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中學語文教學具有不同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和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過程中,要在基礎教學的基礎上,做到教學互動、創(chuàng)新方法、溝通社會、聯(lián)系生活、注重人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積極性
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升入中學后,不能適應初中學習,即使原本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也常常感到學習艱難費勁,成績每況愈下。特別是語文學科,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一些學生感到,進入初中后總感到語文難學,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很難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個別學生甚至逐漸對語文學習失去信心,越是學不好越是不想學,越是不想學就越是怕學,導致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形成惡性循環(huán)。究其原因,關鍵是沒有在最初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一、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原因
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的原因總體上來自兩方面,即教與學。
(一)教師方面
一是偏離的教學導向。有些教師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語言不重思想、重知識傳授不重能力培養(yǎng)、重課堂教學不重課外訓練、重灌輸式教學不重啟發(fā)式引導等錯誤的認識??傮w來看,單純注重應付考試,忽略素質培養(yǎng),一切圍繞考試得分這個目的,從而形成了唯課本、唯做題等局面,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釋放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特別是錯誤的教學偏向和指導思想,導致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局限,抹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是呆板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一些老師仍舊盯著字詞句不放,忽視了思想內容的講解,甚至告訴學生學語文就是要死記硬背;一些老師沒有適應教學手段多樣性的變化,不采用新的教學方式,甚至反對和排斥多媒體教學和實踐教學等,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千篇一律、一成不變、固守窠臼的教學方式,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學生方面
一是基礎薄弱,進而怕學。部分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升入初中后,基礎不牢,字詞、語句、文言文、閱讀特別是作文基礎不好,提高語文成績比較困難。有的學生甚至形成了思維定式,認為自己語文本來就比較差,從小就學不好語文,提到語文課就頭痛,提到寫作文更是感覺頭皮發(fā)麻,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怕學的心理。
二是方法不當,進而苦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捌鳌本褪欠椒ā⑼緩?。語文學習也是如此。要想事半功倍,必須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有的學生主要通過記憶——回憶——記憶的方式,而不懂得透過字面理解內在含義,沒有將語文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特別是寫作文,平時缺少觀察、發(fā)現(xiàn),提筆則無話可說,或者語言生硬、晦澀等。
三是脫離現(xiàn)實,進而廢學。從一定意義上說,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語文是與我們休戚相關、不可分割的。語文從生活中來,也必須運用到生活中去。我們的學生,往往只盯著語文課本,單純地學習課文,脫離現(xiàn)實,脫離生活實踐,學而不用,束之高閣,形成學習語文無用論,自然也提不起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措施
語文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可以說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開展素質教育最好的陣地之一。如何充分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結合多年的高中和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要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種措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讓學生切身感受和體驗語文帶來的實用性和趣味性,使教師會教、使學生愛學,形成良性的教學互動。
(一)準確把握語文教學標準
中學語文具有一整套課程標準,其教學重點、難點、所要達成的目標、所要提高的能力等都不盡相同。教學內容加深了,包括復雜的記敘文,不同種類的說明文和議論文,還有文言文、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等不同文學形式。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把握語文教學的各條標準,并將之融入日常教學實踐中。只有抓住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有的放矢、耐心細致地教學,而不是盲目與急躁地教學,才能有所計劃、有所指向、有所收獲。
(二)不斷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方式
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師以講解為主,采取比較單一的灌輸方式,不僅效果不好,而且還會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要改變方式,改變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梢詣澐峙d趣小組,經常與學生溝通,讓學生經常就問題展開辯論、開展交流;教學時做到有敘有議,有張有弛,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征來加以引導;對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三言兩語就能令學生認同和折服。比如筆者曾閱讀過一篇教學文章,其中有個案例:任課教師教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篇文章前,精心繪制了彩色掛圖,一畫面將主題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對詩句也有了比較深的理解,愛好美術的學生更是興趣大增,聽課也更積極了。古代詩歌有極強的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可以創(chuàng)新使用配樂朗讀的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古代詩歌的優(yōu)美韻律。在指導學生背誦時,沒有采用死記硬背,而是用大家會的流行歌曲的曲調來演繹所學的詩詞,更是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三)有效營造語文教學環(huán)境
學習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因而應加強語文教學的外圍活動。例如“課前三分鐘演講”,目的主要是變“教師主體”為“學生主體”,給學生充分認知、理解和展示的機會。這樣的機制能夠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文章,做充分準備,既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開闊眼界。登臺表演的成功能極大地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僅是“表演者”,連“觀眾”都會受到這種刺激。還可以開展每周一期黑板報、每周開設一節(jié)閱讀課、開展讀書筆記評比展覽等活動。豐富多彩的外圍活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增強學生的期待感,使他們在學習語文中時時處處感受到快樂,從而通過快樂驅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四)持續(xù)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修養(yǎng)、語文水平、語文能力、語文素質等一系列概念的總和。語文素養(yǎng)離不開豐富的閱讀,要注重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指定一些名著,讓學生摘抄名句互相交換,讓學生暢談看法。要堅持多讀書、多樣化讀書,什么類型的文章都應有所涉獵。教師要做好推薦引導工作,如通過閱讀《讀者》《散文》等課外雜志,搭建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文學文藝的通道和橋梁,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提升課外閱讀的品位,在大量的有效閱讀中增強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五)努力增強語文社會功能
學習語文,必須學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教學三大弊病之一,即學習語文不是為了增長知識、感受生活而是單單為了應付一輪又一輪的考試。在現(xiàn)有環(huán)境和體制下,考試自然不可或缺。但我們學習語文,必須與生活對接、融合。曹雪芹以自身機遇寫下千古名著《紅樓夢》,蒲松齡開設茶館搜集素材寫成《聊齋志異》,徐霞客跋涉千山萬水寫成《徐霞客游記》,等等,都是源于生活的典范。只有與生活銜接起來,才能感受到語文的有血有肉,感受到語文的不老魅力,感受到語文的無限樂趣。