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嵐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學尤其如此.如何在課堂上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灌輸”為“樂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可是,現(xiàn)在有的課堂上,老師為了趕進度或者為了凸顯課堂的完整和美感,連停下來傾聽學生的聲音的時間都沒有.下面筆者就分享一個筆者遇到的小案例:
例如,在進行“解比例”教學時,在筆者講解如何解x∶320=1∶10這樣的比例后,試著讓學生解比例2.41.5=6x.在學生獨立試做后,筆者讓一名學生到講臺上板書,結果生A的板書是x=2.4×61.5.接下來,筆者又讓一名學生上臺糾正,并說明過程.
課后,筆者對本班的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談話.筆者發(fā)現(xiàn)像生A這樣的學生至少有10人.通過談話,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同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掌握得很好,大家都能用手勢表示比例中內項、外項的位置關系.那么為什么課上解題的時候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呢?于是,筆者讓生A介紹一下自己的想法.生A說:“因為兩外項的積除以內項等于另一個內項.所以,我用這兩個外項相乘,除以這個內項,就能求出這個比例中的x.”她邊說邊指向黑板中的等式“2.4x=1.5×6”.這時,筆者終于明白問題出在哪里了——“比例的內項和外項,的‘內和‘外應該指的是數(shù)字在比例中的位置,而不是在2.4x=1.5×6中的位置.”
在理解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時,學生往往更關注位置關系,而忽略這個位置關系的前提是在比例中特有的.因此,在學習和運用時容易出錯.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呢?是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強化形式,還是教師不斷說教,還是從問題入手?哪個更高效呢?無疑,基于學生的課堂,我們就應該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難點才算是真正的知識難點.教師在講解時不應該只是針對知識本身的難點,更多的應該是關注學生,只有學生認真聽了,老師的講解才算是有效的.如果一節(jié)課上完后,老師覺得講得很精彩,那不是真正的精彩,因為你的目標不一定達到了.課堂不是教師的表演舞臺,只有真正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聽明白,才算達到了教學目標.因此,筆者認為基于學生問題的導向的引導才能算作是有效的引導,這樣的引導才能達到有效或高效.基于學生問題的導向的對話才能算作是有效的對話,這樣的交流才能達到有效或高效.因此,作為教師,讀懂學生應該是我們的第一課.
一、在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中讀懂學生:關注問題解決的認知層面
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思維的認識和了解一般是不正式的、缺乏條理和連貫性的.例如,在第12屆全國新世紀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系列研討會現(xiàn)場,即使是學生書面表達了思維過程,面對同一份答卷,與會教師給出的評判也同時存在好、中、差三個類別,評價結果存在很大的差異.這說明,教師的教學經驗和主觀判斷在評價學生的思維過程時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因而導致了評估過程中的較大誤差甚至是錯誤.因此,教師需要有很成熟的分析框架來分析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獲得這種很成熟的分析框架來分析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不容易,而讀懂學生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僅憑經驗顯然是不夠的,這是一個需要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的過程,即在反思自己的教學中學習如何讀懂學生、在他人的理論研究成果中學習如何讀懂學生、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如何讀懂學生.
二、在互動交流中讀懂學生:傾聽你的學生并有效提問
我們知道,中醫(yī)的四種診斷方式之一就是“聞”,聞就是聽.教師讀懂學生的過程也包括一個診斷的過程,也離不開聆聽學生.既仔細聆聽學生對自己提問的回答,也聽學生之間的對話.
那么數(shù)學課堂的互動交流應該怎樣進行呢?數(shù)學課堂交流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自我交流,具體體現(xiàn)為自我思考和反??;第二類是與他人交流,具體體現(xiàn)為與任課教師和同班同學進行交流.在中國課堂上,第一類數(shù)學交流遠遠多于第二類數(shù)學交流.
中國的數(shù)學課堂應該強化第二類數(shù)學交流.因為發(fā)生在課堂內與他人的數(shù)學交流是所有學生一起共同參與思考問題的過程.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相互質疑、辯解、并最終澄清,這些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對數(shù)學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在課堂上讀懂學生的兩個關于提問的建議
1.盡量避免提一些只需用“是”或“否”回答的問題.用“是”或“否”回答的問題,往往難以診查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
2.在學生給出答案后要學會追問,或者把該答案交給全班或其他同學討論,以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
總之,為了在課堂上讀懂學生,教師需要提出能激發(fā)和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問題并要求學生口頭或書面闡明和證實自己的想法和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師生互動交流時,教師應仔細傾聽學生,從而改進教學決策,引導學生的思維進程,深入跟蹤.
簡言之,只有讀懂學生,教師才能制定正確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決策,課堂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的發(fā)展,我們才能真正地從“有效”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