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建立與課堂教學相配套的教學模式,把閱讀作為地理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抓,從而達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模式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177-02
引言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常常存在學生觀察、分析、想象活動停留在膚淺階段,難以深入;在討論問題時,往往啟而不發(fā),進展緩慢。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未能很好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教學模式較陳舊。要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活動中去,培養(yǎng)他們取得獨立、主動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師應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幫助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對策
(一)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向學生講解閱讀的重要意義,強調形成良好的習慣對獲取知識、增強能力、提高成績的巨大作用。讓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閱讀,選擇適當的閱讀方法,遵循學生閱讀與教師講授緊密聯系的原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根據課本知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實際水平,選擇簡便易行、靈活多樣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做起來難度不大而有趣,費時不多而收獲大。在學生閱讀地理知識以后,教師應結合課本內容即時組織學生講解,肯定學生的閱讀成績,總結經驗,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確使自己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贏得主動權,并有利于自己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習成績的進步。這樣會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逐步形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1.語意閱讀法。這種閱讀方法就是讓學生用類似學習語文的方法去閱讀地理課文。語意閱讀法主要適合于課本篇幅較長,但知識點不多,層次比較清楚的章節(jié)或段落。使用這種方法時,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讀,先找出知識點,排一排知識層次,再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歸納概括,然后做好讀書筆記。對重要的要領可做句子成份分析,找出關鍵詞,對看不懂的疑難問題作上標記。教師在課堂上要提出一些問題對學生課前閱讀進行考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講解。
2.提綱閱讀法。對理論性強,閱讀理解難度較大,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教材,為降低難度,便于學生掌握,可建議學生采用提綱閱讀法。這就是教師在課前就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讀書提綱,理出主要知識點,為學生閱讀指出思路,從而達到降低學習難度的目的。采用提綱式閱讀法,學生依據提綱,帶著問題去看書、讀圖,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讓學生提出各自的見解,進行講解。最后由教師歸納意見,得出正確結論。
3.地圖閱讀法。地理和地圖關系十分密切,地理課本上有許多的插圖,還有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圖冊。地圖閱讀法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地理知識的時候,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理解、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地理信息,并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尋求各種地理規(guī)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圖轉換成文,用語言文字準確敘述圖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4.習題閱讀法。所謂習題閱讀法,就是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把課本知識轉化為習題,讓學生帶著習題去看書,邊閱讀邊做習題。它適合于知識點較密集,重、難點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教師選編習題的能力很重要,要求選編的題目與課本內容密切聯系,主要知識點都應在題目中顯示出來,而且題目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啟發(fā)性,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難度要適中,以大多數學生通過閱讀都能得出正確答案為宜。把習題印發(fā)給學生,學生帶著題目有針對性地去看書,到課本中找答案,辨對錯,動眼、動手、動腦,有利于學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生依照課本去解答題目,能夠準確而簡明扼要地得出正確答案,有利于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化,提高解題能力。
(二)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地理課本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回答地理問題的主要依據。地理課可以通過讓學生認真閱讀地理課本知識,做課前學習筆記,然后教師加以指導,指出不足,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傊?,以學生閱讀為主的教學模式,把閱讀作為地理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抓,并反復堅持,不斷改進,就能讓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創(chuàng)設多樣地理情境。激發(fā)學生地理思維根據新課程要求,我們在“分組合作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特別注意擺正教師的角色位置,做學生學習活動的服務者,緊緊圍繞教學中心內容,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地理新情境,幫助學生討論、探究,形成自主學習的氛圍,注重導學、助學、組織和管理教學,這是“分組合作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如在復習“大氣環(huán)流”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先設計局部地區(qū)、海陸之間、山谷山坡的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再擴展到地球赤道與極地之間,然后提問:如果(1)地球不自轉,(2)太陽直射點不移動,(3)地球無海陸之分,那么,全球范圍內的大氣環(huán)流是怎樣的?有何特點?如果依次去掉條件(1)、條件(2)、條件(3),氣壓帶、風帶又會怎樣改變?這種改變對亞洲東部的大氣環(huán)流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如在講到印度農作物的分布時,課件展示印度農作物分布,展示各種農作物的圖像,讓學生拖動農作物的圖像到地圖正確的位置上。創(chuàng)設動態(tài)圖像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加深了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結語
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地理素養(yǎng),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讓學生自我探究,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有效教學論》廣東教育出版;
[2]《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國家教育部主管,陜西師范大學主辦;
[3]《地理教育》重慶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