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平
摘要:生活化教學旨在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
對小學生來說,小學品德與社會是教育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善分好壞,但常常收效甚微,生活化教學方式借助實際生活場景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和理解課堂知識,是一類較為科學的教學方法。
一、生活化教學方式簡介
(一)生活化教學方式的含義
生活化教學方式重在“生活”二字,所謂生活,廣泛的說就是所有人的社會活動、家庭生活、職業(yè)生活等等,但如果放在課堂教學中,生活特指的應是學生的生活,當然也包括其社會活動、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而生活化教學方式就是將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搬到課堂中,打造“生活化課堂”,繼而改變死板、老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置身于新的教學場景中。
(二)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特點
生活化教學方式共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引導性和啟發(fā)性較強,只要是適當?shù)纳顖鼍埃處熅涂梢岳蒙钪胸S富的元素充當“引導者”,幫助學生整理學習思路,以更好、更快的記憶和理解知識;第二,適應性較強,生活場景無處不在,也無所不包,雖然特指的是學生的生活,但這也足夠應對復雜多變的教學環(huán)境。
(三)生活化教學方式的作用
總的來說,生活化教學方式共有以下幾個作用:第一,轉(zhuǎn)變課堂教學模式,讓教與學的過程更加順暢而靈活,存在生活化教學場景,教與學的過程就會產(chǎn)生多個多向的信息交互點;第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在認知的場景中獲得親切感和認同感,從而能以更自信的心態(tài)和更飽滿的學習熱情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二、如何建立生活化教學情境
(一)教師要掌握建立方法
建立生活化教學情境需要科學的方法,具體步驟如下:首先,教師要在課前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擇合適的教學場景;其次,根據(jù)生活場景模擬實際生活情況;然后,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挖掘其感興趣的點;最后,將知識融入生活場景,并以興趣點為中心進行知識擴充。
(二)遵從生活化教學“三原則”
第一,適應性原則:即生活場景必須要適應課堂內(nèi)容,為課堂教學目標服務,教師不能為創(chuàng)設情境而忽略教學主體目標;第二,多樣性原則:即生活場景要多樣化,不同的知識對應不同的生活場景,這樣學生在記憶和理解知識的過程中才不會出現(xiàn)知識混淆的情況;第三,實用性原則:即生活場景要立足于現(xiàn)實,不能用一些看似高達上但不切實際的場景。
三、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一)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
1、趣味性情境:教學情境要有趣味性,即保證教學情境要有足夠的笑點,讓學生可以在情境中感受到快樂和輕松。因此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多加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例如動漫中的形象(熊大熊二)等。
2、多樣化情境:即使教師的教學情境再精彩,也架不住每天都用同樣的教學情境,時日久了學生自然也就膩了,因此,教學情境的多樣化是維持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保障,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要注意“留白”,即不能毫無保留的用完所有的教學情境,而是要通過不斷拓展,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
(二)創(chuàng)建學習氛圍,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
1、拉近師生關系:這是創(chuàng)建良好學習氣氛的基礎和前提,首先,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即從小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其次,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其學習需求;最后,與學生成為朋友,打消學生的心理顧慮。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教學耐心和教學信心,首先,教師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學生,建立教學信心;其次,教師要從細節(jié)著手,從改善學生的學習習慣入手,慢慢的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善問、多思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實例分析
此處以“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教學為例。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大屏幕演示以下三個情境:
情境一:每逢打新年過節(jié)、同學過生日,同學之間互送的禮物越來越高。家長無奈地表示:“這樣過節(jié),對家庭有壓力。不過,人家的孩子都這樣,我也不能讓孩子矮半截抬不起頭來?!?/p>
情境二:小林的服裝怪怪的:褲子上左一個大兜右一個小兜,兜上還有許多鐵環(huán),走起路來叮當響。別看小林這身服飾,價格可高啦!
情境三:一些同學的手機、電腦、MP3、電子詞典等“現(xiàn)代化裝備”不斷升級,由此帶來的“學費外支出”迅速增長。這種攀比之風還有進一步蔓延的趨勢。
然后,由三個情境出發(fā)提出三個問題:
(1)這三種情境各反映了什么心理?你是不是也受過這種心理的影響?
(2)這些現(xiàn)象在你的周圍的同學中存在嗎?怎樣看待這些行為?
(3)你如何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最后,由三個問題開展自由討論并自由發(fā)言,讓學生各抒己見。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方式可以降低教師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能拉近師生關系,增進師生交流。在新課改大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方式已越來越顯出其獨特的教學優(yōu)勢,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來說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徐麗麗.關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17):231-232.
[2]吳濟慧,蔡琴.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學案例的剖析[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2,18(6):160-162.
[3]黃雅芳.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教學探析——評《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草根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