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遠去的古道馬幫

      2018-08-20 10:21李宏榮
      絲綢之路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武定小井馬幫

      李宏榮

      歷史文化是我們的精神財富,走進武定,這樣的歷史文化將與你不期而遇。

      “七·七”茶館

      亙古以來,武定是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的一個重鎮(zhèn)古城。據(jù)《經(jīng)世大典》記載: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辟昆明經(jīng)富民、武定至四川成都之驛道。方國瑜先生按:“此為川滇交通之重要線路?!?/p>

      武定每天都有南來北往的馬幫和商人們云集,至今還有命名為中馬街的古街道,那里是最繁華的茶馬客棧。茶馬文明古道上的這座重鎮(zhèn)古城,自然少不了茶文化的韻味,為其更增幾分魅力。

      茶館編織著武定古城文化的魅力,是弘揚傳承茶馬文化的載體,是一種民族文化的映像,是一種民間文化的產(chǎn)物。不論是在茶馬文明古道重鎮(zhèn)要津的古城里,還是茶馬文明古道延伸到的崇山峻嶺間的客棧中,茶給一方經(jīng)濟帶來了活力,武定古城也是如此。

      那時的武定古城里,一家挨一家的茶館是最亮麗的一道風景。每天,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們趕到古城后,自然會選擇自己心目中最滿意的一家老茶館,讓店小二泡上一壺醇香的普洱茶,他們一邊有滋有味地品茶,一邊不露聲色地藏茶,一邊志同道合地玩茶,一邊津津樂道地斗茶,試比誰是茶中高士,誰是茶中狂人。

      就這樣,每天有成群的馬幫在武定古城里歇腳,每天有成群的趕馬人鉆進老茶館里品茶。茶館的老板們送走了一群老茶客,又迎來了一群新茶客,送走了一批老馬幫,又迎來了一批新馬幫。清朝時期,由于戰(zhàn)火不斷,武定古城內(nèi)西南角的幾條大街毀于一旦。東門外是一片荒蕪,后來武定城向東門外擴展,并建了三條大街,即東街、北街、南街。

      當武定古城的新街道形成后,由于南面吹來的風特別大,就在南街口修建了一座照壁,意為擋風避邪。照壁寬10丈、高11丈、厚1丈2尺,墻腳高6尺,均用五面石砌成。墻身兩邊用青磚各砌6尺,中間用土筑就,飛檐翅角,十分壯觀,故稱大照壁。

      那時,武定的老茶館大多在南街和北街這兩條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最有名的數(shù)那些“七·七”茶館?!捌摺て摺辈桊^就是一個小社會,來自四面八方的茶客們云集在此,用南腔北調(diào)的濃濃鄉(xiāng)音談茶文化,談世事的滄桑巨變,談生活中的奇聞怪事,談社會上的三教九流……

      那時,武定南街上有10多家老茶館,那些老茶館原名叫莫、張、李氏茶館,一家挨一家的老茶館坐落在南街上。后來,由姓氏名掛牌的老茶館一律更名為“七·七”茶館。“七·七”茶館的由來還有一個史籍典故:那是1940年,武定人民為了紀念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三周年,進一步動員全民抗日,年初開始修整大照壁。時任武定縣長的張祖蔭題寫“自力更生”四個大字,每個字長、寬各9尺,字大無筆揮毫,就用報紙鋪地,用大米在地上堆成字形后,再用毛筆勾畫出來,托鑲在照壁中央,白底藍字,異常醒目。7月7日這一天,武定縣政府在南街大照壁前,召開“七·七”抗戰(zhàn)三周年紀念大會,抗日救國的愛國人士們聚在大照壁前。會上,縣長張祖蔭作了講話,號召抗日救亡,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抗日前線。群眾情緒激昂,盛況空前。從那天開始,武定南街改名為“七·七”大街,以示紀念,所有在南街上設的客棧、茶館皆更名為“七·七”客棧和“七·七”茶館。

      而今,武定大照壁和“七·七”茶館早已蕩然無存。站在繁華的武定大街上,替代“七·七”茶館的是一家挨一家的新茶館,成為武定的一道茶文化景觀。

      北街那條還有幾分古風的小街上還有三家大眾茶館;南街口依然還有一家大眾茶館,但不再懸掛“七·七”茶館的招牌了。這些老茶館就似一個個沉默的古稀老人,后生們沒人知道它們曾經(jīng)譜寫過武定茶文化的燦爛歷史。老茶館里,每天依然有人在品茶、藏茶、玩茶、斗茶。每每走進南街口的老茶館里時,望見一群群的人聚在一起悠閑地品茶,我仿佛又看到了抗戰(zhàn)的烽火歲月,看到了“七·七”茶館里的茶。

      古道馬幫

      故鄉(xiāng)彝家山寨獨居在氣勢磅礴的金沙江南岸的崇山峻嶺里,金沙江從寨腳拐了個大“S”形后流向神秘的遠方。一江之水把兩岸分為南、北區(qū)域,北岸為涼山州會理縣的地盤,南岸為楚雄州武定縣的山水,兩個中國彝族自治州隔著金沙江水遙遙相望。故鄉(xiāng)彝家山寨就在金沙江南岸的武定這方天地里。一條三尺古道從金沙江邊彎彎曲曲流過,穿過寨子又向大山外面延伸而去。

      這條九十九道彎的三尺古道,是用青一色的長條石鋪成。據(jù)說,在明清時代,這條古道是烏蒙山茶馬文明古道上最熱鬧的通道之一,也是從金沙江北岸的四川涼山一帶進滇路程最近的一條便道。故鄉(xiāng)精明的彝人先輩們看準了這條生財之道,因古道坡陡、彎急、路窄的地理條件,而個矮體健的烏蒙馬天性善于在這樣的地勢里馱運貨物,所以先輩們用牛羊換回一匹匹烏蒙馬,長年在川、滇兩地間從事馱運行業(yè),每天有60多匹烏蒙馬往返在這條古道上。

      古道使故鄉(xiāng)的彝人先輩們忙忙碌碌,他們一年四季等候在江邊馱運貨物。每年夏秋雨水季節(jié),古道時常會遇到泥石流,但故鄉(xiāng)的趕馬人們?yōu)榱松嬷荒苊半U,川、滇兩地的商人們?yōu)榱税l(fā)展,不得不攀行在九十九道彎的古道上,他們提心吊膽地緊跟著趕馬的彝家漢子們,從江邊的古道上攀到故鄉(xiāng)彝家山寨里后,才敢松一口氣,才能算定生意走得順暢。

      趕馬的彝家漢子們?yōu)榱松?,為了使這條九十九道彎的古道生意興旺,便按照各家所從事馱運的烏蒙馬匹數(shù)目,捐資出力維修古道。他們每天帶著一把十字鎬,如果見古道的石頭損壞,便自覺地停下腳步修復之后再前行,維修古道形成一種新風尚。古道上的烏蒙馬馱運隊曾經(jīng)很熱鬧,石板路被人腳馬蹄踩得很光滑,凝聚成川滇茶馬文明古道繁榮的縮影。故鄉(xiāng)的鐵匠們蹲在寨門口,賣各式各樣的馬掌,長年都生意興隆。

      而今,故鄉(xiāng)勤勞的父老鄉(xiāng)親依舊譜寫著茶馬文明古道文化的新篇章,從這條明清時代就由先輩們踏出來的古道,踩著先輩們的足跡走向大山外面。古道的一頭連著山外的文明街市,另一頭牽著故鄉(xiāng)彝家兒女們的情。這條古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排成長龍般的隊伍,那是匆匆趕路的馬幫,它給古道及故鄉(xiāng)彝寨帶來了生機。

      山高坡陡,不僅是云南高原的真實寫照,也是故鄉(xiāng)彝寨的真實寫照,那條通往大山外面彎彎曲曲的三尺古道是故鄉(xiāng)馬幫漢子們的快樂天堂,是故鄉(xiāng)彝寨四季不變的濃濃鄉(xiāng)音鄉(xiāng)情,也是故鄉(xiāng)彝寨的一幅濃濃風情畫。故鄉(xiāng)彝寨有100多戶人家,每家最少都有兩匹適應在古道上馱運貨物的烏蒙矮腳馬。每每豐收的秋糧鋪滿曬場時,每每黃燦燦的苞谷在曬場上曬了三五天后,當黃昏的太陽偏西時,趕馬的彝家漢子們就聚在曬場上的自家糧食旁,把黃燦燦的苞谷裝在麻布口袋里,然后捆綁在馬馱子上。次日街天(廣西、云南地區(qū)方言,意為“趕集的日子”)的早晨,太陽剛露出魚肚白,趕馬的彝家漢子們就站在青石板鋪筑的寨道上,喊著伙伴,趕著馬匹,把豐收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馱到山外的插甸街市上去賣,返回時又馱著化肥、農(nóng)藥、食鹽、布匹等生活用品。那樣的季節(jié)里,每天都有馬幫忙忙碌碌地馱運糧食和生活用品,匆匆行走在古道上。古道上長年四季都有馬幫的四蹄踏得歡快,長年四季都能聽到馬幫的銅鈴聲。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馬幫隊伍行走在這條古道上,成為了故鄉(xiāng)彝寨那蜿蜒古道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故鄉(xiāng)彝寨共有三個村民小組,每個村民小組有一支馬幫運輸隊,每支馬幫運輸隊由60多匹馬組成,一支馬幫運輸隊又分為三個組,開路先鋒的馬幫隊掛著馱鈴,中路馬幫隊掛著串響鈴,后路馬幫隊掛著單鈴。馬幫穿行在山間密林古道里,即使前后相隔很遠的路程,從馬鈴傳來的聲音里,也可以準確地判斷出各支馬隊之間的距離。聽著那響徹山谷的馬鈴聲,趕馬的彝家漢子們便會對著幽幽的山谷或彎彎的山間古道,放開嗓門,盡情地唱上一支古老的彝家趕馬調(diào),那鈴聲、蹄聲、歌聲譜寫著山鄉(xiāng)馬幫的文化篇章。

      鹽都小井

      就因小井是個興旺的古鹽都,使武定在久遠以前就盛名四方。

      小井古鹽都,位于武定縣白路鎮(zhèn)的一個大夾皮溝里,那里離太陽很遙遠,但那里很溫暖。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小井稱為枳舊鎮(zhèn)。小井距離武定縣城有80多公里,108國道從小井頭頂上通過,一條彎彎曲曲的鄉(xiāng)村公路延伸到小井。小井又分為上井和下井,站在青石板鋪筑的小井古道上,抬頭仰望高高的山頭,只有美麗的彩云在山頭飄蕩。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這么一個巴掌大的夾皮溝里,那陡陡的山坡上牛馬不敢吃草的地方,因盛產(chǎn)鹽業(yè)而名揚他鄉(xiāng),人煙興旺,商貿(mào)繁榮。

      小井古鹽都鹽的開采可以追溯到清初的公元1616年間,300多年來人丁興旺?!段涠ㄖ彪`州志》中明確記載著小井古鹽都的歷史足跡,翻開這部史書慢慢品讀,就可以讀到小井古鹽都的歷史真面目,史書中這樣詳細地記載道:

      康熙元年,題定得銀每年三百六十兩,又十年題淮二井,(其中一井指今祿豐縣的中心井,一井即指武定縣的小井),俱歸黑井辦課隨裁。雍正元年復開五年二井,每年升課銀二千四百八十三兩,又乾隆十六年,定枳舊煮鹽五萬二千一百斛……

      從這段真實記述小井古鹽都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小井曾經(jīng)的輝煌燦爛。

      那時,小井因有鹽而繁榮,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塊巴掌大的夾皮溝里的小井人自然成為了經(jīng)營鹽的主人,僅下井就有灶戶24家。出鹽礦泉最富足的名龍山,就坐落在下井村子旁邊的上箐,從名龍山中天然流出來的鹽水,一年四季不斷地從鹽洞中涌出,使人們不再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挖采鹽礦。不論是雨水較多的年月里,還是火燒天的歲月中,這股鹽礦水從來沒有間斷過一次,從沒有影響過煮鹽灶戶們的生產(chǎn),小井古鹽都里的鹽天天豐產(chǎn)。當?shù)氐娜藗兎Q這股鹽水為“銀水”,這股天然流出的鹽水,也讓勤勞而精明的小井人富得淌油。

      雖然鹽礦水是天然流出來的鹽水,但鹽礦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煎煮的,從清初小井人開始煎煮鹽的那天起,小井人就確定了鹽礦水的所有權(quán)范圍。只有擁有所有權(quán)的那幾家人世代承襲,按所有權(quán)數(shù)額煎煮,小井沒有發(fā)生過煎煮鹽的爭奪風波,繁榮的古鹽都充滿了和諧生機,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都秩序井然,那鐵一般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規(guī)范著小井鹽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那時,小井里最大的灶戶煎煮二眼灶,上井、下井共有天然鹽泉水三眼,還分著大洞、中洞和小洞,其中中洞水為鹽礦水,大洞和小洞的水是淡水。鹽礦水的所有權(quán)是這樣劃分的:灶戶有的有二塘,有的有一塘或半塘。分鹽礦水的方法是:在出鹽礦水的泉眼下方砌一個2立方米左右的石頭塘子,在塘子里放一刻度尺板,像大溝放水的分水板,每一刻度為一塘,用木桶可挑40挑左右,半塘為這一刻度的一半。放水的規(guī)矩非常嚴格,還派有專人負責,并輪流進行放水。為減輕鹽水在途中的損失,輪流放水的煎鹽戶,天亮就把泉眼打開,先放大洞里的淡水洇溝路,然后再放中洞里的鹽礦水,待放足了自己的數(shù)額后,立即把鹽泉眼堵死。當鹽水淌完后,再放小洞里的淡水去沖溝。鹽泉水經(jīng)過木枧槽直接流入鹽灶房,即可下鍋煎煮,煮足五鍋后,再把煮好的鹽水泡化,加入舂碎的灶火炭過濾,并入一大鍋煎熬二天,就制成了水底子鹽,如此便可運往各地銷售。因小井鹽是用手工作坊的方法煎煮,所以小井鹽的咸頭更足,味含雞蛋香,使小井鹽有了勝過同行業(yè)鹽的聲譽,自然獨霸了一方市場,并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鹽是人類生存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食品之一,亙古以來有鹽就會帶來人丁興旺的新景象,鹽也給小井人帶來了興旺。那些常年奔波在茶馬古道上的販鹽商客們,被白晶晶的小井鹽打動了心,他們敢高價收購小井鹽走四方;那些為了生計而從遙遠地方趕來煎煮鹽的幫工們,只要走進小井古鹽都就找到了回家的感覺,他們不論給哪一家煎煮鹽的大富人家做幫工,只要盡心盡力地干活,那白晃晃的銀元就會淌進自己的衣兜里,靠做幫工不僅可以瀟瀟灑灑地養(yǎng)活自己,還可以養(yǎng)活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和兒女們。所以,東南西北的人都會到小井里煎煮食鹽,小井里隨處都能聽到南腔北調(diào)的話音,這不同地方的濃濃鄉(xiāng)音鄉(xiāng)情,也給夾皮溝里的小井添了幾分生機。

      小井的鹽名揚四方,不論在哪里都有一席市場。那時的一切交通必須靠馬幫,沒有馬幫就不可能把小井鹽遠販他鄉(xiāng),沒有馬幫就不可能把小井鹽炒得火熱,沒有馬幫就不可能把小井鹽的品牌打響。于是,每天有50多匹馬出出進進小井,他們從不同的地方千里迢迢趕到小井,那成群的馬幫給小井帶來了文明的喜訊,馬幫們把小井產(chǎn)的鹽馱到元謀、牟定、雙柏、祿勸等地方販賣。但更多的小井鹽是經(jīng)川滇茶馬古道,從小井出發(fā),途經(jīng)白路、關(guān)坡、高橋、夭鷹、武定、富民,最終到達昆明商業(yè)古都順城街,交換順城街里的煙、酒、糖、茶、煤油等生活用品,然后這些用品又被馱回小井古鹽都。每每七天一街的趕集日子里,那四面八方和七山八寨的人們都云集到小井,購買自己生活所需用品,使巴掌大的小井商賈云集,十分熱鬧。

      小井鹽業(yè)的日漸發(fā)展,也給其他行業(yè)的商貿(mào)帶來了繁榮,親如一家的小井人不是家家戶戶都把財源依賴在煎煮鹽的門道上,沒有煎煮鹽的人家開起了土機織布作坊、客棧、日用百貨鋪子、湯鍋小吃等一些鋪子,這些服務行業(yè)都是小井永遠不衰的生財之路,小井自然成為一個商貿(mào)繁華的古集鎮(zhèn)。

      鹽業(yè)的興旺和商貿(mào)的繁榮,給小井帶來了生機活力。富得淌油的精明小井人,眼光看得很遠,為使小井吸引更多的商客,富足后的小井商人們更注重小井古鎮(zhèn)的打造,他們集資把小井的村道鋪筑成青石板路,使小井古鎮(zhèn)的面貌煥然一新,根治了過去晴灰雨泥的現(xiàn)象,還建起了傳播大山外面文明新風的學校,讓生活在夾皮溝里的小井后生們可以享受到教育,使小井古鎮(zhèn)里有了更多知書達理和有學識的人。因眼界的開闊,小井不僅鹽業(yè)和商貿(mào)日漸紅火,而且還建造了戲樓,小井真正成為了一個以鹽產(chǎn)業(yè)為龍頭、商貿(mào)行業(yè)為金橋、學校和戲樓為傳播載體的世外桃源鹽都古鎮(zhèn)。

      歷史的腳步向前邁進,小井的鹽從清初的公元1616年開采煎煮,到1949年,長達333年,這漫長的時光里小井鹽業(yè)生機興旺,名揚四方。雖然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小井鹽經(jīng)檢驗后發(fā)現(xiàn)缺碘,食后將影響人體健康,因而退出了市場,走完了自己輝煌的歷史,但小井鹽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歲月,給小井人帶來了甜蜜幸福的生活,也給小井人帶來過文明的喜訊。而今,雖然開采數(shù)百年的鹽礦泉洞似古稀的老人一樣沉默了,但透過它沉默的面孔依稀還可以看到昨天輝煌燦爛的歷史身影。那一條條青石板鋪筑的古道歷經(jīng)百年的風風雨雨,被人們踩踏得錚亮,這錚亮的青石板古道就刻載著小井古鹽都和古鎮(zhèn)的繁榮與繁華。

      憶茶房山

      在滔滔金沙江南岸,在巍巍云貴高原西面的滇中武定有座茶房山,海拔2199米,群山延綿。這樣一座高高的山頭,曾經(jīng)譜寫了一部厚重而燦爛的茶館文化史詩,它是茶文化史詩中一壇耐人尋味的陳酒。每每提到茶房山,武定人都能講述一個又一個動人的茶館文化故事,讓人越品越有滋味。

      翻開《武定直隸州志》,這部厚厚的史書中這般記載和描述著茶房山:

      即馬頭山之巔也……特出眾山,立馬絕頂極目四望,不僅(元謀)縣轄十馬皆在覽中,而大姚定遠諸峰盡供眼底,直元陽一大觀也。又為蜀之往來通衢,山高無水,行人苦之,順治初,縣人建庵置僧其間,刳木引泉,煮茶施濟以解征途之渴,故以茶房山為焉。

      讀過這段簡短的史志記載,就可以看到茶房山茶館輝煌燦爛的茶文化歷史篇章。

      武定是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的一個要津,而茶房山又是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必經(jīng)的一個驛站。那時,每天有成百上千的馬幫隊伍,浩浩蕩蕩地從四川省涼山州的康定等地馱運土特產(chǎn)到金沙江北岸,然后從龍街古渡口和白馬古渡口乘船渡過歡笑的金沙江水,途經(jīng)武定境內(nèi)這座巍巍的茶房山。確切地說,茶房山是一片前不挨村莊、后沒有寨子的巍巍群山,一條由馬幫踏出的古道橫穿茶房山懷抱,那彎彎曲曲的古道纏著這座巍巍的茶房山,讓一支又一支的馬幫口渴難忍地跋涉在茶房山中,讓一批又一批的滇川官員途經(jīng)茶房山時找不到一滴水解渴。走在茶房山古道上,就似乎途經(jīng)火焰山一般,但四季奔波在川滇茶馬文明古道上的人們?yōu)榱松?,就得翻過這巍巍的茶房山,每天行走在滇川府之間的官員們?yōu)榱耸姑?,就得走過這讓世人驚嘆的茶房山。于是巍巍的茶房山依舊每天人來人往,依舊每天聽到馬幫銅鈴聲從悠悠的白云間飄來。

      “山高無水,行人苦之”,正是對茶房山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茶房山里水貴如玉,行走在茶房山古道上南來北往的人,沒有一個不嘆氣。于是,在順治初年,縣人在茶房山建了一座庵,還有僧人在庵里傳道,僧人們用木槽從遙遠的地方把一股山泉引到庵里,那些樂意施善的僧人們見行人口渴難忍,就采摘當?shù)氐囊吧?,進行加工后,每天用一口大鍋在庵里煮茶施濟。行人們就似在沙漠里遇到一片綠洲,在口渴難忍時喝到一碗清香的茶水。一塊幌子上鑲嵌著“茶房山茶館”幾個大字,藍底白字,在山風中飛舞。一支又一支的馬幫在此歇息,一批又一批的行人在此解渴,茶房山的茶館里,每天人歡馬笑、茶水飄香,使茶房山里這個獨一無二的茶館,成為每天南來北往的茶友們談茶、論茶的好地方。雖然聚在茶館里的人們姓氏不同,但相識是一種緣分,茶房山里的這個茶館,也隨著馬鈴聲而揚播在滇川茶馬文明古道上,名聲遠揚他鄉(xiāng),成為那時武定境內(nèi)的茶馬文明古道上最有名的茶館之一。

      時光匆匆,歲月飛逝。1939年,一條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從茶房山中穿過,茶房山的茶館里依舊飄出茶香,過往的車輛和行人依舊喜歡在茶房山茶館里休閑,品一碗大碗茶,聚在一起品茶論道。云南和平解放后的1952年,這條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再次擴建延伸到四川等地,便成為而今的108國道線,每天有連綿不斷的車輛唱著歡快的歌謠駛向遠方,那一支又一支浩浩蕩蕩的馬幫隊伍漸漸遠逝,那座庵里的僧人也相繼而去,那里再聞不到大碗茶水清香的味道,那座歷經(jīng)了300多年風風雨雨的庵也不知什么時候倒塌了,茶房山里的茶館退出了茶文化的歷史舞臺,而今依稀可見的僅是那座庵被層層青苔布上了圖陣的石腳。這間老茶館成為了人們的永遠回憶,發(fā)生在老茶館里的故事卻被勤勞的武定各族兒女們傳承至今,聽著這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有趣故事,我的眼前總揮之不去茶房山茶館里昔日熱鬧的景象。

      土司驛站

      品讀獨霸金沙江南岸一方天地峽谷里的慕連(今萬德)那土司輝煌燦爛的歷史,人們不得不去拜讀那一座座在崇山峻嶺中崛起的土司驛站。

      慕連那土司在明萬歷年間建立土司制,后清政府授予慕連土司府,被皇帝封為世襲“二品執(zhí)”。那時,所謂的“二品執(zhí)”就是可以代表皇帝履行斬首權(quán),也就是說慕連那土司殺人可以先斬后奏。土司制前后沿襲了10個世祖300多年歷史,慕連那土司不僅剝削轄區(qū)內(nèi)百姓的血汗,而且修筑了一座又一座驛站,以及一條通往武定的茶馬古道。筑通的驛站馬道不僅供傳遞文書的人馬歇息和行走,而且把大批的土特產(chǎn)品運出,這條古道成為連接云南昆明和四川康定的貿(mào)易之路。沿途的土司驛站成為更換馱馬的中轉(zhuǎn)站。

      慕連那土司的經(jīng)濟實力強大后,他們的目光瞄準了金沙江北岸四川康定豐富的土特產(chǎn)品,便在金沙江南岸江邊的羅能村(今屬己衣鄉(xiāng))筑建了一個驛站,這是滇康通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那時,四川康定一帶的山貨進滇過金沙江后必經(jīng)羅能驛站,所有的山貨被那土司壟斷收購后,再由馬幫馱運到昆明城里交易,四川康定的山民們從羅能驛站換回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然后回到金沙江北岸,再由岸邊等候的馬幫馱回四川康定,養(yǎng)育著那方天地里的子子孫孫們。

      為了擴大經(jīng)營,慕連那土司又在轄區(qū)內(nèi)的馬德坪村(今屬萬德鄉(xiāng)),以及康照村(今屬插甸鄉(xiāng))和武定縣城修筑驛站,每個驛站之間相隔50多公里,每天由50多匹馬組成馬幫隊伍,馱運山貨,在驛站之間更換馬匹前行。從羅能驛站出發(fā)的馬幫,每匹馬馱50多公斤山貨到馬德坪驛站,然后把山貨卸下,由馬德坪驛站的馬匹馱到康照驛站,再由康照驛站的馬幫馱到武定城,最后由武定驛站的馬幫負責馱到昆明順城街里,返回時馱回食鹽、布匹、煤油等,又向四川康定一帶交易。每個驛站都飼養(yǎng)著50多匹烏蒙矮腳馬,趕馬的彝家漢子們每人負責趕五匹馱馬,一年四季奔波在那條彎彎曲曲的馬幫驛道上,多少青春歲月都灑落在這條永遠走不到盡頭的古道上。生活在土司轄區(qū)里的彝家趕馬漢子們,他們長年給土司家風風雨雨地趕馬,才能保住一條性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驛站是那土司與外面世界溝通的橋梁,是那土司生財發(fā)展的黃金大道,是那土司帶來文明喜訊的茶馬文明古道。

      那土司驛站古道,是康通道上最繁華的茶馬文明古道之一,那土司強迫百姓從金沙江邊的羅能驛站,修筑了一條通往武定城的馬幫古道,馬道寬不過5尺,用清一色的四方塊石頭鋪筑而成,每段馬道均由附近村寨的百姓們負責修筑與維護,那土司到武定和昆明城,都騎著高大的馬匹,前呼后擁,抬著“那”字帥旗,一路敲鑼鳴鼓,途中的驛站也成為了那土司歇息的地方。那土司統(tǒng)治金沙江峽谷一方天地的歷史歲月中,古道驛站上的石頭被一批又一批的馬蹄踏得锃亮,那一個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譜寫著慕連那土司興盛歷史的篇章。

      時光更迭,歲月在歷史的長河中遠逝,延續(xù)300多年的慕連那土司從興盛走向衰落,土司已成為了歷史陳跡。那一條彎彎曲曲的慕連那土司古道蒼涼了,那一座座昔日的慕連那土司驛站在風風雨雨中倒塌了,昔日熱鬧的驛站成為了如今鄉(xiāng)村集市的要津,昔日繁華的古道成為了現(xiàn)在當?shù)厝藗冞M山放牧的便道。那一條藏在崇山峻嶺中的馬幫古道,雖然被那一層層枯枝敗葉掩蓋,但它曾經(jīng)是慕連那土司300多年興盛史的見證者,曾經(jīng)是滇川茶馬文明古道上最繁華的古道之一 。

      猜你喜歡
      武定小井馬幫
      踏尋馬幫的足跡——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樹古道考察記
      “白胖胖”是多少
      Nuclear dissociation after the O 1s →(4Σ?u)3sσ excitation in O2 molecules
      馬幫“馱起”脫貧路
      高仕興:云南普洱市馬幫傳統(tǒng)民族文化繼承者
      民族花開向未來
      ——武定民族中學校歌
      名震三迤武定壯雞
      淺談武定傈僳族“噠譜”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武定壯雞
      淺談定坡度小井與天井貫通方位確定方法
      台山市| 绥滨县| 江山市| 定安县| 清远市| 汝州市| 舞阳县| 大兴区| 塘沽区| 景宁| 仲巴县| 温州市| 阿城市| 南皮县| 贞丰县| 毕节市| 云龙县| 泸定县| 荆州市| 嵩明县| 高州市| 台北县| 阜新市| 随州市| 亚东县| 万全县| 鹰潭市| 曲沃县| 鹤壁市| 铜鼓县| 措美县| 冷水江市| 息烽县| 冕宁县| 萨迦县| 云安县| 开阳县| 北流市| 正宁县| 明星|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