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晨
摘要:自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以來,漢語在日本的推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隨著中國經(jīng)濟以及文化的迅速發(fā)展,逐步成為了世界注目的中心。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曾經(jīng)擁有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歷史,兩國的語言和文化也是相互影響的。日本的中文教育歷史非常悠久,除了漢文教育以外,現(xiàn)代中文教育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從歷史來看,日本的漢語教育自明治維新起就已經(jīng)開始了,但相比較于其他歐美語言,顯然漢語在日本的語言學教育上無法登上學術大堂。直到九十年代后半期,漢語的學習在日本迎來一批熱潮,在高校中也取代了法、德、俄、西,成就了第二外語的地位?;舅懈咝6奸_設了漢語的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程。高校中的中文系也猶如雨后春筍般開設出來。此外,社會上也有很多機構爭先開辦漢語課程,學習者從小學生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有。本文通過對日本孔子學院和日本漢語教材兩方面的研究,探討漢語目前在日本的推廣及發(fā)展情況,希望對漢語在日本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漢語;孔子學院;教材;語言
價值是語言傳播的根本動因,我們的第一要務是加強漢語的傳播價值。比如:在文化價值方面,利用悠久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飛速發(fā)展的科學技術:在經(jīng)濟價值方面,利用進出口商品的貿(mào)易活動以及國際會議的開展;在外交價值方面,利用我國在世界組織中的地位和與世界各國各區(qū)域的各種合作。
語言的學習也意味著對某一種思維方式以及文化類型的學習,而傳播語言當然也就是對一種文化的傳播。發(fā)達國家首先將語言與文化的推廣作為向外擴張時使用的基本措施。語言文化外交是文化外交的重要形式和組成部分,其實施主體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政府委托或授權的非政府機構,長期有系統(tǒng)、有組織地進行語言文化國際推廣,意在達成文化交流與傳播、增進相互理解等戰(zhàn)略意圖。
一、孔子學院的推廣和發(fā)展
“孔子學院”這一語言文化品牌,作為中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向世界推出已有十四年,已成為中國對外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典范??鬃訉W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宗旨和使命是增進使勁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fā)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fā)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作為中國代表性的語言文化推廣機構,孔子學院既有與國際知名語言文化推廣機構,如英國文化委員會、法語聯(lián)盟、歌德學院等相同的屬性,又有其獨特的中國模式,孔子學院與其他國際知名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一樣,都把推廣本國語言和傳播本國文化作為根本宗旨??鬃訉W院所提供的服務包括: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jié)h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業(yè)務;提供中國教育、文化、經(jīng)濟及社會等信息咨詢;開展當代中國研究等。
孔子學院的學習者分為華僑華人、漢字文化圈和非漢字文化圈的人們,學習者根據(jù)需求也分為文化傳承、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政治交流。孔子學院在語言的教育、文化的傳播和經(jīng)濟的交流等各個方面都影響著世界??鬃訉W院的魅力在于“孔子”的招牌和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體現(xiàn),并從宣傳外交轉變成正式的文化外交。
日本第一所孔子學院——立命館孔子學院,于2005年在日本千年古都京都誕生,它是中國國家漢語推廣機構、北京大學和日方……等方面的聯(lián)絡合作成立的。周瑋先生作為日本首家孔子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被任命為孔子學院的第一任中方院長。目前,立命館孔子學院已發(fā)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孔子學院之一,下面設有東京學堂、大阪學堂等6個教學點,全年開班數(shù)約達90個,春秋兩季學生總計1500名左右。截至2018年6月,日本共有孔子學院14家它們分別是愛知大學孔子學院,北陸大學孔子學院,大阪產(chǎn)業(yè)大學孔子學院,福山大學孔子學院,關西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岡山商科大學孔子學院,工學院大學孔子學院,立命館孔子學院,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孔子學院,櫻美林大學孔子學院,札幌大學孔子學院,早稻田大學孔子學院。
二、日本漢語推廣的現(xiàn)狀
(一)教學現(xiàn)狀
日本的漢語教育歷史非常悠久,除了中文教育以外,現(xiàn)代漢語教育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明治維新以后,直到昭和時代戰(zhàn)敗為止,比起學術性的研究語言,更注重實用性的漢語,以對話為主的教材。
戰(zhàn)后,隨著中國革命的成功和經(jīng)濟發(fā)展,倉石武四郎等東京大學和西京大學學者,在戰(zhàn)爭反省的基礎上,將漢語視為構建中日友好的橋梁。他在民間的漢語教育中也投入了力量,提高了漢語的普及,對于漢語的研究以及對下一代的漢語教育。自上世紀70年代中日邦交恢復以后,漢語教育開始盛行,除了“巖波漢語詞典”、“愛知大學中日大辭典”以外,還出版了很多漢語詞典和漢語詞匯的書籍。進入80年代,各地的大學都相繼創(chuàng)立了漢語課程,把中文作為選擇科目的高中也增加了,現(xiàn)在漢語學習者在日本全國有一百多萬人。如今,在日本,漢語已經(jīng)成為了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外語。在日本的大學里將漢語作為第二外語選修的學生很多,每年學習的人數(shù)大約有15萬。據(jù)估算,在現(xiàn)今日本的本科學院中,有500多所學院開設了漢語課程,其中有50多所學院設有漢語或者漢學專業(yè)。同時也有400多所高中開設了漢語課程。日本的本科學院要求學生至少學習兩門外語,除了必修的英語外再選擇一門語言作為外語進行學習。由于中日兩國現(xiàn)今的經(jīng)濟和政治關系日益進步,加上中日淵源的文化交際,很多學生將漢語作為第二外語進行學習,其學習數(shù)量遠遠超過其他語種。所以,不論學校還是社會,都有著無數(shù)的漢語學習者,而隨之產(chǎn)生的就是對漢語教師及漢語教材的大量需求。于是,在漢語教材的編寫和發(fā)行這兩個方面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局面。
中文教科書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版,漢語教師也有千人以上。但是教材、教授法、教師的質量等也存在著不少問題。日本各大學大多是由任課教師自行選擇授課所需要的漢語教課書目,很少有學校要求使用統(tǒng)一的書目。日本沒有所謂的"統(tǒng)編教材",所以,各種課本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日本主要有兩部分人在進行著漢語教材的編纂:一部分是正在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日本人;另一部分是在日本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中國人。而中國和日本共同編纂的漢語教科書在市場中占據(jù)著至少二分之一的比例。而閱讀參考練習方面的漢語教材卻是以正在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日本人編寫的為主,就算是合作編寫的教材,其中也是日方在其中占據(jù)主要局面。
(二)教材情況
日本漢語教材多如牛毛,就數(shù)量而言,每年僅白帝社、白水社、駿河臺、朝日社等幾家大的經(jīng)營漢語教材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漢語教材,就有幾百種,加上三修社、金星堂、同學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教材及與漢語教學相關的書籍,總量甚為壯觀。石汝杰統(tǒng)計了漢語教材在日出版情況,為:東方書店,入門和初級課本26種,中級以上14種;光生館,初級和中級課本33種:白帝社,初級課本118種,初級到中級的過渡型課本24種,中級92種;朝日出版社,初級課本51種,初級到中級18種,中級12種;同學社,初級課本37種,中級10種等,數(shù)量非常多,最多的是初級課本。各個出版社一般在秋季展開對教材的推銷。很多出版社著手于開發(fā)新教材,大多數(shù)出版社會將新的書目樣本寄給教師,希望老師能在閱讀其內(nèi)容后在教學中進行使用,這也導致了漢語教材價格偏高。
據(jù)日本全國28教育機關中文教育的調查,設置專業(yè)漢語(漢語及中國文學專業(yè)等)的大學共有11所,其一年級的學生有22人到211人,同一所大學里使用統(tǒng)一教材的有4所,部分使用統(tǒng)一教材的有3所,使用完全不同教材的有4所。
三、總結
中日之間在經(jīng)濟上的互補關系日益加深,兩國民眾對于彼此語言文化的探究也在不斷加深,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滲透著彼此的語言文化。但是日本的漢語教育經(jīng)過了八、九十年代的急速發(fā)展后,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開始走向平穩(wěn)發(fā)展,甚至有下滑的趨勢,這其中雖有日本社會少子化、高齡化的原因,我們也應在其中發(fā)掘其他原因,比如中日兩國時冷時熱的政治關系,漢文化在日本宣傳力度的不足,日本漢語師資高低不均以及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中國的文化外交至今并非強勢,較為落后。只有直面問題,并且將其解決,漢語才能更好的走出國門,在國外進行良好的推廣和發(fā)展。孔子學院作為中華語言文化的代表性機構,其成立和發(fā)展是中華文化外交興起的重要標志之一。希望孔子學院在世界上不斷興建的背景下、在中國人以及漢語學習者的努力下,漢語在世界的推廣發(fā)展能夠勢如破竹,中國的文化外交能立于更加強勢的地位。
參考文獻:
[1]石汝杰.日本的漢語教科書及其出版情況介紹[J].世界漢語教學,2004.02.
[2]劉平.從日本的現(xiàn)狀看孔子學院的發(fā)展[J].愛知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紀要,2004.03.
[3]六角恒廣.近代日本の中國語教育[M].不二出版社,1984.
[4]鄭新培.日本漢語教育的現(xiàn)狀及其問題[J].語學教育研究論叢,2006.08.
[5]張西平.世界主要國家語言推廣政策概覽[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08.
[6]戴蓉.孔子學院與中國語言文化外交[D].言語と文化,2011.01:121-138.
[7]戴蓉.孔子學院——中國模式的語言文化推廣機構[J].ICCS現(xiàn)代中國學ジャーナル,2012.03:136-143.
[8]大塚豐《中國の対外言語教育戦略と孔子學院[J].大學教育論叢,2016,(3):33-52.
[9]劉禕.日本における孔子學院の機能に関する研究ノート:政策·組織に関する先行研究の整理から[J].教育論叢,2012,(55):43-52.
[10]馬場毅.中國の対外教育——孔子學院を中心に[J].ICCS現(xiàn)代中國學ジャーナル,2010.03:212-220.
[11]張英.日本漢語教材及分析[J].漢語學習,2001,(3):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