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考,生活的齒輪越轉(zhuǎn)越快,推擠著我踉踉蹌蹌地往前跑。
華燈上,夜未央。在題海中浮浮沉沉浸泡了一整天,我感到十分疲憊與倦怠,煩躁涌上心頭。
下樓透透氣吧。
小區(qū)旁,便是文化館。激光燈的白光亂打在兩座鐘塔上,亮得晃眼。塔前,是一群奮力舞蹈的大爺大媽,他們跟著激昂的音樂舒展肢體。滾滾音浪自音箱中洶涌而出,節(jié)奏快,響度大,逼迫著我逃也似的離開。
河的另一岸,是行道樹極茂盛的幽徑。迎面走來幾位行色匆匆的中年人,西裝革履。他們的目光都緊盯著手機屏,冷漠的面龐被屏幕的光線照射而顯出病態(tài)的蒼白。急躁、不安在空氣里蔓延。
心,像被一只略帶涼意的手握著,微痛而警醒:生活就是如此嗎?升學的壓力,老年生活的乏味,工作的重擔與應(yīng)酬的無奈,都催促著我們加快腳步。每個年齡的人都在爭渡,都在與生活的激流相搏,似乎只有更快、更快,才能給予內(nèi)心一絲充實。
我無奈地苦笑,想起繁多的講義尚未復習,只得加快了腳步,向家的方向小跑。
腳步,慢了下來。
我的目光被一處靜謐的燈光所牽引。它不明麗,仿佛清晨白霧似的晨曦。走近些,一則橫幅被燈光照亮:“全民慢閱讀活動”。
慢?心輕輕地悸動,仿佛一顆水珠濺入心湖。推門,而入。
仿佛置身于另一度空間,空氣中的褶皺似乎都被一一熨平了,柔曼,舒適。沒有一絲雜音,只有“沙沙”的翻書聲與均勻的呼吸聲和諧地交錯著。兒童、老人、青年人、中年人或坐在凳子上,或倚于書架,甚至干脆盤腿坐在地上,都慢慢地翻著書,神情自若,隱隱透著一股優(yōu)雅。
慢下來,原來也別有風韻。
我靜靜地立著,體會著這里演繹的別樣精彩,仿佛輕彈一架黑白的鋼琴,別有滋味。
身旁是一名七八歲的幼童,半跪在凳子上,身體前傾,伏著桌子,面前正攤著一本故事集。他白白胖胖的手指順著書頁輕輕滑動,紅潤的嘴巴緩緩地開合,似乎在拼讀著生字。他那小鹿般機靈的雙眼透露出喜悅與歡欣。
慢,竟有這等魔力,使好動的孩子變得安分?
是啊,慢,不也使老人的空虛得到充實,使中年人的疲乏得到慰藉了嗎?
“慢,便是真?!备形蚧^心頭。
徘徊于書架間,目光撫過一排排書脊,駐足,抽出,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翻開,一段文字如一滴露,落入心房:“……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p>
原來,慢下來的生活,也會精彩;慢下來的人生,更顯優(yōu)雅。
比喻新穎、貼切。
“夜未央”謂夜深了,還未到天明,用在這不恰當。
這樣的場景很真實。
小作者視域?qū)拸V,能從一個較高的角度觀察世間百態(tài)。
此處的斷句不當。
“空氣中的褶皺”這一喻體指的是什么?這一比喻有故弄玄虛之感。
用“風韻”形容閱讀場景不恰當。這一段多余。
恰當?shù)匾妹浼饶芙o文章增色,又能顯示自己的閱讀積累。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鋪墊,此處的引用顯得生硬。
從文章所截取的幾幅畫面來看,小作者的目光已經(jīng)超越了自己的小天地而投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可見其是一位愛觀察、善思考的學生。小作者敏銳地發(fā)現(xiàn)浮躁是當下社會的一種特性,而慢下腳步、捧起書本閱讀則可以給人帶來精神的充盈。文章行文思路比較清晰,“快”與“慢”的對比使得主題較為明確。但是,文章也有值得推敲之處:老年人之所以熱衷于跳廣場舞是因為內(nèi)心的空虛,這樣的論斷有失偏頗;文章未能將“慢”和“閱讀”之間的關(guān)系厘清,感覺是閱讀帶來了精彩;結(jié)尾部分的引用顯得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