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蔡忠璐 劉霞 陳明康 李遠眉
摘 要:為研究聚維酮碘在褶皺臂尾輪蟲培育中消毒時的最適添加量,采用不同濃度聚維酮碘對褶皺臂尾輪蟲Brachionus plicatilis進行消毒試驗,研究了聚維酮碘對于輪蟲生長和繁殖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聚維酮碘(藥品濃度)1 mg/L的情況下,對褶皺臂尾輪蟲的存活、種群增長、繁殖、帶卵率影響不大,即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 (P>0.05)。
關鍵詞:褶皺臂尾輪蟲(Brachionus plicatilis);聚維酮碘;消毒
輪蟲廣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類淡、咸水水體中,其繁殖力強,環(huán)境適應性和抗逆性強,生活周期短,可高密度大量培養(yǎng),并且營養(yǎng)豐富,含有大量優(yōu)質蛋白質、游離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尤其是不飽和脂肪酸,是魚類等水生生物育苗中常用的開口餌料[1]?,F階段輪蟲養(yǎng)殖模式中,采用的大多為室外土池培育。在培養(yǎng)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動物的糞便等有機肥來進行氮、磷、鉀等元素的補充,這些肥料會將大量有害病菌帶入培育水體,從而影響到養(yǎng)殖生物的健康。
聚維酮碘 (Polyvinilpyrrolidone iodine,povidoneiodine,簡稱 PVP-I)為碘伏類殺菌劑,它是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與碘的復合物[2],是一種強力殺菌消毒劑,對病毒、細菌、真菌及霉菌孢子都有較強的殺滅作用,具有高效、低毒、無殘留、刺激性小,作用持久的特點,且使用安全、簡便,其作用原理是在其水溶液中,碘以低毒性的碘離子存在,離子碘從溶液中游離變成分子碘緩慢釋出,氧化細菌、真菌以及病毒的蛋白使其變性。分子態(tài)的碘毒性大,離子態(tài)的碘毒性甚微。目前已應用于沙蠶[3]、石斑魚[4]、南美白對蝦苗[5-6]、暗紋東方鲀稚魚[7]等水產動物養(yǎng)殖中,在水產養(yǎng)殖動物活餌料應用上[8]也有報道。
本試驗研究聚維酮碘在褶皺臂尾輪蟲培育中消毒時的最適添加量,旨在為聚維酮碘對褶皺臂尾輪蟲消毒時的安全性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褶皺臂尾輪蟲(Brachionus plicatilis)來自江蘇鹽城土池培育的群體,暫養(yǎng)于試驗室10 m3水泥池中,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藻膏為餌料,將藻膏采用300目篩絹搓洗均勻后潑灑使用。試驗所選用的輪蟲均為活力較好的群體。培養(yǎng)輪蟲的溶液由過濾的海水和曝氣自來水配制而成。
聚維酮碘購自上海神華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有效碘含量9.0%~12.0%。為保證聚維酮碘的有效濃度,聚維酮碘試液均為每次使用前配制。下文敘述中的藥品濃度皆為藥品本身的濃度。
1.2 方法
1.2.1 輪蟲的培育方法 試驗于大連海洋大學農業(yè)部北方海水增養(yǎng)殖重點試驗室進行,首先進行了聚維酮碘對于褶皺臂尾輪蟲的耐受性試驗。根據預試驗結果,設置濃度分別為1、2.5、5 mg/L 3個濃度組,另設1個空白對照組。采用消毒后的塑料桶為試驗容器,水體體積為5 L,調節(jié)水體溫度為22 ℃,鹽度為20‰。通過水浴加熱的方式控制輪蟲水環(huán)境溫度,每個試驗塑料桶中都放有充氣石,保證輪蟲的需氧量。初期投放的褶皺臂尾輪蟲濃度為80個/mL,每組試驗設3個平行組。每天采用固定的投喂量,采用小球藻進行投喂,每桶投喂15 mL藻液,以保證其正常生長繁殖所需要的營養(yǎng),避免因為營養(yǎng)不足造成試驗差異。在放入前觀察輪蟲的生長狀態(tài)、帶卵情況,確定輪蟲處于單性繁殖期,使試驗更加具有科學性嚴謹性。在輪蟲放入塑料桶后,在1、2、4、6、8、10 d分別對試驗組進行種群數量計數,觀察輪蟲種群的增長情況。在輪蟲放入塑料桶時,放入后1、5 d分別觀察輪蟲個體的帶卵情況。
1.2.2 藥品使用方法 本試驗采取藥物的試劑現配現用,首先配制出濃度為500 mg/L的母液,向塑料桶中分別加入母液10、25、50 mL,使水體聚維酮碘濃度為1、2.5、5 mg/L 。采取一次性添加的方法,在各試驗組開始時只添加一次藥物。
1.3 數據統(tǒng)計
試驗數據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用SPSS21.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并用Tukey HSDa法進行多重比較,顯著性水平設為0.05。
2 結果
2.1 聚維酮碘對褶皺臂尾輪蟲種群生長的影響
試驗過程中,不同的聚維酮碘的濃度組對褶皺臂尾輪蟲的種群數量增長影響見表1。在試驗開始后的前2天,各組輪蟲數量均呈指數級增長,但在第6天時,各種密度開始出現差異,但之后各組數量趨于穩(wěn)定。到第10天時,對照組密度最高,為475.7個/mL,1 mg/L濃度組與之接近,為474.0個/mL,其他兩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分別為344.7、274.3個/mL。
2.2 聚維酮碘對褶皺臂尾輪蟲帶卵的影響
不同濃度的聚維酮碘對褶皺臂尾輪蟲的帶卵數量的影響見表2。試驗開始時輪蟲帶卵率為15.4%。從表2可知,試驗開始后1天,各濃度組中的輪蟲帶卵數量都有所增加,但帶卵比率最高的是對照組,為24.23%,其他濃度組帶卵率分別為22.67%、20.00%、19.33%。到第5天時,帶卵率明顯出現了差異,除 1 mg/L濃度組外,其它濃度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帶卵比率最高的是對照組,為33.0%,1 mg/L的濃度組的輪蟲帶卵率為31.33%,兩者基本一致。而濃度為2.5 mg/L濃度組帶卵率為17.67%,濃度5 mg/L濃度組帶卵率僅剩下7.33%。
3 討論
3.1 聚維酮碘對褶皺臂尾輪蟲種群增長的影響
輪蟲是水域環(huán)境中常見的一種浮游動物,其個體小、繁殖力強、營養(yǎng)豐富,在水產養(yǎng)殖中作為魚類等育苗的活餌料被廣泛應用。當聚維酮碘濃度達到0.5~1 mg/L即有殺菌的效果。劉青等[9]研究表明濃度為 0.2 mg/L(該濃度為有效碘濃度)以上的聚維酮碘對褶皺臂尾輪蟲的壽命、繁殖和種群增長有顯著影響,而與對照組相比,0.1 mg/L的聚維酮碘對褶皺臂尾輪蟲的存活、產前發(fā)育時間影響不大。與本實驗結果相符,水體中1 mg/L的聚維酮碘,不會影響到褶皺臂尾輪蟲的種群生長。
3.2 聚維酮碘對于褶皺臂尾輪蟲帶卵率的影響
輪蟲的帶卵率是反應輪蟲生活狀態(tài)、生活環(huán)境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在實驗第1天,各濃度組帶卵率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具體來說,1 mg/L組的帶卵率和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說明用此濃度聚維酮碘對輪蟲進行消毒處理,后期對該輪蟲的帶卵率影響不大,不會影響到褶皺臂尾輪蟲正常的繁殖。但兩個高濃度組已經與對照組產生了顯著性差異。濃度為2.5 mg/L濃度組在試驗過程中,出現了數量波動,帶卵率先增加后減少。高濃度5 mg/L濃度組,在試驗過程中,前期還很正常,但第5天帶卵率就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減少,僅剩下7.3%,說明聚維酮碘高濃度作用于褶皺臂尾輪蟲,使其帶卵數量減少,影響到正常的生長繁殖。
3.3 聚維酮碘水產養(yǎng)殖中的應用
聚維酮碘現已成為水產養(yǎng)殖中常用的消毒劑。研究表明,各種水產動物對于聚維酮碘的耐受性差異較大,已研究出的安全濃度表明,南美白對蝦無節(jié)幼體為0.65 mg/L[5]、暗紋東方鲀稚魚為32.97 mg/L[7]、雙齒圍沙蠶為89.1 mg/L[3]。相比較而言,輪蟲對聚維酮碘是敏感的,除了南美白對蝦無節(jié)幼體小于輪蟲外,其他兩物種遠遠大于輪蟲的使用濃度。林克冰等[4]對石斑魚受精卵進行處理,聚維酮碘5~10 mg/L浸泡卵20 min。吳崗等[8]認為采用聚維酮碘500 mg/L浸泡鹵蟲卵30 min,可以達到殺菌效果。從本實驗看來,該濃度對于鹵蟲當時影響不大,但實驗未涉及其后期的生長繁殖情況,無法說明是否影響其繁殖等生命活動。
本實驗表明,褶皺臂尾輪蟲對聚維酮碘是敏感的,劉青等[9]的結論與本實驗結果相符。在生產消毒中,保持1 mg/L的濃度是安全的,既能殺滅病菌,也不會對褶皺臂尾輪蟲的生長、繁殖帶來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菊芳,周潔,黃祥飛.萼花臂尾輪蟲休眠卵萌發(fā)的研究[J].應用生態(tài)學報,1998,9(1):67-70.
[2] 何寶時.影響聚維酮碘溶液穩(wěn)定性的因素及對策[J].醫(yī)學信息,2010,23(7):2460-2461.
[3] 賴祖鵬,馮善聰,梁伍氣,等.幾種常用消毒劑對雙齒圍沙蠶的急性毒性試驗[J].水產科學,2014,33(3):147-151.
[4] 林克冰,方瓊珊,吳建紹,等.石斑魚神經壞死病毒傳播途徑阻斷的初步研究[J].福建水產,2011(5):15-19.
[5] 何新華,陳雪洋,潘娟.聚維酮碘對南美白對蝦蝦苗的毒性試驗[J].河北漁業(yè),2015(10):27-30.
[6] 張萍,喬振國.PVP-碘對南美白對蝦無節(jié)幼體的急性毒性試驗[J].海洋漁業(yè),2002(2):68-69.
[7] 孫偵龍,朱永祥,陳蕓燕,等.3種水產消毒劑對暗紋東方鲀稚魚的急性毒性試驗[J].水產科學,2015,34(5):277-281.
[8] 吳崗,王海青,郭秀玲,等.一種新型聚維酮碘制劑對鹵蟲卵及無節(jié)幼體的活體消毒試驗[J].水產科技情報,2017,44(4):205-209.
[9] 劉青,崔延超,李雙宇,等.聚維酮碘對褶皺臂尾輪蟲的毒性效應.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15(2):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