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漫論20世紀中國學術研究的轉型(上)

      2018-09-10 07:22:44王長華李笑巖
      名作欣賞 2018年5期
      關鍵詞:新學西學經學

      王長華 李笑巖

      摘要:回顧20世紀中國學術由舊學轉型為新學的過程,經歷了批判、解構、褻瀆,也經歷了無知和全民狂歡?,F(xiàn)在有必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消解和解構能否成為一種價值?歷史的經驗是,沒有明確價值指向的學術研究不是正常的、健康的學術研究。走出困惑,以建構代替解構,以建設的心態(tài)面對未來。

      關鍵詞:學術轉型 經學 西學 新學

      中國進入20世紀,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完全可以稱得上“天翻地覆慨而慷”。這其中顯性層面的變化,比如政治的變革、政權的更替等,在以往的知識譜系中非常引人矚目,關注的比較多,了解得比較清楚。特別是民國初期,北洋政府走馬燈似的換了一個又一個,正像魯迅先生當年所說的:“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钡@性層面之下,還有隱性層面的變化,這就是與政治、政權相應的,文化學術方面的變化??梢哉f,這個變化及其過程,我們長期以來還沒有思考清楚更沒有討論清楚。這種變化的核心是,隨著政治、政權的變革,相應的文化學術在整體面貌上有了哪些改變?在改變過程中我們拋棄了什么,保留了什么?轉型之后的文化學術呈現(xiàn)出怎樣的特點和傾向?我們今天的學術研究所關心的問題、研究模式和這場20世紀初期的學術轉型有什么關系?在經歷了甚至是傷筋動骨的轉型之后,我們后來的學術是如何重構和應該如何重構呢?這都是我們過去還沒有思考清楚的,也是目前我們亟待思考清楚和討論清楚的問題。

      舊學向新學轉型及其核心特征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戊戌變法為開端的社會變革,帶給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我們所說的“二十世紀學術轉型”也以此為開端。這場轉型,其實質是傳統(tǒng)儒家思想文化系統(tǒng)瓦解,轉而讓位于新型思想文化——西學,或者說,是從傳統(tǒng)學術(舊學)向西方現(xiàn)代學科(新學)脫胎換骨的轉變。其結果,以我們今天的見識而言,大體可以這樣評價:作為一個民族思維脈絡的傳統(tǒng)學術及其價值,發(fā)生了幾乎是斷裂的徹底改變,我們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式及其結果被西化了。

      舉個常識性的例子,比如說京師大學堂是新政亦是新學的產物?!毒煷髮W堂章程》中明確提到其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辦學方針實際上與當時的兩個時代弊端——偽善和守舊是針鋒相對的。偽善,則重名節(jié)而輕務實,這是傳統(tǒng)中國、老派士人身上一直存在的問題;守舊,則包括傳統(tǒng)士大夫沉浸于章句之學,用非所學,學非所用。提倡學習和制度規(guī)定學習的東西中看不中用,改變不了步步下行的現(xiàn)實。因此,在這樣的形勢下,晚清政府要做出改變,光緒皇帝第一件能做的事,就是革新教育,創(chuàng)辦新學,希望能夠從興辦教育和培養(yǎng)人才的角度,從根本上徹底解決時代面臨的這個致命問題。但經如此改變,“中學”能否保證“為體”,“西學”是否僅僅“為用”,“方針”確定是沒用的,歷史實踐證明,這之后發(fā)生的一切不會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當然,這是后話。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新政來得迅速而猛烈。但“新學”卻不能像新政那樣一朝一夕即可改變。就像現(xiàn)實改變非立等可取一樣,討論也得從基礎開始。我們得先說何為“新學”,新學和舊學的分野又在哪里。舊學,簡單而言可以說是科舉之學,或者說是以科舉考試為主要培養(yǎng)、甄別和詮選形式的經學教育。經典之學的歷史源遠流長,從西周的王官之學,到漢魏政府的博士官學制度,到隋唐之后的科舉考試,都是經學生命流動的途徑和方式。科舉制度從隋唐時代確立伊始,便是舉儒家經典而設科,千百年來,小的方面或略有增減,但其核心內容并未見本質上的改變。儒學自漢武帝時代開始成為統(tǒng)治者的官方意識形態(tài),同時也是王朝政治的精神支柱。而科舉制度將儒學與國家選官制度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儒學具有了超乎尋常的官學地位,保證了儒家經學能夠在政治允許的最大范圍內傳播、綿延和發(fā)揮作用。我們可以看到,科舉制度正式確定之后的統(tǒng)一教材——無論是唐代孔穎達主編的《五經正義》,還是宋代朱熹編撰的《四書集注》,特別是宋以后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所采用的八股文形式,都很好地達到了這個效果——至少在科舉歷史的后半期,士人幾乎完全被朱子學說洗腦——因為這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和標準答案。因此,圍繞科舉考試的舊學所教育培養(yǎng)選拔出的人才,很難對現(xiàn)實起太大的改變作用。雖然科舉考試也有針對實際政務進行的策問,但在科舉考試后期,策問之考也基本上流于形式。舊學的教育目標和受教對象,對1900年左右的、差不多徹底潰爛了的清王朝,基本沒有任何起死回生的作用。因此,此時的朝野上下一致認為,用新學改變舊學、代替舊學是當務之急。

      新學怎么改,怎么辦?從現(xiàn)象層面來看,清政府的選擇是,廢科舉,完全放棄原來經學的學習和研究,學自然科學。于是,在新辦的各類學校里,中學及其中學以上,迅速開設了物理、化學、天文、數(shù)學、外語等課程,文科中分設了歷史、地理、文學、哲學、政治學等課程和專業(yè)。有的新式學校里甚至還開辦了家政學專業(yè)。同時,從學制上,也分別設置了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大學堂、通儒院(研究院)等一系列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學習年限。這是當時人們對于改變舊學的選擇。

      究竟出于何種現(xiàn)實需要,原本頑固、守舊的清政府如此急迫地痛下決心改變現(xiàn)實?可以說,從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開始,中國人原來懷有的天朝自信就已經被徹底摧毀。鴉片戰(zhàn)爭的慘敗,是清政府也是所有中國人的痛點、恥辱點。之后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等,這些刻骨銘心的慘痛經歷都促使1901年清政府自上而下改革的提出。從此前的1898年戊戌變法,到此后1911年的辛亥革命,特別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都是中國從不同角度和側面,痛定思痛,立志改革的重大動作,從而也成為改變中國發(fā)展方向和命運的重要歷史節(jié)點。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士人有士人的反應和表達方式。中國的士、文人,是社會中最為敏感的一個存在。他們不但是這個民族學術的傳承者,文化使命的擔當者,也是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之人群的中堅力量。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議政而不參政的,更多的是以關注文化、推動學術的方式而試圖影響政治。他們認為,自己不是直接改變現(xiàn)實政治的人,但從對文化的反省開始,也許能夠真正推動社會和政治的最終改變。因此,反思舊文化,批判舊文化和反對舊文化就成了他們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中國近現(xiàn)代之交,科舉通道廢止,一大批有思想的知識人登上了中國思想文化和政治的歷史舞臺,他們中有章太炎、黃侃、蔡元培、胡適、魯迅、傅斯年、顧頡剛、郭沫若、馮友蘭等,包括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等。這些人走上歷史舞臺,發(fā)出的第一聲吶喊,幾乎都是批判傳統(tǒng)文化的。他們是中國近代學術轉型過程中的先行軍和主導力量。

      中國的現(xiàn)代化學術轉型比較具有特殊性。從今天的視角來看,當時學術方向與方式的改變,基本上是要將本土文化傳統(tǒng)的語境和土壤消滅殆盡。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多的是被消解、被拋棄和被替代,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自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伴隨而來的外來文化的刺激和傳播,以及隨之而來的傳統(tǒng)文化話語權的失效。對于這個階段,梁啟超曾稱之為“過渡時代”,他這樣描述:

      今日中國之現(xiàn)狀,實如駕一扁舟,初離海岸線,而放于中流,即俗語所謂兩頭不到岸之時也。語其大者,則人民既憤獨夫民賊愚民專制之政,而未能組織新政體以代之,是政治上之過渡時代也;士子既鄙考據(jù)辭章庸惡陋劣之學,而未能開辟新學界以代之,是學問上之過渡時代也;社會既厭三綱壓抑虛文縟節(jié)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風俗上過渡時代也。(梁啟超:《過渡時代論》)

      以新學所革除的科舉制度而言,廢除科舉制度之后,儒家價值體系失去了作為王朝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地位,儒學獨尊被打破。經學作為儒家學說的化身和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其所提供的等級秩序和統(tǒng)治理論,其所傳遞的自然知識和生產經驗,在過去的時代可以成為指導人們社會實踐的范式和個人身心修養(yǎng)的指南。但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學系統(tǒng)中的中小學校,不再傳授經書,大學里也沒有經學學科,取而代之的是,被解構的儒家經典只作為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的文獻載體而出現(xiàn)。這樣,學術轉型的結果,是將過去與政治結合為一體的儒學(經學)被“非經學化”,經學被祛魅,儒家經典存在的合法性遭到嚴重質疑。

      經學價值體系的建構與評價

      一個基本常識是,傳統(tǒng)文化以經學和孔子為代表,這二者又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所以近代對經學的批判,全程伴隨著對孔子的批判,批判經學也就需要批判孔子,批判孔子也就是批判經學。

      從先秦開始提出的“五經”或“六經”,每一經都與孔子保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傲洝敝小稑贰纷詽h代失傳之后,所余《詩》《書》《禮》《易》《春秋》“五經”是所謂“經學”、傳統(tǒng)學術或曰“舊學”的主體內容。我們現(xiàn)在定義《詩經》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定義《尚書》為上古史,包括了虞、夏、商、周四個王朝,定義《春秋》為春秋時代魯國史,定義三《禮》是周代的禮儀制度兼及周代史實,定義《易經》為占算之書,也體認其為中國的元哲學。這是今人的認識和常識。但這同“經學”“傳統(tǒng)學術”或“舊學”的體認可以說是迥乎不同的。

      經學所研究的經典,不僅指經文本身,也包括“傳”“箋”“疏”在其中,班固曾批評經學發(fā)展到東漢前期“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以至于讀書人只能皓首窮經。而中國的傳統(tǒng)學術,無論是“經”還是闡釋“經”的“傳”“箋”“疏”等,差不多每一部都與孔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比如《詩經》流傳至今的是《毛詩》,《毛詩大序》古來就有人說是孔子或孔子的學生子夏所作;《周易》中的《易傳》,也大多認為是孔子所作;《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作者有孔子說,也有孔子的學生說;《春秋》的作者可基本認定就是孔子本人,此說歷來沒有什么太大的爭議。因為孔子曾自云:“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由于孔子在經學中占有如此突出的地位,以至于歷朝歷代從民間到朝廷都對孔子尊敬有加,把孔子供奉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至圣先師文宣王”等。因此可以說歷史的實際是,沒有經學就沒有孔子,沒有孔子就沒有經學。所以,“五四”反對舊文化率先提出的口號就是“打倒孔家店”,道理就在這里。

      舊文化,或曰經學,其承載和傳播的內容是什么?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需要認真思考和仔細甄別的問題,特別需要我們放棄長久以來附在這個問題之上的一切預設的觀點和預設的視角。從經學研究的角度看,“經”是不刊之詞,是要人信奉、學習的東西。進入漢代,特別是漢武帝以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先秦留下的古書,經過戰(zhàn)國的戰(zhàn)亂和秦朝的文化鉗制,不但數(shù)量少,而且缺漏多。這時候就需要補充、完善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完善我們祖宗并不完善的制度,于是漢代經學也就應運而生了。其實,漢代經學的產生,與漢人修補、完善民族文化血脈緊密相關,一定程度上是以興廢繼絕為出發(fā)點的。常有人說,經學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這是從批判視角所做的評價。其實沒有哪個時代、哪個王朝不想垂統(tǒng)萬代。歷代帝王維護、完善傳統(tǒng)文化,用傳統(tǒng)文化維系自身和民族的長治久安、生生不息,是完全正常,不需要懷疑和非否定不可的。因此,經學所承載和傳播的,這些“傳”“箋”“疏”,層層加碼,代代注釋,反復描繪,反復闡釋,反復強調的,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逐漸積累下來的歷史和文化,以及由這些歷史文化承載的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

      中國人沒有類似西方“上帝”那樣的宗教信仰,宗法傳承的歷史經過層累、優(yōu)化和提升,就變成了我們的“宗教”?!对娊洝ぶ苣稀りP雎》首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睹珎鳌氛f它表現(xiàn)的是“后妃之德”,《大序》說它是“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笨陀^地說,這其中表現(xiàn)和傳達的不僅是高尚的價值觀,而且這種價值觀是美好而有教養(yǎng)的,包含了“樂而不淫”的節(jié)制,是毫不低俗的,從本質上它是明顯區(qū)別于粗鄙的“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的。這種對經典的解讀和闡釋,實際上就是《毛傳》《毛詩序》等經傳對主流思想的維護,對核心價值的建構。中國千百年來的主流價值觀念,就是這樣被一代代學者、一本本經書塑造和搭建起來的。實際上,任何一個歷史階段的價值觀念都是需要不斷建構、不斷塑造的,經學歷經上千年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漫長的不斷建構不斷塑造的過程。同樣,今天我們能夠認可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優(yōu)秀價值觀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斷建構、不斷塑造、日積月累而逐漸形成的。但是,我們后來的學術觀點,特別是“五四”不加甄別地大量引進西學之后,我們用另一套話語系統(tǒng)和價值系統(tǒng)來衡量傳統(tǒng)文化時,一言不合我們就輕下結論說,過去幾千年來經無數(shù)人建構起的這套價值觀是虛偽的、虛假的,是需要批判和拋棄的。這實在有點兒蠻橫和霸道。

      不錯,相對于近代中國面臨的眾多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過去由傳統(tǒng)經學逐漸豐富、構建起來的價值觀念對于國計民生似乎是非常脆弱無力的,他不能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有更多的良性改變。但是,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不了的并不能說就是虛偽的,理想永遠都是追求價值的。其實,潛存在我們歷史文化中的許多優(yōu)秀傳統(tǒng)、高尚的價值觀,比如真善美,比如忠孝節(jié)義,比如仁義禮智信,都不是直白地用口號喊出來的,不是通過社論發(fā)布出來的,都是在歷代經學的注釋、經學的傳授中,在字里行間,被一代一代接過來、傳下去,從而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歷久彌新的、永恒的優(yōu)秀品質和價值觀念的。比如孔子提倡君子人格,提倡仁者愛人,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傳統(tǒng)經學提倡孝悌忠信,要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這種觀念,即使在現(xiàn)代化高歌猛進的今天又何錯之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廉恥》一文曾說:

      《五代史·馮道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p>

      試問從先秦哲人孔子就已經提出,直至清代仍不斷獲得討論的這些觀念,其何錯之有?不僅如此,我們更認為,經學中的這些價值觀念對當今社會仍有重要的借鑒和警示意義。

      經學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價值在于經世致用,這也是經學的核心所在。通俗地說,“經世”側重于形而上,講經國濟世;“致用”側重于形而下,講學有所用,學用結合。經學思想在古代并不僅僅是學術之途、學問之道,它更是維系一個國家民族安身立命、長治久安的重要的上層建筑,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價值判斷。經學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的歷史本身說明,它有著充分的內涵和充盈的內在張力,與歷史同發(fā)展,與社會同進步。無論王朝政治如何變幻,經典中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判斷一直都在調整著動蕩搖曳的世道人心。《尚書》傳大道,古人研讀《尚書》以求圣人之心?!吨芤住妨呢灾械慕^大部分,都是對君子人格提出的要求,“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這種思想的價值是不分時代的,王朝時代需要,當今社會仍然值得肯定和提倡。古代經師不斷發(fā)明經義,力圖使經能夠闡發(fā)出與王朝和時代相適應的新內容和新元素,這既是古代經師的智慧所在,也是經學文明綿延不絕的原因所在。

      當然,在經學構建的所有價值觀念中,有些是需要我們一分為二,需要我們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予以細加甄別區(qū)別對待的。不過,我們在這里套用恩格斯的話說,我們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時候同時倒掉澡盆里的孩子。全面打倒經學,徹底打倒“孔家店”,其實正是在倒洗澡水時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一起倒掉了。實際上,打倒了經學和“孔家店”,傳統(tǒng)的好東西、中國傳統(tǒng)中正確的價值觀也同時離我們而去了。

      筆者曾在二十年前接受記者采訪,當時剛剛完成《孔子答客問》一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中華書局2010年12月新版),采訪的題目是“孔子究竟離我們有多遠”。我當時說,經過20世紀一百年的兩次著名運動,經過前所未有的嚴厲批判甚至是褻瀆,孔子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已經被我們拋到九霄云外去了。20世紀60年代后出生的人,幾乎很少有人知道孔子到底是誰,即便知道孔子的也會幾乎不假思索地、下意識地蔑稱其為“孔老二”,認為“孔老二”是個“克己復禮”、拉歷史倒車的壞蛋。所以,當我們今天需要孔子的時候,試設想,孔夫子還會不計前嫌地走近我們嗎?對此,我是持謹慎的悲觀態(tài)度的?,F(xiàn)在看來,二十年前的這段話還是說早了。如果此言放在當下,應該更有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纯囱巯氯鐣萌鍖W、國學、孔子,辦學、搞產業(yè)掙錢的人,數(shù)量之大,不可勝數(shù);聲勢之大,可謂轟轟烈烈、風起云涌。但是孔子的真精神在哪里?傳統(tǒng)的真精神、真價值在哪里?靠販賣孔子搞產業(yè)之輩,有幾人能夠真正明白孔子和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真正價值?即使是看似有益而無害的心靈雞湯也并不就是孔子的真精神、真價值。

      猜你喜歡
      新學西學經學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元代朱子后學經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漢魏經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康熙皇帝的西學教師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6
      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
      唐詩新學
      中國漫畫(2017年9期)2018-01-25 20:07:04
      唐詩新學
      中國漫畫(2017年10期)2018-01-25 18:38:16
      唐詩新學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孤本《性原廣嗣》與西學之影響
      西學大家系列叢書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46
      黑山县| 峨山| 和硕县| 靖宇县| 蚌埠市| 滦平县| 台湾省| 潼南县| 安顺市| 天峻县| 邛崃市| 天柱县| 吉首市| 九龙县| 获嘉县| 剑阁县| 呼和浩特市| 洛阳市| 麟游县| 西藏| 千阳县| 海原县| 垦利县| 长沙市| 睢宁县| 冷水江市| 中方县| 措勤县| 金川县| 武宣县| 萍乡市| 东港市| 涡阳县| 应城市| 敦化市| 濮阳市| 万盛区| 巴林左旗| 手游| 望城县| 精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