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品治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里的古詩詞是教學難點之一,教師必須在把握課標、讀透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立足古詩詞教學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踐經(jīng)驗,利用靈活多樣教學方式方法,把自身擁有知識轉化為課堂教學藝術的技巧和策略,才能完成教學目標,實現(xiàn)學生在人文熏陶中積淀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
日常生活中,當幼兒開始呀呀學語,年輕的父母及周圍人總喜歡教誦他們幾句古詩。孩子進入學校,家人反而又都沒有了這種好為人師的熱情了。小學教材所選的古詩詞言豐富,所以,只要上過學的人都能記住不少古詩詞。小學語文教材里面的古詩詞好讀易記,但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它卻是教學難點之一。上好古詩詞教學,不僅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有足夠的素養(yǎng)和能力,更需要教師有把知識轉化為教學藝術的技巧和策略。
一、課堂功夫在課外,做好教學準備。
人教版小學語文1-6年級古詩詞共有45首,《課程標準》推薦背誦古詩詞70首。教材所選古詩詞包括唐詩、宋詞、元曲等等。要想切實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提前做足功課。
課標對小學不同年段的古詩詞教學都有明確的要求,教師要認真深研課標,清楚知道古詩詞的教學要求,低段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中段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高段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樣才在教學中不至于去拔高也不會降低標準要求。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讀透教材中的古詩,深入分析,盡可能多地掌握的與古詩相關的資源,進行通盤考慮,再設計好教案,那么面對課堂生成時,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二、課堂內外相結合,產(chǎn)生情景共鳴。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字易讀易誦,瑯瑯上口。它們短小精悍,高度提煉濃縮了生活素材。雖然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的作者離遠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但他們對生活情景的刻畫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意味依然讓現(xiàn)代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隨時能感受到他們生活氣息。如,教學賀知章七言絕句《詠柳》,還未上課,有的孩子就開始有模有樣的背誦出這首詩。我興致盎然地讓這位小朋友說說這首詩的意思,他支吾了半天說不出所以然。上課時,我按照老規(guī)矩,一字一句的教孩子們理解詩的意思,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們背誦是都沒問題,甚至默寫,翻譯也沒問題,但我總覺得他們還欠缺點什么。等第二批學生又上《詠柳》一課時,我干脆把班上的學生帶到學校附近河邊的柳樹林。生機盎然的柳樹林,顆顆柳樹柔軟的枝條均勻地綴滿細長的葉子,發(fā)出亮麗的綠意。教師再按序相機點撥,誰能來形容一下這些柳樹的葉子?學生紛紛發(fā)言。詩中的“碧玉”指的是什么?有的學生說:新鮮的柳葉在陽光照射下鄉(xiāng)綠色的玉石一樣。就這樣“綠絲絳”等內容就容易理解多了。在理解“春風”、“剪刀”時,沐浴在拂面春風的環(huán)境里,學生們似乎感受到柳葉滋滋生長的動靜。《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教學,對山區(qū)農村孩子理解應該并不是難事。農村孩子逮一個蟋蟀,捉一只蝴蝶的事是常有的,詩中描寫的類似場景每個人都可以說出十個八個的。教學時,只要老師設計好問題,誘導孩子們用語言把當時的情景再現(xiàn)出來,那教學就簡單多了。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詩畫相融并濟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古詩詞的一大特點。中國的古詩詞文字體量小,蘊藏的意味卻非常深遠。錢正權老師說:“引領學生進入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尋求詩詞的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在詩詞的語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進入意境,須發(fā)揮想象?!辈拍芤云谶_到教學目標。
《鵝》這首詩,對于沿海和內地的孩子應該比較容易理解。但對于我們這里偏遠山區(qū)的孩子來說,讀它,背誦它也不難,因為它字數(shù)不多,但難的是這里根本沒有見過“鵝”,更不要說看水中游動嬉戲的鵝了。老師可以用豐富的圖畫,豐富的語言去描繪,充分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但能否真正觸動他們的內心感悟可能不得而知。既然無生活實踐經(jīng)驗,就只有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再現(xiàn)情景。當課堂上,教師利用現(xiàn)代媒體播放出一群白鵝在池塘里,在江河邊自由自在地嬉戲、覓食配音短片時,可能沒有一個學生會對“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不理解了。再看到白鵝揚天長叫的情景,它們的歡快,還需要對“曲項向天歌”解釋嗎?
中國是禮儀之邦,走親串友的事是常有的。在教陸游的《游山西村》時,請孩子們先講講自己走親戚時,路途的辛苦,主人對自己的那份熱情、真誠等講述出來。再來學習詩人寫的情景,就能充分理解它的那份感激和留念了。以故事的方式講述故事,讓孩子們結合自己經(jīng)驗,能激發(fā)孩子學習興趣,拉近文本情感。
唐代王維的詩和畫結合得非常緊密,如他的詩《鳥鳴澗》,即可完成一幅整體的畫卷,也可以按照不同詩句勾畫出組圖。教學時讓學生依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畫畫,不僅對文本內容理解可以加深,更對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具有積極的作用。如果教師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詩與畫結合進行教學,通過用作畫的方式再現(xiàn)古詩的意境,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
利用圖畫或創(chuàng)造圖畫的方式,讓學生展開想象,把空洞的文字轉化成立體的畫面,從而理解詩意。老師要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激情,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和積淀語素。
四、把握古詩詞特點,培養(yǎng)學生能力。
中華五千年文明,詩詞是其中最為璀璨的明珠,培養(yǎng)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傳承優(yōu)秀古詩詞文化是小學語文的責任之一。不同題材的文學作品,有自身的特點,也就產(chǎn)生不同的教法和學法。葉圣陶說:“就作用的方面說,進步的教育偏重熏陶。就領受的方面說,進步的教育偏重在自得?!?/p>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強調培養(yǎng)積累的習慣,一定的量變是會產(chǎn)生值的變化的。古詩詞的閱讀講究韻解、節(jié)奏、平仄等,教師在教學中讓他們充分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美、韻體和諧。讓孩子們扮演老學究搖頭晃腦地誦讀古詩,在古箏伴奏下效仿文人吟詩讀賦,甚至進行一些簡單的模仿創(chuàng)作等等。這樣,讓學生們從小在古詩詞的熏陶中逐漸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201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
[2]曾健,《論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年第09期;
[3]葉圣陶,《葉圣陶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