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明 譚貽群
長征精神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受到黨與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研究,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敢勤勞、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的精神特征,是長征精神深刻價值與永恒魅力的源頭。黨中央自十八大提出了中國夢于全民族層面實現復興的宏偉藍圖。在中國夢視域下,長征精神更以其嚴格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受到社會各界的矚目,其中,長征精神在大學生雙創(chuàng)教育中的表現出富有內涵的時代價值以及對大學生雙創(chuàng)教育的實現都有著關鍵促進作用。
1 中國夢視域下長征精神的內涵分析
縱觀世界史,二萬五千里長征堪稱人類歷史上一次極為罕見的軍事遷移,也凝練出了偉大的精神財富——長征精神。毛澤東指出:“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币簿褪菑倪@個時期之后,黨中央各級領導都將長征精神常懷心間,并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將長征精神自上而下的宣貫。長征精神的內涵不僅豐富,其深度與廣度也是其一直充滿活力的因素之一。長征精神高度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觀,因而可以帶領著中華民族一次次走向成功。長征精神的核心價值目標表現為理想與實際并重,也正好與習近平總書記的“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思想相呼應。長征精神的核心價值標準表現在兼顧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并未強調一直為集體利益奉獻的絕對無私精神,也不支持只追求自身利益的偏頗行為。長征精神的核心價值取向表現為一元主導與多元存在協(xié)調。所謂的一元主導價值取向是指堅決以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并結合多元的國際層面的無產階級優(yōu)秀革命精神,針對中國的社會實際,與中國傳統(tǒng)精神文化,毛澤東思想相融合,最終為國所用。長征精神的價值目標、價值標準、價值取向在構建實現全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的思想中,表現出的高度一致性,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內涵。
2 中國夢視域下長征精神在大學生雙創(chuàng)教育中的時代價值
如今正是中國夢實現的攻堅時期,全民都行走在實現中國夢的路上,大學生作為最具生產力的青年群體,在實現中國夢過程處于關鍵環(huán)節(jié)。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于夏季達沃論壇上首次提出的“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簡稱“雙創(chuàng)”)的號召,即就是對青年群體最深切希冀的充分體現。
“90后”的大學生群體特征相比較“80后”一代非常明顯,追求具體化、理想務實化,價值取向較多功利,較多關注自身的成長發(fā)展,以及對社會穩(wěn)定影響較大的一點是信仰模糊。造成“90后”價值取向更加自我的本質在于這一代成長于物質環(huán)境較好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從小未因饑寒吃過苦,因而這個群體中有不少人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但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也為這個群體帶來了廣闊的知識面,提前發(fā)展的心智,活躍的思維,對新生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傮w而言,“90后”的優(yōu)勢與劣勢旗鼓相當,不分前后?!?0后”大多成長在九年義務教育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角色進行培養(yǎng)的,而當下,正是大學生群體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拼搏的時候。長征精神包含的關于愛國主義、理想信念與集體主義精神是實現中國夢視域下價值體系的重要成分。在實現中國夢的社會背景下,長征精神成為大學生雙創(chuàng)教育的過程中極為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的雙創(chuàng)教育的實現離不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長征精神,引領青年一代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在組織紀律、理想信念、實事求是、團隊協(xié)作等方面全方位對大學生加強精神教育。在大學生雙創(chuàng)教育中,融入長征精神對中國夢的實現有重要意義。
3 中國夢視域下長征精神對大學生雙創(chuàng)教育實現路徑的思考
大學生參與“雙創(chuàng)”的形式主要是根據創(chuàng)新項目的方向進行自主創(chuàng)業(yè),分為兩個領域的創(chuàng)新,一是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類課題進行的技術型創(chuàng)業(yè),一是純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業(yè)。國家政策上大力支持大學生進行雙創(chuàng),但目前的現實情況是大學生群體雙創(chuàng)的勢頭明顯不高。為能夠盡快讓大學生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來,需要思考如何將長征精神融入到雙創(chuàng)教育中去。
3.1 加強長征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
當代大學生由于存在著理想不堅定、信仰不明、價值取向不夠積極、在面對困難過程中信心不足等問題,加之社會誘惑較多,容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長征精神的宣貫,讓其深切去體會長征精神的內涵,令其對人生的成長于發(fā)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培養(yǎng)其攻堅克難的精神。
3.2 運用優(yōu)秀的雙創(chuàng)教育的載體
大學生“雙創(chuàng)”熱情不高的社會原因在與整個社會的包容度不夠,缺少寬容失敗的環(huán)境與鼓勵大學生積極探索的勇氣。這就需要借助雙創(chuàng)教育目前現有的載體進行教育,如長征精神講座、黨群團隊建設、大眾傳媒等,借助這些載體弘揚長征精神,豐富大學生校園生活,增強其精神文化的塑造。最終激發(fā)大學生進行雙創(chuàng)的決心與勇氣。
3.3 構建“長征精神助雙創(chuàng)”的長效教育機制
首先,各級領導需認識到弘揚長征精神,是實現中國夢路上不可停歇的事業(yè)。因而,長征精神的教育不能是一個間斷性的行為,而應該形成常態(tài)教育。無論在教學、管理,還是課外活動安排中,長征精神需要一直伴其左右,這樣才能保證大學何時能在雙創(chuàng)過程中,不會因信念的缺失,意志的不堅定隨便放棄,不僅阻滯了大學生個人的發(fā)展,還浪費了社會資源。
結論:當代是中國夢實現的關鍵節(jié)點,國家需要大學生群體不斷迸發(fā)能量來創(chuàng)造更多的奇跡,這個培養(yǎng)過程不僅需要巨大經濟支持,更需要具有豐富內涵的長征精神為其精神指導,這條追夢之路才可走的更加平穩(wěn)、矯健。
項目名稱: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思政專項課題,編號:SZZX 16025。
(作者單位:江西環(huán)境工程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