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黑鐵
部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有一幅插圖《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敦煌壁畫)》,老師們都很熟悉,因為這幅插圖在2006年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中也出現(xiàn)過,“多年來都被中學(xué)歷史教材用作插圖,說明漢武帝時期的中外交往”[1]。
該圖出自敦煌莫高窟第323窟。該窟北壁是一組佛教感應(yīng)故事連環(huán)畫,共有五組,每組又有一幅或幾幅畫面。從西往東看,第一組共五幅圖畫,“表現(xiàn)漢武帝獲得匈奴金人和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景”[2]。本課選取的是這一組中下部位的一副畫面,表現(xiàn)的正是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
這幅壁畫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世人公認(rèn):“它是我們迄今所見到的最早的一幅關(guān)于張騫出使西域事跡的繪畫。”[3]把它作為初中歷史教材的插圖,可謂恰如其分。但是,把這幅插圖擺放在課文第一段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后面,筆者以為不太恰當(dāng)。有老師在上課中根據(jù)此圖提問: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學(xué)生答是:“聯(lián)絡(luò)大月氏夾擊匈奴?!币驗樗o跟“……聯(lián)絡(luò)大月氏夾擊匈奴”的文字后面,難免給人這樣的感覺。史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這幅畫的中間,有一塊黑色的矩形,是這幅畫的榜題,上面有文字。1958年,金維諾先生考證:“前漢中宗既獲金人莫知名/號,乃使博望侯張騫往西/域大夏國問名號時?!盵4]此后,張振新、孫修身、馬世長等先生也對這塊榜題做了考證。從這段文字與這一組其他畫面和榜題可知:這次張騫出使西域應(yīng)在漢武帝獲得匈奴祭天金人之后。那漢武帝是什么時候獲得匈奴祭天金人的呢?
金維諾先生考證,《魏書·釋老志》有相關(guān)記載。孫修身先生也引用了這段文字:“案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獲其金人……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5]馬世長先生考釋:“漢武帝獲匈奴祭天金人事……事在元狩三年春……‘得休屠王祭天金人”。[6]張振新先生指出:“壁畫所反映的漢武帝獲得匈奴金人,把金人置于甘泉宮,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大夏國等基本情節(jié),都是歷史的事實或接近于歷史的事實?!盵7]綜上可知:漢武帝獲匈奴祭天金人確有其事,這件事發(fā)生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至少在“霍去病討匈奴”之后?!盎羧ゲ∮懶倥笔侵腹?21年的河西之戰(zhàn)。
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因此,《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敦煌壁畫)》所反映的歷史只能發(fā)生在河西之戰(zhàn)之后,也就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另外,榜題稱張騫為“博望侯”,而張騫獲此殊榮,是在他第一次出使西域回來后的公元前123年。張騫因出使西域,抗擊匈奴,功勛卓著,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取其“廣博瞻望”之意。既然是“博望侯”出使,那必定是第二次出使。依此,筆者認(rèn)為,這幅插圖應(yīng)擺放在課文第二段或第三段之后,也就是描寫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后。
【注釋】
公維章:《<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插圖介紹與史實辯證》,《歷史教學(xué)》2010年第15期。
馬世長:《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應(yīng)故事畫》,《敦煌研究》1982年第1期。
張振新:《談莫高窟初唐壁畫<張騫出使西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1年第3期。
金維諾:《敦煌壁畫中的中國佛教故事》,《美術(shù)研究》1958年第1期。
孫修身:《從<張騫出使西域圖>談佛教的東漸》,《敦煌學(xué)輯刊》1981年第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