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靜
【摘要】在語文教學課堂中,不斷強調“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但語文教學,特別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僵化課堂現(xiàn)象隨處可見,參與式教學的價值在與倡導師生共同對話、共同參與教學,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性,全面提升課堂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145-02
一、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主動建構起對話關系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研究表明,興趣對學生的推理成績、注意分配、閱讀理解、努力程度、加工水平等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并沒有真正的實現(xiàn)“學生本位”,學生的參與興趣受限,缺少主動學習的心向,教學效率很難提高。因此,實施主體參與式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尤為重要。
(一)設置懸念,興趣的“誘導劑”
教學中,善于設置懸念會讓激起學生對文本的期待和好奇,運用提問的方法引發(fā)學生急切追根問底的興趣,從課文內容令人不易理解的一些情節(jié)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深思,引起情緒上的激蕩。在執(zhí)教《老王》時,其中有一段文本:“文化大革命”開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條腿走不得路了?!昧隋X卻還不大放心?!北緛韺W生乍看時并不會特別關注什么,只會覺得“老王”憨厚、誠懇,但經(jīng)過教師的提問激疑,“楊絳明明是默存的妻子,卻不知道他腿不好的原因?”“老王就是車夫,為什么讓老王送默存去醫(yī)院還要用‘煩?”“為什么自己不敢乘三輪”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吊起了學生的胃口,教師通過提問設置懸念,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對文本的好奇,從而引出了對寫作背景“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的深入了解,更能體察文本內涵。
(二)創(chuàng)設情境,興趣的“助燃劑”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情緒,進而為學生的情感發(fā)展以及智力的發(fā)展提供巨大的推動力,但是人的情緒情感還受到情景的影響。創(chuàng)設情境,是將學生帶入到以文本為核心發(fā)散的情境中的一種優(yōu)勢手段。教師通常會通過語言、音樂、表演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沉浸在與文本相關的情境中,引起學生對文本營造氛圍的好奇繼而激發(fā)深度探知文本的興趣。例如,在《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中,同學們對于雨果所表述的伏爾泰的偉大并不了解,老師插入一個講解伏爾泰成名的關鍵點“卡拉斯事件”的視頻,在畫面音響的帶動中,引導同學回到那個“吃人的”階級社會,感受社會的壓迫和黑暗。這樣一來,同學們入情入境的體味到時代中的不公,對于文本的理解更加精準和深入的同時,也拓展了文本中沒有呈現(xiàn)卻必不可少的知識。
此外,通過調動肢體語言,演繹模擬文本中的某一場景,也能很好的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深度了解文本。在《三笑》教學中,讓同學反復模擬把玩金老鼠的場景,不僅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在把玩調動肢體的同時,更切身的揣摩人物貪婪的心理。
(三)挖掘教材,興趣的“粘合劑”
教學的情趣從何而來?從潛在的內容上去尋找教學的情趣。教師要通過挖掘教材內容的精妙之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觸發(fā)學生的對文本的嗅覺。
二、轉變教師教學行為,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參與式教學對于學生的自主性有較高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配合教師的引導,切實全人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這就需要師生間良好關系的構建。教師應該尊重溝通的伙伴——學生,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營造出一種和諧平等對話的氛圍,給每一位學生足夠的機會和時間舒展心靈,進行自我體驗自我挑戰(zhàn)。
(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積極的教學理念,在于如何看待學生,以心比心,才可交心知心。積極的信念,不是一股腦的對教學的熱情,而是一份理解,理解學生在理解課文淺顯的背后是人生閱歷的單薄和認知能力的不足。有了這份理解,不會強求學生去達到老師的結果,而是會積極的建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根據(jù)有限的經(jīng)歷和事物去理解不能身臨其境、親身感受的世界。有了這份理解就不會簡單要求學生讀和背,不會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而是引導學生體驗感情,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積極的引導,不是單一粗暴的評價好或不好。
(二)從“想設計”到“敢設計”
同時也要敢于挑戰(zhàn)自己,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下功夫,完成從“想設計”到“敢設計”的轉變,勇于突破和顛覆傳統(tǒng)的課堂活動方式,讓師生在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共情共思。例如在《孔乙己》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將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咸亨酒店的情境用情景劇的方式演繹出來,教師就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是平等的參與者,需要通過多媒體以及語言描述創(chuàng)設咸亨酒店的場景及情境,通過和學生的討論研究,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揣摩人物性格,進行生成和演繹。這樣情景劇的演繹不僅能是學生老師無差別的參與其中,擺脫了以往學習魯迅作品給人枯燥乏味的印象,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肢體感官去體味文本,感受人物心理,可謂一舉兩得。
三、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開展雙向的教學互動
教學環(huán)境,不僅是要在外在環(huán)境上照應參與式教學,而且從內部為文本服務所創(chuàng)設出的閱讀環(huán)境。文學文本的一種魅力在于還原,還原了記憶中的往事、舊人,還原了讀者曾為之感動、悲傷、生氣或是無法言表的內心活動;而語文教學的一種魅力在于延展,延展了當下讀者的有限的情境和心境,學生由情境感知進入到意境領悟,一步一步的引導,進而心境體認,語文教學功不可沒。
語文教學無法離開對話。師生間的對話,生生間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都是建立在平等、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之上。
王崧舟老師曾評價一堂好的語文課,要有“三味”——語文味、人情味和書卷味。守住語文的一畝三分地,立足語文文本的讀、寫和品,將語文課上的有情趣、有價值,理解學生的人之本性,最好有點嚼頭。這樣的好課,這樣真正的語文課不是強求而來的,一定是積極有為的信念堅持下的水到渠成,一切自然生成。
參考文獻:
[1]劉宏武等.主動參與教學模式.[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2]綦振芳.主體參與式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8.
[3]董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學.[M].2006.
[4]裴娣娜.主體參與的教學策略.[J].學科教育,2000,(1).
[5]鐘有為,黃偉.“參與式”教學的理論依據(jù)和特點.[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