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浥,谷禹秀,劉芷君,趙夢瑩,孫云,鄧婷婷*
(1.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2.北京東方國藝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茶藝演示逐漸轉型為情節(jié)完整的主題茶藝節(jié)目,趨向于舞臺劇。這些節(jié)目融合了各類優(yōu)秀文化,具有故事性、啟發(fā)性、欣賞性。不同的節(jié)目承載了不同的精神文化內涵,體現了編創(chuàng)者的創(chuàng)意,使得主題茶藝百花齊放,且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茶葉的沖泡工藝和品茶韻味。至今,全國大學生茶藝技能大賽已圓滿舉辦三屆,見證了我國茶文化與茶藝的迅速發(fā)展。其中,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茶藝技能大賽于2016年在福建農林大學舉辦,作品《閩茶薈萃絲路香》同臺呈現6種清飲和1種調飲,站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角度,立意高遠,感染力強,獲得了團體賽一等獎。文章以此節(jié)目為例,通過探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創(chuàng)作歷程,以此展開茶藝編創(chuàng)的探討與研究,以期為更多茶藝編創(chuàng)者提供借鑒與參考。
從茶藝的功能來看,茶藝可分為生活型茶藝、經營型茶藝和表演型茶藝。作為茶藝發(fā)展的方向之一,表演型茶藝主要突出其審美性。表演型茶藝的題材分類中,“創(chuàng)意”一類的主題各式各樣,常見于茶藝比賽與社會表演,包含歷史故事、禪茶一味、夢境哲學等不同的內容[1]。作為節(jié)目的靈魂,茶藝的主題奠定了節(jié)目的基調,因此主題應該抓住時代脈搏,立意深刻,凸顯亮點。同時,節(jié)目又應別開生面,具象易懂,著重塑造意境。
福建自古海運發(fā)達,福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船隊從泉州出發(fā),沿著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海岸線航行,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歐洲和東非。茶葉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外銷商品,茶文化也是中華文化傳播于全世界的象征[2]。我國茶葉對外貿易和茶文化傳播的途徑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基本一致[3]。
福建先民率先將茶葉銷往世界各地。早在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就大力發(fā)展海外貿易。北宋朝廷在泉州設置福建路提舉市舶司,使其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迅速上升,彼時茶葉已成為出口商品。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與英王查爾斯二世,也將武夷茶帶入英國皇室,飲茶風尚蔓延到王公貴族,及至普通百姓,引發(fā)了全球飲茶風尚,且把最好的紅茶稱為Bohea Tea(武夷茶)。茶禁松弛的明末清初,閩茶成為了中國茶在歐洲的代稱[4]。再到清朝時,福建茶葉出口量上升至首位,海上絲綢之路被稱為“絲茶之路”。輝煌的海洋外交史,讓福建保留的“海絲”史跡遺產星羅棋布、不勝枚舉。例如,鄭和時期絲綢之路上盛行的福建南北繡藝——“柳針連理”、泉州東門外圣墓旁的“鄭和行香碑”、地域特色鮮明的媽祖文化等。因此,以茶為媒,探尋閩茶海絲歷史,站在世界大融合的角度立意,正契合“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主旋律。
遵循歷史的情景再現是許多舞臺表演的切入方式,在主題茶藝節(jié)目中也較為適用。英國人偏好調飲紅茶,有飲“下午茶”的習俗。一首英國民謠唱道:“當時鐘敲響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節(jié)目以此為高潮的立意點,設計出遠洋航船滿載薈萃的閩茶到達英國,舉世矚目的場景。而后設計節(jié)目的切入點,以具象的出航場景開篇,通過男聲朗誦:“雄邁的出航號角已然響起……”,將評委老師和觀眾帶入情境。閩式工夫茶沖泡技藝贊頌了先輩們篳路藍縷的航線開拓之路;航海日記無處可尋,卻可以從閩茶海洋文化史繁盛的至高點,一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喚醒國人心中的海洋精神與文化自信,回顧和紀念的同時,助力新時代下的“一帶一路”建設,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茶、福建茶。
明清時期,福建茶農創(chuàng)造了紅茶、烏龍茶、茉莉花茶、白茶等茶類,烏龍茶加工工藝更是把閩茶推向了頂峰。溯源到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相關史跡,選出了正山小種、大紅袍、鐵觀音、石亭綠、白毫銀針和茉莉花茶等六種福建典型茶品進行沖泡。
英國《茶葉字典》注釋“武夷(Bohea)”為“中國武夷山所產的茶,常用于指代品質最佳的中國紅茶”。紅茶鼻祖正山小種首創(chuàng)于武夷山桐木地區(qū),已有400多年歷史,湯色紅艷,帶松煙香、桂圓味,加入牛奶茶香不減,湯色柔亮,適合調飲。正山小種風靡全球的歷史,是福建茶文化在世界繁榮的典型,最宜作為主泡茶品。
英文中“tea”源于閩南話對茶的稱呼“tay”,可見閩茶不僅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滲透到他們的語言體系中,成為一種長久保留的文化標識。安溪鐵觀音創(chuàng)制于清雍正年間,工藝傳入閩北與臺灣,跟隨泉州人來到東南亞、歐洲等地。傳統(tǒng)工藝生產的鐵觀音為濃香型,有馥郁蘭花香,“音韻”顯著,享有“七泡有余香”的美譽。大紅袍產于福建武夷山,明末清初即有其名,蘭香馥郁持久,葉片“三紅七綠”,“巖韻”明顯。這兩款烏龍茶醇厚甘香,最宜體現出海遠航船員的氣度。
細數海絲史跡,有三款茶,清雅芬芳,聞名遐邇,是閩茶絲路的最有力見證。九日山祈風石刻群中比《茶經》還早404年的“蓮花荼襟”摩崖石刻,也是福建最早有關茶的石刻,石亭綠便產于九日山,屬炒青綠茶,具綠豆香、杏仁香與蘭花香;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暢銷國際的白毫銀針滿披白毫,湯色杏黃,滋味清鮮;茉莉花于西漢時從佛國印度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后福州茶人始創(chuàng)茉莉花茶,工藝源于宋,始于明,其外銷盛況自五口通商后延至抗戰(zhàn)時期,直至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與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才重新進入國際視野。今日,閩茶洗凈鉛華,藏起歷史沉浮,開啟文化的新紀元,這便是石亭綠、白毫銀針和茉莉花茶佇立一方的溫柔[2]。
2.2.1 茶具選用
茶具的選擇標準應凸顯茶品特征,兼顧實用與美的功能。胭脂紅釉于康熙年間從荷蘭經絲綢之路傳入,故又稱“洋紅”。選用胭脂水美人肩瓷壺進行沖泡,恰似正山小種在世界大放異彩,寓意茶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品質,第一沖茶湯選用錘目紋玻璃勻杯,以壺承架高置于茶席左上角備用,突顯湯色的紅艷;烏龍茶香高味醇,最宜使用壁厚、保溫性好的茶具以激發(fā)茶香,因此節(jié)目選用樸實大氣的銀斑側把壺,見圖1;白毫銀針、茉莉花茶和石亭綠則選用具有絲路意義的德化窯三才杯,青白相間、素雅端莊,玻璃材質的杯身能充分展現曼妙的葉形、葉色。源于英國的骨瓷下午茶茶具潔白透亮,可充分體現英式調飲紅茶的湯色。
圖1 茶具展示Fig.1 Exhibit of several different tea sets
2.2.2 茶席設計
主題茶藝中設計的茶席為藝術茶席,較生活茶席而言更注重舞臺美術,需要強有力地烘托和傳達氣氛。因此,茶席除了要服從茶具“不可缺少、干濕分區(qū)”等基本原則外,還需要對茶桌、桌布、道具、相關工藝品裝飾等進行創(chuàng)新,這對創(chuàng)編者的審美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
在舞臺設計上,茶席整體呈寶船船頭右偏15°狀,船頭不直沖評委與觀眾。整體臺面包括6張泡茶席,8個表演位置,分為三階,見圖2。第一階的主泡席選用矮桌,跪坐的方式進行表演;第二階的2位男士端坐表演,中高度的泡茶席相隔半米;第三階選用較高的桌子站立表演,3位副泡,泡茶席合并。解說員活動于舞臺的左側,矯正了整體茶席偏右的設計,平衡舞臺重心。英國人扮演者端坐于主泡左側進行調飲。舞臺整體的設計和茶具的擺放,既營造了高低錯落的效果,又充分呼應了主題。
主泡茶桌為船頭模型,根據南京寶船廠遺址公園仿古鄭和寶船按比例制成,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頭浮雕,模型四周海浪狀藍紗具有乘風破浪時代之勢的寓意。主泡采用淡黃色桌旗將茶具分區(qū),突出胭脂紅的靚麗。五席副泡選用藍薄桌布,呼應海上絲綢之路的主題。
服裝除了要塑造茶藝表演者外部形象,體現演出風格外[5],還要求符合中式傳統(tǒng)審美,素雅不花哨,與茶席顏色搭配。主泡身著繪有水墨山水的中式歐根紗茶服,寓意祖國山清水秀孕育好茶,再以呼應湯色的玫紅色流蘇修飾點睛,突出的現代元素寓意新時代祖國引領先鋒的氣概;男士身著淺藍色中式服裝,如同沉寂的大海給人以安定、深邃、穩(wěn)重的思想意境;女士副泡身著白絲綢底覆薄紗繡花旗袍,遠看素雅,近看靚麗,寓意祖國特產薈萃,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繁盛。女士編發(fā)造型年輕活力,優(yōu)雅從容;男士露額,溫和自在,如彈冠振衣之氣。
圖2 茶席設計Fig.2 Design of tea table
目前,LED屏幕背景已成為舞臺設計的主要手段之一,烘托節(jié)目氛圍效果顯著,建議在今后的主題茶藝表演中廣泛使用。茶藝背景展示主要采用視頻或幻燈片放映,作品采用幻燈片放映形式,借鑒國畫留白與書法落款蓋印的方式進行設計。背景圖多選用海絲史料,如建國后武夷山對外出口貿易的正山小種紅茶包裝箱,記載了海禁初弛閩茶對外貿易的武夷山《郎氏族譜》等,再配合福建海洋風光與特色人文景觀、英式下午茶油畫等進行展示。背景將福建茶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繁盛的史料依據列舉而出,一覽福建省海洋文化的歷史遺產,并配合節(jié)目解說詞全文,連貫性強,審美價值高,使評委老師和觀眾能更加直觀地感受節(jié)目的意境美,引發(fā)共鳴。
作品解說詞以散文的形式來撰寫[1],情感遞進,重點突出。其主體可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入場到翻杯的環(huán)節(jié)。海員為了把家鄉(xiāng)的茶香帶往世界,出行前手捧故鄉(xiāng)的沙土祈求出航平安。他們甚至丟棄了峨冠博帶,懷著對海洋的這股熱情,在刺桐港(今泉州)踏上出航的船隊。先輩曾經如此的滿腔熱血,方使海絲的繁盛影響至今。
第三部分是整個節(jié)目的高潮,從英國人扮演者出場到退場。英國人與主泡使用英語交流,先品嘗正山小種再進行調飲。與此同時,三位女士副泡為評委老師奉上茶。以寶船為抽象載體的中國茶文化傳播到了西方,與牛奶融合,歷史上的驚鴻一瞥成就了名滿天下的中國茶。接著,英國人以“When the clock strikes four, everything stops for tea.”發(fā)聲,邀請主泡和男士副泡將茶湯與調飲紅茶分享給評委老師。
節(jié)目的最后一部分表達了美好的期望,達到情緒與共鳴的高潮。隨著奉茶完畢,重拾絲路印記,在新時代“一路一帶”的美好愿景下擁有了重振海洋文化的信心,這不僅是福建茶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國文化的自信,閩茶絕響,薈萃中華,泱泱大國,何以不興!
背景音樂需要配合節(jié)目的整體意境和解說詞的情節(jié)發(fā)展,因此,節(jié)目選用了近現代的音樂風格,多首純音樂曲目剪輯成型。首先以潮起潮落之聲開篇入場,節(jié)目的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使用鋼琴曲 《孤獨的巡禮》,節(jié)目的高潮部分選用《The Poseidon》曲目的高潮部分并漸出式緩緩落下。音樂轉換也起到轉場的作用,并營造意境。第四部分采用《空の涯まで》(在天空的南端),為音樂的最高潮,塑造升華主題的意境。
正山小種茶水比例為1∶50,沖泡水溫為90℃左右。大紅袍和鐵觀音屬于烏龍茶類,使用的茶水比為1∶22,使用沸水沖泡,因此,陶壺底座加以燃燒酒精燈來保證水溫。石亭綠、茉莉花茶和白毫銀針,潤茶之后直接進行沖泡,茶水比例為1∶50。
主泡和男士副泡均采用壺泡法,女士副泡采用福建工夫茶泡法。在表演的過程中凸顯靜、雅、和的美感特性,強調自然。溫杯程序使茶具的溫度升高,能更好地激發(fā)茶香,促進茶葉品質的發(fā)揮。烏龍茶醒茶是指下茶后在茶壺中加入開水,浸沒茶葉,再快速出湯,可使第一泡茶湯的滋味和香氣更佳。綠茶、白茶和茉莉花茶的潤茶是指先加入少量水浸沒茶葉,再執(zhí)杯輕搖,一方面使茶水充分接觸,葉片舒展,另一方面潤茶程序可協(xié)調節(jié)目泡飲的整體步調。
沖泡時,烏龍茶、紅茶采用高沖手法,充分激發(fā)茶香。而綠茶、白茶和茉莉花茶水流高度較低,避免毫渾。沖泡之后,女士副泡依次展示三才杯中石亭綠、茉莉花茶和白毫銀針的姿態(tài)。節(jié)目采用的是“先洗品茗杯后出湯”的方式,使蓋碗中的各色茶類在洗杯過程中充分浸潤開來。壺泡法出湯時直接使用壺斟進品茗杯,來回斟茶以均勻各杯茶湯。
生產型企業(yè)在日常運營過程中需要采購大量物資,包括生產用的機器設備、日常生產原材料、日用耗材、辦公用品等。在這些物資中,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在生產成本中占據較大比例,對企業(yè)的利潤影響很大。雖然物資采購是日?;A工作,但又是一項比較繁瑣、工作量較大的工作。物資采購工作是否有序有效開展,對生產型企業(yè)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企業(yè)的物資采購工作進行梳理分析。
調飲紅茶使用正山小種紅茶的第一泡茶湯和溫牛奶進行調和,英式骨瓷茶具中的奶茶呈七分滿,再夾入一顆方糖,略微攪拌促進融化。
【進場】
大紅袍沖泡者:雄邁的出航號角已然響起,清晨的海霧依然浩浩淼淼,緩慢彌散。(大紅袍沖泡者半蹲,捧起故鄉(xiāng)沙土狀)溫厚的沙土夾帶著刺桐葉從指縫滑下,那將行的船員用顫抖的雙手將故土捧進行囊。
解說員:孟冬的風,勢要將千帆云檣推向萬頃碧波。問星宿羅盤,閩茶終將停在何方?是大洋蒼穹的彼岸?還是萬里無云的異邦?
【翻杯】故土閩茶,馥郁多彩,無邦不興,無遠不至。于是,他將峨冠博帶拋向他方,這片土地上的茶香,便成了他眼中執(zhí)著的汪洋。
【溫杯】長風為水醒去暮煙微茫,船艨攜著薈萃的閩茶,緩緩駛入世界視野所在的方向。鷗鳥掠過浪里氤氳的茶香,從此天下之茶以武夷為先。
【賞茶】三千里海岸線,寂闃從容地期待著人們的目光。原產于武夷桐木關的正山小種,色澤烏潤,細膩醇和,它運籌著吸引世界的松煙香,也裹夾著閩茶的精魂通江達海,在絲路綻放(正山小種賞茶);
【烏龍茶賞茶】千江萬流送來裊裊音韻巖韻,鐵觀音、大紅袍接踵而至;
【石亭綠、茉莉花茶和白毫銀針賞茶】云帆高張拂成縷縷清雅芬芳,石亭綠、茉莉花茶、白毫銀針紛沓而來。
【烏龍茶醒茶/石亭綠等潤茶/正山小種第一沖】石壺含煙,茶香借水而發(fā)。大紅袍醇厚甘爽,香銳濃長,品具巖骨花香之勝。鐵觀音蘭香馥郁,回味鮮甜,融萃七泡余香之韻。千里古道,萬丈東風,頃刻凝縮到了他們掌中那銀斑側把之上,此時的銀斑,正砥礪著千萬的浪子在天地間遠航(主泡將第一沖茶湯置于茶席左上角備用)。
【沖泡】注流汲水,船艨巍巍蕩蕩,懸壺高沖,滿船香氣高揚。
【展示石亭綠】散落在蓮花茶襟之上的石亭綠,雕刻著我們門庭光耀的時光;
【展示茉莉花茶】從佛國到中華,茉莉芬芳幽雅馥郁,又遠渡重洋;
【展示白毫銀針】白毫銀針滋味清鮮,一針一芽的光陰,浸潤著千秋百代的榮光。
【滌杯】柔荑的素手,浣動著如絲綢般的萬頃碧波,瞭向天際的遠方。手中的羅盤何曾錯失一片蓮洋?曾幾何時,先輩們篳路藍縷,出沒萬頃驚濤,櫛風遠航!寶舶所經之處,無痕無跡,無符無字,卻被尺素往來的帆影銘記,莫敢遺忘!
【出湯、斟茶】海納百川,盞育甘露。雙桅船穿過南海、太平洋,駛向印度洋、波斯灣。終于,在遙遠的大洋彼端,海岸線近在眼前,一聲遼闊的笛聲,讓中國茶走進世界的目光。羅盤西指,杯盞無聲,異邦的燕尾服尋著香氣而來。
【英國人上場】
英國人扮演者:Hi,guys.Welcome for your arrival.Nice to meet you!
主泡:Nice to meet you, too!
解說員:一盞馨香早已超越語言的隔閡。
主泡: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英國人扮演者品嘗)
英國人扮演者:Yes!Great.How delicious the tea is!I love it……Thank you for bringing me such delicious drink.(續(xù)杯、再品嘗)
解說員:杯盞依舊是杯盞,然而此刻,卻化作最柔和的茶香,付之于企盼,付之于贊頌,付之于名滿天下!
英國人扮演者:I think put some milk in it will make it more delectable.
主泡:Please.
【石亭綠等奉茶/英國人制作調飲紅茶】絲縷揚動,送來八閩坊巷間的陣陣茶香。八閩茶人執(zhí)著地認為,茶、瓷、絲綢三者的結合,方能傳達中國式的聲音。閩茶之美紛沓而至,在域外蕩出漣漪與余韻。
【正山小種、烏龍茶奉茶】
英國人扮演者:The tea from China changes the lifestyle of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When the clock strikes four,everything stops for tea.
解說員:當時鐘敲響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山海生,天地連,閩茶煌煌奏響歷史頌章。水乳交融之中,芳醇與濃郁兼收,清飲與調飲并蓄。調飲紅茶和而不同,卻早已名動世界。
【折返舞臺】當甘香縈繞在鼻尖,我們循著歷史折身而返。五代閩王,宋時市舶,柳針連理,鄭和行香,柔美的海絲滑過千年積累的醇韻悠長。
【品茗、熄火】潮起潮落,當時代的大潮再一次洶涌而來,強勁的海濤,日夜拍擊著我們的心岸,喚醒我們塵封已久的記憶與滿腔殷殷期盼。
【退場】只要大海長存,閩茶云帆屹立不倒,便總會有人血脈賁張,激亢勇敢地走向海洋。閩人“敢為天下先”的熱血,永遠不會被遺忘。閩茶絕響,薈萃中華,泱泱大國,何以不興!
茶藝編創(chuàng)走向規(guī)范化的同時,也在走向多樣化。40多年來,我國的茶藝事業(yè)空前繁盛,而茶藝編創(chuàng)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通過茶藝編創(chuàng),編者總結了一些經驗和問題。
主題茶藝中有許多以歷史為背景,需要注意不可扭曲歷史,要表達真實情感。這需要編創(chuàng)者具有潛心研讀歷史的精神和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茶藝節(jié)目面向大眾,特別是解說詞更應斟字酌句,如實表現歷史。在編創(chuàng)的過程中,在主題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上,意境的營造最為重要。首先,要選擇良好的切入點,將主題細化為表演過程中的具體細節(jié),太過抽象的表演無法體現主題;其次,表演者需要融入意境,以誠摯之心表現主題;再次,解說員的普通話應該要標準,充分練習,感情投入,帶動節(jié)目的節(jié)奏。最后,茶藝創(chuàng)編應回歸到茶本身,茶藝的本質是品飲藝術,編者在編排表演程序時,在重視泡飲動作協(xié)調優(yōu)美、不浮夸的同時,更應力求把茶泡好。
一臺好節(jié)目需要經過千錘百煉方可面向觀眾,首先需要編創(chuàng)者和茶藝師的共同努力和默契配合,從確定主題、定位角色到動作操練、整體操練,每一次的訓練都需要不斷地在細節(jié)上提出改進方案。茶藝是一門“塑造形象、傳達情感”的表情藝術[6]。茶藝表演過程中的動作要領、表情、奉茶、收具等所有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打磨。首飾、發(fā)飾、服飾、入場和退場的注意事項等都需要與場景適配,符合禮儀。主副泡配合默契,各司其職,有條不紊,使整個茶藝表演行云流水般和諧、自然地完成。
大學生作為時代文化的代表,茶藝創(chuàng)作時應弘揚主旋律,體現時代擔當。經過三個月的編排、訓練和打磨,《閩茶薈萃絲路香》作品終于面向觀眾,雖仍有不足,但盡力呈現,給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高亢深遠的主題與意境,絲絲入扣、一氣呵成的表演,引發(fā)觀看熱潮,也為社會各界主題茶藝的編創(chuàng)與發(fā)展提供了參考。在茶藝表演繁榮的今天,茶藝編創(chuàng)者應在茶文化的基礎上挖掘茶藝主題的深度和廣度,編創(chuàng)出有思想內涵的作品獻給觀眾,傳承并創(chuàng)新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