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生
一首歌可以表達一個民族的情懷,一首歌可以成為一個地方的精神,一首歌當然也可以讓很多很多的人傳唱不息,成為這些人植根于心的一種文化。當那首誕生于今巴彥淖爾烏拉特草原的蒙古族民歌《鴻雁》唱響大江南北的時候,我對此更加深信不疑,鴻雁作為一種情懷、一種文化、一種精神,被賦予了太多的內涵。
眾所周知,鴻雁棲息的地方必須有水,而《鴻雁》早期歌詞中描寫的“湖”便是今天內蒙五原縣境內的海子堰,200多年前,那里一片汪洋,是水鳥的天堂。
據(jù)傳,公元1790年,烏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廟一世活佛云游到今呼勒斯太境內,眼前出現(xiàn)了一片大湖,當?shù)厝朔Q之為“呼勒斯太湖”,即“有蘆葦?shù)暮保烧Z“呼勒斯”為“蘆葦”之意,“太”是“有”的意思)。那天,湖邊一戶牧民正在接待遠方的弟弟,活佛也被請到了蒙古包里做客,他們一邊吃手抓,一邊喝酸奶、聊家常。吃喝完畢,主人的弟弟因為路途遙遠要起身告辭,主人再三挽留弟弟多住些日子,哪怕是一個晚上。主人的真誠深深感動了活佛,他走出帳篷,看見湖面游動的白天鵝,以及綿綿的青山與碧綠的牧草,隨即吟出了這樣一首歌詞:
美麗的白天鵝,
暢游在湖面上;
遼闊的大草原,
多么寧靜安詳。
尊貴的客人啊,
請你留下來吧,
品嘗草原上的,
美酒和佳釀……
這就是最早作為敬酒曲的《鴻雁》,很快便在草原上流傳開來。然而,什么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草原上傳唱的歌曲,在流傳的過程中大多會發(fā)生很多改變。
巴彥淖爾境內的二狼山,有一個叫呼勒斯太的地方,那里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呼勒斯太的牧民們逐水草而居,以放牧與捕獵為生。一位叫蘇和的牧民家里有一個女兒,女兒的名字叫鴻嘎魯(鴻雁)。鴻嘎魯與同村的男青年布仁相愛,互定終身??墒遣痪茫捎谕馓斎肭?,布仁應征去了南方,犧牲在了戰(zhàn)場上。鴻雁姑娘聽到消息后,悲痛欲絕,決定追隨愛人的足跡,告別父母,踏上了保衛(wèi)家園的征途。然而,草青了又黃,雁走了又回,鴻雁姑娘再也沒有回來過。后來,南方戰(zhàn)場上的人,回來告訴鴻雁姑娘的家人,鴻雁姑娘和布仁一樣,都犧牲在了戰(zhàn)場上,鴻雁姑娘彌留之際托人告訴她的家人:“叫他們不要悲傷,等到春天來的時候,我會和布仁化作鴻嘎魯飛回故鄉(xiāng),那里可是我美麗的家園??!”
就這樣,鴻雁姑娘的故事流傳在草原上,與最早的敬酒歌《鴻雁》慢慢地融合在了一起,演變成了一首新的歌,一支悠揚動聽的歌,一支深受牧民喜愛并且廣為流傳的歌。
蒙語的“鴻”是白色的意思,“鴻嘎魯”是“白天鵝”之意,并不是我們今天說的鴻雁,“鴻嘎魯”之所以能夠成為“鴻雁”是因為翻譯的原因,直接導致了《鴻雁》由敬酒曲向鄉(xiāng)思歌的轉變。
這就是我們今天傳唱的《鴻雁》的最初形態(tài)和歷史背景。
需要說明的是,生活在今巴彥淖爾烏拉特草原上的烏拉特部落本身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公元1684年,烏拉特部落受朝廷指令遷徙到現(xiàn)在的烏拉特地區(qū)(今包頭東,陰山西段的山南、山北的草原,即烏拉特三公旗)鎮(zhèn)守疆域,烏拉特民間文化藝術也隨之流傳到西部,成為內蒙古西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片土地上,勤勞善良的烏拉特部族人民將自己的民歌發(fā)揚光大,其內容多以贊美草原人物與風情為主,或粗獷悠揚,或深情舒緩,成為當?shù)孛晒抛迦藗鞒闹饕枨?/p>
作為鄉(xiāng)思歌的《鴻雁》就這樣在這個地方誕生了,但它并不是我們今天所唱的版本。
祁達楞太,蒙古族作曲家,1936年出生在呼勒斯太,解放后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歌舞團工作。每次回到家鄉(xiāng)的青山牧草間,都要聽當?shù)孛勺謇先顺?,他將流傳于民間的《鴻雁》記錄了下來,經(jīng)過加工創(chuàng)作了《鴻雁》的又一個版本。
后來,由于《鴻雁》受到了眾多圈內人士的肯定與聽眾的喜愛,市面上流傳著許多歌手翻唱的不同版本。作為電視劇《東歸英雄傳》主題曲的《鴻雁》,由著名音樂人呂燕衛(wèi)先生填詞并制作。聽到呼斯楞清澈嗓音演繹的《鴻雁》,不難產(chǎn)生共鳴,他的歌聲里有你的鄉(xiāng)愁,有你的成長。于是,家鄉(xiāng)在他的歌聲里成了每個人心底最柔軟、最美好的繾綣。
鴻雁 天空上
對對排成行
江水長 秋草黃
草原上琴聲憂傷
鴻雁 向南方
飛過蘆葦蕩
天蒼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鄉(xiāng)
天蒼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鄉(xiāng)
鴻雁 北歸還
帶上我的思念
歌聲遠 琴聲顫
草原上春意暖
鴻雁 向蒼天
天空有多遙遠
酒喝干 再斟滿
今夜不醉不還
酒喝干 再斟滿
今夜不醉不還
……
《鴻雁》屬于游牧民族的經(jīng)典創(chuàng)作,雖說今天《鴻雁》的版本還有些許爭議,但誰也沒有否定它的故鄉(xiāng)就在巴彥淖爾烏拉特草原,它的流傳讓世界聽見了中國民族音樂之美。但《東歸英雄傳》的主題曲《鴻雁》,更是蒙古族人鄉(xiāng)思之情與愛國主義情懷在中華大地上的盛大放送。
烏拉特蒙古四部中,有一部名為土爾扈特。
17世紀初,日漸強大的準噶爾部意欲吞并土爾扈特部,土爾扈特部因此離開故土,開始了漫漫西遷路,最后來到伏爾加河流域,并在那里定居。當時,俄國政府還不能有效地控制伏爾加草原,但后來隨著國力逐漸增強,開始逼迫土爾扈特人臣服,并強迫他們繳納大量的租稅。哪怕土爾扈特人不斷反抗沙俄政府,并與沙俄軍隊展開戰(zhàn)爭,甚至派出騎兵攻打伏爾加河沿岸的俄羅斯城市,處于沙俄的統(tǒng)治范圍之內的土爾扈特人還是很快感到了來自沙俄的威脅,于是,思念故土的心思也日愈加重。
1712年,土爾扈特使者經(jīng)過兩年的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北京見到了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被土爾扈特人的赤子之心深深感動,非常隆重地接見了土爾扈特使者,并派出大臣到伏爾加草原看望土爾扈特部。從此,土爾扈特部與中原的聯(lián)系密切了起來,不時派人到北京進貢,并派商人從呼和浩特換回茶葉、布匹和蒙古族所需的傳統(tǒng)商品。乾隆皇帝繼位后,土爾扈特已在伏爾加河兩岸發(fā)展到了幾十萬戶,但他們回歸祖國的信念反而與日俱增,越來越強烈了。
1770年,土爾扈特部首領率領伏爾加河南岸17萬部眾踏上了回歸祖國的艱辛歷程。在烏拉爾河畔,殿后部隊與哥薩克騎兵展開血戰(zhàn),犧牲大半。1771年8月,土爾扈特部眾終于渡過伊犁河,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艱苦的跋涉與殘酷的戰(zhàn)斗后,土爾扈特人僅剩下了7萬。清政府獲悉消息,立即派兵接迎,隨后給他們發(fā)放了衣食,并撥給了牧場和耕地。
1771年9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召見了率部東歸的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并親自撰寫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yōu)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塊碑文。
隨后,今新疆庫爾勒市附近的鐵門關被被劃入渥巴錫的管轄區(qū)域。如今,鐵門關內的一處崖壁上還刻有乾隆皇帝當年寫下的碑文。土爾扈特人萬里歸國,在我國多民族統(tǒng)一歷史上寫下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當年,土爾扈特人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一步步艱難地靠近祖國的懷抱,灑落在他們身后的是交織的血淚,其中飽含著讓人感動涕零的溫情與悲壯不已的親情,而用《鴻雁》來詮釋這樣的一個故事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來自巴彥淖爾的鴻雁,在土爾扈特人的心中飛翔,那是他們回歸祖國的盛大合唱。
2007年,呼勒斯太蘇木(蘇木,蒙古文,古代蒙古軍事建制,是一種高于村級的行政區(qū)劃單位。現(xiàn)時全世界有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以及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設有蘇木)開始把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命名為“鴻嘎魯大會”,此外,當?shù)卣€幫助牧民成立了有13位歌手的“鴻嘎魯烏拉特民歌坐唱團”,并于2009年參加河套文化藝術節(jié),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蒙古族民歌大多靠口頭傳承,它們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在草原上,稍有不慎就會丟失,但《鴻雁》卻是個例外。
一個人,一杯酒,獨對蒼天,空曠悠遠,直抵內心。這就是鴻雁在中國大地上的完美演繹。那一夜,在巴彥淖爾,我醉了,醉在《鴻雁》的歌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