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剛
【摘要】:受儒家“禮法”的影響,姜氏莊園采用三進院落逐級增高和廂房東高西低等方式,體現(xiàn)了家族內部的長幼有序,充分發(fā)揮了建筑“養(yǎng)德、辨輕重”的作用。為了建立“文化自信”以及體現(xiàn)良性的建筑精神,在當下的城市建設中也應當充分利用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姜氏莊園;倫理;建筑精神
【前言】:姜氏莊園是一處地主莊園,位于陜北米脂縣劉家峁村,由姜耀祖主持修建,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竣工,前后歷經十三年時間,占地40余畝,是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將姜氏莊園作為漢民族建筑典型以1:1比例訪制收入中華民族園。
“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等人倫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胺蛘?,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夫博物明賢,無能悟斯道也?!盵 ]建筑作為起居生活和諸多禮儀活動的物質場所,更加要發(fā)揮禮“養(yǎng)德、辨輕重”的作用,為維護等級制度服務。對于禮制的尊崇體現(xiàn)在宮殿中就是凸顯皇權,在家族院落中就是體現(xiàn)“父尊子卑、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家族宗法倫理,后者在傳統(tǒng)四合院中尤其明顯,姜氏莊園正是傳統(tǒng)民居四合院中的佼佼者。
1、姜氏莊園的院落格局
姜氏莊園坐落于村北牛家梁南坡的向陽山灣,面南背北地處在靠近山頂?shù)陌几C處,左右兩側也為土崖所包圍,可謂居高臨下,地理位置極佳。姜氏莊園的建造遵循了傳統(tǒng)倫理規(guī)范的要求,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
1.1逐級增高
首先,莊園的三進院落高低錯落有致,與居住者的身份相符合。由于處在黃土溝壑地區(qū),莊園受地形的限制將三進院落做了靈活布置,使其分別位于不同的高度,從外向內分為下院、中院和上院,三進院落層層升高(見圖1)。
下院坐西北朝向東南,采用陜北典型的“三三制”結構,正面和東西廂各三孔窯洞。這個院落是管家居住生活的地方,又稱為“管家院”,收租等雜事也皆在此處理,等級規(guī)格相對較低,因此院落的高度也是三個院落中最低的。
中院與下院沒有直接連通,從下院西側的涵洞拾級而上可到達中院。中院以方形石板鋪地,兩側各有一間磚木結構硬山頂廂房,有客人來訪時便居住于此,平日里家族小輩也可居住在這個院落。因為居住者的身份位于家族的中間位置,因此對應居住在中院。
上院通過臺階與中院相連通。這里是主人居住的院落,采用“明五暗四六廂窯”結構,正面的五孔窯洞由家長居住,東西廂各三孔窯給晚輩使用,上院的地基較中院高約1.5米。
1.2昭穆之制
其次,姜氏莊園的建筑嚴格遵守昭穆之制,同一輩分的成員根據(jù)長幼之序和男女之別居于對應的位置。昭穆之制本是指宗廟的排列次序,《禮記·祭統(tǒng)》言:“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其核心是通過位次的不同區(qū)分身份的高低不同。昭居左,穆居右,昭較穆為尊,這一點在民間建筑中體現(xiàn)為東廂房較西廂房要高一截。兄長居住于東廂而弟弟居住于西廂,男子居住于東廂而女子居住于西廂,著名的文學作品《西廂記》的主人公崔鶯鶯便是住于西廂房。
姜氏莊園上院、中院和下院的東廂房較西廂房皆高出二十厘米,其尺寸把控精準,并不會使人感覺兩廂有明顯的不同而顯得突兀,同時又通過尺度的不同分出了兩廂的身份,使尊卑有序。
2、 傳統(tǒng)建筑倫理的內涵
儒家學說是中國的本土學說,創(chuàng)立迄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其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影響作用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儒家的“男女有別”、“內外有別”及“君臣父子”等觀念便于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相互對應。
儒學的核心是“禮”,也就是人倫關系的準則,其本質則是區(qū)分等級,在《禮記·樂記》就有“禮義立則貴賤等矣”的說法。《禮記·祭統(tǒng)》中將社會關系分為“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禮記·王制》將家庭關系分為“七教”: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 ]。這種禮制服務于宗法制度,即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根據(jù)長幼、嫡庶、遠近的不同而建成的社會等級體系。
中國傳統(tǒng)的宗法社會將倫理作為調節(jié)家、國、天下的行為準則,是為“禮治”,其根本目的是以此構建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以達到“和”?!抖Y記·燕義》載:“和寧,禮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義也”,意思是說遵守禮法可以使社會家庭和諧,人人應該遵守。具體到家庭中,人倫關系應該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親親尊尊”、“父父子子”,姜氏莊園的格局嚴格符合了儒學的禮制要求,這種遵循對于維護家庭關系的和諧有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3、現(xiàn)實意義
姜氏莊園的建筑倫理彰顯了建筑的精神性,這種精神來源于社會又反作用于社會,可以對家庭和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姜氏莊園的精神強調了尊卑長幼的倫理秩序。那么當今城市建筑的精神性又是什么呢?
近年在高層建筑的沖擊下,許多城市成為了水泥叢林,呈現(xiàn)出“千城一面”的狀態(tài),既脫離了傳統(tǒng)文化也失去了自己的地域特征。更有失敗的建筑對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最近每年評出的“全國十大最丑建筑”多屬此類,如沈陽方圓大廈直接采用了銅錢的造型,毫無設計美感可言,更是鼓吹了金錢至上的庸俗觀念,與“文明和諧”的社會大環(huán)境相沖突。
習主席多次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鼻叭说慕涷炗衅涮囟ǖ臍v史環(huán)境,未必都適合今天的情況。但是,他們從事建造活動時對于建筑精神的追求,對待人居環(huán)境建設的嚴謹態(tài)度,無疑能夠對當下的城鎮(zhèn)化建設起到重要的參照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