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林
(山西省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黃土是一種特殊的非飽和土,在外界環(huán)境變化作用(如降雨、蒸發(fā)等)下,黃土中的液相和氣相會隨之發(fā)生改變,宏觀上表現(xiàn)為黃土濕軟程度的變化。而在這個變化中黃土中的基質吸力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基質吸力是非飽和土中特有的一種水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非飽和土基質對水分的吸持能力?;|吸力大小與土體含水率或飽和度密切相關,土體越干燥,基質吸力越大;隨著含水率的提高,基質吸力逐漸減小,當土體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基質吸力消失。因此,研究非飽和土基質吸力與含水率變化關系是非飽和土研究的重點。
目前,國內外學者在土水特征曲線方面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伊盼盼等[1]通過流動試驗,對非飽和土土水特征曲線的測試方法進行了研究。宋俊濤[2]基于非飽和黃土的土水特征曲線,對路基內部毛細水分布及其變化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孫德安等[3]采用室內基質吸力測試試驗,對桂林紅黏土的土水特性進行了研究,并得出若干有益結論。
可以看出,目前對非飽和黃土土水特征曲線的研究相對較少,土體干密度對非飽和黃土土水特征曲線影響的研究更是鮮有報道?;诖?,本文通過結合實際工程,現(xiàn)場取土,在室內制作成不同干密度的黃土試樣,并進行基質吸力測試試驗,研究不同干密度下黃土土水特征曲線變化規(guī)律。
土水特征曲線作為非飽和土的一個重要概念,具有研究意義和價值。其中,非飽和土中基質吸力的存在對非飽和土的抗剪強度有一定影響,在Fredlund[4]提出的經典非飽和土抗剪強度計算公式(式1所示)中將基質吸力作為廣義黏聚力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土體抗剪強度。因此確定非飽和土土水特征變化曲線,對確定非飽和土在干濕情況下抗剪強度的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式中:σ為正應力;μa為孔隙氣壓力;μw為孔隙水壓力;(μa-μw)為基質吸力;tanφb為基質吸力系數(shù)。
目前,土水特征曲線主要以Van Genuchten[5]提出的S形曲線模型最為典型,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看出,土水特征曲線變化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其中在階段I(邊界效應區(qū)),曲線平緩,土體含水率接近飽和含水率;在階段Ⅱ(過渡區(qū)),曲線變化明顯,隨著含水率的減小,基質吸力增大,階段I和階段Ⅱ臨界處(A點)為空氣進氣點,表示當基質吸力增大到pa時,空氣開始進入土體,土體進入非飽和狀態(tài);在階段Ⅲ(殘余區(qū)),曲線又逐漸趨于平緩,土體含水率最終趨于殘余含水率。V-G模型表達式如式(2):
圖1 典型非飽和土土水特征曲線
式中:θ為含水率;θs為飽和含水率;θr為殘余含水率;ψ為基質吸力;a、m、n為擬合參數(shù)。
室內試驗黃土取自山西朔州某在建高速公路邊坡工程現(xiàn)場,取土現(xiàn)場及土樣情況如圖2所示。通過室內基本物理力學指標試驗,測得所取土樣天然含水率為17.6%,天然密度1.8 g/cm3,土顆粒相對密度2.36。通過室內擊實試驗,測得其最優(yōu)含水量為18.9%,最大干密度為1.69 g/cm3。
圖2 現(xiàn)場取土場地及土樣情況
本文室內基質吸力測試采用傳統(tǒng)的濾紙法,濾紙法測基質吸力的方法和原理如圖3所示。通過將土樣和濾紙按一定次序放置于密閉的密封罐中,并將密封罐靜置在恒溫水槽中,當濾紙與土樣之間進行充分的水分交換并穩(wěn)定后,測其基質吸力。
圖3 濾紙法測基質吸力原理
其中夾在土樣之間的濾紙測得的是非飽和土中的基質吸力,放置于支架上的非接觸濾紙測得的是總吸力?;|吸力的測定通常采用王釗[6]提出的計算公式:
式中:wfp為濾紙含水率。
為研究不同干密度下非飽和黃土土水特征曲線變化規(guī)律,分別制備干密度為1.4 g/cm3、1.5 g/cm3和1.6 g/cm3的土樣,每個干密度制備4~5種不同含水率,進行基質吸力測試。并采用V-G模型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最小二乘擬合,繪制土水特征曲線。
不同干密度下非飽和黃土土水特征曲線如圖4所示,從圖中可看出,當干密度一定時,基質吸力隨體積含水率的降低而減小;隨著干密度的增大,相同基質吸力下對應的體積含水率越小。分析其原因:當干密度較大時,土體較密實,孔隙較小,水分之間的黏結吸附作用較強,同時需要較大的空氣進氣值才能將水分從土中排出;隨著干密度的減小,土體孔隙體積逐漸變大,自由水含量增加導致土中水的吸附潛能降低。
圖4 不同干密度下土水特征曲線
本文通過基質吸力的室內濾紙法測試試驗,得到了不同干密度下非飽和黃土的基質吸力并繪制土水特征曲線,試驗結果表明:
a)干密度一定時,隨著土體含水率的降低,基質吸力增大。
b)土體干密度對土水特征曲線影響明顯,干密度越大,空氣進氣值對應的基質吸力越大。
c)干密度越大,相同含水率對應的基質吸力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