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
摘 要: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培育學生思想品德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并日益得到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新常態(tài)要針對實際,注重實踐,長期堅持,逐步深化,切勿貪大求全,力求實實在在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新常態(tài);傳統(tǒng)文化;育人
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重點強化內容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思想一致占主宰地位,其對中國人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影響最為深刻。在學校教育當中,儒家思想的精華是值得重點強化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容。眾所周知,義務教育階段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是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和定型的關鍵階段。如何加強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現實生活中,受來自社會、家庭等各種消極因素和錯誤思潮的影響。部分中小學生出現了缺乏理想、妄自尊大、任性自私、自由散漫、漠視禮儀、言行粗魯、缺乏誠信、厭學早戀、違法犯罪等不良品行,令人擔憂。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突出強化以孔孟之道、儒學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大力弘揚儒學所倡導的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獨慎、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厚行、勇毅風行等十大傳統(tǒng)美德,具體講:就是要讓學生從小樹立中華民族的自尊性、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為社會乃至中華民族做出貢獻的崇高理想;形成孝悌觀念,講孝道,董感恩,特別是感恩父母,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要知情重義,履行個人責任和義務;要誠實守信,言必行、行必果;要講勤儉,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要講禮儀、重禮貌,形成文明、謙讓等行為習慣等,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具體實踐
一是將《弟子規(guī)》列為校本課程,納入德育教學計劃。全市中小學校給教師、學生配發(fā)《弟子規(guī)》讀本,教師在認真研讀的基礎上認真?zhèn)湔n,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團隊活動、主題班會等形式,給學生集中進行解讀。同時,利用多媒體“班班通”設施,組織師生觀看《弟子規(guī)》等解讀光盤,召開傳統(tǒng)美德故事會,講述美德故事,編寫手抄報、精選座右銘,深化對國學經典的理解。二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元素納入校園文化體系。各中小學校進一步完善了“文化墻”建設,在校園內最醒目的宣傳櫥窗內張貼“校訓、校風、學風”,在樓道、教室、宿舍等處張貼《名人名言》、傳統(tǒng)文化經典故事圖解、《弟子規(guī)》展板,各類文明提示語等,形成了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良好氛圍。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活動。各中小學校開設誦讀課或利用大課間陽光體育活動,集體誦讀《弟子規(guī)》,舉辦誦讀大賽,知其意、明其理、踐其行。舉辦感恩勵志報告會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專題講座,給全校師生和學生家長講授傳統(tǒng)文化,觸及每個人心靈深處。學校負責人、教師帶頭踐行《弟子規(guī)》,加強自身修養(yǎng),轉變行為習慣,講究言行文明,對學生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開展文明禮儀、孝親敬老、尊師愛生、扶危濟困、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面必凈,衣必整,鈕必結”溫馨提示中,在“低聲說話,得體問好,由衷禮貌”的訓練中,在“不亂花錢、不吃零食、不隨便丟棄”的告誡中,在“上下樓梯一律右行,時時處處顧及別人”的細節(jié)中,在做一次家務,為需要幫助的人獻一份愛心的行動中,實實在在體會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美德,把《弟子規(guī)》內化為日常行為習慣,提升了師生的文明素養(yǎng),促進了學生優(yōu)良品德的形成。
三、深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是家庭影響不容忽視。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日常言行對孩子性格、品德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礎在家庭,需要家庭潛移默化和學校教育的緊密配合。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培訓,提高學生家長的傳統(tǒng)文化素質是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開展家庭、學校、行政村之間的一系列互動,讓學生樹立尊敬長輩,友愛同學的觀念,養(yǎng)成尊敬長輩、友愛同學的良好習慣。二是教育引導貴在堅持。學生行為習慣不時出現反復,部分老師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產生懷疑,甚至對學校安排的活動產生抵觸情況。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而要經歷一個長時間的形成過程。這就需要耐心細致的做教育引導工作,需要不斷強化已經形成的優(yōu)良行為。教師要統(tǒng)一認識,把握規(guī)律,堅定對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信心,對出現問題認真分析,抱著積極有為的態(tài)度去解決,去改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現實存在、現實活動出發(fā),采取感性的、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動中去經歷,去感悟,去建構自己的道德觀,從而樹立良好的孝悌心,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三是穩(wěn)步提升德育水平。中小學校要逐步深化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提高傳統(tǒng)文化教育水平,特別要提高學校校長和教師文化功底和鑒別能力,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上狠下功夫,成為知書明理的專家。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吸其精華,去其糟粕,滋養(yǎng)品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應試教育客觀上將基礎教育變成升大學的選拔教育,使中小學教育的功利色彩濃厚,人文內涵淡化,實質上是一種缺乏人文精神的純粹的職業(yè)訓練,導致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甚而造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斷裂,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應試教育不僅直接影響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加劇了教育人文資源人文精神的流失,明顯影響了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念,已成為中華民族心智、精神發(fā)展的桎梏。進一步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不僅有助于解決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而且對于重塑倫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諧社會基礎,以至對于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學校要促進傳統(tǒng)文化應回歸中小學教育,建立長效機制,不求立竿見影,不求時尚虛榮,真心實意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形成體系,創(chuàng)新模式,長期堅持,扎實推進,努力實現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新突破、新進展、新
成效!
參考文獻:
[1] 張曉玉.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實施路徑[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3).
[2] 于向輝.新形勢下中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若干問題分析[J].科技風,2016(6):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