,是上下一樣寬度的窄長袖。例如河南南陽出土的漢代早期畫像磚,舞者頭梳高髻,穿長袖舞衣,頭側(cè)低,注視地上的球,右肘抬起,上下一樣寬的窄袖下垂,左袖向斜下方拂去。另外還有一種又寬又長的舞袖,如西安漢墓出土的拂袖女舞俑就是穿這種服裝。第二種是寬袖下接窄袖,大都是細腰長袖,較寬,約齊手腕處,延伸出一段窄長的舞袖,有的像戲曲中的 水袖.如山東膝縣漢畫像石刻有兩個舞人都戴帽,飄曳此種長袖,相對而舞。
舞者在舞動中,配合軀干的曲線和曳地長裾的飄灑,運用臂膀含蓄的力量,將長袖橫向甩過頭部,在頭頂規(guī)則地形成一個弧形,與此同時,另一臂反方向?qū)⑿鋸捏w前甩過髀間,這樣兩袖形成一個弧度很大的S ,身軀也同時形成一個弧度極小的S,兩個S套在一起,成為一個極優(yōu)美的造型,這一造型每每出現(xiàn)在漢畫像石中。其舞袖空中擺動,或如波回,或如云動,或如虹飛,或如煙起,其美妙殆不可言。那揚舉的長袖,飄曳的長裾,行曲的腰肢,婀娜的體態(tài),飄若浮云,長袖舞圖集 翩若驚鴻,取得了追魂奪魄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