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華
呼吸道感染為小兒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上呼吸道感染則更為多見,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1],中醫(yī)屬口瘡的范疇,隨著我國手足口病的高發(fā),皰疹性咽峽炎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皰疹性咽峽炎與柯薩奇病毒感染存在密切關(guān)系,發(fā)病率高,感染性強,多見于7歲以下兒童,以嬰幼兒更為多見,夏秋季節(jié)多發(f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咽痛、流涎、咽部皰疹、潰瘍、食欲差[2],與手足口病的口腔炎類似,容易引起家長的恐懼,病程大約1周,嚴重者可延長至2周,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3]。本院在常規(guī)抗病毒、能量藥物靜脈滴注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小兒推拿治療嬰幼兒皰疹性咽峽炎實熱證54例,臨床療效較好,現(xiàn)總結(jié)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河北省阜平縣中醫(yī)醫(yī)院兒科門診收治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107例,按擲幣法隨機分為觀察組54例和對照組53例。觀察組中男29例,女25例;年齡6個月至3歲,平均年齡(1.45±0.59)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2.46±1.18)d。對照組中男28例,女25例;年齡6.5~34個月,平均年齡(1.44±0.58)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2.45±1.19)d。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兒科學》中皰疹性咽峽炎的診斷標準[4]。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yī)兒科學》中口瘡的診斷標準[5],舌質(zhì)紅,苔薄黃或黃,指紋色紫浮現(xiàn)于風關(guān),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辨證為風熱乘脾及心火上炎,均為實熱證型。
1.3 納入標準 (1)符合皰疹性咽峽炎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2)年齡6個月至3歲;(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皰疹性口腔炎及手足口病者;(2)高熱持續(xù)不退者;(3)重癥脫水者;(4)明顯皮膚病者;(5)患兒合并有其他疾病。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抗病毒及液體支持療法,予以利巴韋林、能量藥物靜脈滴注,發(fā)熱38.5 ℃以上予以退熱藥物,兩組均4 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加用小兒推拿以解表清熱、瀉火解毒,選穴及手法如下:開天門(50~100次),推坎宮(50~100次),揉太陽(50~100次),清肺經(jīng)(100~300次),清心經(jīng)(100~300次),揉小天心(100~300次),掐揉小橫紋(先掐3~5次,再繼以揉法50~100次),推四橫紋(100~300次),調(diào)脾經(jīng)(100~300次),清天河水(100~300次),退六腑(100~300次),推脊(50~100次),推拿選擇患兒進餐后1 h進行,推拿介質(zhì)采用滑石粉,每次推拿時間為10~15 min,每日1次。
1.6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
1.7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擬定。(1)治愈:治療4 d后患兒體溫正常,飲食正常,咽峽部皰疹消失,流涎消失;(2)顯效:治療4 d后患兒體溫正常,飲食基本恢復,咽峽部皰疹大部分消退,流涎明顯減輕;(3)有效:治療4 d后患兒體溫正常,飲食有所恢復,咽峽部皰疹部分消退,流涎有所減輕;(4)無效:治療4 d后患兒仍發(fā)熱,飲食未恢復,咽峽部皰疹未消退或增加,仍流涎不止。
2.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4.457,P<0.05。
2.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t=2.31,2.54,3.46,P<0.05。
表2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退熱時間、流涎消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童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多見于2歲以下的小兒[7],大多由于感染柯薩奇A組病毒引起,也可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亦或由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感染性口腔黏膜疾病[8],或因其傳染性強,流行快,多影響患兒進食,加之患兒因疼痛哭鬧,不顯性失水增加,易致患兒脫水,故縮短病程,減輕患兒痛苦顯得尤為重要[9]??墒乾F(xiàn)代醫(yī)學對于小兒皰疹性咽峽炎尚無特異性的治療措施[10],臨床治療多給予利巴韋林抗病毒及支持療法,多采用靜脈用藥,抗生素治療無效[11]。利巴韋林為廣譜抗病毒藥,對常見的呼吸道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均有明顯抑制作用,針對兒童患者,由于其副作用相對較小,因此利巴韋林相對于阿昔洛韋應(yīng)用更多[12]。本病雖為自限性疾病,但也可因合并支氣管炎、肺炎及急性腎小球腎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導致不良預后[13],因此及時采用恰當?shù)闹委煼椒ūM早緩解患兒癥狀、恢復飲食尤為重要。
在祖國醫(yī)學,皰疹性咽峽炎所出現(xiàn)的口咽腔皰疹潰瘍屬“口瘡”范疇,多由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熱毒上攻與咽喉所致[14],病理因素為火熱,口瘡的發(fā)生與火熱上炎有關(guān)。小兒咽喉部瘡瘍起病急,高熱煩躁,痛不能食,多為實熱之證,乃外感風熱邪毒,客于肺衛(wèi),循經(jīng)熏蒸咽喉,熱毒壅阻脈絡(luò),腐灼肌膜所致[15]。因此,皰疹性咽峽炎病因病機主要為外感邪毒與肺胃內(nèi)熱兩者相互搏結(jié)而循經(jīng)絡(luò)發(fā)為此病[16]。《顱囟經(jīng)·脈法》中說:“凡孩子3歲以下,呼為純陽”,《幼科要略·總論》說:“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故嬰幼兒皰疹性咽峽炎更為多見,且以實證熱證為主。小兒推拿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7],具有疏通經(jīng)絡(luò)、行氣活血、平衡陰陽、調(diào)理臟腑、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等重要作用,小兒推拿通過手法作用于小兒體表的特定部位達到防治疾病的效果,操作簡便,無痛苦及毒副作用,故患兒及家長均樂于接受。根據(jù)嬰幼兒皰疹性咽峽炎實熱證患病特點,故采用解表清熱、瀉火解毒為治療原則以決定小兒推拿的手法及選穴,組方特點為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清肺經(jīng)疏風解表清熱;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瀉火解毒;清心經(jīng)、揉小天心、掐揉小橫紋清心脾積熱;推四橫紋、調(diào)脾經(jīng)健胃消食。諸穴合效,共奏清熱、瀉火、解毒之功。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小兒推拿輔助治療嬰幼兒皰疹性咽峽炎實熱證總有效率達90.7%,臨床療效較好,顯著減輕患兒的痛苦,且患兒依從性好,家長樂于接受,安全性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