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婧
今年元旦,張雪剛過完他的30大壽,在這個被媒體稱為“姑蘇繡郎”的85后心里,“刺繡師可能是個更為客觀的稱呼”。但“繡郎”是與“繡娘”相對的,用“繡郎”來形容這個行業(yè)的男性從業(yè)者,還是一個“大家認為比較恰當?shù)脑~”。
“繡三代”的“刺繡可能性實驗”
張雪可說是出生在一個刺繡世家。他母親薛金娣是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拔彝馄藕桶⒁桃捕际亲龃汤C的,我爸是裁縫,舅舅和姨父是木工……”說到外公,張雪幾乎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我外公什么都會”。在2017年央視拍攝的公益廣告中,張雪的外公以裁縫的身份被記錄,除此之外,“木工、砌墻”這些活,“他看一遍就會”。
從2011年夏天開始學習蘇繡的張雪,對刺繡并不陌生?!拔倚r候放學后,回到家,很多時候是坐在繃架前面,看我母親刺繡”,雖沒上過手,“在旁邊看了這么多年,也能看出點什么東西了”。年少時的耳濡目染,使張雪在學習刺繡方面,進步微快。
2012年,收到好友結婚請柬的張雪,“不想對朋友敷衍了事,希望送一個心意足一點的禮物”。當時,正在學習素描的張雪,和老師商量后,決定把朋友的婚紗照“用素描畫下來阿繡”。
“之前沒人這么做過。我也是被逼出來的,因為時間太緊,只有一個月”。作品完成后,“發(fā)到朋友圈,很多人點贊。包括朋友和新娘的親戚們也覺得很好。這幅刺繡到現(xiàn)在還在他倆床頭掛著”。
后來,張雪就是憑借著他首創(chuàng)的“素描繡”斬獲了“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jié)暨中國(開封)首屆工藝美術展”銀獎。之后,他的刺繡作品《錦雞》獲得了2013年江蘇省工藝美術新人新作成果展作品大賽金獎;作品《佛》《四季》《星空》均獲得了江蘇省藝博銀針杯刺繡作品大賽金獎。雖然張雪拿獎頻頻,但在陪母親薛金娣出席活動,別人介紹時他時,還是多以“薛金娣的兒子”來稱呼他?!按蠹疫€是尊重我媽多一點,這個也可以理解,我媽畢竟做了幾十年嘛!而且我也沒想把自己弄得很高很高,差不多就行了。我只希望別人看我的眼神是正常的樣子就行了”
真正讓張雪走入公眾視線的,是因為“二更”視頻,朋友和同學都戲稱他為“網(wǎng)紅”?!翱赡艽蠹叶x一個人物時,會用時下很流行的詞來概括吧。他們說的網(wǎng)紅并不是我們常說的那種‘美女網(wǎng)紅,就是說很有熱度的意思”。張雪知名度較高的作品《四季》和《佛》,都被“二更”的編輯概括為“極簡風”,大量的留白讓畫面看上去十分簡潔干凈,古色古香的繡物又使之透著點雅致的韻昧?!笆聦嵶C明,這類風格的作品是微受歡迎的,也比較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后來我們行業(yè)有好多人都開始做這種極簡風格的了。”張雪說。
2017年12月27日,張雪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星空》被人抄襲,很多朋友都讓他給對方發(fā)個律師函,但他只是在對方的微信公眾號留了甸言,希望對方不要再抄襲別人的作品了。有朋友安慰張雪:“別人抄你的,說明你做得好?!睆堁┞犃?,很是受用。
蘇繡技法的傳承不是問題,關鍵是沒人愿意把它當一種職業(yè)
2016年6月,張雪和3個小伙伴成立“彌惟刺繡”工作室。彌惟是英文“Me We”的諧音,意思是“我,我們,一起學蘇繡”。他們的作品多數(shù)在淘寶網(wǎng)上出售,價位從980到6000元不等,但網(wǎng)店的銷量并不樂觀?!捌鋵崳凇曨l播放前,我?guī)缀醪簧衔⒉L詫毜暌彩菓W(wǎng)友要求開起來的。我之前的作品,都是直接放在我媽的店里面賣”。
張雪說:“我和我媽工作室做的繡品,可能不僅僅是商品。它有點類似于價格偏低一點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放到淘寶上,基本上是賣不掉的。誰會在網(wǎng)上看到一幅刺繡后,就突然間花這么多錢去買?多數(shù)人不會這樣。”“而且刺繡還有一個特點,實物和照片、視頻有很大不同。無論是‘二更還是央視拍的視頻,都無法把刺繡很微妙、很精細的地方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p>
高端手工刺繡的傳承,是張雪所憂慮的。“如果把刺繡當成一個產(chǎn)業(yè)來做的話,它涉及很多的東西”。市場需求量的不穩(wěn)定和蘇繡從業(yè)者的減少,導致了這個行業(yè)現(xiàn)在能做比較好的繡品的人越來越少了。在張雪看來,“蘇繡技法的傳承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人愿意把這門技藝當成是一種職業(yè),或者是一個很珍貴的東西,在技法上細細磨煉”。
“刺繡的針法,講穿了就是那么多,即便對剛上手的人來說,要掌握全部針法也不難。難的是,要完完全全地繡好整幅作品?,F(xiàn)在有很多蘇繡愛好者,把蘇繡作為一種愛好,而不是職業(yè)。”張雪說,“培養(yǎng)一個刺繡師,至少要3到5年。即便三五年后,也只是學徒狀態(tài),做出來的繡品,沒辦法馬上賣錢?!痹诖似陂g,學徒的家人還得供吃供住、交學費,得投錢下去,況且“誰也不能確定自己干這個行當,是不是有天賦,最后繡出來的作品會怎么樣”。
張雪還說:“客觀講,刺繡行業(yè)的收入水平不高。很多人覺得刺繡大師的一件作品能賣很多錢,好像很賺錢的樣子。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一幅賣10萬元、20萬元的作品,需要兩三個人做半年時間,你說高嗎?”“當然,如果從全行業(yè)的角度來看.現(xiàn)在低中高端的產(chǎn)品全都要有。我并不擔心中低端刺繡的傳承,而是擔心高端刺繡的傳承,這和大環(huán)境有關。我媽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刺繡了,那時,她沒有其他選擇。讀小學時就一邊上學,一邊做這個。我媽16歲以后,就進了刺繡廠,她是一門心思把刺繡當職業(yè)。現(xiàn)在,我們的選擇太多了。從另一個角度講,手工藝人也不見得很受人尊敬,社會尊重對手工業(yè)者微重要?!睆堁┨寡裕骸罢嬲淖鹬夭粌H是對身份的尊重,還有對作品和它背后凝結的心血和汗水的尊重。作品,你可以不買,但我要真的覺得你的這個作品很好,值這個價?!?/p>
傳承本身就意味著變化,必須與時俱進
張雪的創(chuàng)新行為,也曾引發(fā)了一些網(wǎng)友的質疑——“這種商業(yè)化的做法,是否會傷害到傳統(tǒng)蘇繡的繼承?”面對這樣的疑問,張雪很是不以為然。
他說:“可能很多人對蘇繡并不十分了解,一聽,傳統(tǒng)技藝,哇!就覺得它幾千年來一直是這個樣子。其實,它也是在不斷發(fā)展的。歷史上,蘇繡最早用的是鎖繡,后來,針法的種類慢慢變多了起來,到了明代,基本上已經(jīng)很成熟了。但成熟了就不需要再創(chuàng)新了嗎?并非如此。到了清代,如出現(xiàn)了亂針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方異樣異色繡等等。清末藝人沈壽叉從繪畫中汲取經(jīng)驗,講究陰影、明暗關系和透視,把透視法運用到了蘇繡當中,又創(chuàng)立了仿真繡。這些難道不都是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現(xiàn)在很多人覺得你一做創(chuàng)新,好像就是為了顛覆古人的東西,其實并不是這樣。以前的手藝到現(xiàn)在并沒有失傳,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向前發(fā)展了。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它有一種包容性,會吸收外來元素,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一些改變,變成一個很新的東西,很新的形式。但很多人就以為傳統(tǒng)是一成不變的。”
張雪還說:“其實藝術品也好,商品也好,都是跟著需求來變化的。不管你做什么東西,都是為了滿足大家現(xiàn)在生活的需求?!痹谒磥恚直硪埠?,耳機也罷,乃至手機殼,與蘇繡結合都可以滿足特定的市場需求?!暗謾C殼本身是比較廉價的,我個人比較傾向用機繡,雖然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碰機繡這一塊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