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趣
(廣西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南寧市 530022)
腮腺腫瘤主要發(fā)生在面神經淺層腺葉組織內,以良性居多,占腮腺腫瘤的81%~85%[1]。現階段,腮腺良性腫瘤治療主要采用手術方法治療,常規(guī)術式為腮腺淺葉良性切除術,可顯著降低腫瘤復發(fā)率,但術中對腺體功能、面神經功能可能造成損傷,術后并發(fā)癥較多[2]。區(qū)域性切除術具有損傷小、患者耐受性好、復發(fā)率低等特點,受到患者的青睞。本研究選擇我院76例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進行研究,對區(qū)域性切除術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F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6例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其中多形性腺瘤38例,管狀腺瘤21例,腺淋巴瘤17例。對照組男27例,女11例,年齡35~72(53.7±3.6)歲;觀察組男28例,女10例,年齡36~72(53.4±3.8)歲。排除凝血功能障礙、病例資料不全、存在手術禁忌證、腫瘤直徑小于3.0 cm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腮腺淺葉切除術治療,給予患者插管全麻,取平臥位,頭抬高15°,并偏向健側。手術切口取S型,在腮腺筋膜的淺面將皮膚及皮下組織瓣往前翻起,然后解剖面神經總干及神經分支,再在面神經淺面將腫瘤及腮腺淺葉完整切除,并將腮腺主導管進行斷離、結扎。術后給予負壓引流,引流量小于20 ml/d時將引流管拔除,然后加壓包扎。
1.2.2 觀察組 采用區(qū)域性切除術治療,麻醉方式及手術體位與對照組相同。如果腫瘤處于耳前區(qū),則手術切口選擇在與患者耳屏齊平處至下頜角平面;如果腫瘤處于腮腺處,則手術切口從耳垂上端平齊處至下頜角下2 cm處。切口取“S”型,將皮下組織常規(guī)分離后,對腮腺筋膜鈍性分離,將腫瘤部位充分暴露出來,尋找鄰近的面神經分支,將腫瘤及腮腺組織一并切除并保留腮腺主導管,將腺體殘端及腺體的分支導管進行結扎。對周圍面神經分支及腫瘤進行解剖,術中盡可能保留腺體主管,對腫瘤及其周圍1.0 cm范圍內的正常組織切除。若耳大神經顯露則必須進行仔細分離,盡量保留耳垂支及耳后支。常規(guī)縫合與消毒包扎,結束手術。兩組患者均在術后給予負壓引流,引流量小于20 ml/d時將引流管拔除,加壓包扎1~2周。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解剖面神經支數等指標。術后5 d對神經損傷程度進行評估,依據H-B (House Brankmann)面神經分級系統(tǒng)進行評價[3],神經損傷率=(Ⅳ級+Ⅴ級+Ⅵ級)/總例數×100%。術后隨訪1年,對兩組并發(fā)癥情況及復發(fā)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解剖面部神經支數均明顯短于(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x±s)
2.2 神經損傷程度比較 觀察組神經損傷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2.400,P=0.016)。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神經損傷程度比較 [n(%)]
2.3 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比較 兩組術區(qū)凹陷明顯、Frey綜合征、涎瘺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耳周麻木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對比 [n(%)]
注:*P為確切概率法。
腮腺良性腫瘤是臨床常見疾病類型,發(fā)病通常比較慢,癥狀無特異性,其中主要以多形性腺瘤為主。腫瘤發(fā)生部位以耳前區(qū)、腮腺后下部及耳垂下為多見,多為無痛性腫塊,生長速度較慢,可活動,可粘連,腫塊表面光滑無結節(jié),包膜不完整[4-5]。對腮腺良性腫瘤主要是手術方式治療較多,但由于腮腺結構、位置相對復雜,術后對血管、神經可能造成損傷,所以對手術要求非常高[6]。
腮腺淺葉切除術是常規(guī)的手術治療方法,手術操作簡單、適應證廣,可一并切除腫瘤與腮腺淺葉組織,因而術后復發(fā)率較低[7]。但由于手術切口大,術中需將面部神經總干與分支大量暴露出來,所以對腺體功能及面神經常不可避免地造成暫時性損傷,并對腮腺嚼肌筋膜及正常腺體過多的切除,導致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腮腺區(qū)瘢痕明顯且有凹陷畸形,殘存腺體功能也多半喪失,術后容易出現Frey綜合征、耳垂麻木、暫時性面癱、口干等并發(fā)癥[8-9]。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區(qū)域性切除術在腮腺淺葉良性腫瘤的應用中創(chuàng)傷較小,只需對部分面神經分支進行解剖游離即可,所以面神經損傷程度及手術時間均明顯降低[10];且該手術方式下,是沿瘤體外正常組織鈍性分離,對腫瘤及其周圍腺體組織切除,避免術中對不必要的血管出現切斷、結扎情況,降低了術中出血量[11]。在手術切口方面,是結合腫瘤位置,對手術切口位置、切口長度的合理選擇,所以,切口較小,創(chuàng)傷較小,患者術后恢復也較快。本研究中,觀察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解剖面部神經支數均明顯短(少)于對照組(P<0.05);神經損傷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耳周麻木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與杜福江等[1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腮腺淺葉良性腫瘤應用區(qū)域性切除術治療,術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均比較低,面神經損傷程度較輕,效果較好,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