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紹江 涂愛榮
摘要:“否定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否定”觀為基礎發(fā)展出來的一種社會批判思想。通過“否定主義”視域來審視《論語》中的“君子”人格可以獲得新的認識,、一方面,《論語》中的“君子”人格詮釋了健康人格是包含“雜質”、承認自然欲望豐富性和平衡“利己”、“利他”的人格;另一方面,《論語》中的“君子”人格有助于人們適應社會生活,以創(chuàng)造性為人生支點,塑造完整的人生。在當代社會,這些內容啟示我們正本清源,滌除當代社會關于人格問題的病態(tài)觀點;同時,它也幫助人們認知健康人格,追求完整人生,克服社會弊病。
關鍵詞:否定主義;《論語》;“君子”人格;審視
中圖分類號:B222.2;B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626X(2018)05-0113-07
“君子”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概念,包含“有位者”和“有德者”兩種主要含義,分別指向“貴族身份”和“道德人格”兩個目標①[1]。在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通過大量論述,大大擴展了“君子”作為“道德人格”這個層面的含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對于“君子”這一“道德人格”在現(xiàn)實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許多人表示懷疑。清代小說《鏡花緣》中就寫過一個“君子國”的故事來諷刺“君子”人格的不現(xiàn)實,當代也有人嘲諷“君子”人格,甚至推崇“君子”人格的對立面——“小人”人格。類似觀點在人群中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們思想的困惑與混亂。因之,認知“君子”人格的含義,結合現(xiàn)實來正確評價“君子”人格的價值就顯得極為必要,我們迫切需要選取一種當代視域來對這一問題進行新的審視。
一、“否定主義”視域及其啟示意義
“否定主義”視域正是一種能啟示我們思考的當代思想視域?!胺穸ㄖ髁x”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否定”觀為基礎發(fā)展出來的一種社會批判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否定”觀發(fā)端于黑格爾“否定”范疇,強調事物的內部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運動造成事物的“自我否定”[2]600,而“否定的否定”[2]599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等?!胺穸ㄖ髁x”視域則在此基礎上有所修改,其承認“否定”的內涵與意義,但是主張將“否定”置于“二元對等”[3]而不是“對立”的關系之中來審視事物,用“對等”的眼光來處理“矛盾”。具體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否定主義”提出“‘本體性否定的具象性表達”方式[4],強調“依據(jù)中國當代現(xiàn)實問題的特殊性”來審視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與糟粕。這一做法“不離開既定的思想材料、但又到達既定思想以外的地方”,故此命名為“穿越”,其目的是“為了建立既區(qū)別于傳統(tǒng)、也區(qū)別于西方的中國當代道德觀”[4]。
在此基礎上,“否定主義”提出關于如何構建當代“健康人格”和“完整人生”的思考。
“否定主義”將“健康人格”培養(yǎng)解讀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健康人格是一種“有雜質的而不是消除雜質”[5]的狀態(tài)。否定主義認為,“健康不是沒有疾病,而是生病了我們可以與疾病打交道,并且有與疾病打交道的能力健康的人”[5]。從人的身體方面來講,因為人根本不可能生活在無菌、無病毒的環(huán)境中,所以“健康”的身體就不是無菌、無病毒的生存狀態(tài),而是身體中帶有部分細菌、病毒的狀態(tài)。這樣的“健康”身體才能抵御病毒入侵,即使暫時抵御失敗而患病,最終仍能痊愈。因此,“否定主義”認為“健康”人格“應該是背后有雜質的”健康[5]。第二方面,健康人格在欲望方面是體現(xiàn)自然欲望的豐富性而不是設置欲望的價值高低。否定主義認為,“健康的人是體現(xiàn)自然的豐富性的人,而不是在趣味、愛好、欲望、生存方式上進行價值高低限定的人,更不是以一種自然來統(tǒng)攝另一種自然的人。健康的社會也同樣是能容納人的各種欲望和選擇的社會,而不是對人的喜好作價值高低的單一限”[5]。第三方面,健康人格將“私利”和“助人”都看成是素質性、時空性的存在,不主張單方面提倡助人和犧牲。否定主義認為,“私”與“公”并不絕對對立:“一個人平時考慮自己的利益,與在某種情況下出現(xiàn)的助人行為和奉獻精神,是不矛盾的”[5]。“公”、“私”應對等審視,事實上,無論是“助人為樂”之“公”,還是“個人私欲”之“私”,均屬于人性中本有的正常內容。以“公”而言,人們都懂得,如果國家、民族利益保不住,那么個人利益與權益也難以正常保全?!捌埨麌疑酪浴?,個人愿意在國家民族危難時犧牲自我、挺身而出,屬于正常人性。以“私”而言,個人追求生存利益,追求名利聲望,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否定主義”主張,從“對等”的思維出發(fā),提倡“奉公而不大公,有私但不自私”[4]的觀念,嘗試化解“公”、“私”之間非此即彼的緊張對立,同時回應現(xiàn)實生活的狀況與需求。也就是說,就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來講,可以修改為“憂無個人之天下,樂有天下之個人”[4]。
“否定主義”將“完整人生”的培養(yǎng)也解讀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完整人生”不等于“完美人生”。在“否定主義”看來,“完美是人很難做到的”,只有“神”能達到,但是“神”恰恰又是“非現(xiàn)實”的?!巴暾眲t是人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5]。第二方面,“完整人生”指人要“離開欲望世界”去過一種人不可能重復的生活?!胺穸ㄖ髁x”認為,整個世界可以為兩類:“重復的、依附的、大同小異的世界”和“不可重復的、獨特的世界”。只有“不可重復的世界”才是“真正自我的世界”,才是一個人“對文化的貢獻”[5]。第三方面,“完整人生”要求人都要以“創(chuàng)造性”為人生支點,才使人的存在世界與欲望世界不同、并立而完整。歷史上很多杰出人物之所以成就斐然、不沉淪于物欲追求,不在于他“重義輕利”,而在于他被激發(fā)了真正創(chuàng)造性動力,“投入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才能讓人‘不在意欲望和吃飯”[6]。這種對利益的“不在意”不單是“輕利”,而是沉浸于創(chuàng)造之中后,“顧不上”來思考、謀求“個人利益”[6].。
必須指出,“否定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想,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局限性[6]。但其作為一種觀察問題的視域,對于我們今天來重新審視、解讀《論語》這樣的傳統(tǒng)經典,是具有啟發(fā)意義的。
二、從“否定主義”視域來解讀《論語》中的“君子”人格
“否定主義”視域的“健康人格”和“完整人生”觀念可以運用于對《論語》中“君子”人格的審視。以此為觀照,我們可以進一步解讀《論語》中的“君子”人格形象,獲得其對于構建“健康人格”、“完整人生”的價值。
(一)“君子”人格對“健康人格”的詮釋
《論語》中的“君子”人格詮釋了健康人格的含義,并展示了“小人”人格作為病態(tài)人格的表現(xiàn)。
首先,《論語》中的“君子”人格表現(xiàn)出一種“有錯誤、雜質”但能很好處理的健康狀態(tài)。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盵7]203
由子貢的論述可知,“君子”也是會犯錯的,只是其處理方式更合理,就像日食、月食一樣可以公開讓大家看見,而不是拼命掩飾。人們會因為“君子”這種坦蕩的作為而敬仰他,而并非因為他毫無污點、錯誤而敬仰他。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盵7]147
作者明確論述,“君子”并非完全吻合純而又純的“仁”之品質,而是在擁有“仁”的品質的同時可以帶有一些“不仁”的雜質,只是要注意約束、處理的限度。而如果控制不當,失去了“仁”的品質,只剩下“不仁”的品質,那就是“小人”了。從“健康”角度看,“小人”人格就正是一種染上“錯誤”、“雜質”后無法痊愈的人格,當然屬于“病態(tài)”。
其次,《論語》中的“君子”人格不否定人所具有的“豐富”的自然欲望,只是強調實現(xiàn)欲望的正當性。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盵7]36
這里明確認可,追求財富、高貴是所有人的欲望,厭惡貧窮、低賤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情感,“君子”不反對。“君子”所需要做的是按照正當途徑實現(xiàn)欲望、逃離厭惡,這個正當途徑就是“仁”的要求。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7]69
孔子述說了自身對財富等人類自然欲望的態(tài)度,這些欲望可以追求滿足,條件是必須按照正當?shù)摹翱汕蟆睒藴?。這些論述足以證明,“君子”人格并未簡單排斥人的自然欲望,只是強調欲望滿足的正當性。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盵7]161
在物質利益缺乏的窮困狀況下仍能守住正當?shù)拙€標準的就是“君子”,這是人類健康人格的體現(xiàn);突破底線、胡作非為的就是“小人”,這就是一種病態(tài)人格的表現(xiàn)。
最后,《論語》中的“君子”人格是平衡“利己”、“利他”的人格,而不是“片面提倡助人和犧牲”[5]。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痹釉唬骸熬铀疾怀銎湮??!盵7]154
此處論述清楚,“君子”所想所為都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標準——“在其位”,實質上仍然是一個正當性的問題。當你處在某個位置上時,該完成的必須完成,不該完成的就不要多想。這中間完全厘清了“利己”與“利他”之間的選擇,一味“利己”肯定是不符合“謀其政”規(guī)則的,但是也并不要求“君子”超出規(guī)則之外去無限“利他”乃至“犧牲”。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盵7]39
“義”是“宜”的意思,即應當做的事。結合上文可知,“君子”應當做的事與他所處的位置有關。因此,這句話不能解讀為“君子”人格完全不要利益,而是說“君子”人格以完成他應該完成的事為主,強調一種責任意識;“小人”人格則沒有任何責任意識,不顧任何規(guī)則,完全以個人私利最大化為標準行事。這種對比仍然清楚地顯示“君子”人格的健康色彩和“小人”人格的病態(tài)色彩。
(二)“君子”人格對“完整人生”的塑造
《論語》中的“君子”人格有助于人們塑造完整的人生,“小人”人格反映缺陷的人生。
首先,“君子”人格幫助人們適應正常的、多樣化的社會生活。
在以往對“君子”人格進行質疑的觀點中,很大一部分認為“君子”人格脫離塵世、虛無縹緲,無法在現(xiàn)實中實踐。但是,我們仔細審視《論語》中對“君子”人格的描述,將其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對照即可發(fā)現(xiàn),“君子”人格正是從多個方面在幫助人們如何去適應正常的、多樣化的社會生活,而不是給人們樹立一個遠離現(xiàn)實的完美人格理想來頂禮膜拜。具體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認識:
第一,“君子”人格促使人尋覓并遵循社會基本規(guī)則,走上正常的人生軌道。任何社會的正常運轉都要有基本的倫理準則。而任何在社會中正常生活的人都要找到準則、適應準則,從此開啟正常的人生之路。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7]2
在當時的儒家看來,“孝”、“悌”就正好是人能正常生活的基本倫理準則。找到這一準則并按照準則去踐行,就是“君子”人格的表現(xiàn)?!熬印蓖ㄟ^“孝”、“悌”這一類家庭中的行為人手,為自己的人生道路種下根基,有此根基,人生方能走上正常軌道。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盵7]61
“質”意思是“質樸”,概指人們自然欲望與情感的表現(xiàn),“文”意思是“文采”,概指人們的禮節(jié)儀式、言語修辭方面的表現(xiàn)。在這里,“君子”人格為我們描述了一種正常的文明生活的樣式。既沒有無所顧忌地表達自然情感欲望,顯得粗野;也沒有過于扭捏作態(tài)地表演禮儀修辭,顯得浮夸。只有人的禮儀修辭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自身情感欲望才是“文質彬彬”的狀態(tài),也才是一種正常人生軌道。
第二,“君子”人格啟示人關注內心,形成平和、正常的心理情緒。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7]124
“不憂不懼”是人們都愿意有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如何做到呢?孔子的解釋簡要明門——做內心沒有愧疚的“君子”?!熬犹故幨?,小人長戚戚”[7]77也是對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說明。這里無論從立論的目標還是從著手的方法上看都十分平和、易行。不管是什么人,時不時反省內心,檢視內心愧疚之事,都不難做到。而一旦做到,就能達到“不憂不懼”的心理狀態(tài),自然能過上正常生活。
第三,“君子”人格使人理解社會關系,并營造出人與人之間彼此共贏的和諧社會氛圍。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7]129
“成人之美”還是“成人之惡”,反映的是一個人對社會關系的理解。顯然,君子的“成人之美”是站在一種人與人在社會中共贏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的。從實踐層面看,“成人之美”雖包含“利他”的因素,但所著眼的仍然只是“君子”在生活中抱持的一種善良態(tài)度,希望“君子”在可能的條件下盡量促成別人之好事。實在做不到,那么只要守住“不成人之惡”的底線也沒有問題。這里面,顯然沒有要求“君子”去做那種完全罔顧自身、一意為他人犧牲的高尚行為。反過來,“小人”人格則專門“成人之惡”,拒絕“成人之美”,這種做法導致的必然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張、兇險,惶惶不可終日。此足以說明“小人”人格的“缺陷”本質。
其次,“君子”人格以創(chuàng)造性為人生支點,啟示人們正視但不限于在物質欲望世界的生存。
前文已經論述,“君子”人格并不忽視人對利益、對物質欲望的追求,但同時也絕不停留于對利益、對物質欲望的追求層面。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就在于“君子”人格以創(chuàng)造性為人生支點。
《論語》對這一問題的解讀首推“君子不器”[7]17的論斷。這一論斷的基本含義就是“君子”人格不能將自己限定為一種只能發(fā)揮某種作用的工具,而應該是一個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這里面包含的意識與馬克思的觀點若合符節(jié),馬克思指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對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情感、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正像形式上直接是社會的器官一樣,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對人的現(xiàn)實的占有,這些器官同對象關系,是人的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是人的能動和人的受動……是人的一種自我享受”[8]。對比可見,兩種說法雖有語詞上的差異,但在關于“何謂完整人生”的看法上則基本一致,都強調人不能僅僅作為某種工具、手段而存在,而應該作為一種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開發(fā)自身豐富性的主體而存在。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盵7]168
結合上文理解,《論語》中的“君子”人格并不反對正當?shù)刈非笪镔|財富,因此這句話的主旨也就不能過度解讀為讓“君子”堅持過窮日子,不去追求物質財富。結合“君子不器”的觀點來看,這里仍然是強調“君子”人格對于自身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堅守問題。如果“君子”只關注“謀食”的多少,就會讓自己偏向“器”,日益成為工具。而“君子”更多關注“謀道”,則會時時提醒自己,真正的人生、完整的人生應該更激發(fā)主體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更多開發(fā)人生的豐富性。其所強調的“耕”、“學”就是去發(fā)揮主體能動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行為,只要你這樣去實踐,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利益將不是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謀食”所代表的是人們比較切近的感官物質享受,停留在這個層面的人生滿足的都是快感,越追求就越帶來巨大的空虛感,不能體會完整人生。“謀道”則代表了物質享受之上的“創(chuàng)造性”追求,“只有創(chuàng)造性的追求才會成為不同于快感追求的人生支點,并因此使人的存在世界與欲望世界不同、并立而完整”[5]。
三、《論語》中“君子”人格的當代價值
通過對《論語》中“君子”人格的審視可以發(fā)現(xiàn),“君子”人格既未過時,也非虛無縹緲,其所包含的“健康人格”和“完整人生”的理念對當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上澄清“君子”人格的現(xiàn)代涵義
重新審視與傳播《論語》中的“君子”人格理論,有助于對抗、批判當代社會中某些錯誤“人格”觀念的喧囂。前文曾指出,當前社會人們涌動著一種推崇“真小人”、嘲諷“君子”的暗流,需要進行正本清源、鞭辟入里式的回應與批判。
首先,滌除流俗中對“君子”人格的誤解。
從傳統(tǒng)到當代,人們對“君子”人格都有一種將之過于“神圣化”的誤解,導致“君子”在很多人心中是一種高不可攀、脫離世俗的人格形象。人們認為,既然“君子”是一種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脫離實際,那么“君子”的對立面——“小人”就應該屬于可以接受的現(xiàn)實,進而提倡“小人”、反對“君子”。有學者指出,“我們的美學和倫理道德,缺乏‘正常和‘健康范疇,只有‘偉大和‘渺小、‘君子和‘小人這些相互對立、沖突的二元范疇。在君子和小人之間缺乏一個中介,即一個正常的人。如果我既不是君子,又不是小人,那我是什么呢?”[5]這里面的觀點非常具有典型性,把“君子”排斥在了“正?!?、“健康”的范疇之外。也有學者大力批判“君子”人格,指出“建立在儒家心性論的這種良好自我感覺之上的‘君子人格具有一種結構性的偽善”[9],這是試圖“釜底抽薪”式地瓦解“君子”人格。與我們的論證對比,這些觀點顯然忽略了“君子”人格作為正常、健康人格的價值,對“君子”人格進行了消解,客觀上為“小人”人格的出場提供了空間。只有通過傳播“君子”人格的正常、健康人格內涵,才能凸顯“小人”人格形象的病態(tài)本質,改變流俗的錯誤觀念。
其次,“舉直錯諸枉”,對治“小人”人格現(xiàn)象泛濫帶來的道德危機。
處于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遭受現(xiàn)代化發(fā)展潮流的沖擊,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盛行,造成“坑蒙拐騙,處處可見;名不副實,充斥各界;欺下瞞上,比比皆是;大師神人,到處可見,無所不為,莫不足以證明當代道德危機之嚴重”[1]。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小人”人格大量存在,這就會讓人產生“小人”人格是社會本來面貌的錯覺。通過審視和提倡《論語》“君子”人格的健康人格內涵,反復提醒社會大眾:負面現(xiàn)象不是社會的整體和本質,“小人”人格也絕對不是社會正常發(fā)展狀態(tài)所需要的人格。這至少可望讓大多數(shù)人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保持冷靜的思考,踐行并實現(xiàn)“君子”人格的價值。
最后,揭露互聯(lián)網時代中某些流行元素的危險本質,保障大眾在網絡中的自我思考、自我辨別意識。
通過提倡“小人”人格、擾亂社會秩序而從中漁利,這是無恥之徒的慣用伎倆,在今天的互聯(lián)網時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某些所謂網絡紅人大倡“小人”之道,辱罵民族英雄,嘲諷“君子”人格,以此在網上博得名聲,贏得粉絲,獲得各種“打賞”、廣告之利益。這一做法背后有一套危險的“奶頭樂理論”( tittylainmenl)。該理論主張,通過大力發(fā)展各種發(fā)泄性娛樂、網絡暴力游戲、肥皂劇、明星八卦等庸俗文化節(jié)目,把這些東西當一個“奶嘴”塞到民眾口中。民眾沉醉其中,整日追求無休止的感官刺激,日益喪失思考能力、創(chuàng)造力。這樣一來,幕后操作者就可坐享其成,大收其利,同時還不用擔心民眾的對抗[10]。揭露并徹底解決這一危險難題固然任重道遠,而充分審視并傳播“君子”人格理念則可望在思想上起到振聾發(fā)聵、立竿見影的作用。
(二)實踐中助推健康人格的形成發(fā)展
重新審視《論語》中的“君子”人格相關理論,有助于發(fā)掘其中的深層價值,促進當代社會人們認知健康人格,追求完整人生,克服社會弊病。由前文論述可知,“君子”人格在誕生的時代就是那個時代的正常人格,并非脫離社會現(xiàn)實憑空捏造出來的虛假人格?!熬印比烁衽c傳統(tǒng)社會的發(fā)展是相互協(xié)調的。在“君子”人格的推動、激勵之下,中國歷史上英才輩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結合前文對《論語》中“君子”人格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從兩個層次來闡述其當代價值。
首先,為當代社會特別是青年人認知“健康人格”增加思想資源。
當前中國處于劇烈的轉型時期,國內的迅猛發(fā)展夾雜著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造成了人們對人格的認知出現(xiàn)障礙,心理危機、精神焦慮日益嚴重。特別是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而言,這些負面因素會直接削弱他們對社會的認同、對人生前景的信心和對人生信念的堅守?!墩撜Z》中的“君子”人格作為健康人格,是一種承認包含“雜質”、承認自然欲望豐富性,同時能夠平衡“利己”、“利他”的人格。這些內容或許可以有助于人們形成健康人格,化解精神危機。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盵7]143
這段引文從人際交往側面細致描述了健康和不健康人格的對比。君子具有健康人格,他將“利己”、“利他”處理得較為平衡。與君子一起工作是讓人愉悅的,他總能因才分工,讓人可以順利完成工作。但如果私下里用不正當手段討好他,則會很難。小人則具有不健康人格,他喜歡人們私下里討好,不管什么樣的方式都行。和小人一起工作是讓人難受的,他總是求全責備,苛刻刁難,難以相處??鬃铀f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7]177讓年輕人時常多一點敬畏心,有助于淡化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增強其對社會的責任意識。有了這樣的人格,一個人會對自己的言論、行為、承諾等產生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
其次,為當代社會人們追求“完整人生”增加理念保障。
現(xiàn)代化大潮沖擊所帶來的弊端之一是導致人類不加節(jié)制地追求物欲滿足。雅斯貝爾斯如此評論:“現(xiàn)代主義建立在工具理性文化之上是根源于工具理性主義及其價值體系之中的,實用的功利和效益是其最根本的原則,……正是這樣,導致了人類的精神領域中情感因素被大大排斥、壓抑和弱化了?!盵11]而《論語》中的“君子”人格引導人們追求完整人生,促使人尋覓并遵循社會基本規(guī)則,走上正常的人生軌道;啟示人關注內心,形成平和、正常的心理情緒;使人理解社會關系,并營造出人與人之間彼此共贏的和諧社會氛圍;以創(chuàng)造性為人生支點,啟示人們正視但不限于在物質欲望世界的生存等觀點,都可以對工具主義等弊病進行矯治。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荇?!盵7]126
這段對話中,棘子成認為“君子”只要有內在的“質樸”就夠了,其觀點帶有濃厚的工具主義、實用主義色彩。子貢則通過比喻闡述“文質彬彬”的含義矯正這種工具主義思維。他將“虎豹之皮”比作“君子”,將“犬羊之皮”比作“小人”。由于“虎豹之皮”、“犬羊之皮”都各自是一個整體,其皮、毛不得分開,這就意味著“君子”不可只有內在的“質樸”,還要注重外在的禮節(jié)儀式、文采修辭。如果去掉了外在的這些“文”,那么剩下的“質樸”也不再是質樸,而是一種低下的粗俗,大家都成了“小人”,也就墮入了當代社會許多人身處的困境。
綜上所述,當今中國正處在迅猛發(fā)展、劇烈轉型的時代,我們既面臨著復雜而迫切的現(xiàn)實叩問,也面臨著不可松懈的傳統(tǒng)經典轉化責任。從“否定主義”這種當代思想視角來審視《論語》中的“君子”人格,并挖掘其對于解答當代社會問題的價值,是切合時代要求的一種嘗試。無論此種嘗試的收獲如何,這樣的路徑應當是我們繼續(xù)探索下去的方向。
注釋:
①蔣圍保教授將《論語》中的“君子”含義分為四類,十分細致。本文所討論的“君子”屬于其第四種,即以“君子”當做一種道德高尚之人格。
參考文獻:
[1]蔣同保.儒家君子人格的當代意義——以孔孟“君子”說為論域[J].道德與文明,2016,(6):82-8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吳炫.本體性否定[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08:4.
[4]吳炫.穿越儒學精華——對儒學精神若干要點的重新闡釋[J].學術月刊,2003,(3):50-57.
[5]吳炫.試論儒學的創(chuàng)造性改造[J]哲學研究,2011,(2):60-65.
[6]王曉華.在超越的意向與超越的現(xiàn)實之間——評《否定本體論》中的哲學建構[J].哲學研究,2000,(2):42-47.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1-82.
[9]鄧曉芒.從康德的道德哲學看儒家的“鄉(xiāng)愿”[J].浙江學刊,2005,(1):79-85.
[10]漢斯·彼得·馬丁,哈拉爾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對民主和福利的進攻[M].張世鵬,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1.
[11]卡爾·雅斯貝爾斯.時代的精神狀況[M].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