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伶教授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做法》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生命教育將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的核心課題,使人們內心進行下列美好的轉變。這些轉變包括:有一顆柔軟的心,不做傷害生命的事;有積極的人生觀,終身學習,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有一顆愛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別人并關懷弱勢團體;珍惜家人、重視友誼并熱愛所屬的團體;尊重大自然并養(yǎng)成惜福簡樸的生活態(tài)度;會思考生死問題,并探討人生終極關懷的課題;能立志做個文化人、道德人,擇善固執(zhí),追求生命的理想;具備成為世界公民的修養(yǎng)?!?/p>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臺灣南投發(fā)生20世紀末臺灣地區(qū)最大的地震,造成2378人死亡、39人失蹤、8722人受傷,經濟損失達92億美元。此次地震使人們對大自然的力量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更多的敬畏,也產生更多的反思,不少學校開始省思、實踐、推動生命教育。歷經近20年的摸索與實踐,臺灣省臺南市協(xié)進小學的生命教育形成了系列課程與活動,綜合運用多種資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臺灣地區(qū),生命教育并沒有規(guī)劃在小學正式課程中,因此也不會有相關的教材。一開始在學校推動生命教育時,幾位志同道合的教師在取得校長的支持后,通過“人間五月天、溫馨滿校園”“生命的光輝、把愛傳出去”系列活動,慢慢規(guī)劃出全面性、延續(xù)性、有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藍圖,并以“尊重關懷赤子心、感恩惜福溫馨情”為主軸發(fā)展出各學年主題活動及全校性活動。(見圖1)
圖1
學校的生命教育經過多年的人事更替與磨合,在協(xié)進中慢慢地生根發(fā)芽。來自不同領域、屬性各異又充滿熱忱的生命教育“心團隊”,通過定期聚會、研討與分享,讓生命教育不僅是教學,更是全校師生共同的生活故事與生命學習。(見圖2)
圖2
學校的生命教育從一開始就是以全面性實施為前提,所以除了各學年的教學研發(fā)之外,也要規(guī)劃全校性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動,共同營造全面、多元的生命教育氛圍。(見圖3)
圖3
生命教育的教學并不限于課堂,還有許多全校性的活動,從8月的新生入學輔導,到10月的生命教育月、體驗祈?;顒印恢毖永m(xù)到第二學期的義賣活動和畢業(yè)班活動,再搭配各學年的教學,建構出完整的生命教育藍圖。(見下頁表1)
為了進一步推動生命教育,學校主動擔任生命教育的資源中心學校,開展印發(fā)生命閱讀筆記、創(chuàng)建生命教育學習網等工作,希望把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學校。積極運用家長及社區(qū)的資源,如開展天使媽媽生命教育晨光教學、故事媽媽每周二故事展演等活動,帶動更多的人投入生命教育的研發(fā)與教學。(見圖4)
圖4
細數(shù)近20年的日子,我們從一個簡單的構想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譜出生命教育的樂章;從一個無奇的體驗開始,彩繪出生命教育的色彩;從孩子、老師和家長的反饋中,看到了生命的真、善、美與無限的可能。當然,我們自己也在這座生命花園中,享受著花香鳥語與醉人的音符。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