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學生開展閱讀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有效開展文本細讀,通過文本細讀來掌握并理解課文,是學生開展閱讀教學的良好習慣之一。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生進入青春期后身心變化大,文本細讀有利于學生對閱讀課文進行細致解讀,有助于學生深刻感受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價值與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扎實閱讀基礎的重要階段,而文本細讀通過閱讀教學方法論到過程的介入,有助于引導學生在文本解構與文本重構中實現(xiàn)培養(yǎng)習慣、夯實基礎、升華審美的目標。當然,立足于學生的具體學情,文本細讀也必須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能力范圍內進行運用,而不能太專業(yè)以至于讓學生感受到艱澀?;诖耍P者從整體感知、關鍵詞句解讀、情節(jié)構思、詩學審美等四方面,來論述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基于語感進行文本細讀來整體感知課文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采用的文學批評方法很多。但對于初中生而言,文本細讀更適用于他們:這是因為從語感角度來看,引導學生通過語感來開展文本細讀,其核心是以鞏固并發(fā)展語感能力,并進行整體感知;而從心理角度來看,文本細讀能有效引導學生對自我個性進行認識,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能力。而這就決定了初中階段成為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分化的重要階段,只有具備較強的語感能力與理性分析能力,才能更好地開展閱讀活動,更準確地捕捉到課文的情感與審美情趣。因此,通過語感進行文本細讀,是學生語文閱讀活動整體感知的內在要求,也是學生綜合閱讀能力培養(yǎng)必走之路。而語感的培養(yǎng),不僅僅在于多讀、多寫,而且還在于對文字內在的意蘊進行細細地體味,才能把握住閱讀活動中的語感變化,從而更準確地感知課文內容。因而,文本細讀與語感培養(yǎng)之間是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共同作用,才能在閱讀活動中準確感知課文內容。
以魯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莫懷戚的《散步》為例,作為一篇經典閱讀課文,學生第一時間的整體感知非常重要。在平凡的散步活動中,作者的情感變化與課文的主題是息息相關的。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語感進行文本細讀,讀出了散步過程中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才能整體上感知這種平凡情感的珍貴。如在課文中,走大路與走小路之間的小小沖突與抉擇,如果沒有很強的語感能力,那么就沒有辦法體會到母愛、長輩慈愛的偉大;而如果沒有體會到這種慈愛的偉大,那么就沒有辦法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真正內涵。而通過語感與文本細讀,感受到抉擇背后孝慈敬讓的親情,那么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就會很到位,這為整篇課文的閱讀教學埋下了很好地伏筆。由此可見,通過語感來開展文本細讀,是學生整體感知融入課文的表現(xiàn),也是語文教師閱讀教學中應當發(fā)力的重要方向。通過把語感、文本細讀與整體感知聯(lián)系起來,學生對語文閱讀就會有更直觀的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全文及作者情感。
二、基于關鍵詞句解讀進行文本細讀來琢磨課文
文本細讀開展的前提就是對文本進行深入且有效的閱讀。語文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文本閱讀,就要通過關鍵詞、中心句的解讀,掌握文本細讀的節(jié)奏,才能逐步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有效閱讀。學生閱讀活動的動力有兩方面:第一是閱讀興趣的激發(fā);第二是閱讀愉悅的享受。前者就需要文本細讀來實現(xiàn),后者則促進了文本細讀。對于關鍵詞、中心句的解讀,往往是學生進行文本細讀的興趣所在。如上述莫懷戚的《散步》中,通過作者與妻子的“背”,體現(xiàn)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命擔當與責任。這既沒有社會上所謂“人到中年不如狗”的哀嚎,也沒有“油膩中年大叔”的滑稽,只有生命最深處的責任。“我”背上的母親,妻子背上的兒子,則是構成了一個世界的縮影。通過“背”這一關鍵詞的解讀,《散步》的生命體驗就得到了凸顯,而這正好又符合了學生家長的年紀與定位,因此學生也會有興趣去了解這種生命體驗。這就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開展文本細讀,并在閱讀過程中讀出自己獨有的味道,從而進入到個性化閱讀的階段。
三、基于情節(jié)構思進行文本細讀來透視課文
文本細讀往往帶來學生對課文的解構,即按自己的思考來分解課文。這要基于學生對課文的熟悉與掌握,特別是學生要通過情節(jié)構思的逐步分解,并進行文本細讀,才能通透全文,開展解構與重構活動。從學習的角度來看,這是文本細讀的高級階段,因為學生已經跳出了課文,從全能全知的角色視角來觀察課文,帶有專業(yè)文學批評的味道。但這恰恰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所追求的目標,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語感問題,而是學生對作者情感與課文審美的體悟過程。通過情節(jié)構思進行文本細讀,把作者的思路、文章構思的邏輯都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有助于學生們全面掌握并理解課文。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可以任意分解課文進行重組或重構,形成一篇同一內容、同一意思卻不同構思的文章,最終實現(xiàn)透視課文的目標。這種重組或重構,可以多方面啟發(fā)學生對課文理解,引導學生更全面探索課文的主旨與中心,體會審美與情感。
筆者曾以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的《珍珠鳥》作為案例,通過情節(jié)構思進行文本細讀,并在學生熟悉內容與情節(jié)的前提下,對課文進行解構與重構。如有學生就用倒敘的方式,先把作者與珍珠鳥的相處呈現(xiàn)出來,引發(fā)閱讀者的疑問與興趣:為什么怕人的珍珠鳥能與作者相處融洽?而有學生則用插敘的方法,把朋友送給珍珠鳥的情節(jié)放到中間去寫。還有學生直接從課文中心出發(fā),圍繞“依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改寫為“我”與珍珠鳥、“我”與送鳥朋友之間的情感交織,寫出了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珍貴的情感……把這些通過課文情節(jié)構思開展文本細讀,其目標是實現(xiàn)了對課文的透視與通讀,在較好掌握并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開展自我閱讀活動,是對課文深度的反思,也是對自我思維的反復修正過程。當然這個過程也包含了學生個性化閱讀方式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自我個性思維與課文的有機結合,展現(xiàn)出自己對課文的熟悉。因此,通過情節(jié)構思進行文本細讀,往往是解構與重構課文的過程,是初中生閱讀教學中較為高級的學習目標。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進行相應的調整,不能出現(xiàn)拔苗助長的現(xiàn)象。但文本細讀的思維與方法,卻可以滲透到閱讀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如何分析并理解課文,在解構情節(jié)構思中學會借鑒經典作品的優(yōu)點,為自己語文綜合能力培養(yǎng)與寫作能力提升找到最佳的突破點,從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
四、基于詩學審美進行文本細讀來升華課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點與功能越來越均衡,而詩學審美的文學熏陶也越來越受到學生、家長、教師及社會各界的重視。文本細讀從語感培養(yǎng)、關鍵詞與關鍵句解讀、情節(jié)構思的重構走向詩學審美,其實質是從理解課文到感悟、領會、體味課文的過程,從碎片化理解與審美走向整體性的人文審美,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對于語文教育與語文教學而言,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走向個性化的審美解讀,實際上是審美情感進行內化的一個過程,是學生升華課文、領悟文學作品的分水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差異化越來越大,到了高中階段甚至會成為一種固化現(xiàn)象,其原因正是在于個性化審美解讀的內化程度。從實際教學經驗來看,往往一個學生對課文特別是經典文學作品的審美內化程度越高,其語文水平與語文綜合能力越強,其文本駕馭與寫作能力也會越強。因此,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文本細讀要引導學生升華課文,就要運用文本細讀引導學生從掌握理解走向詩學審美、從泛大眾化閱讀走向個性化閱讀,才能初步引導學生真正走向個性化閱讀,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與未來學習成長打下良好的閱讀基礎,也是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最終鞏固形成的表現(xiàn)。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非常優(yōu)秀的回憶性散文,無論是百草園的無憂童年,還是三味書屋的課間玩耍,甚至是方正、質樸、博學的老先生,都是一副充滿率真的童趣圖景。筆者通過文本細讀引導,特別是魯迅先生白描的圖景進行詩學審美,不僅能勾起學生對于童年樂事的回憶,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而且還能將學生童年與課文中的場景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將課文美學熏陶內化為自己的審美情感。如雪地捕鳥的白描圖景,既能切合學生們的實際,引導學生體味那種輕松快樂的童趣,又能引導學生通過契合自己童年趣事,將這種審美內化為自己的情感,為閱讀與寫作積累重要素材。當然同時也可以進行環(huán)保教育,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遠不止于魯迅先生筆下各種有趣的圖景,而是將自己的童年樂趣與課文進行了深度的結合,從而自己的審美熏陶與課文理解都得到了升華,實現(xiàn)了詩學審美的內化。
綜上,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從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與審美情趣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實際經歷,引導學生通過語感進行整體感知、關鍵詞句進行細細體味、情節(jié)構思進行反復思考,并共同作用于學生詩學審美的內化過程中,才能使文本細讀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當然,學生的具體學情不一樣,文本細讀運用過程中也要因材施教,做到有目標、有層次、有階段地推進文本細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李愛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qū)楊寨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