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祥放, 沈 雷, 張競羽
(1. 生態(tài)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南大學), 江蘇 無錫 214122; 2.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服裝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消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服裝產品的消費占比越來越大,但是很多人的經濟狀況依然不能滿足對昂貴時尚消費品的需求,此時,反應迅速、產品時尚和平價大眾的品牌應運而生。隨之,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帶動了萬千小品牌的爆發(fā)式增長,催生了快時尚品牌與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商務的結合,同時對服裝品牌在運營操作和價值運營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然而快時尚線上品牌的發(fā)展之路并不是十分順暢。品牌運營是企業(yè)圍繞品牌做的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為了使品牌能生存下去所采取的策略;價值運營是企業(yè)在品牌運營上所提取出來成功的方法和策略,也是品牌在獲取價值最大化上的策略。二者不同的是品牌運營的策略不一定是有價值的運營策略;但是有價值的運營策略一定在品牌運營策略中,因此,研究者主要從價值策略方面來展開論述。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快時尚行業(yè)的特點,對國內幾個快時尚品牌的運營策略,以及快時尚線上品牌韓都衣舍在運營管理方面開創(chuàng)的價值運營策略進行分析,提出在快時尚品牌價值運營層面的實用性建議,為一些快時尚品牌提供實踐經驗參考,并結合自身實際狀況創(chuàng)新運營,從而解決品牌中價值運營的困境,為企業(yè)注入活力。
快時尚品牌[1]出現(xiàn)于19世紀中期的美國,經過3個世紀的發(fā)展,形成反應速度快、商品時尚、價格便宜的主要特征。反應速度快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設計速度快,從設計到產品反應快,產品在銷售終端的更新速度快。國外快時尚品牌起步較早,對品牌運營營銷策略研究也比較深入成熟,并且經實戰(zhàn)性檢驗。Mandy Sheridan等[2]認為快時尚品牌需要快速營銷,而品類管理在營銷策略上的局限性又很大,提出采用相互協(xié)作的品類管理(CM)方式提升快時尚品牌的營銷定位;Nebahat Tokatli[3]認為ZARA在制定全球運營擴展戰(zhàn)略中,全球性采購占據(jù)重要的位置,同時提出隨著這種優(yōu)勢平衡的傾斜,原本采購地地理位置的變化也會改變ZARA運營策略的制定。
國內對快時尚品牌運營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對一些運營策略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性方面。宋韜[5]認為支撐其特點的是一個覆蓋生產鏈各環(huán)節(jié)的高效的IT系統(tǒng)和一個緊湊靈活的生產鏈,這樣的銷售終端配合得當?shù)倪\營策略,能滿足消費者的習慣;顧俊侃[6]從標識、名稱、海報、價格以及店鋪的位置選擇5個方面分析了快時尚品牌成功的原因,這都是品牌價值運營策略中基礎的部分,需要整體運營或者單個突出的操作。
國內的快時尚品牌做的較好的有韓都衣舍、依米奴(EMINU)、裂帛、茵曼等,每個品牌在自己的領域都有獨特的價值創(chuàng)造策略。
EMINU成立于1996年,年銷售額近40億。它是第1批采用快時尚理念進行運作的設計師品牌[7],采用線上和線下模式;放棄傳統(tǒng)的訂貨制模式,改推行“VMI零庫存”快時尚模式[8],減少庫存壓力,使供應鏈達到最大優(yōu)化;推行以買手促進設計的“主線+快線”的產品構成體系;與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合作推行“娛樂營銷”概念;以“特許加盟”的方式發(fā)展線下店鋪;市場定位為低價位、高時尚度的策略,比ZARA、H&M價格低,時尚度相近。
裂帛成立于2006年11月,年銷售額約5.5億元[9]。它主要采用網(wǎng)絡營銷和專賣店的營銷模式,在淘寶上年銷售過億元;收購淘品牌“天使之城”[10],強強聯(lián)合運營,整合品牌優(yōu)秀資源;打造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吸引眾多風險投資,活躍企業(yè)運作資本力量;產品品類的系列劃分操盤,使得產品快速上新、低庫存率和改善整個產品企劃結構;產品定位明確,周上新率快,特有品牌形象標識,打造新鮮感營銷策略;開設B2C品牌官網(wǎng),開設線下店鋪,形成線下線上雙向互動,打造生態(tài)時尚群體。
茵曼成立于2008年,年銷售額約25億元。它以“棉麻藝術家”為定位[11]的原創(chuàng)設計享譽時尚圈。建立分銷商平臺,總公司與分銷商在庫存和產品銷量及其他信息共享達到數(shù)據(jù)一致,在供應鏈管理上占據(jù)主動性,對整個分銷體系產生裂變影響;線下推行“千城萬家”計劃,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生態(tài)棉麻生活圈,以達到最終的營銷零投入;招募搜于特的風險投資,提高品牌流動資金的抗風險能力;合伙人是子品牌的負責人,即創(chuàng)始人,該制度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子品牌負責人在經營運作上的能動性,打破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禁錮;收購具有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產品風格獨創(chuàng)的品牌,且將其改造成小而美的品牌,滿足小眾市場。
韓都衣舍成立于2006年,年銷售額在14億左右。成立時間早,處于電商品牌剛起步的年代,占有很多先機優(yōu)勢;開始品牌定位風格很符合人們的消費心理,繼而走上正確的品牌塑造之路,為多品牌戰(zhàn)略奠定基礎;近幾年,在國內各大電子商務平臺連續(xù)3年女裝銷售排名均在第1位;引入智能倉儲物流系統(tǒng),提高物流運行效率;簽約韓國一線明星,打造品牌明星戰(zhàn)略;獲得風投公司投資。
快時尚品牌包含以線上和線下為渠道的品牌,也包括線下線上一體的品牌,同時銷售額中線上渠道占比60%以上和只有線上渠道的品牌是本文研究需要探討的方向。
前3個品牌是目前線上成長很快、運營方式獨特及在價值創(chuàng)造方面有自己創(chuàng)新策略的代表性品牌。總的來說,每個品牌在線上操作的方式不一。有的品牌是在線上開設自己的官網(wǎng),建立自己的互聯(lián)網(wǎng)地盤;或借用銷售終端的平臺,如B2C、C2C,繳納資金,加之平臺內相應活動的推廣進行產品的銷售。有的品牌是電商代運營。將品牌交給電商運營公司,如熊貓電子商務等,按期支付運營費用,這樣可省掉培養(yǎng)電商人員和前期一些投入,但是主動權和核心不在品牌手里,長遠看對企業(yè)不利;有的品牌是廣告投放和娛樂營銷,利用廣告黃金時間大量的流量投放,時間久就會有強大的效果,但是投資很大,娛樂營銷是贊助娛樂節(jié)目之類的。相似的是,韓都衣舍在線上的價值運營具有獨樹一幟的策略方法,從一個小小的代購韓國產品的淘品牌到擁有三十多個子品牌的互聯(lián)網(wǎng)生態(tài)時尚集團,又上市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服飾品牌第1股,這背后有許多的“經書”需要品閱,值得去學習了解這獨特的價值創(chuàng)造手段,為國內一些傳統(tǒng)品牌的轉型提供強有力的借鑒和參考。
所謂核心價值因素在這里是作為品牌運營中最核心最關鍵的部分,如汽車的發(fā)動機,主導著性能的發(fā)揮,引領其他因素前行。
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區(qū)的熱帶雨林里,生活著一種長著白色“胡須”的豬——須野豬。這種被稱為“胡子豬”的豬科動物,有著棕灰色的皮毛和顯眼的“大胡子”,體長多在100—165厘米之間,為中型偶蹄目動物。
3.1.1買手制小組模式
韓都衣舍的買手制模式[7]是目前快時尚線上品牌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責任模式。買手小組通常有這幾個職位構成:選款師、助理選款師、商品制作專員、文案專員、生產跟單等,彈性較大,可伸可縮。目前,韓都衣舍擁有200多個買手小組,基本配置在2~3人,這些買手小組手中握著韓都衣舍60%的資金流,企業(yè)老板擁有的權利買手小組也基本都有。首先買手小組會根據(jù)去年的銷售額和今年公司的規(guī)劃來制定任務;每個小組成立之初會有2萬元的啟動資金,對于初次成立的小組來說,這是3個月之內的全部使用資金,當小組運營到4~6個月或者以上,運營資金為上月銷售額的70%,依次類推[12];業(yè)績提成是根據(jù)小組的毛利潤率和庫存周轉率折算的,得到的獎金由小組組長分配,并報上級批準;有獎就有罰,業(yè)績在前3名的小組會有相應的獎金分配,后3名的小組會被解散分到別的小組里重新組隊,這樣會減少公司庫存壓力。
買手制小組的單品運營體系的特點是:主動權很大;團隊配置得當,聯(lián)系緊密;銷售利益聯(lián)系;推廣營銷自我掌握,激發(fā)積極性。體系的優(yōu)勢是:買手制小組模式就如人體的心臟、汽車的發(fā)動機一樣,居于核心動力的位置,源源不斷的輸送著公司的血液;這樣加強了各個部門人員之間的聯(lián)系,使信息能第一時間分享到各個員工手上,提高了毛利率和庫存周轉率。
3.1.2全方位的品牌孵化戰(zhàn)略
品牌孵化的關鍵在于品牌定位的準確性。品牌定位在企業(yè)運作中占據(jù)著精髓位置,品牌定位的準確性關乎企業(yè)生存下去的必要性。韓都衣舍在做第一個品牌HSTYLE時,就已注冊了二十多個商標,到想創(chuàng)建品牌時就直接拿過來使用,省去了中間行政部門受理的時間[13],這是韓都衣舍對品牌定位的戰(zhàn)略性,具有審視未來品牌競爭的多角度眼光。公司內采取自我孵化模式,模式的組成有3個方向:一是品牌下的優(yōu)秀買手制小組自己提出建立品牌;二是公司內部自己提出建立新品牌;三是公司并購品牌模式。發(fā)現(xiàn)一些品牌銷售增長良好、產品有特色并希望做大做強的小品牌,將其購到自己公司旗下,原品牌總監(jiān)繼續(xù)擔任該品牌的總監(jiān)。
韓都衣舍的品牌孵化策略是全方位的,注冊品牌自我孵化和并購品牌雙向前行。屬下品牌細分化、專業(yè)化、小型化,進行全方位的布局,包括產品風格的差異化,遵循消費者熱衷的潮流時尚,滿足小眾市場的服務需求,以小眾風格轉動大市場潛力。一個品牌的力量有限,眾多個品牌組合起來的價值創(chuàng)造就難以估量了。既然可以發(fā)展這么多品牌,韓都衣舍在品牌之外的人才配套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已經建立起來的品牌,就要通過不同的方法讓它生存下去,這也是品牌孵化戰(zhàn)略的初衷。
韓都衣舍作為國內著名的快時尚品牌,在產品上新的反應速度上有自己獨特的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1)產品的快速反應機制得益于強大的買手制小組模式,產生了快速時尚化的產品開發(fā)體系。每天品牌上新數(shù)量近百款,在架銷售的商品達6 000余款,當季規(guī)劃開發(fā)新品約4 500款,每年開發(fā)款式達30 000款[13],超過了ZARA等,同時售罄率還保持在90%;2)與在架銷售款式配套的“爆旺平滯”單品評價體系[14],最大化地營造產品的價值。韓都衣舍每15 d便會對所有款式進行評比,爆款和旺款因其銷量高,馬上返單增加訂單量,平款和滯款銷量較低,馬上進行打折促銷或者下架處理;3)產品正式銷售前會進行預售活動。觀察哪些款式收藏量、預購量和瀏覽流量占優(yōu)勢,正式銷售時便會重點推出熱銷款,同時再反饋給工廠增加訂單量。
韓都衣舍的1件衣服從設計到上新僅需要24 d,這個水平領先國內眾多快時尚品牌,得益于其背后強大的柔性供應鏈,這就是開發(fā)和上新速度快的原因。韓都衣舍下單的款基本上為款多少量,而且要求大貨速度快,靈活性高,因此,培養(yǎng)了一批忠實的加工廠,以適應他們這種節(jié)奏的需求,韓都衣舍把加工廠進行模塊化劃分[15],1個工廠只負責1個工序,1件服裝由幾個工廠共同完成,包括供應面料也放給工廠讓其訂購,通過切斷分開供應鏈的煩瑣連接,將訂單進一步細分,減少了中間程序,使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品質更好,這樣能獲得更短的資金周轉周期和更少的庫存和風險。
有人說線上品牌線下化不久將會是一個大的趨勢,但是韓都衣舍依然堅持只做線上,做單方向的營銷渠道,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次革命,是一項技術,需要順勢而為,這是韓都衣舍的獨到之處。韓都衣舍從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做線上,沒有線下的經驗,但是他們集中力量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大浪潮中把線上快時尚品牌做得非常好,并且只做自己具備優(yōu)勢的事情,因此,韓都衣舍沒有線下店鋪的資金流困擾,沒有線下店鋪帶來的緊張感,可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整個企業(yè)運營機制的管理上,進行升級和改革。
招募風險投資是公司擴大資金鏈的一個常用方法,韓都衣舍沒有主動尋找風投,但還是有企業(yè)看到了韓都衣舍未來的發(fā)展?jié)摿?。多方向擴大資金鏈策略主要有3個方面:1)2010年美國著名風投公司IDG投資1 000萬美元;2)2014年李冰冰、黃曉明和任泉3人成立的天使風投基金Star VC投資1 000萬元,它也是Star VC基金投資的第1個項目[13],而且還是服裝品牌;3)明星效應帶來的資金鏈提升。同是2014年,韓都衣舍簽約全亞洲知名的明星全智賢,因其在國內圈粉無數(shù),加之她的傾情代言,韓都衣舍當年的銷售發(fā)生很大的提升;2015年簽約韓國當紅巨星樸信惠和安宰賢,繼續(xù)開拓明星效應帶來的粉絲營銷之路;為韓都衣舍入股的Star VC基金的3個明星天使:李冰冰、黃曉明和任泉,在入股當年經常在微博端與粉絲互動和送視頻祝福等,宣傳韓都衣舍,極大地提升了韓都衣舍的知名度和價值創(chuàng)造。
風投后的資金應用使韓都衣舍輸入了新鮮的血液,主要表現(xiàn)是:公司人數(shù)增加,招收了一批服裝專業(yè)院校的學生;開發(fā)、完善了公司與企業(yè)資源管理計劃系統(tǒng)配套的物流供應鏈系統(tǒng)流程。這2件事情是常規(guī)線上品牌的核心點。
韓都衣舍在企業(yè)文化方面有自己很獨特的想法,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1)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作為企業(yè)的文化。將公司比作一包治病的中藥,每個員工是這包中藥里的一味藥材,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發(fā)揮著作用,缺少任何一味草藥都不能完美地治愈病癥。2)公司每個人取《本草綱目》中一味藥材的名字,即花名,同時花名背后都有自己這味藥材的獨特作用和藥理,即在疾病中的作用,也是對公司的作用,缺一不可;3)韓都衣舍以國內幾大名山的名字命名會議室的稱號,比如泰山室、武夷山室、黃山室等。
花名和以名山命名的會議室是一個整體,山不離花草,花草不離山,寓意企業(yè)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需要整個團隊良好的相互協(xié)作、相互聯(lián)系,花草山在系統(tǒng)中都具有自身的價值定位,缺少任何一個部分,整個系統(tǒng)都有可能不運作,意在培養(yǎng)員工的大局意識和團隊意識。
從韓都衣舍、EMINU、裂帛、茵曼四大快時尚品牌的價值創(chuàng)造策略來講,其中一些策略對傳統(tǒng)品牌轉型或者其他服裝品牌的營銷都是教科書式的實踐檢驗。
通過分析韓都衣舍、EMINU等品牌的價值創(chuàng)造策略,本文總結提出針對服裝品牌價值提升的2個建議。從宏觀層面講,招募風投公司入股公司。擴大資金鏈的周轉力度和提升品牌影響力。未來品牌之爭必定是多品牌之爭,用合適的方法建立多個小而美的品牌。順行品牌產品風格細分化、差異化的趨勢,為小眾市場服務,贏得大多數(shù)人的信任。打造適應公司自身節(jié)奏的供應鏈,包括ERP等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物流運輸系統(tǒng)等,培養(yǎng)忠于自己的一批加工廠,提高供應鏈物流轉換效率。主張線上和線下同時建設,線下以幾家店鋪為基點,親密表征品牌的獨特細膩感,有利于宣揚品牌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同時可極速地獲得產品信息端等的反饋,這樣利用線下的強大流量和信息反饋助力線上的運營銷售,打造線下線上一體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尚生態(tài)系統(tǒng)。從微觀層面講,“網(wǎng)紅”經濟目前是服裝品牌營銷的一種新興方式,速度快、效果好,投入少。規(guī)劃網(wǎng)紅營銷的策劃賣點和銷售方案,選擇當季新品、預售或爆款燃爆吸引流量,以點帶面,以面帶動其他品類銷售;建立適應品牌發(fā)展的產品快速反應機制。款多、少量,減少庫存壓力,縮短產品上架周期,讓消費者對品牌時刻保持一種新鮮感;制定適合品牌發(fā)展的價格曲線,據(jù)調查分析,消費者能接受的線上價格[16]區(qū)間在100~500元之間,這也是中低端品牌策略,在中高端品牌中可適當?shù)卣{整價格區(qū)間。發(fā)展線上代理店鋪,擬定合適的代理政策,吸引優(yōu)質的代理商,擴大產品的銷售渠道,代理店鋪既能增加銷售,又能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提升快時尚品牌價值運營策略的2個方面,需要品牌內部每個部門的同力協(xié)作,才可使價值最大化;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電商風起云涌,快時尚線上品牌的價值創(chuàng)造之路仍然很艱難,需要因地制宜,找到適合品牌的發(fā)展策略,才能不被淘太。
[1] 李燕,劉詠梅.基于H&M與Meters/Bonwe的快時尚服裝品牌戰(zhàn)略對比分析[J].現(xiàn)代商業(yè),2011(1):169-170.
LI Yan,LIU Yongmei.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ast fashion brand strategy based on H&M and Meters/Bonwe[J]. Modern Business,2011(1):169-170.
[2] SHERIDAN M, MOORE C, NOBBS K. Fast fashion requires fast marketing: the role of category management in fast fashion positioning[J]. 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2006, 10(3): 301-315.
[3] TOKATLI N. Global sourcing: insights from the global clothing industry: the case of ZARA, a fast fashion retailer[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8, 8(1): 21-38.
[4] GABRIELLI V, BAGHI I, CODELUPPI V. Consumption practices of fast fashion products: a consumer-based approach[J]. 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2013, 17(2): 206-224.
[5] 宋韜.“快時尚”服裝品牌的營銷特點及其對中國服裝產業(yè)升級的啟示[J]. 經濟研究導刊, 2010 (24): 166-167.
SONG Tao. The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fashion″ fashion brand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garment industry[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10 (24): 166-167.
[6] 顧俊侃. 快時尚品牌的成功與失敗[J]. 價值工程, 2014, 33(5): 159-160.
GU Junkan. Success and failure of fast fashion brands[J]. Value Engineering, 2014, 33(5): 159-160.
[7] 索菁. 依米奴: 快時尚風暴襲來[J]. 紡織服裝周刊, 2013 (6):53.
SUO Jing. EMIMU: Fast fashion storm coming[J]. Textile and Apparel Weekly, 2013 (6):53.
[8] 佚名.依米奴服飾:攜手WGSN布局中國快時尚市場[EB/OL].全球時尚品牌網(wǎng),2014-05-08[2016-08-12].http://www.glosspp.com/news/7692.html.
EMIMU Clothing: join WGSN layout China fast fashion market[EB/OL]. Global Fashion Brand, 2014-05-08[2016-08-12].http://www.glosspp.com/news/7692.html.
[9] 李菁,張慨.裂帛設計師品牌推廣策略研究[J].祖國,2013(18):12-14.
LI Jing,ZHANG Kai. Study on the designer brand promotion strategy Liebo[J]. MotherLand, 2013(18):12-14.
[10] 張伯崝.裂帛們給美邦上的兩堂營銷課[J].銷售與市場(渠道版), 2013(3):26.
ZHANG Bozheng. Liebo to the two class marketing Meters Bonwe[J]. Sales and Marketing (Channel), 2013(3):26.
[11] 郭娟.茵曼的互聯(lián)網(wǎng)萬米長跑[J].IT經理世界, 2014(9): 11.
GUO Juan. INMAN′S Internet long-distance run[J]. IT Manager World, 2014(9): 11.
[12] 張慧,國贇.韓都衣舍以買手模式為核心的經營戰(zhàn)略分析[J].商場現(xiàn)代化,2015(31):33-34.
ZHANG Hui,GUO Yun. HYSTYLE:The starry analysis by the buyer mode as the core business strategy[J]. Market Modernization, 2015(31):33-34.
[13] 武琪.一個電商的成長時代:訪韓都衣舍電商集團董事長兼CEO 趙迎光[J].財經界,2015(9):81-84.
WU Qi. The growth of an electricity supplier era: Hystyle business group chairman and CEO Zhao Yingguang[J]. Financial Community, 2015(9):81-84.
[14] 石春樂, 陳煒, 楊以雄. 快時尚品牌產品開發(fā)流程對時間績效的影響[J]. 紡織學報, 2016, 37(10): 113-119.
SHI Chunle,CHEN Wei,YANG Yixiong.The impact of rapid fashion br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on tim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6, 37(10): 113-119.
[15] 葉丹. 公眾號《錦衣衛(wèi)葉丹》之《北行漫記》:走進韓都衣舍我眼中韓都衣舍的核心競爭力[J]. 中國皮革, 2015 (2): 32-34.
YE Dan. The number of public ″14 Blades Yedan″ of the ″North Star over China″:walking into the Korean clothes shed my eyes ar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both China and Koreahomes[J]. China Leather, 2015 (2): 32-34.
[16] 王秋月. 快時尚服裝品牌的價格容忍度影響因素[J]. 紡織學報, 2015, 36(3): 153-160.
WANG Qiuyue.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ice tolerance of fast fashion brand[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5, 36(3): 15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