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早期禪宗心性論的幾點思考

      2018-08-15 00:47:52耿靜波
      社科縱橫 2018年3期
      關鍵詞:念佛法門三昧

      耿靜波

      (天津社會科學院 天津 300191;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 100732)

      自達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禪法,以至弘忍重視憑據(jù)經(jīng)典,重視整體禪法為禪宗發(fā)展初期;由慧能主張超越文字義理,提倡“自性清凈”、“頓悟成佛”,標志著中國化禪宗正式形成。筆者認為,從中土禪宗幾代禪師所倡之不同經(jīng)典來看,菩提達摩至慧能之間的諸師的心性論存在明顯差別;然而,學界對此問題一直少有關注,大多將上述幾代禪師的心性論思想看作一體,把其與五家七宗后的禪宗諸宗派區(qū)別看待。鑒于此,筆者就達摩至道信、弘忍心性論的差別,弘忍授法慧能之緣由作具體分析,對神秀的“觀心論”,慧能的“自心是佛”、“自性頓悟”等心性思想,以及慧能禪法與《楞伽經(jīng)》的聯(lián)系作重點詮釋,希望能引起對此問題更多的關注與思考。

      一、達摩至道信幾代禪師心性論之差別

      關于禪宗的早期傳承,據(jù)現(xiàn)存資料對菩提達摩(?-536)、慧可(487-593)、僧璨(?-606)三位禪師的記載,其共同點在于,三代禪師皆崇奉四卷本《楞伽經(jīng)》,并以之作為禪修的指導與印證。其思想、宗風一脈相承,稱為楞伽師?!独阗そ?jīng)》對三代禪師的影響表現(xiàn)在:其一,《楞伽經(jīng)》云:“謂我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盵1](P503)相對于運用文字語言以說法教化的“言說”而言,楞伽師更注重脫離語言名相,而依靠修行者自悟自證,進而通達佛性玄奧的“宗通”;其二,由于四卷本《楞伽經(jīng)》只講如來藏說,認為自性清凈的如來藏是人心本性,故三代禪師亦皆傳此“如來藏法門”,即將“佛性”與“人心”視為一體,視作“一心”;而對于證悟成佛的修習途徑而言,倡導主要靠自心內力的悟解與行證。

      關于達摩的禪法思想,據(jù)日本學者柳田圣山校編的《達摩的語錄——二入四行論》[2](P59),“眾生如果迷惑‘自心現(xiàn)量’,便不知‘境界從自心起’,產生有無之見”[2](P65),“是妄想顛倒,不了自心現(xiàn)境界,名為波浪心?!盵2](P65)“心體無體,是法體?!盵2](P65)達摩認為,作為人之心體的法體,本源清凈,自性圓滿。然而,眾生如果被“自心現(xiàn)量”所惑,則會陷入時而將心體看作“菩提心”,時而又看作“波浪心”的兩難境地。關于慧可的心性思想,見慧可《答向居士書》:“說此真法皆如實,契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殊。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破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意作斯書。觀身與佛無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3](P142)及慧可對于弟子“佛法”之問的回答,“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盵4](P220)慧可以“摩尼珠”、“瓦礫”為喻,認為人生自覺圣智目標的實現(xiàn),惟賴于自省察覺,主體自我本具佛性,無需外在因緣之推動;又,若體會到人之自心乃成佛內在依據(jù),則“佛、法、僧”三寶無異。僧璨亦在《信心銘》中表達了類似上述二師之依靠眾生內心自悟的成佛解脫思想?!爸恋罒o難,唯嫌揀擇”[5](P376)“不用求真,唯須息見?!盵5](P376)“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薄胺胖匀?,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5](P376)即主張不生“分別心”,將人自心冥合至道,便可斷絕煩惱,恢復人心之原初狀態(tài),任運自在。總體而言,前三祖對于心性及其修習途徑大致是一致的。然而,至四祖道信之時,雖其仍對前三代禪師所主張的“宗通”、“自心”有所持守,然據(jù)筆者看來,道信對證悟成佛的修習途徑,已由前師所主張之主要靠眾生自心體證,轉至《文殊說般若經(jīng)》的“念佛”法門。正如其在《入道安心要法門》中所云:“我此法要,依《楞伽經(jīng)》‘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jīng)》‘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盵6](P1286)道信的禪法,在繼承前三代禪師注重《楞伽經(jīng)》基礎上,亦重視《文殊說般若經(jīng)》。而《文殊說般若經(jīng)》的重要思想便是其“一行三昧”的“念佛”思想,即讓人在禪觀中觀察世界萬有平等無別的“一相”,進而靜心入定,專心觀想一佛,稱念佛號,念念相續(xù),便可見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諸佛。《大乘起信論》對此“一行三昧”也有介紹,“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盵7](P284)可見,由于所據(jù)經(jīng)典的改變,道信的禪法已出現(xiàn)明顯變化。即較之于前三師注重“一心”,依“自心”內在愿力解悟,轉向倡導依靠修持“一行三昧”,稱念佛號,觀想諸法實相,以致最終成佛的思維理路(呂澂先生在其《中國佛學源流略講》[8](P206)中提到,道信曾于廬山大林寺住十年,此寺為三論宗興皇法朗弟子智鍇所創(chuàng)建,智鍇曾向天臺問過止觀,故道信禪法的變化可能通過智鍇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此說有一定道理,故亦可將其看作另一影響因素。)

      二、道信、弘忍至神秀、慧能諸師心性論之嬗變

      道信、弘忍所創(chuàng)立的“東山法門”有其共同的宗風,但總體來看,與道信重視《楞伽經(jīng)》與《文殊說般若經(jīng)》不同,弘忍則更重視《楞伽經(jīng)》與《大乘起信論》,故二師在修習法門及具體途徑方面,實存在明顯差異。第一,在自心體性方面,《修心要論》云:“眾生者,依妄識波浪而有,體是虛妄,了然守心,則妄念不起,則是無生,故知心是本師?!盵9]“既體知眾生佛性本來清凈,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盡,慧日即現(xiàn)。何須更多學知見,所生死苦,一切義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現(xiàn)。則今于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無為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雖言真學,竟無所學。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無二無一,故無所學。法性雖空,要須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盵9]弘忍認為,眾生自心本性乃清凈圓滿,不生必滅,但卻因妄想所惑,以致妄念生起,云霧遮覆,故需凝然守心,回歸正念,祛除妄心,使清凈心自然呈現(xiàn)。在此,較之達摩至道信四師,弘忍已在據(jù)《大乘起信論》真心、妄心基礎上,將心分為“凈心”、“染心”,此舉可以說對當時乃至后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二,據(jù)筆者看來,相對于前幾代禪師,弘忍又對道信所倡通過“念佛”以解脫成佛思想回歸至達摩、慧可、僧璨所主張的,依靠眾生“自心”之內在愿力以自證自悟的思維理路?!蹲钌铣苏摗吩疲骸胺蛐薜乐w,須識當身心本來清凈,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凈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盵9]筆者認為,此“乃勝念十方諸佛”明顯針對道信“念佛凈心”之“念佛三昧”而論,與道信相比,弘忍更注重“了然守心”、“守本真心”,以使妄想不生,息滅妄緣。對于《大乘起信論》“一心”之“真如門”,弘忍主張通過“守心”、“看心”的方式加以落實,從而改變了道信依“念佛”以證悟的外力法門,并重新回歸至前三代禪師所倡導的“自力”理路。不過,這里需說明一點,與達摩壁觀冥道的修習方式相比,弘忍更注重人“自心”對佛理的體悟與修證。

      弘忍之后,作為禪宗北宗、南宗的代表人物,神秀與慧能分別對其心性論作了全面繼承與發(fā)展。筆者認為,其一,在證悟成佛之修習途徑上,較之于前幾代禪師籠統(tǒng)地倡導依靠眾生“自心”愿力的觀點,神秀與慧能對眾生根器作了更多的探討,故其分別所倡之“觀心”、“看凈”之漸悟,與“即心是佛”、“人有兩種,法無兩般”之頓悟思想,是在更多慮及眾生具不同根器基礎之上,依靠其“自力”以證悟成佛的修習法門?!队^心論》云:“三界業(yè)報,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于三界中則出三界?!軘z心內照,覺觀常明,絕三毒心,永使消亡;閉六賊門,不令侵擾,自然恒沙功德、種種莊嚴、無量法門,一一成就?!盵2](P121)《壇經(jīng)》云:“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粩嗍異褐?,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10](P352)神秀認為,眾生的無明之心皆以貪、嗔、癡“三毒”為本源,而“三毒”又以“六根”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故眾生應攝心內照,自證其心,最終轉“三毒”為三聚凈戒,轉“六根”為六波羅蜜,彼時則即身成佛?;勰軇t認為迷人、悟者之別,關鍵在于眾生“自心”覺悟的不同,故上智之人與中下根之人應同修“自凈心”頓悟法門,迷悟只在剎那。其二,對于心體本身而言,較之弘忍,神秀與慧能則發(fā)生明顯分歧?!队^心論》云:“云何為二?一者凈心,二者染心。其凈心者,即是無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無明之心。此兩種心,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和合,互不相生。凈心恒樂善因,染心常思惡業(yè)。若真如自覺,不受所染,則稱之為圣,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所遂染造惡,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于是沉淪三界,受種種苦?!盵2](P117)《壇經(jīng)》則語:“即煩惱是菩提”[10](P352),“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癡名妄,自有本覺性。”[10](P352),“凈性在妄中”[10](P352)“淫性本是清凈因”[10](P352),可見,如同弘忍重視《大乘起信論》,神秀亦對此論十分重視。故其依照人先天本來純潔清凈之心與后天被情欲妄念染污之心,將心分為“凈心”、“染心”,其所謂“觀心”法門,即通過“了心”斷除“無明之心”覆障,彰顯真如之心的過程;慧能則是倡導“一心”,人人皆具佛性本心,此“心”本來清凈,為世界萬有的本體和本源;同時,慧能還認為體用一體,真妄不二,菩提與煩惱亦不一不二,關鍵在于眾生“自心”所悟,故眾生不應離妄另去求真,而應即妄存真,呈自本心,或者說,凈心即在妄心之中。較之于神秀的對前代禪師的守成,筆者認為,慧能的“自性本心”可以說對弘忍乃至前幾代禪師的禪法作了較大突破與創(chuàng)新。第一,慧能之“頓悟”是在泯除眾生“上、中、下”三根區(qū)分基礎上所立,是對人深層次主觀意識的尊重,以及對人之主觀能動性的重視。第二,“自我凈心”、“一念成佛”思想對人之證悟成佛的思維基點,以及思想境界無形之中進行了拔高。第三,慧能所倡導之人的“自性清凈”最初完美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后天的一貫實質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性善論”思想,其賦予人心“自體”以“本性實體”與“道德實體”的雙重屬性。第四,“即妄求真”、“煩惱即菩提”的修習實踐,既是對達摩“二入四行”法門的繼承與發(fā)展,更是將這種宗教實踐與日用常行、道德修養(yǎng)成功貫為一體,使修行實踐更人倫化、世俗化。這種即體即用,修習不離實踐的修行方式,對后期禪宗的發(fā)展與興盛都起到巨大影響。第五,慧能頓悟法門使宗教實踐更加簡單易行,并使修行者更加注重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從而為禪宗在中國的發(fā)展、壯大奠定基礎。在筆者看來,以上幾點,亦是弘忍為何最終決定將衣缽傳于慧能的原因所在。由此,經(jīng)過達摩至弘忍幾代禪師的努力,至慧能之時,中國化禪宗心性論體系的創(chuàng)建已完成。

      三、慧能禪法對《楞伽經(jīng)》“如來禪”的回歸

      后世禪宗把達摩的禪法稱為“祖師禪”,并將此禪法等同于《楞伽經(jīng)》中所說的“如來禪”[2](P51),結合《楞伽經(jīng)》對“如來禪”的描述,以及由達摩以至慧能諸師的禪法傳承來看,筆者認為,道信、弘忍以及神秀的禪法皆有所偏頗,而正是慧能依靠其“自性是佛”之頓悟、不二法門,使諸師由對“如來禪”的偏離,回歸此經(jīng)所倡導的體悟佛的內證境界之最高禪法——如來禪,并對后來宋明理學心性論的形成發(fā)展產生較大影響。

      《楞伽經(jīng)》云:“有四種禪,云何為四?一者、愚癡凡夫所行禪;二者、觀察義禪;三者、念真如禪;四者、諸佛如來禪。何者愚癡凡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凈相,執(zhí)著為首。如是相不出滅,是名愚癡凡夫所行禪?!握哂^察如來禪?謂如實入如來地,入內身圣智相,三空三種樂行故;能成辦眾生所作不可思議,是名觀察如來禪?!盵11](P533)《楞伽經(jīng)》根據(jù)諸禪法所倡導的修習法門、思想境界以及受眾情況,將禪法分為癡凡夫所行禪、觀察義禪、念真如禪、如來禪四種,并將“如來禪”奉為最高禪法;心的本體是清凈的如來藏,修此禪法之人,以體悟佛的自心覺悟境界為中心內容,至于眾生根器問題,此經(jīng)概而不論。達摩在《二入四行論》中提到“修道”快慢問題,“利根人知即心是道,修道便快”[2](P66)“鈍根人處處求道,不知道處,又不知即心自是阿菩提,便修道慢”。[2](P66)達摩認為,人有鈍利之分但法無二體之別。故其提倡“二入”、“四行”禪法,認為修行者皆應從禪觀和實踐兩方面入手,以達覺悟解脫。

      道信、弘忍之禪法卻在此基礎上發(fā)生變化,這在《入道安心要法門》及《最上乘論》中分別有所體現(xiàn),“我此法要,依《楞伽經(jīng)》‘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jīng)》‘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文殊說般若經(jīng)》云,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便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xù),即是念中?!M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盵6]“既體知眾生佛性本來清凈,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盡,慧日即現(xiàn)。……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現(xiàn)。則今于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無為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雖言真學竟無所學,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無二無一,故無所學,法性雖空,要須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盵9](P377)道信所重之《文殊說般若經(jīng)》的“一心三昧”禪法,即是倡導眾生靜心入定,觀心念佛,念念相續(xù),覺觀萬有的無差別之“相”,最終漸悟世界之“空寂平等”思想;弘忍主張在明“自性清凈”的前提下,卻依《大乘起信論》關于真如門、生滅門相關思想,將“自心”分為“真心”、“妄心”,認為通過持久“守心”修行,斷除妄念,便可最終云去日月現(xiàn),穢去明鏡現(xiàn)?;劭芍氨久阅δ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殊?!盵3]以及僧璨“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5]“心若不生,萬法一如。”[5]等思想,雖皆在講“了自心”,但未明指眾生證悟遲速、先后問題,故暫不論。神秀“觀心”法門之“除三毒”、“凈六根”,由“染污之心”逐漸返至“真如之心”的“修心”途徑,可以說既包含道信的“念佛”漸修法門,又是對弘忍諸師“二心”思想的全面繼承;而慧能則不同,區(qū)別于前幾代禪師及神秀的“漸修”法門,其倡導單刀直入,直徹本源,頓悟自性?!懊约捶鸨娚?,悟即眾生佛。愚癡佛眾生,智惠眾生佛?!盵10](P344)“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P衅街保饺鐝椫?,便見彌陀?!盵10](P352)這種真妄不二、無凡無圣、一念即佛之“頓教”禪法所體現(xiàn)的覺悟境界,以及眾生“自性具足”之思維基點與道信、弘忍,及神秀明顯不同。故筆者認為,慧能的這種頓悟禪法,既標志著中國化禪宗的心性論體系也最終完成,亦正是對《楞伽經(jīng)》所倡之“凡圣無別”、“行自覺圣智”、“三種樂住”之最高境界的回歸。

      [1]《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大正藏》第16冊.

      [2]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念佛三昧寶王論》,《大正藏》第 47冊.

      [4]《景德傳燈錄》,《 大正藏》第 51冊.

      [5]《 信心銘》,《 大正藏》第 48冊.

      [6]《楞伽師資記》,《 大正藏》第 85冊.

      [7]《大乘起信論義記》,《大正藏》第 44冊.

      [ 8]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 最上乘論》,《 大正藏》第 48冊.

      [10]《 壇經(jīng)》,《 大正藏》第 48冊.

      [11]《 楞伽經(jīng)》,《 大正藏》第 16冊.

      猜你喜歡
      念佛法門三昧
      探究應用經(jīng)濟信息優(yōu)化宏觀經(jīng)濟管理的“法門”
      中國商界(2022年8期)2022-10-27 19:56:13
      小學語文與其他課程整合的三道“法門”
      放翁“詩中三昧”淺論
      中華詩詞(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4
      冬日偶感
      敦煌莫高窟第390窟繪塑題材初探
      敦煌研究(2017年1期)2017-03-24 22:29:42
      度過法門
      飲食保健(2016年24期)2017-01-05 07:58:57
      阿彌陀佛
      愛你(2015年3期)2015-11-17 13:05:56
      阿彌陀佛
      愛你(2015年6期)2015-11-17 08:41:19
      客體虛構:卡夫卡的中國意象解讀
      天臺學者的“王三昧”觀
      商城县| 安多县| 桂平市| 军事| 安康市| 拉孜县| 郁南县| 和龙市| 安仁县| 崇义县| 当阳市| 马龙县| 新平| 清苑县| 新建县| 固原市| 根河市| 鹰潭市| 临沭县| 来凤县| 鱼台县| 理塘县| 阳江市| 永年县| 铜山县| 商河县| 铅山县| 渭源县| 吉安市| 宜兰市| 方山县| 马鞍山市| 平塘县| 勃利县| 九龙县| 龙州县| 井冈山市| 旬阳县| 安图县| 西平县| 噶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