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元
語言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同樣的教學內容,由于教師教學語言的區(qū)別,會有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小學教學中,老師語言的運用直接關系到對學生的教育與課堂教學的效果,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也不例外。
一、用藝術的語言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要重視實際操作訓練,但也要重視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和準確性,要運用科學規(guī)范的語言去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和準確性,直接決定教學的效果。有的老師總認為信息技術主要是教會學生學會操作,老師的語言缺乏嚴謹和藝術,對教學影響不大。我們做過一次統(tǒng)計,在五年級的兩個不同老師的教學中,一個是專職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另一個是語文教師兼職教學的。專職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不善于啟發(fā)學生,教學語言枯燥,只重視實際操作;而另一個語文教師兼職教學的老師在實際操作中不夠熟練,但他能啟發(fā)學生自己去學會操作。一年后,許多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的教學效果并不滿意,主要原因是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沒有興趣,感到教學枯燥,學習缺乏興趣。在學年考核中,善于運用藝術語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老師所帶的那個班級的教學效果還好于專職的信息教師。
教師的教學語言最基本的標準是規(guī)范和準確。信息技術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教學語言也必須準確和規(guī)范。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許多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老師,重視實際操作多,注意語言修養(yǎng)少,認為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實際操作,對教學語言不去注意準確和規(guī)范,隨意性很大。導致課堂語言隨意,學生學習沒有興趣,教學效果也不好。實際上,信息技術教學與別的學科一樣,在語音、語速等方面恰到好處,吐字清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給學生以樹立榜樣,讓學生也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比如教師把鼠標操作中的“單擊”說成“點擊”。“單擊”一詞,是信息技術中常用的專業(yè)化詞匯,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而“點擊”是生活化的語言,雖然表面看似乎非常簡單,但這樣的說法對于小學生而言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在教學中這些簡單通俗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能產(chǎn)生很的教育教學作用,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認知。
二、運用啟發(fā)性語言推進學生的思維
語言是教師用來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語言的水平和運用的技巧,直接影響到教育和教學的效果。教師的教學語言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富有啟發(fā)性的藝術效果,不僅可有效推進教學流程,而且加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更重要的是教師適切的教學語言有助于推進學生的思維運轉,對于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提升學生的思維運轉能力的重要平臺。
比如,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上,剛開始,老師就播放了一首學生很熟悉的歌曲《隱形的翅膀》,孩子們被歌聲吸引了,這時候教師又在電腦上展示著一幅很漂亮的歌詞來對應作品,孩子們看著歌詞,隨著音樂一起歌起來。
音樂節(jié)奏慢慢停了,老師主動地鼓起了掌,說:“唱得真好!老師都被你們感動了!”
一個孩子突然冒出一句話:“老師,我也要做一份作品,把我喜歡的歌做出來!”
“好啊,那你打算怎么做呢?”我接著問。
一個能力很強的學生說:“我可以先上網(wǎng)搜索,把歌詞和圖片都下載下來,然后在WORD中再創(chuàng)作?!?/p>
這時候,好多孩子七嘴八舌地叫起來:“老師,怎么上網(wǎng)???怎么把歌詞和圖片都下載下來啊?”
(我心里想:上網(wǎng)是下學期的學習內容,有些孩子基礎比較好,對于上網(wǎng)已經(jīng)很熟練了,但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要求有點高了,怎么辦呢?)
于是,我說“我們班有很多小老師,上網(wǎng)已經(jīng)很厲害了,我們三四個人一組來共同創(chuàng)作,怎么樣?”
“好呀!”孩子們高興地開始分組活動了。
三、運用體態(tài)語言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教學語言主要是口頭語言,也包括體態(tài)語言。小學的信息技術教學更多的要運用體態(tài)語言,用動作去描述教學過程。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毙W信息技術教學中,要適當?shù)剡\用教師的體態(tài)去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態(tài)語言是最有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在教學中,老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向學生發(fā)出的教學信息和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在課堂上,老師不僅要學會科學規(guī)范的運用好教學語言,還要學會科學巧妙地運用體態(tài)語言。尤其是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著電腦與顯示器之間的阻隔,師生之間的交流,就更需要通過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來進行。所以,信息技術教師不能將目光全部鎖定在電腦屏幕中,要抽出時間和機會多到學生座位上行走,通過與學生眼神的交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被重視、被關心。這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動力思維,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益。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自身教學語言有著對于課堂的引領作用和對學生學習效益提升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學會運用溫暖的語言去引導和教育學生;用和善的語言去改善課堂教學氛圍;要注意避免教學中的語言沖突。二、基于科學前概念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設計意圖:在學習本單元內容前,教師已經(jīng)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班級每一位學生的關于蝸牛的“科學前概念”進行調查摸底;發(fā)現(xiàn)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下,對蝸牛已有初步了解;在設計此教學過程時,教師就以此為基礎,跳過學生已知的環(huán)節(jié),引導他們探索未知的知識,糾正錯誤概念,理清本模糊的“科學概念”。)
2.自主觀察,探索未知的秘密
第一階段:肉眼觀察
第二階段:用觀察工具——放大鏡來觀察
第三階段:觀察運動及應激反應
3.科學成果匯報
(設計意圖:匯報交流是檢驗學生實驗能力及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交流中可以了解學生的探究過程是否規(guī)范,科學概念的表達能力如何等。一次次的交流匯報,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概念,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一階段不再是簡單的匯報,還有問答環(huán)節(jié)。加入問答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yǎng),還能鍛煉孩子的解決問題回答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最后的小結,將整個探究及匯報過程進行總結,對學生課前的錯誤的科學前概念進一步糾正、模糊的概念進行強化及鞏固本課知識點起了重要作用。)
4.課外拓展
(設計意圖:科學課的研究活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應向課外、校外進行延伸,從而使知識得到擴展。通過本節(jié)課的自主觀察及小組交流,學生已對觀察動物的方法有了一定認識,由此及彼,在課外對于蝸牛的進一步觀察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探究能力會有進一步提升。)
三、課前課后問卷填寫實例
四、基于教學效果的淺談
科學前概念為設計基礎。在上這堂課之前,筆者就已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學生的關于“蝸?!钡目茖W前概念進行調查,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及錯誤或模糊概念。如:蝸牛的觸角數(shù)量,眼睛嘴巴在哪里等。若不對這些“科學前概念”加以正確的引導,那么孩子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及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就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混亂或偏差,之后再來糾正這些混亂或偏差的觀念就會無形中加大教學難度,降低教學效果。
上完課后,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蝸牛這一課的掌握情況出乎我的意料,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可見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驅使下的探究欲是比較強烈的;且在填寫記錄單時,雖然需要老師事先將記錄單讀一遍,畢竟現(xiàn)在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限,但是,近乎3/4學生能將記錄單準確填寫。在他們的模糊概念、偏差概念、有誤概念未根深蒂固之時,及時加以引導,這些概念會比較容易糾正和清晰化。
從這堂課我們也可以清楚了解到,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關于科學的前概念已然非常豐富;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已十分強烈;在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關乎科學的小知識;雖然這些“小知識”有的較片面、有的較模糊、有的甚至與科學有出入,但只要教師稍加引導,他們就能很快改變,將片面的全面化、將模糊的清晰化,而錯誤的也會很快糾正。如若在他們形成科學前概念初期,還沒有根深蒂固之時置之不理,那么,原本片面的更片面,原本模糊的更難清晰,也許還會往反科學方向發(fā)展,原本錯誤的會更加牢固。到那時再去引導和糾正,再去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會不會有些晚呢?這個問題也值得我們所有科學老師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