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
前段時間看了中央臺的一檔尋根節(jié)目《客從何處來》,我深有感觸。文化名人或是明星們追尋著他們的祖輩、曾祖輩的足跡,找尋著家族的起源,感受著在歷史背景下一個家族的興衰沉浮。一百年,僅僅是三代、四代人繁衍生息的時間。可是,如果不是刻意找尋,祖輩們的故事就可能湮沒在時間里,而一個家庭的故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是那么的渺小。
如果要記錄老金家的歷史,我定要從我的曾祖父寫起。我的曾祖父,名玉山,字福堂,人送外號“衙門”。生活中,我們這一輩都稱呼他為太爺。
我出生時,太爺已經(jīng)91歲高齡,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據(jù)說,當年我出生后,爸爸回老家小趙屯報喜,太爺正在灶前燒火,還沒等爸爸開口,太爺便說:“生了個姑娘吧。你要是生個兒子,早就小跑著回來了!”
我對太爺?shù)挠洃浭瞧问降?。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太爺坐在炕上,用他長長的手指甲給我剝瓜子,出去玩回來就有大把的瓜子吃。還有一年,太爺過生日,爺爺把我從程嵐接回小趙屯,不過那一年印象深刻的不是太爺,而是被老叔在桌上來回換位置逗我玩的一盤血腸。再有就是太爺身體不太好了,躺在炕上,讓我喊三爺過來幫忙。最后的記憶是太爺?shù)脑岫Y,五歲的我不懂什么是死亡,去推太爺,叫他起來。
太爺1993年去世,享年96歲。那一年我5歲,雖然我們的生命只有短短5年的交集,但我永遠記得那個疼愛我的、白胡子的老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