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崇年
幾天前,鄠邑區(qū)一所中學一名高一學生小趙落水,同學小松(化名)前去施救時雙方出現險情,此時有兩名路人將落水者救了上來,但遺憾的是,小松被救上岸后已經溺亡。所在學校確認有救助行為,擬為溺亡學生申報見義勇為。夏季是溺亡事故高發(fā)期,其中未成年人占近70%。一個個年輕生命的逝去,毀掉了多少家庭的幸福。我們再一次提醒家長,請給孩子筑起一道堅固防線。(《華商報》6月10日)
每年的夏季,溺水事件頻頻發(fā)生,一起起事故毀掉了多少家庭的幸福,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據觸動著多少人的神經。對此我們既心痛又無奈。面對一個個慘痛的教訓,我們不得不反思:為何類似的溺水事故一再發(fā)生?為什么人們對“水深危險,禁止游泳”的警示牌熟視無睹?
據國家衛(wèi)計委和公安部一項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5萬名0-14歲少年兒童死于意外傷害,其中因溺水身亡的少兒達2萬多名。另據報道,每年暑期,全國各地很多溺水死亡事故中,一部分是小學生,另一部分主要是留守青少年,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對于子女的看護不夠,間接導致了少年兒童溺亡悲劇的經常發(fā)生。
對于“奪命水域”,我們不能只是立個警示牌了事,應該密織防范溺水安全網。有關部門不僅要有生命敬畏意識,而且應該承擔起公共安全管理的責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治保護措施,進行一次拉網式排查,加強安全防范,如對山塘水庫危險地段設置警示標志,抽調專門人員巡視聯防等。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多管齊下采取有效措施,在危險水域加裝隔離、防護裝置和警示牌,不留安全死角,共同織起一道嚴密的安全防護網。
安全無小事,只有大家未雨綢繆,共同織好這張安全網,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溺水事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